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缓存

Posted 唐僧洗澡不秃头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Redis缓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Redis缓存

对于Redis缓存,首先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Redis适用于缓存以及Redis缓存的工作机制吧。

缓存的特征

要想弄明白 Redis 为什么适合用作缓存,我们得清楚缓存都有什么特征。

​ 首先,你要知道,一个系统中的不同层之间的访问速度不一样,所以我们才需要缓存,这样就可以把一些需要频繁访问的数据放在缓存中,以加快它们的访问速度。

​ 以计算机系统为例,来解释一下。下图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三层存储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常用容量和访问性能。最上面是处理器,中间是内存,最下面是磁盘。

​ 从图上可以看到,CPU、内存和磁盘这三层的访问速度从几十 ns 到 100ns,再到几 ms,性能的差异很大。想象一下,如果每次 CPU 处理数据时,都要从 ms 级别的慢速磁盘中读取数据,然后再进行处理,那么,CPU 只能等磁盘的数据传输完成。这样一来,高速的 CPU 就被慢速的磁盘拖累了,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会变得非常慢。

​ 所以,计算机系统中,默认有两种缓存:CPU 里面的末级缓存,即 LLC,用来缓存内存中的数据,避免每次从内存中存取数据;

还有内存中的高速页缓存,即 page cache,用来缓存磁盘中的数据,避免每次从磁盘中存取数据。

​ 跟内存相比,LLC 的访问速度更快,而跟磁盘相比,内存的访问是更快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缓存的第一个特征:在一个层次化的系统中,缓存一定是一个快速子系统,数据存在缓存中时,能避免每次从慢速子系统中存取数据。对应到互联网应用来说,Redis 就是快速子系统,而数据库就是慢速子系统了。知道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想尽办法让 Redis 提供高性能的访问,因为,如果访问速度很慢,Redis 作为缓存的价值就不大了。

​ 我们再看一下刚才的计算机分层结构。LLC 的大小是 MB 级别,page cache 的大小是 GB级别,而磁盘的大小是 TB 级别。这其实包含了缓存的第二个特征:缓存系统的容量大小总是小于后端慢速系统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数据都放在缓存系统中

​ 这个很有意思,它表明,缓存的容量终究是有限的,缓存中的数据量也是有限的,肯定是没法时刻都满足访问需求的。所以,缓存和后端慢速系统之间,必然存在数据写回和再读取的交互过程。

简单来说,缓存中的数据需要按一定规则淘汰出去,写回后端系统,而新的数据又要从后端系统中读取进来,写入缓存。说到这儿,你肯定会想到,Redis 本身是支持按一定规则淘汰数据的,相当于实现了缓存的数据淘汰,其实,这也是 Redis 适合用作缓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了解了缓存的两个重要特征,那么,接下来,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缓存是怎么处理请求的。

​ 实际上,业务应用在访问 Redis 缓存中的数据时,数据不一定存在,因此,处理的方式也不同。

Redis缓存处理请求的两种情况

​ 把 Redis 用作缓存时,我们会把 Redis 部署在数据库的前端,业务应用在访问数据时,会先查询 Redis 中是否保存了相应的数据。此时,根据数据是否存在缓存中,会有两种情况。

缓存命中:Redis 中有相应数据,就直接读取 Redis,性能非常快。

缓存缺失:Redis 中没有保存相应数据,就从后端数据库中读取数据,性能就会变慢。

​ 而且,一旦发生缓存缺失,为了让后续请求能从缓存中读取到数据,我们需要把缺失的数据写入 Redis,这个过程叫作缓存更新。缓存更新操作会涉及到保证缓存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一致性问题,关于这一点,后面中再具体介绍。

​ 假设我们在一个 Web 应用中,使用 Redis 作为缓存。用户请求发送给 Tomcat,Tomcat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如果要访问数据,就需要从 mysql 中读写数据。那么,我们可以把Redis 部署在 MySQL 前端。如果访问的数据在 Redis 中,此时缓存命中,Tomcat 可以直接从 Redis 中读取数据,加速应用的访问。否则,Tomcat 就需要从慢速的数据库中读取数据了。

使用 Redis 缓存时,我们基本有三个操作:

​ 应用读取数据时,需要先读取 Redis;

​ 发生缓存缺失时,需要从数据库读取数据;

​ 发生缓存缺失时,还需要更新缓存。

缓存的类型

按照 Redis 缓存是否接受写请求,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只读缓存和读写缓存。

只读缓存

​ 当 Redis 用作只读缓存时,应用要读取数据的话,会先调用 Redis GET 接口,查询数据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直接返回,如果Redis中不存在目标数据这时候就要从数据库把这些数据读取出来中读出来,并写到缓存中,之后返回。

