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硅谷_Java零基础教程(集合Collection:list,set;map)-- 学习笔记

Posted JMW1407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尚硅谷_Java零基础教程(集合Collection:list,set;map)-- 学习笔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Java集合框架概述

1. 理解

1)集合、数组都是对多个数据进行存储操作的结构,简称Java容器。说明:此时的存储,主要指的是内存层面的存储,不涉及到持久化的存储(.text,.jpg,.avi,数据库中)。

(2)数组在存储多个数据方面的特点:

①优点:

1、数组初始化以后,长度就确定了。
2、数组声明的类型,就决定了进行元素初始化时的类型。如String arr[],int arr1[] 。

②弊端:

1、数组初始化以后,长度就不可变了,不便于扩展。
2、数组中提供的属性和方法少,不便于进行添加、删除、插入等操作,且效率不高。同时无法直接获取存储元素的个数。
3、数组存储的数据是有序的、可以重复的。对于无序、不可重复的需求不能满足。---->存储数据的特点单一 。

2.集合框架涉及到的API

Java 集合可分为 Collection 和 Map 两种体系。

(1)Collection接口:单列数据,定义了存取一组对象的方法的集合。

List 接口:存储有序、可重复的数据。称为“动态”数组。主要有:Vector、 ArrayList、 LinkedList
Set 接口:存储无序、不可重复的数据。类似高中数学的集合。主要有:HashSet、LinkedHashSet、TreeSet

(2)Map接口:双列数据,保存具有映射关系“key-value对”的集合。类似高中数学的函数。主要有:Hashtable、HashMap、Properties、 LinkedHashMap、 TreeMap

二、Collection接口中的方法

(1) add(Object obj):将元素obj添加到当前集合中
(2) addAll(Collection coll):将coll集合中的元素添加到当前的集合中。
(3)size():获取有效元素的个数
(4)clear():清空集合
(5)isEmpty():是否是空集合
(6)contains(Object obj):通过equals方法来判断当前集合是否包含obj。
(7)containsAll(Collection coll1):判断形参coll1中的所有元素是否都存在于当前集合中。
(8)remove(Object obj):从当前集合中移除 obj 元素。
(9)removeAll(Collection coll1):从当前集合中移除coll1中的所有元素。(相当于取两个集合的差集)
(10)retainAll(Collection coll1):获取当前集合和coll1集合的交集,并返回给当前集合。
(11)equals(Object obj):判断当前集合与形参集合的元素是否相同。
(12)hashCode():返回当前对象的哈希值。
(13)toArray():集合转换为数组。
(14)iterator():返回迭代器对象,用于集合遍历。

demo

package com.atguigu.java;

import org.junit.Test;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
import java.util.List;

/**
 * Collection接口中声明的方法的测试
 *
 * 结论:
 * 向Collection接口的实现类的对象中添加数据obj时,要求obj所在类要重写equals().
 *
 */
public class Collection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1(){
        Collection coll = new ArrayList();
        coll.add(123);
        coll.add(456);
//        Person p = new Person("Jerry",20);
//        coll.add(p);
        coll.add(new Person("Jerry",20));
        coll.add(new String("Tom"));
        coll.add(false);
        //1.contains(Object obj):判断当前集合中是否包含obj
        //我们在判断时会调用obj对象所在类的equals()。
        boolean contains = coll.contains(123);
        System.out.println(contains);
        System.out.println(coll.contains(new String("Tom")));
//        System.out.println(coll.contains(p));//true
        System.out.println(coll.contains(new Person("Jerry",20)));//false -->true

        //2.containsAll(Collection coll1):判断形参coll1中的所有元素是否都存在于当前集合中。
        Collection coll1 = Arrays.asList(123,4567);
        System.out.println(coll.containsAll(coll1));
    }

    @Test
    public void test2(){
        //3.remove(Object obj):从当前集合中移除obj元素。
        Collection coll = new ArrayList();
        coll.add(123);
        coll.add(456);
        coll.add(new Person("Jerry",20));
        coll.add(new String("Tom"));
        coll.add(false);

        coll.remove(1234);
        System.out.println(coll);

        coll.remove(new Person("Jerry",20));
        System.out.println(coll);

        //4. removeAll(Collection coll1):差集:从当前集合中移除coll1中所有的元素。
        Collection coll1 = Arrays.asList(123,456);
        coll.removeAll(coll1);
        System.out.println(coll);


    }

    @Test
    public void test3(){
        Collection coll = new ArrayList();
        coll.add(123);
        coll.add(456);
        coll.add(new Person("Jerry",20));
        coll.add(new String("Tom"));
        coll.add(false);

        //5.retainAll(Collection coll1):交集:获取当前集合和coll1集合的交集,并返回给当前集合
//        Collection coll1 = Arrays.asList(123,456,789);
//        coll.retainAll(coll1);
//        System.out.println(coll);

        //6.equals(Object obj):要想返回true,需要当前集合和形参集合的元素都相同。
        Collection coll1 = new ArrayList();
        coll1.add(456);
        coll1.add(123);
        coll1.add(new Person("Jerry",20));
        coll1.add(new String("Tom"));
        coll1.add(false);

        System.out.println(coll.equals(coll1));


    }

    @Test
    public void test4(){
        Collection coll = new ArrayList();
        coll.add(123);
        coll.add(456);
        coll.add(new Person("Jerry",20));
        coll.add(new String("Tom"));
        coll.add(false);

