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自制操作系统》第9天
Posted 皓空Fly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30天自制操作系统》第9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九天 内存管理
1.整理源文件
这一节只是进行了代码整理,把鼠标键盘相关的内容转移到了特定的文件里。
2.内存容量检查(1)
要做内存管理,首先得知道内存的容量,怎么知道内存的容量呢?Bios可以告诉我们答案。但使用BIOS稍微有点麻烦,于是,作者决定自己写程序检查内存容量。
内存检查程序主要有以下几步:
-
检查CPU是386芯片还是486芯片。若为486芯片,则禁止cache。(386没有cache)
-
不断向内存写入然后读取数据。如果写入和读取的内容一样,则内存连接正常。
怎么判断CPU是386还是486呢?这里需要用到状态寄存器。状态寄存器的第18位AC位(Alignment Check,对齐检查),在386中即使将它设置为1,它也会变成0,而486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判断出CPU是386还是486的,然后再确定需不需要禁止缓存。相关的代码如下所示。
unsigned int memtest(unsigned int start, unsigned int end) { char flg486 = 0; unsigned int eflg, cr0, i; /* 确认CPU是386还是486以上 */ eflg = io_load_eflags(); eflg |= EFLAGS_AC_BIT; /* 对AC位置1 */ io_store_eflags(eflg); eflg = io_load_eflags(); if ((eflg & EFLAGS_AC_BIT) != 0) /* 如果是386,即使设定AC=1,AC的值还会自动回到0 */ { flg486 = 1; } eflg &= ~EFLAGS_AC_BIT; /* 将AC位置0 */ io_store_eflags(eflg); if (flg486 != 0) { cr0 = load_cr0(); cr0 |= CR0_CACHE_DISABLE; /* 禁止缓存 */ store_cr0(cr0); } i = memtest_sub(start, end); if (flg486 != 0) { cr0 = load_cr0(); cr0 &= ~CR0_CACHE_DISABLE; /* 允许缓存 */ store_cr0(cr0); } return i; }
其中,加载和保存控制寄存器0(CR0)的函数定义如下。
_load_cr0: ; int load_cr0(void); MOV EAX, CR0 RET _store_cr0: ; void store_cr0(int cr0); MOV EAX, [ESP + 4] MOV CR0, EAX RET
接下来是第二步,向内存读写数据,检查内存是否正确。
unsigned int memtest_sub(unsigned int start, unsigned int end) { unsigned int i, *p, old, pat0 = 0xaa55aa55, pat1 = 0x55aa55aa; for (i = start; i <= end; i += 4) { p = (unsigned int *) i; old = *p; /* 先记住修改前的值 */ *p = pat0; /* 试写 */ *p ^= 0xffffffff; /* 反转 */ if (*p != pat1) /* 检查反转结果 */ { not_memory: *p = old; break; } *p ^= 0xffffffff; /* 再次反转 */ if (*p != pat0) /* 检查值是否恢复 */ { goto not_memory; } *p = old; /* 恢复为修改前的值 */ } return i; }
可以看到,这段代码很简单,不断对内存地址的值进行翻转,若翻转后的值与预期的不同,则说明内存有问题。这里还要思考一个问题,上面函数的参数start和end应该赋予什么值?为什么?
上面内存检查的代码看起来不错,但是运行速度太慢了,毕竟它对每个地址都进行检查。作者让检查程序偷偷懒,让它能够执行得更快,代码如下所示。
unsigned int memtest_sub(unsigned int start, unsigned int end) { unsigned int i, *p, old, pat0 = 0xaa55aa55, pat1 = 0x55aa55aa; for (i = start; i <= end; i += 0x1000) { p = (unsigned int *) (i + 0xffc); old = *p; /* 先记住修改前的值 */ *p = pat0; /* 试写 */ *p ^= 0xffffffff; /* 反转 */ if (*p != pat1) /* 检查反转结果 */ { not_memory: *p = old; break; } *p ^= 0xffffffff; /* 再次反转 */ if (*p != pat0) /* 检查值是否恢复 */ { goto not_memory; } *p = old; /* 恢复为修改前的值 */ } return i; }
修改后,检查程序每4K地址只检查4字节地址,速度自然是比之前快多了。另外,这段代码只是为了检查内存的容量,不要记错了它的功能。
接下来改一改HariMain就能运行了,将内存检查放在死循环之前。
i = memtest(0x00400000, 0xbfffffff) / (1024 * 1024); /* 0x400000以前的内存已被使用,无需检查 */ sprintf(s, "memory %dMB", i); putfonts8_asc(binfo->vram, binfo->scrnx, 0, 32, COL8_FFFFFF, s); while (1)
运行的显示如下。
这里显示内存有3G内存,而系统内存实际只有32M,这明显不对,是什么地方出错了?