​ 而所有的数据写请求,会直接发往后端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增删改。对于删改的数据来说,如果 Redis 已经缓存了相应的数据,应用需要把这些缓存的数据删除。

​ 举个例子。假设业务应用要修改数据 A,此时,数据 A 在 Redis 中也缓存了,那么,应用会先直接在数据库里修改 A,并把 Redis 中的 A 删除。等到应用需要读取数据 A时,会发生缓存缺失,此时,应用从数据库中读取 A,并写入 Redis,以便后续请求从缓存中直接读取。

​ 只读缓存直接在数据库中更新数据的好处是,所有最新的数据都在数据库中,而数据库是提供数据可靠性保障的,这些数据不会有丢失的风险。当我们需要缓存图片、短视频这些用户只读的数据时,就可以使用只读缓存这个类型了。

读写缓存

​ 对于读写缓存来说,除了读请求会发送到缓存进行处理(直接在缓存中查询数据是否存在),所有的写请求也会发送到缓存,在缓存中直接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操作。

​ 此时,得益于Redis 的高性能访问特性,数据的增删改操作可以在缓存中快速完成,处理结果也会快速返回给业务应用,这就可以提升业务应用的响应速度。

​ 但是,和只读缓存不一样的是,在使用读写缓存时,最新的数据是在 Redis 中,而 Redis是内存数据库,一旦出现掉电或宕机,内存中的数据就会丢失。这也就是说,应用的最新数据可能会丢失,给应用业务带来风险。

​ 所以,根据业务应用对数据可靠性和缓存性能的不同要求,我们会有同步直写和异步写回两种策略。其中,同步直写策略优先保证数据可靠性,而异步写回策略优先提供快速响应。

同步直写是指,写请求发给缓存的同时,也会发给后端数据库进行处理,等到缓存和数据库都写完数据,才给客户端返回。这样,即使缓存宕机或发生故障,最新的数据仍然保存在数据库中,这就提供了数据可靠性保证。不过,同步直写会降低缓存的访问性能。这是因为缓存中处理写请求的速度是很快的,而数据库处理写请求的速度较慢。即使缓存很快地处理了写请求,也需要等待数据库处理完所有的写请求,才能给应用返回结果,这就增加了缓存的响应延迟。

异步写回策略,则是优先考虑了响应延迟。此时,所有写请求都先在缓存中处理。等到这些增改的数据要被从缓存中淘汰出来时,缓存将它们写回后端数据库。这样一来,处理这些数据的操作是在缓存中进行的,很快就能完成。只不过,如果发生了掉电,而它们还没有被写回数据库,就会有丢失的风险了。

​ 关于是选择只读缓存,还是读写缓存,主要看我们对写请求是否有加速的需求。如果需要对写请求进行加速,我们选择读写缓存;如果写请求很少,或者是只需要提升读请求的响应速度的话,我们选择只读缓存。

​ 举个例子,在商品大促的场景中,商品的库存信息会一直被修改。如果每次修改都需到数据库中处理,就会拖慢整个应用,此时,我们通常会选择读写缓存的模式。而在短视频App 的场景中,虽然视频的属性有很多,但是,一般确定后,修改并不频繁,此时,在数据库中进行修改对缓存影响不大,所以只读缓存模式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Redis缓存淘汰策略

Redis缓存使用内存来保存数据,但是内存大小毕竟有限,随着要缓存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有限的缓存空间不可避免地会被写满,此时就要考虑我们Redis的缓存数据的淘汰机制了。

​ 简单来说,数据淘汰机制包括两步:

​ 第一,根据一定的策略,筛选出对应用访问来说“不重要”的数据;

​ 第二,将这些数据从缓存中删除,为新来的数据腾出空间

​ Redis 4.0 之前一共实现了 6 种内存淘汰策略,在 4.0 之后,又增加了 2 种策略。我们可以按照是否会进行数据淘汰把它们分成两类:

不进行数据淘汰的策略,只有 noeviction 这一种。

会进行淘汰的 7 种其他策略

​ 会进行淘汰的 7 种策略,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根据淘汰候选数据集的范围把它们分成两类:

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数据中进行淘汰,包括 volatile-random、volatile-ttl、volatilelru、volatile-lfu(Redis 4.0 后新增)四种。

在所有数据范围内进行淘汰,包括 allkeys-lru、allkeys-random、allkeys-lfu(Redis4.0 后新增)三种。

下面我就来具体解释下各个策略。

​ 默认情况下,Redis 在使用的内存空间超过 maxmemory 值时,并不会淘汰数据,也就是设定的 noeviction 策略。对应到 Redis 缓存,也就是指,一旦缓存被写满了,再有写请求来时,Redis 不再提供服务,而是直接返回错误。