        //7.hashCode():返回当前对象的哈希值
        System.out.println(coll.hashCode());

        //8.集合 --->数组:toArray()
        Object[] arr = coll.toArray();
        for(int i = 0;i < arr.length;i++){
            System.out.println(arr[i]);
        }

        //拓展:数组 --->集合:调用Arrays类的静态方法asList()
        List<String> list = Arrays.asList(new String[]{"AA", "BB", "CC"});
        System.out.println(list);

        List arr1 = Arrays.asList(new int[]{123, 456});
        System.out.println(arr1.size());//1

        List arr2 = Arrays.asList(new Integer[]{123, 456});
        System.out.println(arr2.size());//2

        //9.iterator():返回Iterator接口的实例,用于遍历集合元素。放在IteratorTest.java中测试

    }
}

数组 —>集合:调用Arrays类的静态方法asList()

        System.out.println("===数组 --->集合:调用Arrays类的静态方法asList()===");
        List<String> list = Arrays.asList(new String[]{"AA","bb","CC"});
        System.out.println(list);

        List arr1 = Arrays.asList(new int[]{123, 456}); //设置成int基础数据就会认为是一个 
        System.out.println(arr1.size());//1

        List arr2 = Arrays.asList(new Integer[]{123, 456});//设置成包装类 就是2个
        System.out.println(arr2.size());//2

三、Iterator迭代器接口

1. 理解

(1)Iterator对象称为迭代器(设计模式的一种),主要用于遍历 Collection 集合中的元素。

(2)GOF给迭代器模式的定义为:提供一种方法访问一个容器(container)对象中各个元素,而又不需暴露该对象的内部细节。迭代器模式,就是为容器而生。类似于“公交车上的售票员”、“火车上的乘务员”、“空姐”。

(3) 集合对象每次调用iterator()方法都得到一个全新的迭代器对象,默认游标都在集合的第一个元素之前。

2. 主要方法

(1)hasNext():判断是否还有下一个元素。

(2)next():指针下移,将下移以后集合位置上的元素返回。

(3)remove():

Iterator可以删除集合的元素,但是是遍历过程中通过迭代器对象的remove方法,不是集合对象的remove方法。

如果还未调用next()或在上一次调用 next 方法之后已经调用了 remove 方法,再调用remove都会报IllegalStateException。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llection c1 = new ArrayList();
        c1.add(123);
        c1.add(456);
 
        Iterator iterator = c1.iterator();
        // hasNext() 判断是否还有下一个元素
        while (iterator.hasNext()) {
            // next() 指针下移、将下移以后集合位置上的元素返回。
            Object next = iterator.next();
            System.out.println(next);
        }
    }

Iterator 遍历时,可以调用 remove() 方法,移除此元素: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llection c1 = new ArrayList();
        c1.add("123");
        c1.add("456");
 
        Iterator iterator = c1.iterator();
        // hasNext() 判断是否还有下一个元素
        while (iterator.hasNext()) {
            // next() 指针下移、将下移以后集合位置上的元素返回。
            Object obj = iterator.next();
            //iterator.remove()
            // Iterator 遍历时,可以调用 remove() 方法,移除此元素:
            if ("456".equals(obj)) {
                iterator.remove();
            }
        }
    }

在调用it.next()方法之前必须要调用it.hasNext()进行检测。若不调用,且 下一条记录无效,直接调用it.next()会抛出NoSuchElementException异常
Person类

package com.atguigu.java;

import java.util.Objects;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Person() {
    }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Person{" +
                "name='" + name + '\\'' +
                ", age=" + age +
                '}';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System.out.println("Person equals()....");
        if (this == o) return true;
        if (o == null || getClass() != o.getClass()) return false;
        Person person = (Person) o;
        return age == person.age &&
                Objects.equals(name, person.name);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name, age);
    }
}

package com.atguigu.java;

import org.junit.Test;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
 * 集合元素的遍历操作,使用迭代器Iterator接口
 * 1.内部的方法:hasNext() 和  next()
 * 2.集合对象每次调用iterator()方法都得到一个全新的迭代器对象,
 * 默认游标都在集合的第一个元素之前。
 * 3.内部定义了remove(),可以在遍历的时候,删除集合中的元素。此方法不同于集合直接调用remove()
 *
 */
public class Iterator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1(){
        Collection coll = new ArrayList();
        coll.add(123);
        coll.add(456);
        coll.add(new Person("Jerry",20));
        coll.add(new String("Tom"));
        coll.add(false);

        Iterator iterator = coll.iterator();
        //方式一:
//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报异常:NoSuchElement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方式二:不推荐
//        for(int i = 0;i < coll.size();i++){
//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

        //方式三:推荐
        hasNext():判断是否还有下一个元素
        while(iterator.hasNext()){
            //next():①指针下移 ②将下移以后集合位置上的元素返回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

    @Test
    public void test2(){

        Collection coll = new ArrayList();
        coll.add(123);
        coll.add(456);
        coll.add(new Person("Jerry",20));
        coll.add(new String("Tom"));
        coll.add(false);

        //错误方式一:
//        Iterator iterator = coll.iterator();
//        while((iterator.next()) != null){
//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

        //错误方式二:
        //集合对象每次调用iterator()方法都得到一个全新的迭代器对象,默认游标都在集合的第一个元素之前。
        while (coll.iterator().hasNext()){
            System.out.println(coll.iterator().next());
        }


