Java 垃圾回收(GC)

Posted 帅次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Java 垃圾回收(GC)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什么是垃圾

        可达性分析

        GC Root 对象

        什么时候回收

        如何回收垃圾

        标记清除算法(Mark and Sweep GC)

        复制算法(Copying)

        标记-压缩算法 (Mark-Compact)

        JVM分代回收策略

        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

        Ecen区

        Survivor区

        老年代(Old Generation)

        GC Log 分析

        垃圾收集器

        CMS收集器

        G1 收集器

        详解 ZGC

        ZGC 特点

        ZGC 回收过程

        小结

        相关推荐

Java 内存模型

Java JVM知识汇总


前言

        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简写为 GC)可能是虚拟机众多知识点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一个了,也是Java开发者最关注的一块知识点。Java 语言开发者比 C 语言开发者幸福的地方就在于,我们不需要手动释放对象的内存,JVM 中的垃圾回收器(Garbage Collector)会为我们自动回收。但是这种幸福是有代价的:一旦这种自动化机制出错,我们又不得不去深入理解 GC 回收机制,甚至需要对这些"自动化"的技术实施必要的监控和调节。

        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 3 个区域随线程而生,随线程而灭;栈中的栈帧随着方法的进入和退出而有条不紊地执行着出栈和入栈操作,这几个区域内不需要过多考虑回收的问题。

        而堆和方法区则不一样,一个接口中的多个实现类需要的内存可能不一样,一个方法中的多个分支需要的内存也可能不一样,我们只有在程序处于运行期间时才能知道会创建哪些对象,这部分内存的分配和回收都是动态的,垃圾收集器所关注的就是这部分内存。

        什么是垃圾

所谓垃圾就是内存中已经没有用的对象。 既然是"垃圾回收",那就必须知道哪些对象是垃圾。Java 虚拟机中使用一种叫作可达性分析的算法来决定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

        可达性分析

        可达性分析算法是从离散数学中的图论引入的,JVM 把内存中所有的对象之间的引用关系看作一张图,通过一组名为”GC Root"的对象作为起始点,从这些节点开始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最后通过判断对象的引用链是否可达来决定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如下图所示:

        比如上图中,对象ObjA/ObjB/ObjC 与 GC Root 之间都存在一条直接或者间接的引用链,这也代表它们与 GC Root 之间是可达的,因此它们是不能被 GC 回收掉的。

        而对象E和被对d 引用到,但是并不存在一条引用链连接它们与 GC Root,所以当 GC 进行垃圾回收时,只要遍历到 D/E/F 这 3 个对象,就会将它们回收。

注意:上图中圆形图标虽然标记的是对象,但实际上代表的是此对象在内存中的引用。包括 GC Root 也是一组引用而并非对象。

        GC Root 对象

在 Java 中,有以下几种对象可以作为 GC Root:

  1. Java 虚拟机栈(局部变量表)中的引用的对象。

  2. 方法区中静态引用指向的对象。

  3. 仍处于存活状态中的线程对象。

  4. Native 方法中 JNI 引用的对象。

        什么时候回收

        不同的虚拟机实现有着不同的 GC 实现机制,但是一般情况下每一种 GC 实现都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触发垃圾回收。

  • Allocation Failure:在堆内存中分配时,如果因为可用剩余空间不足导致对象内存分配失败,这时系统会触发一次 GC。

  • System.gc():在应用层,Java 开发工程师可以主动调用此 API 来请求一次 GC。

        如何回收垃圾

        由于垃圾收集算法的实现涉及大量的程序细节,各家虚拟机厂商对其实现细节各不相同,因此本课时并不会过多的讨论算法的实现,只是介绍几种算法的思想以及优缺点。

        标记清除算法(Mark and Sweep GC)

        从"GC Roots"集合开始,将内存整个遍历一次,保留所有可以被 GC Roots 直接或间接引用到的对象,而剩下的对象都当作垃圾对待并回收,过程分两步。

  1. Mark 标记阶段:找到内存中的所有 GC Root 对象,只要是和 GC Root 对象直接或者间接相连则标记为灰色(也就是存活对象),否则标记为黑色(也就是垃圾对象)。

  2. Sweep 清除阶段:当遍历完所有的 GC Root 之后,则将标记为垃圾的对象直接清除。

如下图所示:

  • 优点:实现简单,不需要将对象进行移动。

  • 缺点:这个算法需要中断进程内其他组件的执行(stop the world),并且可能产生内存碎片,提高了垃圾回收的频率。

        复制算法(Copying)

        将现有的内存空间分为两快,每次只使用其中一块,在垃圾回收时将正在使用的内存中的存活对象复制到未被使用的内存块中。之后,清除正在使用的内存块中的所有对象,交换两个内存的角色,完成垃圾回收。

  • 1.复制算法之前,内存分为 A/B 两块,并且当前只使用内存 A,内存的状况如下图。

  • 2.标记完之后,所有可达对象都被按次序复制到内存 B 中,并设置 B 为当前使用中的内存。内存状况如下图。

  • 优点:按顺序分配内存即可,实现简单、运行高效,不用考虑内存碎片。

  • 缺点:可用的内存大小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对象存活率高时会频繁进行复制。

        标记-压缩算法 (Mark-Compact)

        需要先从根节点开始对所有可达对象做一次标记,之后,它并不简单地清理未标记的对象,而是将所有的存活对象压缩到内存的一端。最后,清理边界外所有的空间。因此标记压缩也分两步完成:

  1. Mark 标记阶段:找到内存中的所有 GC Root 对象,只要是和 GC Root 对象直接或者间接相连则标记为灰色(也就是存活对象),否则标记为黑色(也就是垃圾对象)。

  2. Compact 压缩阶段:将剩余存活对象按顺序压缩到内存的某一端。

  • 优点: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碎片的产生,又不需要两块相同的内存空间,因此,其性价比比较高。

  • 缺点:所谓压缩操作,仍需要进行局部对象移动,所以一定程度上还是降低了效率。

        JVM分代回收策略

        Java 虚拟机根据对象存活的周期不同,把堆内存划分为几块,一般分为新生代、老年代,这就是 JVM 的内存分代策略。

注意: 在 HotSpot 中除了新生代和老年代,还有永久代

        分代回收的中心思想就是:对于新创建的对象会在新生代中分配内存,此区域的对象生命周期一般较短。如果经过多次回收仍然存活下来,则将它们转移到老年代中。

        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

        新生成的对象优先存放在新生代中,新生代对象朝生夕死,存活率很低,在新生代中,常规应用进行一次垃圾收集一般可以回收 70%~95% 的空间,回收效率很高。新生代中因为要进行一些复制操作,所以一般采用的 GC 回收算法是复制算法。

        Ecen区

        大多数情况下,对象会在新生代 Eden区中进行分配,当Eden区没有足够空间进行分配时,虚拟机会发起一次Minor GC,Minor GC 相比 Major GC更频繁,回收速度也更快。

        通过Minor GC之后,Eden 会被清空,Eden区中绝大部分对象会被回收,而那些无需回收的存活对象,将会进到Survivor 的 From区(若 From区不够,则直接进入Old 区)。

        Survivor区

        Survivor区相当于是 Eden区和 Old区的一个缓冲,类似于我们交通灯中的黄灯。

        Survivor 又分为2个区,一个是 From 区,一个是To 区。每次执行 Minor GC,会将Eden区和 From 存活的对象放到Survivor 的 To 区(如果To区不够,则直接进入Old 区)。

        Survivor 的存在意义就是减少被送到老年代的对象,进而减少Major GC的发生。Survivor的预筛选保 证,只有经历16次 Minor GC还能在新生代中存活的对象,才会被送到老年代。

        老年代(Old Generation)

        老年代占据着2/3的堆内存空间,只有在Major GC 的时候才会进行清理,每次GC都会触发"Stop-The-World"。

        内存越大,STW的时间也越长,所以内存也不仅仅是越大就越好。由于复制算法在对象存活率较高的老年代会进行很多次的复制操作,效率很低,所以老年代这里采用的是标记-整理算法

