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从中医转行云计算,年薪近百万...
Posted 程序员大咖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45岁,从中医转行云计算,年薪近百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注后回复 “进群” ,拉你进程序员交流群????????
作者丨findyi
来源丨findyi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13分钟。
很多读者都问过洋哥如何转行,转行后如何高速发展,旧文也写过一篇转行的文章。
转行这件事的确是需要方法论和路径的,前几天和一个读者聊起来,他的经历深深的震撼了我:中医专业转行成为程序员,进而从传统I行业转到云计算领域,甚至还担任过中型公司CTO,现在年薪近百万。
老哥年近45岁,却丝毫没有任何程序员中年危机的迹象,反而还在高速提升中,这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全文5000字,字字珠玑,衷心希望你能读完它。
下面是这位读者职业生涯22年的经历,从新疆的医科大的学生如何成长为IT领域的工程师,如何持续在IT行业驰骋疆场。
前言:
大家好,我是剑胆琴新。感谢洋哥邀请,和大家分享我的职业经历,希望其中的思考对你有所启发。
在做刚开始做职业规划之际,我看了大量的名人自传,这些信息的确给了我不小的帮助,但有点远,无论是时间上,或国情的不同,行业的不同都很难直接借鉴。
后来我去看成功人士的简历,从他们的简历上了解职业发展的脉络。最后我从成功走出来的朋友那请教、思考,这个是我收获最大的,这也是我参与洋哥邀请的初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
下面跟大家分享下我职业生涯的22年经历,从新疆的医科大学生成长为IT领域的工程师,期间的收入曲线图,刚毕业一个月6000不到,现在年薪近百万。
十年为一个阶段,我把职业生命周期划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和思考都有所不同。
先说下为什么以10年为单位进行划分,一个是十年磨一剑,另外一个是一万小时定律。
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则”。
他们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10年的艰苦努力。
一万小时定律是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提出的: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异类》,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是需要坚持一万小时,这样就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此外我的研究生导师钟伟曾经和我说:人生是一个长跑。
在大学毕业后的前十年里,你的背景起到更多作用(你的出身,父母,国家,地域这些决定了那时候的你)。
但毕业之后的第二个十年,决定你的是你的禀赋和持续的努力,如果你能够持续的在一个领域深耕,你就有可能跨越圈层。
1.第一个十年:职业探索期
在这个时间段里,我做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一个是转行,从中医到IT;第二个换城市,从新疆到中关村。
首先是转行。
万事开头难,至今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从一个大夫转变成一个工程师的那段最初的日子。
彼时,我看了上百本书籍:一类是《计算机世界》这种,一类是计算机网络杂志,一类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清华出版社出的大部头的技术经典书籍。
我在这上面投入了难以想象的努力,过完那段日子,我后来每每回想,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我不会考虑换行业。这是脱一层皮一般的痛苦。
通过这段时间的艰苦学习,我能理解为什么学习最需要的是勇气。转型成为一个工程师之后,我对学习新东西有强大的信心。我甚至一度认为,没有什么是我学不会的。
比如,我那会无法理解什么叫计算机语言。看了n本计算语言的书,讲C语言的、Java语言的,有教程、有手册,但我看完之后不知所云。
一直到我看了一本给小朋友写的漫画的书,他讲什么是计算机语言非常让我震惊。
这本书告诉我:计算机语言就是人类和计算机的对话所使用的语言,人类通过这些指令告诉计算机怎么干活,计算机把结果通过屏幕,打印机反馈给人类。相当于,我们去了一个陌生的岛屿,需要一个翻译来让我们和当地人进行对话和交流。
看完这个,我一下茅塞顿开,把计算机语言当天书的感觉瞬间消失。
还有一次我去图书馆还书,负责借书的MM不耐烦的说:你要是没想好,就别借,这么短的时间就还。。。我淡定的回答说:我看完了。我现在还能记得她当时震惊的表情,后来和她混熟了,她告诉我:我是那个图书馆看书最快的人。
转行是非常痛苦的,需要摆脱路径依赖。但为什么要转呢,转的动力是什么这个需要想清楚,否则,之后面临的困难会让很多人却步不前,半途而废。
我的心得是兴趣,爱好,是真喜欢。如果做一个工作5年才发现自己完全不适合,那在转行之前的人脉、精力、资金的投入都会变成沉默成本。
选择的重要之处在于:选择之后,就没有选择。
虽然我通过一年的时间成功转型成为一个工程师,但并不是就此一帆风顺,童话里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都是骗人的。
在面试之际,面对HR经常要解释这个问题:中医?工程师!?面对面试官我需要展示专业性,以及Why?