    }

    //测试Iterator中的remove()
    //如果还未调用next()或在上一次调用 next 方法之后已经调用了 remove 方法,
    // 再调用remove都会报IllegalStateException。
    @Test
    public void test3(){
        Collection coll = new ArrayList();
        coll.add(123);
        coll.add(456);
        coll.add(new Person("Jerry",20));
        coll.add(new String("Tom"));
        coll.add(false);

        //删除集合中"Tom"
        Iterator iterator = coll.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iterator.remove();
            Object obj = iterator.next();
            if("Tom".equals(obj)){
                iterator.remove();
//                iterator.remove();
            }

        }
        //遍历集合
        iterator = coll.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
}

3. for each

JDK 5新增方法:用于遍历数组、集合

内部仍然调用迭代器

for(元素类型 元素临时名称 : 数组\\集合名) {   } 
 
for(Object obj : objs){//使用obj调用集合/数组中元素}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llection c1 = new ArrayList();
        c1.add("123");
        c1.add("456");
 
        // for(集合元素类型 局部变量 : 集合对象)
        // 内部仍然调用了,Iterator 迭代器。
        for (Object obj : c1) {
            System.out.println(obj);
        }
 
        // 遍历数组
        String[] strings = {"张三", "李四"};
        for (String str : strings) {
            System.out.println(str);
        }
    }


四、Collection子接口一:List接口

1. 概述

(1) 鉴于Java中数组用来存储数据的局限性,我们通常使用List替代数组。

(2) List集合类中元素有序、且可重复,集合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其对应的顺序索引。

(3) List容器中的元素都对应一个整数型的序号记载其在容器中的位置,可以根据序号存取容器中的元素。

(4) JDK API中List接口的实现类常用的有:ArrayList、LinkedList和Vector。

2. List接口的常用实现类

(1)ArrayList:作为List接口的主要实现类;线程不安全的,效率高;底层使用Object[ ] elementData 存储;

(2)LinkedList:对于频繁的插入、删除操作,使用此类效率比ArrayList高;底层使用双向链表存储;

LinkedList list = new LindedList();
 
Node first//首位元素
Node last//末位元素
//声明时,链表具有的两个属性,值为null
 
//保存数据的结构:【前一个Node地址 + 保存的值 + 下一个Node地址】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Node(Node<E> prev,E element, Node<E> next){
        this.item = element;
        this 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add:将数据封装到Node,创建Node对象
//首次添加,则将此Node赋值给first和last
//再次添加,则在last Node开始添加

(3)Vector:作为List接口的古老实现类;线程安全的,效率低;底层使用Object[ ] elementData 存储;

ArrayList,LinkedList,Vector 三者异同:
相同:三个类,都实现了 List 接口,存储数据的特点相同:有序且可重复的数据。

不同

3. 接口方法

List除了从Collection集合继承的方法外,List 集合里添加了一些根据索引来操作集合元素的方法。

① void add(int index, Object ele):在index位置插入ele元素。

②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les):从index位置开始将eles中的所有元素添加进来。

③ Object get(int index):获取指定index位置的元素。

④ int indexOf(Object obj):返回obj在集合中首次出现的位置。

⑤ int lastIndexOf(Object obj):返回obj在当前集合中末次出现的位置。

⑥ Object remove(int index):移除指定index位置的元素,并返回此元素。

⑦ Object set(int index, Object ele):设置指定index位置的元素为ele。

⑧ List subList(int fromIndex, int toIndex):返回从fromIndex到toIndex位置的子集合。

demo

package com.atguigu.java;

import org.junit.Test;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List;

/**
 * 1. List接口框架
 *
 *    |----Collection接口:单列集合,用来存储一个一个的对象
 *          |----List接口:存储有序的、可重复的数据。  -->“动态”数组,替换原有的数组
 *              |----ArrayList:作为List接口的主要实现类;线程不安全的,效率高;底层使用Object[] elementData存储
 *              |----LinkedList:对于频繁的插入、删除操作,使用此类效率比ArrayList高;底层使用双向链表存储
 *              |----Vector:作为List接口的古老实现类;线程安全的,效率低;底层使用Object[] elementData存储
 *
 *
 *   2. ArrayList的源码分析:
 *   2.1 jdk 7情况下
 *      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底层创建了长度是10的Object[]数组elementData
 *      list.add(123);//elementData[0] = new Integer(123);
 *      ...
 *      list.add(11);//如果此次的添加导致底层elementData数组容量不够,则扩容。
 *      默认情况下,扩容为原来的容量的1.5倍,同时需要将原有数组中的数据复制到新的数组中。
 *
 *      结论:建议开发中使用带参的构造器: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int capacity)
 *
 *   2.2 jdk 8中ArrayList的变化:
 *      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底层Object[] elementData初始化为{}.并没有创建长度为10的数组
 *
 *      list.add(123);//第一次调用add()时,底层才创建了长度10的数组,并将数据123添加到elementData[0]
 *      ...
 *      后续的添加和扩容操作与jdk 7 无异。
 *   2.3 小结:jdk7中的ArrayList的对象的创建类似于单例的饿汉式,而jdk8中的ArrayList的对象
 *            的创建类似于单例的懒汉式,延迟了数组的创建,节省内存。
 *
 *  3. LinkedList的源码分析:
 *      LinkedList list = new LinkedList(); 内部声明了Node类型的first和last属性,默认值为null
 *      list.add(123);//将123封装到Node中,创建了Node对象。
 *
 *      其中,Node定义为:体现了LinkedList的双向链表的说法
 *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
 *   4. Vector的源码分析:jdk7和jdk8中通过Vector()构造器创建对象时,底层都创建了长度为10的数组。
 *      在扩容方面,默认扩容为原来的数组长度的2倍。
 *
 *  面试题:ArrayList、LinkedList、Vector三者的异同?
 *  同:三个类都是实现了List接口,存储数据的特点相同:存储有序的、可重复的数据
 *  不同:见上
 *
 *
 *
 *   5. List接口中的常用方法
 *
 * @author shkstart
 * @create 2019 上午 11:39
 */
public class ListTest {