注意:对于老年代可能存在这么一种情况,老年代中的对象有时候会引用到新生代对象。这时如果要执行新生代 GC,则可能需要查询整个老年代上可能存在引用新生代的情况,这显然是低效的。所以,老年代中维护了一个 512 byte 的 card table,所有老年代对象引用新生代对象的信息都记录在这里。每当新生代发生 GC 时,只需要检查这个 card table 即可,大大提高了性能。

        GC Log 分析

        为了让上层应用开发人员更加方便的调试 Java 程序,JVM 提供了相应的 GC 日志。在 GC 执行垃圾回收事件的过程中,会有各种相应的 log 被打印出来。其中新生代和老年代所打印的日志是有区别的。

  • 新生代 GC:这一区域的 GC 叫作 Minor GC。因为 Java 对象大多都具备朝生夕灭的特性,所以 Minor GC 非常频繁,一般回收速度也比较快。

  • 老年代 GC:发生在这一区域的 GC 也叫作 Major GC 或者 Full GC。当出现了 Major GC,经常会伴随至少一次的 Minor GC。

注意:在有些虚拟机实现中,Major GC 和 Full GC 还是有一些区别的。Major GC 只是代表回收老年代的内存,而 Full GC 则代表回收整个堆中的内存,也就是新生代 + 老年代。

        垃圾收集器

        CMS收集器

        基于分代回收理论,详细介绍几个典型的垃圾回收算法,先来看 CMS 回收算法。CMS 在 JDK1.7 之前可以说是最主流的垃圾回收算法。CMS 使用标记清除算法,优点是并发收集,停顿小。

        从名字(包含"Mark Sweep")上就可以看出 CMS收集器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实现的,它的运作过程相对于其他收集器来说要更复杂一些,整个过程分为4个步骤,包括:

  • 初始标记(CMS initial mark)

  • 并发标记(CMs concurrent mark)

  • 重新标记(CMS remark)

  • 并发清除(CMS concurrent sweep)

        CMS 算法如下:

  •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标记,这个阶段会 stop the world,标记的对象只是从 root 集最直接可达的对象;

  • 第二个阶段是并发标记,这时 GC 线程和应用线程并发执行。主要是标记可达的对象;

  • 第三个阶段是重新标记阶段,这个阶段是第二个 stop the world 的阶段,停顿时间比并发标记要小很多,但比初始标记稍长,主要对对象进行重新扫描并标记;

  • 第四个阶段是并发清理阶段,进行并发的垃圾清理;

  • 最后一个阶段是并发重置阶段,为下一次 GC 重置相关数据结构。

        G1 收集器

        G1 在 1.9 版本后成为 JVM 的默认垃圾回收算法,G1 的特点是保持高回收率的同时,减少停顿。

        G1 算法取消了堆中年轻代与老年代的物理划分,但它仍然属于分代收集器。G1 算法将堆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称作 Region,如下图中的小方格所示。一部分区域用作年轻代,一部分用作老年代,另外还有一种专门用来存储巨型对象的分区。

        G1 也和 CMS 一样会遍历全部的对象,然后标记对象引用情况,在清除对象后会对区域进行复制移动整合碎片空间。

G1 回收过程如下:

  • G1 的年轻代回收,采用复制算法,并行进行收集,收集过程会 STW。

  • G1 的老年代回收时也同时会对年轻代进行回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 依然是初始标记阶段完成对根对象的标记,这个过程是STW的;

    • 并发标记阶段,这个阶段是和用户线程并行执行的;

    • 最终标记阶段,完成三色标记周期;

    • 复制/清除阶段,这个阶段会优先对可回收空间较大的 Region 进行回收,即 garbage first,这也是 G1 名称的由来。

        G1 采用每次只清理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 Region 的增量式清理,由此来保证每次 GC 停顿时间不会过长。

