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索引

Posted CherryTab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MySQL索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索引的出现其实就是为了提高数据查询的效率,就像书的目录一样。一本500页的书,如果你想快速找到其中的某一个知识点,在不借助目录的情况下,那我估计你可得找一会儿。同样,对于数据库的表而言,索引其实就是它的“目录”。

但索引并不是一直加就好?一本书100页索引合适吗?索引本质上也是文件,并且不是0消耗的。

 

索引常见的模型:哈希表,有序数组,搜索树等。

哈希表是一种以键-值(key-value)存储数据的结构,我们只要输入待查找的值即key,就可以找到其对应的值即Value。哈希的思路很简单,把值放在数组里,用一个哈希函数把key换算成一个确定的位置,然后把value放在数组的这个位置。不可避免地,多个key值经过哈希函数的换算,会出现同一个值的情况。处理这种情况的一种方法是,拉出一个链表。如果过于长,还会退化成链表。

 

假设,你现在维护着一个身份证信息和姓名的表,需要根据身份证号查找对应的名字,这时对应的哈希索引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如何搜索呢?看user2和user4就能明白是先id_card再name。

 

图中,User2和User4根据身份证号算出来的值都是N,但没关系,后面还跟了一个链表。假设,这时候你要查ID_card_n2对应的名字是什么,处理步骤就是:首先,将ID_card_n2通过哈希函数算出N;然后,按顺序遍历,找到User2。

 

需要注意的是,图中四个ID_card_n的值并不是递增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新的User时速度会很快,只需要往后追加。但缺点是,因为不是有序的,所以哈希索引做区间查询的速度是很慢的。

比如你要搜索[ID_card_X, ID_card_Y]所有用户,只能将整张表扫描一遍。

所以,哈希表这种结构适用于只有等值查询的场景,比如Memcached及其他一些NoSQL引擎。何为等值查询就是这个数据不是变动的。

 

有序数组在等值查询和范围查询场景中的性能就都非常优秀。还是上面这个根据身份证号查名字的例子,如果我们使用有序数组来实现的话,示意图如下所示:

 

同时很显然,这个索引结构支持范围查询。你要查身份证号在[ID_card_X, ID_card_Y]区间的User,可以先用二分法找到ID_card_X(如果不存在ID_card_X,就找到大于ID_card_X的第一个User),然后向右遍历,直到查到第一个大于ID_card_Y的身份证号,退出循环。

如果仅仅看查询效率,有序数组就是最好的数据结构了。但是,在需要更新数据的时候就麻烦了,你往中间插入一个记录就必须得挪动后面所有的记录,成本太高。

所以,有序数组索引只适用于静态存储引擎,比如你要保存的是2017年某个城市的所有人口信息,这类不会再修改的数据。

 

二叉搜索树也是课本里的经典数据结构了。也是主流模型,如果学mysql不熟悉树结构是没有必要学的。还是上面根据身份证号查名字的例子,如果我们用二叉搜索树来实现的话,示意图如下所示:

二叉搜索树的特点是:每个节点的左儿子小于父节点,父节点又小于右儿子。这样如果你要查ID_card_n2的话,按照图中的搜索顺序就是按照UserA -> UserC -> UserF -> User2这个路径得到。这个时间复杂度是O(log(N))。

当然为了维持O(log(N))的查询复杂度,你就需要保持这棵树是平衡二叉树。为了做这个保证,更新的时间复杂度也是O(log(N))。

树可以有二叉,也可以有多叉。多叉树就是每个节点有多个儿子,儿子之间的大小保证从左到右递增。二叉树是搜索效率最高的,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的数据库存储却并不使用二叉树。其原因是,索引不止存在内存中,还要写到磁盘上。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棵100万节点的平衡二叉树,树高20。一次查询可能需要访问20个数据块。在机械硬盘时代,从磁盘随机读一个数据块需要10 ms左右的寻址时间。也就是说,对于一个100万行的表,如果使用二叉树来存储,单独访问一个行可能需要20个10 ms的时间,这个查询可真够慢的。