3.内存内容检查(2)
上一节为什么会出错呢?这全都是编译器的锅。
在从C语言转换成汇编的过程中,编译器发现内存检查过程中没有什么实际的改变,就把这段给优化掉了。比如,首先给一个地址存入0xaa55aa55,翻转后变成0x55aa55aa,然后再次反转变成0xaa55aa55,从结果而言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为了防止代码被优化,采用汇编代码编写内存检查的函数。
_memtest_sub: ; unsigned int memtest_sub(unsigned int start, unsigned int end) PUSH EDI ; (保存EBX、ESI、EDI中的数据) PUSH ESI PUSH EBX MOV ESI, 0xaa55aa55 ; pat0 = 0xaa55aa55; MOV EDI, 0x55aa55aa ; pat1 = 0x55aa55aa; MOV EAX, [ESP + 12 + 4] ; i = start; (由于栈中增加了3个元素,地址要多加12) mts_loop: MOV EBX, EAX ADD EBX, 0xffc ; p = (i + 0xffc); MOV EDX, [EBX] ; old = *p; MOV [EBX], ESI ; *p = pat0; XOR DWORD [EBX], 0xffffffff ; *p ^= 0xffffffff; CMP EDI, [EBX] ; if (*p != pat1) goto fin; JNE mts_fin XOR DWORD [EBX], 0xffffffff ; *p ^= 0xffffffff; CMP ESI, [EBX] ; if (*p != pat0) goto fin; JNE mts_fin MOV [EBX], EDX ; *p = old; ADD EAX, 0x1000 ; i += 0x1000; CMP EAX, [ESP + 12 + 8] ; if (i <= end) goto mts_loop; JBE mts_loop POP EBX POP ESI POP EDI RET mts_fin: MOV [EBX], EDX ; *p = old; POP EBX POP ESI POP EDI RET
这段汇编代码的逻辑与之前C语言代码是一样的,相信大家很容易理解。
运行结果如下。
4.挑战内存管理
相信学过操作系统的人都知道内存管理的重要性,毕竟没了内存管理,操作系统怎么知道哪块内存能用哪块内存不能用?
这个操作系统比较小,没有虚拟存储器,也没有什么页面置换算法,更没有什么分页分段,直接采用可变长度分配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作者认为分页所需的管理表会占用不少空间就放弃了。
我们对每段空间的管理只记录两个信息:起始地址和长度。而为了方便管理,把这两个数据放在一个结构体中。
struct FREEINFO /* 可用信息 */ { unsigned int addr, size; }; struct MEMMAN /* 内存管理 */ { int frees; struct FREEINFO free[1000]; };
在MEMMAN结构体中,frees是已使用的FREEINFO结构体的数量,并且还有一个大小为1000的FREEINFO结构体数组。
对于MEMMAN结构体而言,有增删改移位等操作。在了解这些操作的实现之前,我们要知道内存的分配算法是哪种,这个操作系统采用的是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的空闲分区要按地址由低到高进行排序,从空闲分区表的第一个表目起查找该表,把最先能够满足要求的空闲区分配出去。
1.改变。只是改动addr和size的值。
2.增加。内存中,从0x400000开始的长度为0x7c00000的内存块未被使用,首先把这块内存添加到MEMMAN结构体中。
struct MEMMAN memman; memman.frees = 1; memman.free[0].addr = 0x00400000; memman.free[0].size = 0x07c00000;
3.增加并移位。这里的移位操作使用的是插入排序算法。如下图所示。
4.删除。申请的大小与空闲块大小一致。
5.合并。释放的内存块与前后地址的内存块合并。
对于内存空闲块的操作就这5种操作,我们只需根据这五种操作编写代码即可。
为了使得功能更完善,我们要为MEMMAN结构体添加一些东西。
#define MEMMAN_FREES 4090 /* 大约是32KB */ struct FREEINFO /* 可用信息 */ { unsigned int addr, size; }; struct MEMMAN /* 内存管理 */ { int frees, maxfrees, lostsize, losts; struct FREEINFO free[MEMMAN_FREES]; };
使用可变长度的内存分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内存碎片,losts用于记录碎片地数量,lostsize用于记录碎片的总大小。
下面介绍内存相关的函数。
void memman_init(struct MEMMAN *man) { man->frees = 0; /* 可用信息数目 */ man->maxfrees = 0; /* 用于观察可用状况:frees的最大值 */ man->lostsize = 0; /* 释放失败的内存的大小总和 */ man->losts = 0; /* 释放失败次数 */ } unsigned int memman_total(struct MEMMAN *man) /* 报告剩余内存大小的合计 */ { unsigned int i, t = 0; for (i = 0; i < man->frees; i++) { t += man->free[i].size; } return t; }