​ Redis 用作缓存时,实际的数据集通常都是大于缓存容量的,总会有新的数据要写入缓存,这个策略本身不淘汰数据,也就不会腾出新的缓存空间,我们不把它用在 Redis 缓存中。

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数据中进行淘汰

​ 对于volatile-randomvolatile-ttlvolatile-lruvolatile-lfu 这四种淘汰策略。它们筛选的候选数据范围,被限制在已经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对上。也正因为此,即使缓存没有写满,这些数据如果过期了,也会被删除。

​ 例如,我们使用 EXPIRE 命令对一批键值对设置了过期时间后,无论是这些键值对的过期时间是快到了,还是 Redis 的内存使用量达到了 maxmemory 阈值,Redis 都会进一步按照 volatile-randomvolatile-ttlvolatile-lruvolatile-lfu 这四种策略的具体筛选规则进行淘汰。

volatile-ttl 在筛选时,会针对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对,根据过期时间的先后进行删除,越早过期的越先被删除。

volatile-random 就像它的名称一样,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对中,进行随机删除。

volatile-lru 会使用 LRU 算法筛选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对。

volatile-lfu 会使用 LFU 算法选择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值对。

​ 对于volatile-lruvolatile-lfu 因为使用了LRULFU算法我们在后面讨论

在所有数据范围内进行淘汰

​ 相对于 volatile-ttl、volatile-random、volatile-lru、volatile-lfu 这四种策略淘汰的是设置了过期时间的数据,allkeys-lru、allkeys-random、allkeys-lfu 这三种淘汰策略的备选淘汰数据范围,就扩大到了所有键值对,无论这些键值对是否设置了过期时间。它们筛选数据进行淘汰的规则是:

allkeys-random 策略,从所有键值对中随机选择并删除数据;

allkeys-lru 策略,使用 LRU 算法在所有数据中进行筛选。

allkeys-lfu 策略,使用 LFU 算法在所有数据中进行筛选。

​ 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键值对被删除策略选中了,即使它的过期时间还没到,也需要被删除。当然,如果它的过期时间到了但未被策略选中,同样也会被删除。

LRU算法工作机制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 volatile-lru 和 allkeys-lru 策略都用到的 LRU 算法吧。

​ LRU 算法的全称是 Least Recently Used,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是按照最近最少使用的原则来筛选数据,最不常用的数据会被筛选出来,而最近频繁使用的数据会留在缓存中。

​ LRU 会把所有的数据组织成一个链表,链表的头和尾分别表示MRU 端和 LRU 端,分别代表最近最常使用的数据和最近最不常用的数据。我们看一个例子。

​ 我们现在有数据 6、3、9、20、5。如果数据 20 和 3 被先后访问,它们都会从现有的链表位置移到 MRU 端,而链表中在它们之前的数据则相应地往后移一位。因为,LRU 算法选择删除数据时,都是从 LRU 端开始,所以把刚刚被访问的数据移到 MRU 端,就可以让它们尽可能地留在缓存中。

​ 如果有一个新数据 15 要被写入缓存,但此时已经没有缓存空间了,也就是链表没有空余位置了,那么,LRU 算法做两件事:

1.数据 15 是刚被访问的,所以它会被放到 MRU 端;

2.算法把 LRU 端的数据 5 从缓存中删除,相应的链表中就没有数据 5 的记录了。

​ 其实,LRU 算法背后的想法非常朴素:它认为刚刚被访问的数据,肯定还会被再次访问,所以就把它放在 MRU 端;长久不访问的数据,肯定就不会再被访问了,所以就让它逐渐后移到 LRU 端,在缓存满时,就优先删除它。

​ 不过,LRU 算法在实际实现时,需要用链表管理所有的缓存数据,这会带来额外的空间开销。而且,当有数据被访问时,需要在链表上把该数据移动到 MRU 端,如果有大量数据被访问,就会带来很多链表移动操作,会很耗时,进而会降低 Redis 缓存性能。

​ 所以,在 Redis 中,LRU 算法被做了简化,以减轻数据淘汰对缓存性能的影响。具体来说,Redis 默认会记录每个数据的最近一次访问的时间戳(由键值对数据结构RedisObject 中的 lru 字段记录)。然后,Redis 在决定淘汰的数据时,第一次会随机选出N 个数据,把它们作为一个候选集合。接下来,Redis 会比较这 N 个数据的 lru 字段,把lru 字段值最小的数据从缓存中淘汰出去。

​ Redis 提供了一个配置参数 maxmemory-samples,这个参数就是 Redis 选出的数据个数N。当需要再次淘汰数据时,Redis 需要挑选数据进入第一次淘汰时创建的候选集合。这儿的挑选标准是:能进入候选集合的数据的 lru 字段值必须小于候选集合中最小的 lru 值

