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下的自我反思

Posted 境悟初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裁员下的自我反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近一波裁员潮,身处其中的我见证了很多酸甜苦辣。有个同事出去面试,面试最后的评价是:你的各个方面都挺好,就是没有什么突出的亮点。同事当时就想骂街,你们这是选秀呢?还突出的亮点,能踏实干活他不香吗?

我们不评论公司选择人才的标准,或许只是个拒绝的借口。但是如此内卷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确实是一个问题。
我想很多人都只是想平凡地活着,小富即安。但现实不允许啊,入了这一行,就不是靠混工龄能晋升的。

能力三核

昨天看到“知识、技能、能力”的差别描述,我突然悟了,也慌了。
我搜索发现,这东西叫“能力三核(KSA)模型”。简单来说就是,知识现在很容易获得,技能需要练习才能变得熟练,而能力是一种内化的东西,能够自发地表现出来。
只拥有知识而不会使用的人,我们一般称为“书呆子”;掌握一般技能的普通员工,我们称为“技工”;而能力强大的人就是那些厉害的人了。
能力弱的人很容易被替代和淘汰,螺丝钉嘛,想换就能换。

因此,我感到一种焦虑:我好像是个技能型的人?
一个普通的程序员,一个技工,一颗螺丝钉,啪,没了。

虽然我还不到35岁这个坎,但身边却有这个年纪的同事,我看着他们就会想:他们现在是不是压力很大?要面临随时被裁的风险,还得养家糊口,家庭的中流砥柱,公司的板上牛肉。

这时候一般有2条路:

  1. 增加我的不可替代性
  2. 另谋出路:假如不干程序员这一行,我能干什么?

我习惯做最坏的打算,会考虑第二条路,但现在我还有时间来准备,所以贪心的想第一条路也得试试。

不可替代性

那什么叫做不可替代性呢?
我的思考结果是: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
我很赞同知乎-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算得上是不可替代的? 里面的一些回答,大家的观点无非从2个方面入手:

  1. 公司人才不存在不可替代
    人才是有成本的,人力成本也是资本家衡量成本的一种考虑,如果有一个和你一样优秀的人只需要一半的工资,为什么不选他呢?
    或者,虽然你曾经做了很大贡献,但现在不需要你了,你走吧。
    更多的情况是:一家公司没你活得久,你大概率不可能在一家公司待一辈子(这时候铁饭碗就很重要了)。
  2. 不只是顶尖的人才,还得是特定的机构
    这类人是国家研究院供养的科学家(政府岗位就不说了,大家都懂),比如袁爷爷。但一般是可望不可及的,不仅需要聪明的大脑,还需要奉献一生的觉悟。

我觉得我方向偏了,关键并不在于如何成为不可替代性的人才,而是要挖掘想成为不可替代性人才的原因。

为什么想不可替代?

不可替代意味着独一无二、持久、稳定。

  • 我并不想独一无二,而是追求稳定;
  • 并不想特立独行,只是想一辈子衣食无忧;
  • 并不想出人头地,只是不想被亲人朋友笑话。
    如果我身边的人都是随遇而安的平凡人,那么稳定并没有那么重要,不会因为我短时间失去工作而离开我。

只是当我们到达一个高度,就很难再向下兼容了。如果你曾经是年薪百万的架构师,会去一家只给20万的小公司吗?人家还有脾气呢。

能力不只是工作能用

我的焦虑,从来不是来自于生活和他人,都是自己给自己加的。
我意识到自己太过狭隘,认为只能在这一行才能活下去。太过于在意旁人的目光,太容易受人影响,都是我要注意的缺陷。
能力不是工作上才会用到,能力的本质是天赋。

  • 天赋有天生自带的,比如长得漂亮和帅,记忆力超强等。
  • 天赋也有后天养成的,只要是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技能,也能算是天赋了。

我觉得知乎-能力与知识、技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里面的这张图画的很好:
知识和技能决定了我的人生广度,而能力才能决定我人生的高度。

所以,能力是一个通用的东西,是我的个人属性,没人能够剥夺。

我暂时总结了下面的能力分类,里面没有一个和专业相关的东西,也很抽象和模糊,却是我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我会细化到每一个目标,做出我自己的能力矩阵。

我悟了,但我希望明白得更早一些。

以上是关于裁员下的自我反思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考试反思]1027csp-s模拟测试90:自我

腾讯裁员内幕:顶层反思推动,PCG与CSIG影响最大

互联网寒冬,公司频繁裁员,程序员,你还敢说学不动了吗?

阶段性自我反思及学习动员----2019.07.07

自我反思

送 gRPC 书后续:自我反思和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