为了让一个查询尽量少地读磁盘,就必须让查询过程访问尽量少的数据块。那么,我们就不应该使用二叉树,而是要使用“N叉”树。这里,“N叉”树中的“N”取决于数据块的大小。

以InnoDB的一个整数字段索引为例,这个N差不多是1200。这棵树高是4的时候,就可以存1200的3次方个值,这已经17亿了。考虑到树根的数据块总是在内存中的,一个10亿行的表上一个整数字段的索引,查找一个值最多只需要访问3次磁盘。其实,树的第二层也有很大概率在内存中,那么访问磁盘的平均次数就更少了。

其实也就是B树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及生产实践的重要工具,自其诞生以来短短的近 60 年间,现代电子计算机 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种其它工具。就计算能力而言,初的ENIAC㈠每秒只能够执行 5000 次加法运算,而今天的“蓝色基因”每秒已经能够执行 7×1013次浮点运算 ㈡。就存贮能力而言, 情况似乎也是如此:ENIAC只有一万八千个电子管,而今天即使是售价不过数百元的普通硬盘,存 贮容量也能达到 100GB,内存的常规容量也已达到GB量级。
然而,从实际应用的需求来看,问题规模的扩张速度要远远高于计算机存贮能力的增长速度。 以数据库为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典型数据库的规模为 10~100MB;廿年后的今天,典型数据 库的规模已经需要以 TB 为单位来计量。相对于如此的发展速度,计算机存贮能力的增长速度远远 滞后,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矛盾日益尖锐。 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类型的存贮器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 容量越大,速度越慢;反之,容量 越小,速度越快。因此,一味提高存贮器容量的做法也是不切实际的。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分级存贮。以简单的二级分级存贮策略为例,这样 的典型实例之一,就是由内存与外存(磁盘)组成的二级存贮系统。这一策略的构思是: 将整个数 据库存放于外存中,同时在内存中存放常用数据的复本。这样,借助于有效算法,可以将内存高 速度的优点与外存大容量的优点结合起来,而此时的内存则扮演了高速缓存的角色。
实际上,在分级存贮系统中,各级存贮器的速度不仅有所差异,而且通常极其悬殊。还是以内 存与磁盘为例,前者的访问速度一般在 10~100ns 左右,而后者的访问速度约在 10ms 左右,二者 之差高达 5 到 6 个数量级。如果把对内存的访问比作随手拿起书桌上的钢笔,那么对外存的访问就 相当于乘火车从北京到广州某办公室的书桌上拿起钢笔,然后再乘火车返回。因此,为了省去对外 存的一次访问,我们宁愿多访问内存一百次、一千次甚至一万次。也正因为这一原因,在衡量此类 算法时,我们会更多地考虑其涉及的外存访问次数,而忽略内存操作的次数。
当问题规模很大,以至于内存无法容纳时,即使是前面介绍的平衡二分查找树,在效率方面仍 大打折扣。而下面将要介绍的 B-树,却是能够高效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数据结构。例如,若将存放 于外存的 1G 个记录组织为 AVL 树,则每次访问需要做约 30 次外存访问;而如果采用 256 阶 B-树, 则每次访问对应的外存访问次数将减少至 4~5 次。(邓俊辉)

 

所谓m阶B-树 ㈠,即满足以下条件的m路平衡查找树:其中的每一内部节点, 都存有n个关键码{K1 < K2 < ... < Kn}和n+1 个引用{A0, A1, A2, ..., An},n+1 ≤ m。对于每一非根内部 节点,都有n+1 ≥ ⎡m/2⎤;对于根节点,除非它同时也是叶子,否则必有n+1 ≥ 2。 每个引用 Ai分别指向一棵子树 Ti,而且若 i ≥ 1,则 Ti中的每一关键码 key 都满足 key > Ki;若 i ≤ n-1,则 Ti中的每一关键码 key 都满足 key < Ki+1。与一般的查找树不同,为了简化叙述,这里我 们假定 B-树中的所有关键码互异。 另外,所有叶子节点的深度相等,即它们都处于同一层。 

 

 