​ 有新数据进入候选数据集后,如果候选数据集中的数据个数达到了 maxmemory samples,Redis 就把候选数据集中 lru 字段值最小的数据淘汰出去。这样一来,Redis 缓存不用为所有的数据维护一个大链表,也不用在每次数据访问时都移动链表项,提升了缓存的性能。

LFU算法工作机制

LFU 缓存策略是在 LRU 策略基础上,为每个数据增加了一个计数器,来统计这个数据的访问次数。

​ 当使用 LFU 策略筛选淘汰数据时,首先会根据数据的访问次数进行筛选,把访问次数最低的数据淘汰出缓存。如果两个数据的访问次数相同,LFU 策略再比较这两个数据的访问时效性,把距离上一次访问时间更久的数据淘汰出缓存。

​ 和那些被频繁访问的数据相比,扫描式单次查询的数据因为不会被再次访问,所以它们的访问次数不会再增加。因此,LFU 策略会优先把这些访问次数低的数据淘汰出缓存。

​ 在具体实现上,相对于 LRU 策略,Redis 只是把原来 24bit 大小的 lru 字段,又进一步拆分成了 16bit 的 ldt 和 8bit 的 counter,分别用来表示数据的访问时间戳和访问次数。

1.ldt 值:lru 字段的前 16bit,表示数据的访问时间戳;

2.counter 值:lru 字段的后 8bit,表示数据的访问次数。

​ 同时为了避开 8bit 最大只能记录 255 的限制,LFU 策略设计使用非线性增长的计数器来表示数据的访问次数。

​ 简单来说,LFU 策略实现的计数规则是:每当数据被访问一次时,首先,用计数器当前的值乘以配置项 lfu_log_factor 再加 1,再取其倒数,得到一个 p 值;然后,把这个 p 值和一个取值范围在(0,1)间的随机数 r 值比大小,只有 p 值大于 r 值时,计数器才加 1。

LFU的counter值衰减机制

​ 由于应用负载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在一些场景下,有些数据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访问后就不会再被访问了。那么再按照访问次数来筛选的话,这些数据会被留存在缓存中,但不会提升缓存命中率。为此,Redis 在实现 LFU 策略时,还设计了一个 counter值的衰减机制。

​ 简单来说,LFU 策略使用衰减因子配置项 lfu_decay_time 来控制访问次数的衰减。LFU 策略会计算当前时间和数据最近一次访问时间的差值,并把这个差值换算成以分钟为单位。然后,LFU 策略再把这个差值除以 lfu_decay_time 值,所得的结果就是数据 counter 要衰减的值。

​ 简单举个例子,假设 lfu_decay_time 取值为 1,如果数据在 N 分钟内没有被访问,那么它的访问次数就要减 N。如果 lfu_decay_time 取值更大,那么相应的衰减值会变小,衰减效果也会减弱。所以,如果业务应用中有短时高频访问的数据的话,建议把lfu_decay_time 值设置为 1,这样一来,LFU 策略在它们不再被访问后,会较快地衰减它们的访问次数,尽早把它们从缓存中淘汰出去,避免缓存污染。

处理被淘汰的数据

一般来说,一旦被淘汰的数据选定后,如果这个数据是干净数据,那么我们就直接删除;如果这个数据是脏数据,我们需要把它写回数据库,如下图所示:

那怎么判断一个数据到底是干净的还是脏的呢?

​ 干净数据和脏数据的区别就在于,和最初从后端数据库里读取时的值相比,有没有被修改过。干净数据一直没有被修改,所以后端数据库里的数据也是最新值。在替换时,它可以被直接删除。

​ 而脏数据就是曾经被修改过的,已经和后端数据库中保存的数据不一致了。此时,如果不把脏数据写回到数据库中,这个数据的最新值就丢失了,就会影响应用的正常使用。这么一来,缓存替换既腾出了缓存空间,用来缓存新的数据,同时,将脏数据写回数据库,也保证了最新数据不会丢失。

​ 不过,对于 Redis 来说,它决定了被淘汰的数据后,会把它们删除。即使淘汰的数据是脏数据,Redis 也不会把它们写回数据库。所以,我们在使用 Redis 缓存时,如果数据被修改了,需要在数据修改时就将它写回数据库。否则,这个脏数据被淘汰时,会被 Redis 删除,而数据库里也没有最新的数据了。

数据库的数据不一致问题

首先,我们得清楚“数据的一致性”具体是啥意思。其实,这里的“一致性”包含了两种情况:

​ 缓存中有数据,那么,缓存的数据值需要和数据库中的值相同;

​ 缓存中本身没有数据,那么,数据库中的值必须是最新值。

​ 不符合这两种情况的,就属于缓存和数据库的数据不一致问题了。不过,当缓存的读写模式不同时,缓存数据不一致的发生情况不一样,我们的应对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先按照缓存读写模式,来分别了解下不同模式下的缓存不一致情况。前面讲过,根据是否接收写请求,我们可以把缓存分成读写缓存和只读缓存。