其中记忆最深刻的是面试中兴通讯。当时拿到中兴Offer,我突破了中兴招人的几个底线:不招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不招非211的等所谓3个不招,最后申请特批一直到集团副总批准。
那是一整个下午,我前面的哥们几十分钟就出来了,我用了后面所有的时间,前后超过5小时,总计6个面试官。
简历中的每一个项目经验和知识点面试官都不放过:技术层面:配置DDN专线有哪些命令,手写出来;看你用过SQL,那你手写下所有的SQL语句;说说NAT有哪几种模式,都有什么特点,在工程中怎么应用的。
前前后后问了几十个技术问题,大多要求我手写,这是一种担心被瞎猫撞到死耗子的感觉,一定要反复确认你不是那只瞎猫。
不光是技术,还疯狂问企业文化层面的问题,好几个问题都问到人性深处了。
最后有个面试官突然问:你不加班不学习、周末的时候,都在做什么?我几乎失语,我突然发现,不加班不学习,这样的时间真没有。
问这个问题的考官在我入职的第一天,他带我加班到半夜。他一个人开局的设备占整个新疆团队的一半。
和华为打标之际对方一排人,我们这边就他一个,有一次新疆要办一个中兴的展示厅展示中兴电信的全套解决方案,有一个新设备我们都没见过,他从研发那拿到文档立即疯狂看文档,数百页不到一小时就看完了,之后对我说:看完了,咱们干活吧。
私下他被老工程师称为神一样的存在。他是北邮毕业的,对自己和下属的严格要求近乎到了变态的地步。整个职业生涯中,他给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后来和猎头聊这个事情,她说,初入职场的时候,有一个好的领导,对新人及其重要。我深以为然。
在中兴通讯工作期间,让我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也在专业度上取得了极大的提高。
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在中兴被融入我的血液。
第一个十年第二重要的事情就是从新疆来到北京。
在中兴通讯工作一年多后深感新疆IT环境的困乏,深思熟虑后,我决定北上北京。
来北京面试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微软,在中兴通讯积累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让我直接拿下微软的Offer。
还记得在微软面试TAM的时候,面试官问:Exchange你都熟悉哪些版本?我第一次被问这类问题,略有思考回答说:所有的。
现在还能记得当时考官的神情,他仔仔细细的看了我好几遍,接下来是对每一个版本的详细阐述,当我全部答出来之际,我在面试官脸上察觉到惊讶和喜悦,这时候我知道这个Offer稳了。
在微软的三年工作时间里,我体会到了外企的严谨和规范,也在专业能力上有了更深入的积累。
2.第2个十年:职业成长期
进入第2个十年,这段时间我发现了另外三条职业规律,它们同时起作用。
一个是OSI模型、一个是领先求变。
先说下OSI模型:以OSI模型划分工作内容,越是往上收入越高;越和应用相关收入越高;越和核心业务相关收入越高。
比如综合布线属于物理层,比第3层网络层待遇要低不少;但做Notes邮件、做数据库就比网络工程师CCNA/CCNP的要牛。
现在不打线了都用的是成品线,曾经能做一根合格的网线就很牛。什么568A,568B,13、26对倒,什么交叉线,直连线,这些基本知识都曾经很牛,但受到第二条定律领先性的影响这些都成为了过去。
曾经的一个老板说:IT行业就是先知先觉的人,赚后知后觉人的钱,那老板说这话的时候,一张Home page收客户2000元,三级页面也要200元。
另一个是创新求变。
IT这个行业造新词、新概念的能力堪称鼻祖。同时有很多新的玩法和商业模式昙花一现,这就需要从业者进行分析判断,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投入哪个技术才能获得单位产出最大的收益。
赌对了,创业者直接成为行业大佬,打工人也可以跟着分一杯羹财务自由。
赌错了,很可能一个公司会顷刻之间覆灭,员工也纷纷树倒猢狲散,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公司层面要面临选择和改变,打工人更是这样!