        总结如下,G1 是逻辑分代不是物理划分,需要知道回收的过程和停顿的阶段。此外还需要知道,G1 算法允许通过 JVM 参数设置 Region 的大小,范围是 1~32MB,可以设置期望的最大 GC 停顿时间等。有兴趣读者也可以对 CMS 和 G1 使用的三色标记算法做简单了解。

        详解 ZGC

        ZGC 特点

        ZGC 是最新的 JDK1.11 版本中提供的高效垃圾回收算法,ZGC 针对大堆内存设计可以支持 TB 级别的堆,ZGC 非常高效,能够做到 10ms 以下的回收停顿时间。

        这么快的响应,ZGC 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是由于 ZGC 具有以下特点。

  • ZGC 使用了着色指针技术,我们知道 64 位平台上,一个指针的可用位是 64 位,ZGC 限制最大支持 4TB 的堆,这样寻址只需要使用 42 位,那么剩下 22 位就可以用来保存额外的信息,着色指针技术就是利用指针的额外信息位,在指针上对对象做着色标记。

  • 第二个特点是使用读屏障,ZGC 使用读屏障来解决 GC 线程和应用线程可能并发修改对象状态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通过 STW 来进行全局的锁定。使用读屏障只会在单个对象的处理上有概率被减速。

  • 由于读屏障的作用,进行垃圾回收的大部分时候都是不需要 STW 的,因此 ZGC 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并发处理,也就是 ZGC 的第三个特点。

  • 第四个特点是基于 Region,这与 G1 算法一样,不过虽然也分了 Region,但是并没有进行分代。ZGC 的 Region 不像 G1 那样是固定大小,而是动态地决定 Region 的大小,Region 可以动态创建和销毁。这样可以更好的对大对象进行分配管理。

  • 第五个特点是压缩整理。CMS 算法清理对象时原地回收,会存在内存碎片问题。ZGC 和 G1 一样,也会在回收后对 Region 中的对象进行移动合并,解决了碎片问题。

虽然 ZGC 的大部分时间是并发进行的,但是还会有短暂的停顿。来看一下 ZGC 的回收过程。

        ZGC 回收过程

        如下图所示,使用 ZGC 算法进行回收,从上往下看。初始状态时,整个堆空间被划分为大小不等的许多 Region,即图中绿色的方块。

        开始进行回收时,ZGC 首先会进行一个短暂的 STW,来进行 roots 标记。这个步骤非常短,因为 roots 的总数通常比较小。

        然后就开始进行并发标记,如上图所示,通过对对象指针进行着色来进行标记,结合读屏障解决单个对象的并发问题。其实,这个阶段在最后还是会有一个非常短的 STW 停顿,用来处理一些边缘情况,这个阶段绝大部分时间是并发进行的,所以没有明显标出这个停顿。

        下一个是清理阶段,这个阶段会把标记为不在使用的对象进行回收,如上图所示,把橘色的不在使用的对象进行了回收。

        最后一个阶段是重定位,重定位就是对 GC 后存活的对象进行移动,来释放大块的内存空间,解决碎片问题。

        重定位最开始会有一个短暂的 STW,用来重定位集合中的 root 对象。暂停时间取决于 root 的数量、重定位集与对象的总活动集的比率。

        最后是并发重定位,这个过程也是通过读屏障,与应用线程并发进行的。

        小结

        本文介绍了使用可达性分析来判断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以及 3 种垃圾回收算法。最后通过分析 GC Log 验证了 Java 虚拟机中内存分配、分代策略的一些细节以及其他的垃圾回收器。

        虚拟机垃圾回收机制很多时候都是影响系统性能、并发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从事 android 开发的工程师来说,有时候垃圾回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 UI 线程,并造成界面卡顿现象。因此理解垃圾回收机制并学会分析 GC Log 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

        相关推荐



Java 内存模型

Java JVM知识汇总

以上是关于Java 垃圾回收(GC)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Java垃圾回收机制是啥?

Java垃圾回收机制(GC)详解

Java 垃圾回收(GC) 泛读

JVM学习笔记GC——JAVA预言的垃圾回收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 - 垃圾回收机制(GC)

java垃圾回收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