读写缓存

​ 对于读写缓存来说,如果要对数据进行增删改,就需要在缓存中进行,同时还要根据采取的写回策略,决定是否同步写回到数据库中。

同步直写策略:写缓存时,也同步写数据库,缓存和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致;

异步写回策略:写缓存时不同步写数据库,等到数据从缓存中淘汰时,再写回数据库。使用这种策略时,如果数据还没有写回数据库,缓存就发生了故障,那么,此时,数据库就没有最新的数据了。

​ 所以,对于读写缓存来说,要想保证缓存和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致,就要采用同步直写策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这种策略,就需要同时更新缓存和数据库。所以,我们要在业务应用中使用事务机制,来保证缓存和数据库的更新具有原子性,也就是说,两者要不一起更新,要不都不更新,返回错误信息,进行重试。否则,我们就无法实现同步直写。

​ 当然,在有些场景下,我们对数据一致性的要求可能不是那么高,比如说缓存的是电商商品的非关键属性或者短视频的创建或修改时间等,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异步写回策略。

只读缓存

​ 对于只读缓存。对于只读缓存来说,如果有数据新增,会直接写入数据库;而有数据删改时,就需要把只读缓存中的数据标记为无效。这样一来,应用后续再访问这缓存中有数据,那么,缓存的数据值需要和数据库中的值相同;缓存中本身没有数据,那么,数据库中的值必须是最新值。

以 Tomcat 向 MySQL 中写入和删改数据为例

​ 从图中可以看到,Tomcat 上运行的应用,无论是新增(Insert 操作)、修改(Update 操作)、还是删除(Delete 操作)数据 X,都会直接在数据库中增改删。当然,如果应用执行的是修改或删除操作,还会删除缓存的数据 X。

​ 考虑到新增数据和删改数据的情况不一样,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分开来看。

1. 新增数据

​ 如果是新增数据,数据会直接写到数据库中,不用对缓存做任何操作,此时,缓存中本身就没有新增数据,而数据库中是最新值,这种情况符合我们刚刚所说的一致性的第 2 种情况,所以,此时,缓存和数据库的数据是一致的。

2. 删改数据

​ 如果发生删改操作,应用既要更新数据库,也要在缓存中删除数据。这两个操作如果无法保证原子性,也就是说,要不都完成,要不都没完成,此时,就会出现数据不一致问题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来分析一下。

​ 我们假设应用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如果缓存删除成功,但是数据库更新失败,那么,应用再访问数据时,缓存中没有数据,就会发生缓存缺失。然后,应用再访问数据库,但是数据库中的值为旧值,应用就访问到旧值了。

​ 应用要把数据 X 的值从 10 更新为 3,先在 Redis 缓存中删除了 X 的缓存值,但是更新数据库却失败了。如果此时有其他并发的请求访问 X,会发现 Redis 中缓存缺失,紧接着,请求就会访问数据库,读到的却是旧值 10。

如何解决数据不一致问题?

重试机制

​ 具体来说,可以把要删除的缓存值或者是要更新的数据库值暂存到消息队列中(例如使用Kafka 消息队列)。当应用没有能够成功地删除缓存值或者是更新数据库值时,可以从消息队列中重新读取这些值,然后再次进行删除或更新。

​ 如果能够成功地删除或更新,我们就要把这些值从消息队列中去除,以免重复操作,此时,我们也可以保证数据库和缓存的数据一致了。否则的话,我们还需要再次进行重试。如果重试超过的一定次数,还是没有成功,我们就需要向业务层发送报错信息了。

​ 下图显示了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值时,如果缓存删除失败,再次重试后删除成功的情况。

​ 刚刚说的是在更新数据库和删除缓存值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操作失败的情况,实际上,即使这两个操作第一次执行时都没有失败,当有大量并发请求时,应用还是有可能读到不一致的数据。

按照不同的删除和更新顺序,分成两种情况来看。

情况一: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

​ 假设线程 A 删除缓存值后,还没有来得及更新数据库(比如说有网络延迟),线程 B 就开始读取数据了,那么这个时候,线程 B 会发现缓存缺失,就只能去数据库读取。这会带来两个问题:

​ **1.**线程 B 读取到了旧值;

​ **2.**线程 B 是在缓存缺失的情况下读取的数据库,所以,它还会把旧值写入缓存,这可能会导致其他线程从缓存中读到旧值。

​ 等到线程 B 从数据库读取完数据、更新了缓存后,线程 A 才开始更新数据库,此时,缓存中的数据是旧值,而数据库中的是最新值,两者就不一致了。

解决方案

在线程 A 更新完数据库值以后,我们可以让它先 sleep 一小段时间,再进行一次缓存删除操作。

​ 之所以要加上 sleep 的这段时间,就是为了让线程 B 能够先从数据库读取数据,再把缺失的数据写入缓存,然后,线程 A 再进行删除。所以,线程 A sleep 的时间,就需要大于线程 B 读取数据再写入缓存的时间。关于这个时间的确定,建议你在业务程序运行的时候,统计下线程读数据和写缓存的操作时间,以此为基础来进行估算。