比如手机操作系统,之前塞班非常牛,诺基亚的工程师在业内很吃香,但苹果出来之后,很多塞班工程师开始失业,甚至那些干了二十多年的老工程师,也一并随着诺基亚关门而失业。
再比如数据库Informix,2000年如日中天,电信、金融重要的客户都使用这个数据库。我的老东家有几个工程师,一辈子就干这一个数据库,比原厂的人都要熟悉。年初公司签署了某保险公司的单子,全年一半的利润就不是问题。
但是Informix被IBM收购之后一直雪藏,IBM想推自己的DB2,结果没推起来,Oracle开始流行。
我问公司的老工程师以后咋办,他说,能怎么办呢?回家抱孩子,那一瞬间我对未来产生了迷茫。
还有个老兄弟在搞移动端的管控,比如AD对PC的管理,他在这个领域里面基本上是前几号的人物。
移动端不断发展,这个领域看起来越来越好。但是手机很私密,个人的信息完全被公司掌控,推行技术方案有很大的阻力,此外,苹果手机还好安卓手机千奇百怪、型号繁多,想统一管理又谈何容易。
后来中国和美丽国的关系恶化,最后一根稻草下来整个行业基本安静了,这老哥的日子居然都不好过了。
再说说开发,开发的语言是吃饭的根本,之前微软如日中天,所以ASP+.net架构流行,后来去IOE(阿里巴巴造出的概念,其本意是:在IT架构中,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代之在开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系统),这就导致Java二次重生,VUE大行其道。
再比如曾经的Window C++开发真的是盛极一时,很多高级工程师除了薪资收入还有股权收入,赚的盆满钵满。但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不少曾经的Window C++开发大佬要么降薪开始用其他语言,要么被淘汰。
想在IT行业做一棵常青树,真的需要不断做判断、并随时准备好学习新技术。
3.第3个十年:贴近应用,转战云计算,寻找跨越圈层的机会
时间进入第三个10年,在这个10年之初,我从传统IT行业转入云计算领域,原因无他:坚定看好云计算能在未来10-20年发挥巨大作用。
这期间我也曾担任过中小型公司CTO,在管理和技术上又取得了新的精进。
其实从22岁大学毕业,职业生命差别多只有25-30年,女生由于生理原因可能在短5-10年。
现在的一个趋势是数字化转型的趋势,运维要懂开发的Devops,开发要懂业务的SaaS,业务遇到技术人员过来抢饭碗。
为此在这第三个10年,我的思考是业务,是行业,是解决方案,是硬实力。
首先现在数字化已经非常普遍,互联网已经独立成为一个行业。在这个背景下,和20年前不同,甲方开始把IT作为核心业务。比如决策中心,运营中心。这个时候,进入甲方成为一个懂技术的行业专家,非常重要。
现在的技术大多开始具备行业属性,自然会随着行业的起伏而变动。行业知识越深,迁移也变得越来越难,会有深深的路径依赖。为此技术人需要大胆求证,小心实践。
技术人的整个职业生涯需要思考康波长周期的更替轮回,中期10年需要关注朱格拉周期,寻找红利和落脚点,短期需要看产业政策国家大势。
当然城市的选择也非常重要,综合上述内容结合自身的禀赋,更要顺势而为是这个阶段的逻辑:
目前我比较看好的大的方向有: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自动驾驶、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增材智造、量子计算等等。
大家可以关注Gartner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它给予了专业的参考信息,但核心依然要关注经济长周期,与趋势为伴。
如周金涛所言:人生发财靠康波。把握住一生仅有的几次机会,最终实现跨越圈层。
是去选择的行业打工,还是去这个行业创业。是进入主流公司做非主流业务,还是去其生态链上的公司,做它的核心业务,这些都值得我们不断思考。
最后,职场人的发展需要圈子,需要志同道合的人。
人生是有两个核心要素组成的:认知+圈层。认知是有多少时间在学习、思考和实践。圈层是你和谁在一起玩,他愿不愿意带你玩。
人生的目的和同行的人都非常重要。感谢洋哥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和平台进行交流。
-End-
最近有一些小伙伴,让我帮忙找一些 面试题 资料,于是我翻遍了收藏的 5T 资料后,汇总整理出来,可以说是程序员面试必备!所有资料都整理到网盘了,欢迎下载!
点击????卡片,关注后回复【面试题
】即可获取
在看点这里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以上是关于45岁,从中医转行云计算,年薪近百万...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32岁健身教练转行程序员,拿到年薪76万offer,这位大龄码农的经历引发热议
零基础转行Linux云计算运维工程师获得20万年薪的超级学习技巧
零基础转行Linux云计算运维工程师获得20万年薪的超级学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