 并不是讲数据结构,所以简单介绍了一下B树。

 

InnoDB 的索引模型

在InnoDB中,表都是根据主键顺序以索引的形式存放的,这种存储方式的表称为索引组织表。又因为前面我们提到的,InnoDB使用了B+树索引模型,所以数据都是存储在B+树中的。、

 

举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主键列为ID的表,表中有字段k,并且在k上有索引。

这个表的建表语句是:

mysql> create table T(
id int primary key, 
k int not null, 
name varchar(16),
index (k))engine=InnoDB;

表中R1~R5的(ID,k)值分别为(100,1)、(200,2)、(300,3)、(500,5)和(600,6),两棵树的示例示意图如下。

 

从图中不难看出,根据叶子节点的内容,索引类型分为主键索引和非主键索引。

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存的是整行数据。在InnoDB里,主键索引也被称为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

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内容是主键的值。在InnoDB里,非主键索引也被称为二级索引(secondary index)。

那么区别在哪?

  • 如果语句是select * from T where ID=500,即主键查询方式,则只需要搜索ID这棵B+树;
  • 如果语句是select * from T where k=5,即普通索引查询方式,则需要先搜索k索引树,得到ID的值为500,再到ID索引树搜索一次。这个过程称为回表。

也就是说,基于非主键索引的查询需要多扫描一棵索引树。因此,我们在应用中应该尽量使用主键查询。

 

索引维护

B+树为了维护索引有序性,在插入新值的时候需要做必要的维护。以上面这个图为例,如果插入新的行ID值为700,则只需要在R5的记录后面插入一个新记录。如果新插入的ID值为400,就相对麻烦了,需要逻辑上挪动后面的数据,空出位置。

而更糟的情况是,如果R5所在的数据页已经满了,根据B+树的算法,这时候需要申请一个新的数据页,然后挪动部分数据过去。这个过程称为页分裂。在这种情况下,性能自然会受影响。

 

除了性能外,页分裂操作还影响数据页的利用率。原本放在一个页的数据,现在分到两个页中,整体空间利用率降低大约50%。

当然有分裂就有合并。当相邻两个页由于删除了数据,利用率很低之后,会将数据页做合并。合并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分裂过程的逆过程。

 

基于上面的索引维护过程说明,我们来讨论一个案例:

  你可能在一些建表规范里面见到过类似的描述,要求建表语句里一定要有自增主键。当然事无绝对,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场景下应该使用自增主键,而哪些场景下不应该。

 

自增主键是指自增列上定义的主键,在建表语句中一般是这么定义的: NOT NULL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插入新记录的时候可以不指定ID的值,系统会获取当前ID最大值加1作为下一条记录的ID值。

也就是说,自增主键的插入数据模式,正符合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递增插入的场景。每次插入一条新记录,都是追加操作,都不涉及到挪动其他记录,也不会触发叶子节点的分裂。

 

而有业务逻辑的字段做主键,则往往不容易保证有序插入,这样写数据成本相对较高。

 

除了考虑性能外,我们还可以从存储空间的角度来看。假设你的表中确实有一个唯一字段,比如字符串类型的身份证号,那应该用身份证号做主键,还是用自增字段做主键呢?

由于每个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上都是主键的值。如果用身份证号做主键,那么每个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占用约20个字节,而如果用整型做主键,则只要4个字节,如果是长整型(bigint)则是8个字节。

显然,主键长度越小,普通索引的叶子节点就越小,普通索引占用的空间也就越小。

 

所以,从性能和存储空间方面考量,自增主键往往是更合理的选择。

有没有什么场景适合用业务字段直接做主键的呢?还是有的。比如,有些业务的场景需求是这样的:

  1. 只有一个索引;

  2. 该索引必须是唯一索引。

你一定看出来了,这就是典型的KV场景。

由于没有其他索引,所以也就不用考虑其他索引的叶子节点大小的问题。

这时候我们就要优先考虑上一段提到的“尽量使用主键查询”原则,直接将这个索引设置为主键,可以避免每次查询需要搜索两棵树。

 