​ 这样一来,其它线程读取数据时,会发现缓存缺失,所以会从数据库中读取最新值。因为这个方案会在第一次删除缓存值后,延迟一段时间再次进行删除,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延迟双删”。

情况二:先更新数据库值,再删除缓存值。

​ 如果线程 A 删除了数据库中的值,但还没来得及删除缓存值,线程 B 就开始读取数据了,那么此时,线程 B 查询缓存时,发现缓存命中,就会直接从缓存中读取旧值。

​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他线程并发读缓存的请求不多,那么,就不会有很多请求读取到旧值。而且,线程 A 一般也会很快删除缓存值,这样一来,其他线程再次读取时,就会发生缓存缺失,进而从数据库中读取最新值。所以,这种情况对业务的影响较小。

解决方案

​ 删除缓存值或更新数据库失败而导致数据不一致,你可以使用重试机制确保删除或更新操作成功。在删除缓存值、更新数据库的这两步操作中,有其他线程的并发读操作,导致其他线程读取到旧值,应对方案是延迟双删。

缓存雪崩

缓存雪崩是指大量的应用请求无法在 Redis 缓存中进行处理,紧接着,应用将大量请求发送到数据库层,导致数据库层的压力激增。

​ 缓存雪崩一般是由两个原因导致的,应对方案也有所不同

第一个原因是:缓存中有大量数据同时过期,导致大量请求无法得到处理。.

​ 具体来说,当数据保存在缓存中,并且设置了过期时间时,如果在某一个时刻,大量数据同时过期,此时,应用再访问这些数据的话,就会发生缓存缺失。紧接着,应用就会把请求发送给数据库,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如果应用的并发请求量很大,那么数据库的压力也就很大,这会进一步影响到数据库的其他正常业务请求处理。

针对大量数据同时失效带来的缓存雪崩问题,这里举例两种解决方案

设置随机数过期时间

​ 首先,我们可以避免给大量的数据设置相同的过期时间。如果业务层的确要求有些数据同时失效,你可以在用 EXPIRE 命令给每个数据设置过期时间时,给这些数据的过期时间增加一个较小的随机数(例如,随机增加 1~3 分钟),这样一来,不同数据的过期时间有所差别,但差别又不会太大,既避免了大量数据同时过期,同时也保证了这些数据基本在相近的时间失效,仍然能满足业务需求。

服务降级

​ 除了微调过期时间,我们还可以通过服务降级,来应对缓存雪崩。

​ 所谓的服务降级,是指发生缓存雪崩时,针对不同的数据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 **1.**当业务应用访问的是非核心数据(例如电商商品属性)时,暂时停止从缓存中查询这些数据,而是直接返回预定义信息、空值或是错误信息;

​ **2.**当业务应用访问的是核心数据(例如电商商品库存)时,仍然允许查询缓存,如果缓存缺失,也可以继续通过数据库读取

​ 这样一来,只有部分过期数据的请求会发送到数据库,数据库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了。

第二个原因是,Redis缓存实例发生故障宕机了,无法处理请求,这就会导致大量请求一下子积压到数据库层从而发生缓存雪崩。

​ 一般来说,一个 Redis 实例可以支持数万级别的请求处理吞吐量,而单个数据库可能只能支持数千级别的请求处理吞吐量,它们两个的处理能力可能相差了近十倍。由于缓存雪崩,Redis 缓存失效,所以,数据库就可能要承受近十倍的请求压力,从而因为压力过大而崩溃。

此时,因为 Redis 实例发生了宕机,我们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应对缓存雪崩了。

对于这种情况有两种解决办法

第一个解决办法,是在业务系统中实现服务熔断或请求限流机制。

​ 所谓的服务熔断,是指在发生缓存雪崩时,为了防止引发连锁的数据库雪崩,甚至是整个系统的崩溃,我们暂停业务应用对缓存系统的接口访问。再具体点说,就是业务应用调用缓存接口时,缓存客户端并不把请求发给 Redis 缓存实例,而是直接返回,等到 Redis 缓存实例重新恢复服务后,再允许应用请求发送到缓存系统。

​ 这样一来,我们就避免了大量请求因缓存缺失,而积压到数据库系统,保证了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