    /*
void add(int index, Object ele):在index位置插入ele元素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les):从index位置开始将eles中的所有元素添加进来
Object get(int index):获取指定index位置的元素
int indexOf(Object obj):返回obj在集合中首次出现的位置
int lastIndexOf(Object obj):返回obj在当前集合中末次出现的位置
Object remove(int index):移除指定index位置的元素,并返回此元素
Object set(int index, Object ele):设置指定index位置的元素为ele
List subList(int fromIndex, int toIndex):返回从fromIndex到toIndex位置的子集合

总结:常用方法
增:add(Object obj)
删:remove(int index) / remove(Object obj)
改:set(int index, Object ele)
查:get(int index)
插:add(int index, Object ele)
长度:size()
遍历:① Iterator迭代器方式
     ② 增强for循环
     ③ 普通的循环

     */
    @Test
    public void test3(){
        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123);
        list.add(456);
        list.add("AA");

        //方式一:Iterator迭代器方式
        Iterator iterator = list.iterator();
        while(iterator.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System.out.println("***************");

        //方式二:增强for循环
        for(Object obj : list){
            System.out.println(obj);
        }

        System.out.println("***************");

        //方式三:普通for循环
        for(int i = 0;i < list.size();i++){
            System.out.println(list.get(i));
        }



    }


    @Test
    public void test2(){
        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123);
        list.add(456);
        list.add("AA");
        list.add(new Person("Tom",12));
        list.add(456);
        //int indexOf(Object obj):返回obj在集合中首次出现的位置。如果不存在,返回-1.
        int index = list.indexOf(4567);
        System.out.println(index);

        //int lastIndexOf(Object obj):返回obj在当前集合中末次出现的位置。如果不存在,返回-1.
        System.out.println(list.lastIndexOf(456));

        //Object remove(int index):移除指定index位置的元素,并返回此元素
        Object obj = list.remove(0);
        System.out.println(obj);
        System.out.println(list);

        //Object set(int index, Object ele):设置指定index位置的元素为ele
        list.set(1,"CC");
        System.out.println(list);

        //List subList(int fromIndex, int toIndex):返回从fromIndex到toIndex位置的左闭右开区间的子集合
        List subList = list.subList(2, 4);
        System.out.println(subList);
        System.out.println(li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1(){
        Array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123);
        list.add(456);
        list.add("AA");
        list.add(new Person("Tom",12));
        list.add(456);

        System.out.println(list);

        //void add(int index, Object ele):在index位置插入ele元素
        list.add(1,"BB");
        System.out.println(list);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les):从index位置开始将eles中的所有元素添加进来
        List list1 = Arrays.asList(1, 2, 3);
        list.addAll(list1);
//        list.add(list1);
        System.out.println(list.size());//9

        //Object get(int index):获取指定index位置的元素
        System.out.println(list.get(0));

    }
}

五、Collection子接口二:Set

1. 概述

(1) Set接口是Collection的子接口,set接口没有提供额外的方法(与list不同)。

(2) Set 集合不允许包含相同的元素,如果试把两个相同的元素加入同一个Set 集合中,则添加操作失败。

(3)Set 判断两个对象是否相同不是使用 == 运算符,而是根据 equals() 方法。

(4)Set存储无序的不可重复的数据。

  • ① 无序性不代表随机性,存储的数据在底层数组中并非按照数组索引的顺序添加,而是根据数据的哈希值决定的。
  • ② 不可重复性:保证添加的元素按照equals()判断时,不能返回true。即:相同的元素只能添加一个。

(5)添加元素的过程的具体过程(以HashSet为例):

  • 在向HashSet中添加元素a,首先调用元素a所在类的hashCode()方法,计算元素a的哈希值。此哈希值接着通过某种方法计算出在HashSet底层数组中存放的位置(通过某种散列函数决定),判断数组此位置上是否已经有元素:
    • 1)如果此位置上没有其他元素,则元素a添加成功;
    • 2)如果此位置上有其他元素b(或以链表形式存在的多个元素),则比较a和b的hash值:
      ① 如果 hash值不相同,则元素a添加成功;
      ② 如果 hash值相同,进而需要调用元素a所在类的equals()
      方法:equals()返回true,元素a添加失败equals()返回false,元素a添加成功
      注意:对于添加成功的情况来说,元素 a 与已经存在指定索引位置上的数据以链表的形式存储。jdk 7:元素a 放到数组中,指向原来的元素;jdk 8:原来的元素在数组中,指向元素 a 。(七上八下)

(6)HashSet 集合判断两个元素相等的标准:两个对象通过 hashCode() 方法比较相等,并且两个对象的 equals() 方法返回值也相等。

(7)对于存放在Set容器中的对象,对应的类一定要重写equals()和hashCode(Object obj)方法,以实现对象相等规则。即:“相等的对象必须具有相等的散列码”。否则会调用object中的hashCode方法,随机得出哈希值,这样可能导致两个相同的对象得到不同的哈希值从而在set中出现重复对象。