memman_init初始化MEMMAN结构体成员,memman_total计算出剩余内存总大小,这些都比较简单。
unsigned int memman_alloc(struct MEMMAN *man, unsigned int size) /* 分配 */ { unsigned int i, a; for (i = 0; i < man->frees; i++) { if (man->free[i].size >= size) /* 找到了足够大的内存 */ { a = man->free[i].addr; man->free[i].addr += size; man->free[i].size -= size; if (man->free[i].size == 0) /* 如果free[i]变成了0,就减掉一条可用信息 */ { for (; i < man->frees; i++) { man->free[i] = man->free[i + 1]; /* 把之后的信息往前挪 */ } man->frees--; } return a; } } return 0; /* 没有可用空间 */ }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memman_alloc是内存分配函数,采用的是首次适应算法,也算简单。
int memman_free(struct MEMMAN *man, unsigned int addr, unsigned int size) /* 释放 */ { int i, j; /* 为便于归纳内存,将free[]按照addr的顺序排列 */ /* 所以,仙居定应该放哪儿 */ for (i = 0; i < man->frees; i++) { if (man->free[i].addr > addr) { break; } } /* free[i - 1].addr < addr < free[i].addr */ if (i > 0) /* 若前面有可用内存 */ { if (man->free[i - 1].addr + man->free[i - 1].size == addr) /* 若与前面的可用内存相邻,则归纳在一起 */ { man->free[i - 1].size += size; if (i < man->frees) /* 若后面也有可用内存内存 */ { if (addr + size == man->free[i].addr) /* 若与后面的可用内存相邻,则归纳在一起 */ { man->free[i - 1].size += man->free[i].size; man->frees--; for (; i< man->frees; i++) /* 删除free[i] */ { man->free[i] = man->free[i + 1]; } } } return 0; /* 成功完成 */ } } /* 若不能与前面的内存归纳在一起 */ if (i < man->frees) /* 若后面也有可用内存内存 */ { if (addr + size == man->free[i].addr) /* 若与后面的可用内存相邻,则归纳在一起 */ { man->free[i].addr = addr; man->free[i].size += size; return 0; /* 成功完成 */ } } /* 既不能与前面内存归纳在一起,也不能与后面内存归纳在一起 */ if (man->frees < MEMMAN_FREES) { for (j = man->frees; j > i; j--) /* 把信息往后移,腾出free[i] */ { man->free[j] = man->free[j - 1]; } man->frees++; if (man->maxfrees < man->frees) { man->maxfrees = man->frees; } man->free[i].addr = addr; man->free[i].size = size; return 0; /* 成功完成 */ } /* 信息个数已达到最大 */ man->losts++; man->lostsize += size; /* 失败 */ return -1; }
内存释放的算法逻辑可以看看上面的图,理解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最后还需修改一下HariMain,这里不做展示了,直接上结果图。
书上的内容到此结束。在此,给大家一点小建议,可以尝试自己实现一个内存管理算法,当使用的内存块很少时,书中的内存管理算法不算慢,但是一旦多起来(达到一两千的量级),所需时间飙升(毕竟时间复杂度为O(n2))。试试采用双向链表或其他的数据结构,把时间复杂度减至O(n)的水平。
其实已经不准备写关于《30天自制操作系统》的博客了,因为这本书的代码不是很系统,但是有人问我还有后续吗,而且我觉得内存管理比较有用,就写了这一篇博客,后面还有任务切换、异常处理等内容也有趣,但我应该不会再写了。现在正在看《一个64位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我也很推荐看这本书,代码借鉴于Linux,对以后看Linux源码或其他操作系统的源码也有帮助。
以上是关于《30天自制操作系统》第9天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