重建索引

alter table T drop index k;
alter table T add index(k);
alter table T drop primary key;
alter table T add primary key(id);

索引可能因为删除,或者页分裂等原因,导致数据页有空洞,重建索引的过程会创建一个新的索引,把数据按顺序插入,这样页面的利用率最高,也就是索引更紧凑、更省空间。

重建索引k的做法是合理的,可以达到省空间的目的。但是,重建主键的过程不合理。不论是删除主键还是创建主键,都会将整个表重建。所以连着执行这两个语句的话,第一个语句就白做了。

 

在下面这个表T中,如果我执行 select * from T where k between 3 and 5,需要执行几次树的搜索操作,会扫描多少行?

mysql> create table T (
ID int primary key,
k int NOT NULL DEFAULT 0, 
s varchar(16) NOT NULL DEFAULT \'\',
index k(k))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 values(100,1, \'aa\'),(200,2,\'bb\'),(300,3,\'cc\'),(500,5,\'ee\'),(600,6,\'ff\'),(700,7,\'gg\');

  1. 在k索引树上找到k=3的记录,取得 ID = 300;

  2. 再到ID索引树查到ID=300对应的R3;

  3. 在k索引树取下一个值k=5,取得ID=500;

  4. 再回到ID索引树查到ID=500对应的R4;

  5. 在k索引树取下一个值k=6,不满足条件,循环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回到主键索引树搜索的过程,我们称为回表。可以看到,这个查询过程读了k索引树的3条记录(步骤1、3和5),回表了两次(步骤2和4)。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查询结果所需要的数据只在主键索引上有,所以不得不回表。那么,有没有可能经过索引优化,避免回表过程呢?

 

覆盖索引

如果执行的语句是select ID from T where k between 3 and 5,这时只需要查ID的值,而ID的值已经在k索引树上了,因此可以直接提供查询结果,不需要回表。也就是说,在这个查询里面,索引k已经“覆盖了”我们的查询需求,我们称为覆盖索引。

由于覆盖索引可以减少树的搜索次数,显著提升查询性能,所以使用覆盖索引是一个常用的性能优化手段。

一个用覆盖索引优化查询的例子:在一个市民信息表上,是否有必要将身份证号和名字建立联合索引?

CREATE TABLE `tuser` (
  `id` int(11) NOT NULL,
  `id_card` varchar(32) DEFAULT NULL,
  `name` varchar(32) DEFAULT NULL,
  `age` int(11) DEFAULT NULL,
  `ismale` tinyint(1)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KEY `id_card` (`id_card`),
  KEY `name_age` (`name`,`age`)
) ENGINE=InnoDB

我们知道,身份证号是市民的唯一标识。也就是说,如果有根据身份证号查询市民信息的需求,我们只要在身份证号字段上建立索引就够了。而再建立一个(身份证号、姓名)的联合索引,是不是浪费空间?

如果现在有一个高频请求,要根据市民的身份证号查询他的姓名,这个联合索引就有意义了。它可以在这个高频请求上用到覆盖索引,不再需要回表查整行记录,减少语句的执行时间。

当然,索引字段的维护总是有代价的。因此,在建立冗余索引来支持覆盖索引时就需要权衡考虑了。这正是业务DBA,或者称为业务数据架构师的工作。

 

最左前缀原则

如果为每一种查询都设计一个索引,索引是不是太多了。如果我现在要按照市民的身份证号去查他的家庭地址呢?虽然这个查询需求在业务中出现的概率不高,但总不能让它走全表扫描吧?反过来说,单独为一个不频繁的请求创建一个(身份证号,地址)的索引又感觉有点浪费。应该怎么做呢?

B+树这种索引结构,可以利用索引的“最左前缀”,来定位记录。

为了直观地说明这个概念,我们用(name,age)这个联合索引来分析。

 

可以看到,索引项是按照索引定义里面出现的字段顺序排序的。

当你的逻辑需求是查到所有名字是“张三”的人时,可以快速定位到ID4,然后向后遍历得到所有需要的结果。

如果你要查的是所有名字第一个字是“张”的人,你的SQL语句的条件是"where name like ‘张%’"。这时,你也能够用上这个索引,查找到第一个符合条件的记录是ID3,然后向后遍历,直到不满足条件为止。

可以看到,不只是索引的全部定义,只要满足最左前缀,就可以利用索引来加速检索。这个最左前缀可以是联合索引的最左N个字段,也可以是字符串索引的最左M个字符。

 

在建立联合索引的时候,如何安排索引内的字段顺序?