2. Set 接口的常用实现类

(1)HashSet:作为Set接口的主要实现类;线程不安全的;可以存储null值。底层是数组+链表

(2)LinkedHashSet:作为HashSet的子类;遍历其内部数据时,可以按照添加的顺序遍历;在添加数据的同时,每个数据还维护了两个引用,记录此数据前一个和后一个数据。对于频繁的遍历操作,LinkedHashSet效率高于HashSet

(3)TreeSet:可以按照添加对象的指定属性进行排序。向TreeSet中添加的数据,要求是相同类的对象。有两种排序方式:

① 自然排序:TreeSet 会调用集合元素的 compareTo(Object obj) 方法来比较元素之间的大小关系,然后将集合元素按升序(默认情况)排列。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同的标准为 compareTo()返回0,而不是equals()。

② 定制排序:通过Comparator接口来实现。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同的标准为 compare()返回0,而不是equals()。

2.1、HashSet:底层使用 HashMap 的key 存储数据

  • a:HashSet 是 Set 接口的典型实现,大多数使用 Set 都使用这个实现类。
  • b:HashSet 按 Hash 算法,来存储集合中的元素,因此具有很好的存取、查找、删除的性能。
  • c:HashSet 特点:
    • 1.hashSet 不保证元素是有序的。(根据 hash 计算,再确定存放位置)。
    • 2.HashSet 是线程不安全的。
    • 3.HashSet 集合可以存放 null 值,但只能有一个 Null 值。
    • 4.不能有重复元素 / 对象。(真正含义是什么)(自定义对象,需要重写 equals 和 hashcode)
  • d:HashSet 集合,判断两个元素相等的标准:
    两个对象通过 HashCode() 方法比较相等,并且两个对象的 equals() 方法返回值也相等。
  • e:对于存放在 Set 容器中的对象:
    • 对应的类一定要重写 equals() 和 HashCode(Object obj) 方法,已实现对象相等原则。
  • f:重写 hashCode() 基本原则:
    • 1、重写的 hashCode() 和 equals() 方法,尽可能保持一致性。即:相等的对象,必须具有相等的 散列码,必须具有相等的 equals() 值。
    • 2、在程序运行时,同一个对象,调用多次 hashCode() 方法,返回值相同。
    • 3、当 两个对象的 equals() 方法比较返回 true 时,这两个对象的 hashCode() 方法的返回值也应该相等。(但 hashCode 相等,equals() 不一定相等)
    • 4、对象中 用作 equals 方法比较的 属性,都应该用来计算 hashCode 值。
  • g:Hash Set 扩容机制 和 转成红黑树机制:
    • 1、HashSet 底层是 HashMap,第一次添加时,table 数组扩容到 16,临界值 是 16 * 0.75 = 12。(无论是:table 数组中的元素,还是 链表 / 红黑树中的元素,都算作在内)
    • 2、如果数组使用到了 临界值 12 ,就扩容到 16 * 2 = 32,新的临界值就是 32 * 0.75 = 24;以此类推。
    • 3、Java 8 中,如果一条链表的元素个数到达 8 并且 table 的大小 >= 64,就会进行树化(转换为红黑树),否则仍然采用 数组扩容机制。

向HashSet中添加元素的过程:

  • 当向 HashSet 集合中存入一个元素时,HashSet 会调用该对象的 hashCode() 方法 来得到该对象的 hashCode值,然后根据 hashCode 值,通过某种散列函数决定该对象 在 HashSet底层数组中的存储位置。(这个散列函数会与底层数组的长度相计算得到在数组中的下标,并且这种散列函数计算还尽可能保证能均匀存储元素,越是散列分布, 该散列函数设计的越好)

 如果两个元素的hashCode()值相等,会再继续调用equals方法,如果equals方法结果
为true,添加失败;如果为false,那么会保存该元素,但是该数组的位置已经有元素了,
那么会通过链表的方式继续链接。

如果两个元素的 equals() 方法返回 true,但它们的 hashCode() 返回值不相
等,hashSet 将会把它们存储在不同的位置,但依然可以添加成功。

重写 hashCode() 方法的基本原则

 在程序运行时,同一个对象多次调用 hashCode() 方法应该返回相同的值。

 当两个对象的 equals() 方法比较返回 true 时,这两个对象的 hashCode() 方法的返回值也应相等。

 对象中用作 equals() 方法比较的 Field,都应该用来计算 hashCode 值。

重写 equals() 方法的基本原则

  • 以自定义的Customer类为例,何时需要重写equals()?