​ 在业务系统运行时,我们可以监测 Redis 缓存所在机器和数据库所在机器的负载指标,例如每秒请求数、CPU 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等。如果我们发现 Redis 缓存实例宕机了,而数据库所在机器的负载压力突然增加(例如每秒请求数激增),此时,就发生缓存雪崩了。大量请求被发送到数据库进行处理。我们可以启动服务熔断机制,暂停业务应用对缓存服务的访问,从而降低对数据库的访问压力。

​ 服务熔断虽然可以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但是暂停了整个缓存系统的访问,对业务应用的影响范围大。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影响,我们也可以进行请求限流。这里说的请求限流,就是指,我们在业务系统的请求入口前端控制每秒进入系统的请求数,避免过多的请求被发送到数据库。

​ 使用服务熔断或是请求限流机制,来应对 Redis 实例宕机导致的缓存雪崩问题,是属于“事后诸葛亮”,也就是已经发生缓存雪崩了,我们使用这两个机制,来降低雪崩对数据库和整个业务系统的影响。

第二个解决方法就是事前预防。

​ 通过主从节点的方式构建 Redis 缓存高可靠集群。如果 Redis 缓存的主节点故障宕机了,从节点还可以切换成为主节点,继续提供缓存服务,避免了由于缓存实例宕机而导致的缓存雪崩问题。

缓存击穿

​ 缓存击穿是指,针对某个访问非常频繁的热点数据的请求,无法在缓存中进行处理,紧接着,访问该数据的大量请求,一下子都发送到了后端数据库,导致了数据库压力激增,会影响数据库处理其他请求。缓存击穿的情况,经常发生在热点数据过期失效时。

​ 为了避免缓存击穿给数据库带来的激增压力,我们的解决方法也比较直接,对于访问特别频繁的热点数据,我们就不设置过期时间了。这样一来,对热点数据的访问请求,都可以在缓存中进行处理,而 Redis 数万级别的高吞吐量可以很好地应对大量的并发请求访问。

缓存穿透

​ 缓存穿透是指要访问的数据既不在 Redis 缓存中,也不在数据库中,导致请求在访问缓存时,发生缓存缺失,再去访问数据库时,发现数据库中也没有要访问的数据。此时,应用也无法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再写入缓存,来服务后续请求,这样一来,缓存也就成了“摆设”,如果应用持续有大量请求访问数据,就会同时给缓存和数据库带来巨大压力

缓存穿透一般会发生在两种情况下

业务层误操作:缓存中的数据和数据库中的数据被误删除了,所以缓存和数据库中都没有数据;

恶意攻击:专门访问数据库中没有的数据。

对于缓存穿透,这里距离三种应对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缓存空值或缺省值。

​ 一旦发生缓存穿透,我们就可以针对查询的数据,在 Redis 中缓存一个空值或是和业务层协商确定的缺省值(例如,库存的缺省值可以设为 0)。紧接着,应用发送的后续请求再进行查询时,就可以直接从 Redis 中读取空值或缺省值,返回给业务应用了,避免了把大量请求发送给数据库处理,保持了数据库的正常运行。

第二种方案是,使用布隆过滤器快速判断数据是否存在,避免从数据库中查询数据是否存

在,减轻数据库压力

​ 布隆过滤器由一个初值都为 0 的 bit 数组和 N 个哈希函数组成,可以用来快速判断某个数据是否存在。当我们想标记某个数据存在时(例如,数据已被写入数据库),布隆过滤器会通过三个操作完成标记:

首先,使用 N 个哈希函数,分别计算这个数据的哈希值,得到 N 个哈希值。

然后,我们把这 N 个哈希值对 bit 数组的长度取模,得到每个哈希值在数组中的对应位置。

最后,我们把对应位置的 bit 位设置为 1,这就完成了在布隆过滤器中标记数据的操作

​ 如果数据不存在(例如,数据库里没有写入数据),我们也就没有用布隆过滤器标记过数据,那么,bit 数组对应 bit 位的值仍然为 0。

最后一种方案是,在请求入口的前端进行请求检测。

​ 缓存穿透的一个原因是有大量的恶意请求访问不存在的数据,所以,一个有效的应对方案是在请求入口前端,对业务系统接收到的请求进行合法性检测,把恶意的请求(例如请求参数不合理、请求参数是非法值、请求字段不存在)直接过滤掉,不让它们访问后端缓存和数据库。这样一来,也就不会出现缓存穿透问题了

缓存污染

​ 什么是缓存污染呢?在一些场景下,有些数据被访问的次数非常少,甚至只会被访问一次。当这些数据服务完访问请求后,如果还继续留存在缓存中的话,就只会白白占用缓存空间。这种情况,就是缓存污染。

​ 当缓存污染不严重时,只有少量数据占据缓存空间,此时,对缓存系统的影响不大。但是,缓存污染一旦变得严重后,就会有大量不再访问的数据滞留在缓存中。如果这时数据占满了缓存空间,我们再往缓存中写入新数据时,就需要先把这些数据逐步淘汰出缓存,这就会引入额外的操作时间开销,进而会影响应用的性能。