第一原则是,如果通过调整顺序,可以少维护一个索引,那么这个顺序往往就是需要优先考虑采用的。

第二原则是,空间。比如上面这个市民表的情况,name字段是比age字段大的 ,那我就建议你创建一个(name,age)的联合索引和一个(age)的单字段索引。

 

索引下推

mysql> select * from tuser where name like \'张%\' and age=10 and ismale=1;

MySQL5.6以后已经对这种操作进行了索引下推处理。

 

          无索引下推过程

 

        有索引下推过程

每一个虚线箭头表示回表一次。

InnoDB在(name,age)索引内部就判断了age是否等于10,对于不等于10的记录,直接判断并跳过。在我们的这个例子中,只需要对ID4、ID5这两条记录回表取数据判断,就只需要回表2次。这里我们仍然是用(name,age)这个联合索引来分析。

再到主键的路上,不符合索引的就被“隔断了”。

 

 

主键索引也可以是多字段的。

CREATE TABLE `geek` (
  `a` int(11) NOT NULL,
  `b` int(11) NOT NULL,
  `c` int(11) NOT NULL,
  `d` int(11) NOT NULL,
  PRIMARY KEY (`a`,`b`),
  KEY `c` (`c`),
  KEY `ca` (`c`,`a`),
  KEY `cb` (`c`,`b`)
) ENGINE=InnoDB;

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表需要a、b做联合主键。

既然主键包含了a、b这两个字段,那意味着单独在字段c上创建一个索引,就已经包含了三个字段了呀,为什么要创建“ca”“cb”这两个索引?

如果必须要这么搜索能否解释?

select * from geek where c=N order by a limit 1;
select * from geek where c=N order by b limit 1;

 

这种问题最直接办法就是测试

 

 

 可见 cb 和c还是不一样的。所以cb需要保留。

 

 ca和c结果一样,所以ca可以去掉。这就是低级优化,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就可以去掉一个联合索引。但是理解也并不困难。

如果c列上重复率很低的情况下,两个索引都可以不用建。因为如果过滤只剩下几条数据,排序也不影响
如果C列重复度比较高,就需要建立(c,b)的联合索引了,来消除排序了。因为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排序是一个非常耗时的操作,
很有可能还需要磁盘临时表来做排序。而且如果没有(c,b)联合索引,limit 1仅仅表示返回给客户端一条数据,没有起到限制扫描行数的作用
ca列上的索引,由于满足最左前缀,不用加。因为c是固定值,那么a列就是有序的.那么这里limit 1就很好限制了只用精准扫描一条数据.
所以有时候如果在where条件建立索引的效率差的情况下,在order by limit这一列建索引也是很好的方案,排好序,在回表,只要过滤出满足条件的limit行,就能及时停止扫描

 

 

 

小结

由于InnoDB是索引组织表,一般情况建议你创建一个自增主键,这样非主键索引占用的空间最小。但事无绝对。

数据库索引的概念,包括了覆盖索引、前缀索引、索引下推。你可以看到,在满足语句需求的情况下, 尽量少地访问资源是数据库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我们在使用数据库的时候,尤其是在设计表结构时,也要以减少资源消耗作为目标。

 

参考丁奇老师《MySQL实战》

以上是关于MySQL索引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javascript UV Index Monitor App订阅PubNub并显示UV索引值。博文的代码片段。在这里查看项目:https:// githu

c_cpp UV Index Indicator订阅PubNub并使用颜色显示UV索引值。博文的代码片段。在这里查看项目:https:/

部分代码片段

linux中怎么查看mysql数据库版本

活动结果片段索引超出范围:0x20001

从mysql的片段中加载List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