 当一个类有自己特有的“逻辑相等”概念,当改写equals()的时候,总是要改写hashCode(),根据一个类的equals方法(改写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例有可能在逻辑上是相等的,但是,根据Object.hashCode()方法,它们仅仅是两个对象。

 因此,违反了“相等的对象必须具有相等的散列码”。

 结论:复写equals方法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同时复写hashCode方法。通常参与计算hashCode的对象的属性也应该参与到equals()中进行计算。


demo

package com.atguigu.java1;

import org.junit.Test;

import java.util.HashSet;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LinkedHashSet;
import java.util.Set;

/**
 * 1. Set接口的框架:
 *
 * |----Collection接口:单列集合,用来存储一个一个的对象
 *          |----Set接口:存储无序的、不可重复的数据   -->高中讲的“集合”
 *              |----HashSet:作为Set接口的主要实现类;线程不安全的;可以存储null值
 *                  |----LinkedHashSet:作为HashSet的子类;遍历其内部数据时,可以按照添加的顺序遍历
 *                                      对于频繁的遍历操作,LinkedHashSet效率高于HashSet.
 *              |----TreeSet:可以按照添加对象的指定属性,进行排序。
 *
 *
 *  1. Set接口中没有额外定义新的方法,使用的都是Collection中声明过的方法。
 *
 *  2. 要求:向Set(主要指:HashSet、LinkedHashSet)中添加的数据,其所在的类一定要重写hashCode()和equals()
 *     要求:重写的hashCode()和equals()尽可能保持一致性:相等的对象必须具有相等的散列码
 *      重写两个方法的小技巧:对象中用作 equals() 方法比较的 Field,都应该用来计算 hashCode 值。
 *
 */
public class SetTest {
    /*
    一、Set:存储无序的、不可重复的数据
    以HashSet为例说明:
    1. 无序性:不等于随机性。存储的数据在底层数组中并非按照数组索引的顺序添加,而是根据数据的哈希值决定的。

    2. 不可重复性:保证添加的元素按照equals()判断时,不能返回true.即:相同的元素只能添加一个。

    二、添加元素的过程:以HashSet为例:
        我们向HashSet中添加元素a,首先调用元素a所在类的hashCode()方法,计算元素a的哈希值,
        此哈希值接着通过某种算法计算出在HashSet底层数组中的存放位置(即为:索引位置),判断
        数组此位置上是否已经有元素:
            如果此位置上没有其他元素,则元素a添加成功。 --->情况1
            如果此位置上有其他元素b(或以链表形式存在的多个元素),则比较元素a与元素b的hash值:
                如果hash值不相同,则元素a添加成功。--->情况2
                如果hash值相同,进而需要调用元素a所在类的equals()方法:
                       equals()返回true,元素a添加失败
                       equals()返回false,则元素a添加成功。--->情况2

        对于添加成功的情况2和情况3而言:元素a 与已经存在指定索引位置上数据以链表的方式存储。
        jdk 7 :元素a放到数组中,指向原来的元素。
        jdk 8 :原来的元素在数组中,指向元素a
        总结:七上八下

        HashSet底层:数组+链表的结构。

     */

    @Test
    public void test1(){
        Set set = new HashSet();
        set.add(456);
        set.add(123);
        set.add(123);
        set.add("AA");
        set.add("CC");
        set.add(new User("Tom",12));
        set.add(new User("Tom",12));
        set.add(129);

        Iterator iterator = set.iterator();
        while(iterator.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

    //LinkedHashSet的使用
    //LinkedHashSet作为HashSet的子类,在添加数据的同时,每个数据还维护了两个引用,记录此数据前一个
    //数据和后一个数据。
    //优点:对于频繁的遍历操作,LinkedHashSet效率高于HashSet
    @Test
    public void test2(){
        Set set = new LinkedHashSet();
        set.add(456);
        set.add(123);
        set.add(123);
        set.add("AA");
        set.add("CC");
        set.add(new User("Tom",12));
        set.add(new User("Tom",12));
        set.add(129);

        Iterator iterator = set.iterator();
        while(iterator.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
}

2.2、LinkedHashSet

a:LinkedHashSet 特点:

  • 1.是 HashSet的子类。底层使用 LinkedHashMap,维护一个 数组+ 双向链表存储数据。
  • 2.LinkedHashSet 根据元素的 hashCode() 值,来决定存储位置。同时使用链表 维护元素的次序,这使得元素看起来是以插入顺序存放的。
  • 3.不允许集合元素重复。对于频繁的遍历操作效率高。

c:LinkedHashSet 性能和优势:

  • 插入性能,略低于 HashSet,因为插入的时候,还维护 此元素 在链表里面的 首尾指向。
  • 但是 在迭代访问 Set 里面全部元素时,LinkedHashSet 有很好的性能。

b:add() 操作时:

  • 1、LinkedHashSet 和hashMap存储类似,根据元素的 hashCode 值,来决定元素的存储位置。
  • 2、但是 在 添加数据的同时,每个数据还维护了两个引用,记录此数据前一个数据和后一个数据,
  • 3、也就是使用双向链表维护元素存储的次序,这使得元素看起来是以 插入顺序保护 的。看起来是有序存储的。

d:LinkedHashSet 存储结构展示:

  • 和 hashSet 存储类似,只是多了一个双向链表结构。来记录添加顺序。

    demo
 public void test2(){
        Set set = new LinkedHashSet();
        set.add(456);
        set.add(123);
        set.add(123);
        set.add("AA");
        set.add("CC");
        set.add(new User("Tom",12));
        set.add(new User("Tom",12));
        set.add(129);

        Iterator iterator = set.iterator();
        while(iterator.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

2.3、TreeSet

  • 1:TreeSet 是 SortedSet 接口的实现类,TreeSet 可以确保,集合内部元素 按照指定条件排序。

  • 2:两个对象相同的标准:

    • 1.是 compareTo / compare 返回 0 ,不再是 equals(),内部数据结构是 红黑树,按照元素比较大小,进行排序。
  • 3:TreeSet 底层使用 红黑树 结构存储数据。