解决缓存污染问题

​ 要解决缓存污染,我们也能很容易想到解决方案,那就是得把不会再被访问的数据筛选出来并淘汰掉。这样就不用等到缓存被写满以后,再逐一淘汰旧数据之后,才能写入新数据了。而哪些数据能留存在缓存中,是由缓存的淘汰策略决定的。

​ 前面我们一起了解过Redis的的 8 种数据淘汰策略,它们分别是noeviction、volatile-random、volatile-ttl、volatile-lru、volatile-lfu、allkeys-lru、allkeys-random 和 allkeys-lfu 策略。

​ 在这 8 种策略中,noeviction 策略是不会进行数据淘汰的。所以,它肯定不能用来解决缓存污染问题。其他的 7 种策略,都会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淘汰数据。这里有个关键词是“一定的规则”,那么问题来了,不同的规则对于解决缓存污染问题,是否都有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分析下。

首先,我们看下 volatile-random 和 allkeys-random 这两种策略。它们都是采用随机挑选数据的方式,来筛选即将被淘汰的数据。既然是随机挑选,那么 Redis 就不会根据数据的访问情况来筛选数据。如果被淘汰的数据又被访问了,就会发生缓存缺失。也就是说,应用需要到后端数据库中访问这些数据,降低了应用的请求响应速度。所以,volatile-random 和 allkeys-random 策略,在避免缓存污染这个问题上的效果非常有限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 volatile-ttl 策略是否能有效应对缓存污染。volatile-ttl 针对的是设置了过期时间的数据,把这些数据中剩余存活时间最短的筛选出来并淘汰掉。

​ 虽然 volatile-ttl 策略不再是随机选择淘汰数据了,但是剩余存活时间并不能直接反映数据再次访问的情况。所以,按照 volatile-ttl 策略淘汰数据,和按随机方式淘汰数据类似,也可能出现数据被淘汰后,被再次访问导致的缓存缺失问题。

但是如果业务层明确知道数据的访问时长,可以给数据设置合理的过期时间,再设置 Redis 缓存使用 volatile-ttl 策略。当缓存写满时,剩余存活时间最短的数据就会被淘汰出缓存,避免滞留在缓存中,造成污染。

对于LRU策略

​ 因为LRU只看数据的访问时间,使用 LRU 策略在处理扫描式单次查询操作时,无法解决缓存污染。在进行扫描式单次查询操作时,就是指应用对大量的数据进行一次全体读取,每个数据都会被读取,而且只会被读取一次。

​ 此时,因为这些被查询的数据刚刚被访问过,所以 lru 字段值都很大。在使用 LRU 策略淘汰数据时,这些数据会留存在缓存中很长一段时间,造成缓存污染。如果查询的数据量很大,这些数据占满了缓存空间,却又不会服务新的缓存请求,此时,再有新数据要写入缓存的话,还是需要先把这些旧数据替换出缓存才行,这会影响缓存的性能。

与 LRU 策略相比,LFU 策略中会从两个维度来筛选并淘汰数据

一是,数据访问的时效性(访问时间离当前时间的远近);

二是,数据的被访问次数

LFU 策略是在 LRU 策略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在筛选数据时,首先会筛选并淘汰访问次数少的数据,然后针对访问次数相同的数据,再筛选并淘汰访问时间最久远的数据。

染**。在进行扫描式单次查询操作时,就是指应用对大量的数据进行一次全体读取,每个数据都会被读取,而且只会被读取一次。

​ 此时,因为这些被查询的数据刚刚被访问过,所以 lru 字段值都很大。在使用 LRU 策略淘汰数据时,这些数据会留存在缓存中很长一段时间,造成缓存污染。如果查询的数据量很大,这些数据占满了缓存空间,却又不会服务新的缓存请求,此时,再有新数据要写入缓存的话,还是需要先把这些旧数据替换出缓存才行,这会影响缓存的性能。

[外链图片转存中…(img-MXtS8uxL-1626668939069)]

与 LRU 策略相比,LFU 策略中会从两个维度来筛选并淘汰数据

一是,数据访问的时效性(访问时间离当前时间的远近);

二是,数据的被访问次数

LFU 策略是在 LRU 策略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在筛选数据时,首先会筛选并淘汰访问次数少的数据,然后针对访问次数相同的数据,再筛选并淘汰访问时间最久远的数据。

以上是关于Redis缓存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03.redis+ssm整合(mybatis二级缓存)

SSM+redis整合

redis缓存的的使用

redis详解

canal+Kafka实现mysql与redis数据同步

canal+Kafka实现mysql与redis数据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