    • 特点:按照元素比较大小进行排序的结果,进行存放位置的选择。内部存储有序,查询速度比 List 快。

4:TreeSet 两种排序方法:(两个对象相同的标准是 compareTo / compare 返回 0 ,不再是 equals() 相等)

  • 1.自然排序:(默认)

  • 2.定制排序:(创建 TreeSet 时,就指定排序顺序)

    demo

User

package com.atguigu.java1;

public class User implements Comparable{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User() {
    }

    public User(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User{" +
                "name='" + name + '\\'' +
                ", age=" + age +
                '}';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System.out.println("User equals()....");
        if (this == o) return true;
        if (o == null || getClass() != o.getClass()) return false;

        User user = (User) o;

        if (age != user.age) return false;
        return name != null ? name.equals(user.name) : user.name == null;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name.hashCode() + age;
        int result = name != null ? name.hashCode() : 0;
        result = 31 * result + age;
        return result;
    }

    //按照姓名从大到小排列,年龄从小到大排列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To(Object o) {
        if(o instanceof User){
            User user = (User)o;
//            return -this.name.compareTo(user.name);
            int compare = -this.name.compareTo(user.name);
            if(compare != 0){
                return compare;
            }else{
                return Integer.compare(this.age,user.age);
            }
        }else{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输入的类型不匹配");
        }

    }
}

package com.atguigu.java1;

import org.junit.Test;

import java.util.Comparator;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TreeSet;


public class TreeSetTest {

    /*
    1.向TreeSet中添加的数据,要求是相同类的对象。
    2.两种排序方式:自然排序(实现Comparable接口) 和 定制排序(Comparator)


    3.自然排序中,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同的标准为:compareTo()返回0.不再是equals().
    4.定制排序中,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同的标准为:compare()返回0.不再是equals().
     */
    @Test
    public void test1(){
        TreeSet set = new TreeSet();

        //失败:不能添加不同类的对象
//        set.add(123);
//        set.add(456);
//        set.add("AA");
//        set.add(new User("Tom",12));

            //举例一:
//        set.add(34);
//        set.add(-34);
//        set.add(43);
//        set.add(11);
//        set.add(8);

        //举例二:
        set.add(new User("Tom",12));
        set.add(new User("Jerry",32));
        set.add(new User("Jim",2));
        set.add(new User("Mike",65));
        set.add(new User("Jack",33));
        set.add(new User("Jack",56));


        Iterator iterator = set.iterator();
        while(iterator.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

    @Test
    public void test2(){
        Comparator com = new Comparator() {
            //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排列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Object o1, Object o2) {
                if(o1 instanceof User && o2 instanceof User){
                    User u1 = (User)o1;
                    User u2 = (User)o2;
                    return Integer.compare(u1.getAge(),u2.getAge());
                }else{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输入的数据类型不匹配");
                }
            }
        };

        TreeSet set = new TreeSet(com);
        set.add(new User("Tom",12));
        set.add(new User("Jerry",32));
        set.add(new User("Jim",2));
        set.add(new User("Mike",65));
        set.add(new User("Mary",33));
        set.add(new User("Jack",33));
        set.add(new User("Jack",56));


        Iterator iterator = set.iterator();
        while(iterator.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erator.next());
        }
    }

}

2.4、HashSet,LinkedHashSet,TreeSet 异同?

六、Map接口

1. 概述

(1)Map与Collection并列存在。用于保存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key-value。类似于高中的函数:y=f(x)(y→value,x→key)

(2)Map结构的理解:

  • ① Map中的key:无序的、不可重复的,使用Set存储所有的key 。(key所在的类要重写 equals()和
    hashCode()方法。(以HashMap为例))
  • ② Map中的value:无序的可重复的,使用Collection存储所有的value。(value所在的类要重写
    equals())。一个键值对:key-value 构成了一个Entry 对象。
  • ③ Map中的entry:无序的、不可重复的,使用Set存储所有的Entry。

​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2. Map 接口的常用实现类

1)HashMap:作为Map的主要实现类;线程不安全的,效率高;存储null 的 key 和 value 。
底层:

  • 数组+链表(jdk 7及之前)
  • 数组+链表+红黑树(jdk 8)

(2)LinkedHashMap:保证在遍历map元素时,可以按照添加的顺序实现遍历。原因:在原有的HashMap底层结构基础上,添加了一对指针,指向前一个和后一个元素。对于频繁的遍历操作,此类执行效率高于HashMap。

(3)TreeMap:保证按照添加的key-value对进行排序,实现排序遍历。此时考虑key的自然排序或定制排序。底层使用红黑树。

(4)Hashtable:作为古老的实现类;线程安全的,效率低;不能存储null的key和value。

(5)Properties:常用来处理配置文件。key和value都是String类型。

  • 1.Properties 类,是HashTable
  • 2.常用来处理配置文件,key 和 value 都为 String 类型。
  • 3.建议使用方法:properties.setProperty(“key”, “value”); 和 properties.getProperty(“key”);
  • 4.读取 Properties 配置文件。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FileInputStream fis = null;
        try {
            Properties properties = new Properties();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new File("/Users/zhangsan/workspace/renren_vue/mall-test/my_test_01/src/main/resources/application.properties"));
 
            properties.load(fis);
 
            Iterator<Map.Entry<Object, Object>> iterator = properties.entrySet().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Map.Entry<Object, Object> next = iterator.next();
                System.out.println(next.getKey());
                System.out.println(next.getValue());
            }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if (fis != null) {
                try {
                    fis.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6)ConcurrentHashMap: 线程安全的 hashMap,但是效率高于hashTable,内部使用分段锁机制。

3. HashMap的底层实现原理

相关含义: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HashMap的默认容量,16;
DEFAULT_LOAD_FACTOR:HashMap的默认加载因子:0.75;
threshold:扩容的临界值,=容量 × 加载因子:16 * 0.75=12;
TREEIFY_THRESHOLD:Bucket中链表长度大于该默认值,转化为红黑树:8;
MIN_TREEIFY_CAPACITY:桶中的Node被树化时最小的hash表容量:64

JDK 1.7:数组 + 链表:

JDK7
指定容量构造器创建HashMap,实际不一定是用户指定的容量(Capability有关)
 
加载因子:0.75——扩容触发
 
临界值——容量 * 加载因子
 
实际创建了一个一维数组Entry[ ]
 
put方法 
→处理null,计算k的哈希值(处理后得到需要的值)
→ (与运算)得到元素在数组中得到存储位置
→ 取出位置上的数据判断是否为空
→遍历比较哈希值
→判断引用是否指向同一个key
→调用equals
 
 
→ 判断是否触发扩容——超出临界值,且当前存放位置非空
 
触发扩容:重新存放已有的元素到新的数组——元素位置可能改变
 
 
//存储数据的类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final k key;
    Entry<k,v> next;
    int hash;
 
    Entry(int h,k k ,Entry<k,v> n){
        value = v;
        next = n;
        key = k;
        hash = h;
    }
}
//创建新的Entry时,将原来的Entry放在Next指针上,将新造的Entry添加到数组位置(逆序存放)

HashMap map=new HashMap();在实例化以后,底层创建了长度为16的一维数组 Entry[ ] table

map.put(key1,value1):把key1,value1放到上述数组中

① 首先,调用key1所在类的hashCode()计算key1的哈希值,此哈希值经过某种算法计算以后,得到在Entry数组中的存放位置:

② 如果此位置上的数据为空,此时key1-value1添加成功;如果此位置上的数据不为空(意味着此位置上存在一个或多个数据(以链表形式存在)),比较key1和已经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数据的哈希值:

③ 如果key1的哈希值和已经存在的数据的哈希值都不相同,此时key1-value1添加成功;如果key1和已经存在的某一个数据(key2-value2)的哈希值相同,继续比较:

④ 调用key1所在类的equals():如果equals()返回false,此时key1-value1添加成功;如果equals()返回true,使用value1替换value2。

补充:① 添加成功的情况,此时key1-value1和原来的数据以链表的方式存储。② 在不断添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扩容问题,当超出临界值12(且要存放的位置非空)时扩容,默认的扩容方式:扩容为原来容量的2倍,并将原来的数据复制过来。

JDK1.8: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时间复杂度:链表o(n);红黑树o(logN)

JDK8
 
声明时,不创建数组,给当前Hashmap负载因子赋值
 
 
//存储数据的类Node类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 Map.Entry<k,v>{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k key,V value,Node<k,v> next){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
 
//首次put时,创建数组(扩容机制0→16)
 
//判断存放数据数组索引位置是否为null——为null——添加成功
    → 不为null : 判断hash值与已有元素是否相等——不存在相等的情况——添加成功
        → Hash值相等 : 判断key是否相同——不等——添加成功
            → 相等——替换两个键值对的value值
 
当链表长度超过8,数组长度小于64 → 执行扩容 
当链表长度超过8,数组长度大于64 → 转化链表为树
 
//添加时,创建Node对象,链接到已有Node上


jdk 8 相较于jdk 7 在底层实现方面的不同:

(1)new HashMap():底层没有创建一个长度为16的数组。

(2)jdk 8 底层的数组是 Node[ ],而非 Entry[ ] 。

(3)首次调用put()方法时,底层创建长度为16的数组。

(4)jdk 7 底层结构只有:数组+链表。jdk 8 中底层结构:数组+链表+红黑树。当数组的某一个索引位置上的元素以链表形式存在的数据个数>8 且当数组的长度>64时,此时此索引位置上的所有数据改为使用红黑树存储。

4. 常用方法

(1)添加、删除、修改操作:

Object put(Object key,Object value):将指定key-value添加到(或修改)当前map对象中

void putAll(Map m):将m中的所有key-value对存放到当前map中 

Object remove(Object key):移除指定key的key-value对,并返回value
 
void clear():清空当前map中的所有数据

(2)元素查询的操作:

 Object get(Object key):获取指定key对应的value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是否包含指定的key
 
boolean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是否包含指定的value

int size():返回map中key-value对的个数

boolean isEmpty():判断当前map是否为空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判断当前map和参数对象obj是否相等

(3)元视图操作的方法:

Set keySet():返回所有key构成的Set集合

Collection values():返回所有value构成的Collection集合

Set entrySet():返回所有key-value对构成的Set集合

map没有iterator方法,遍

以上是关于尚硅谷_Java零基础教程(集合Collection:list,set;map)-- 学习笔记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尚硅谷_Java零基础教程(常用类——ComparableComparator)-- 学习笔记

尚硅谷_Java零基础教程(异常处理)-- 学习笔记

尚硅谷_Java零基础教程(多线程)-- 学习笔记

尚硅谷_Java零基础教程(常用类——String)-- 学习笔记

尚硅谷_Java零基础教程(常用类——枚举类Enum)-- 学习笔记

尚硅谷Java学科全套教程(总207.77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