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 Jumbo Frame调整实践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Openstack Jumbo Frame调整实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技术A IEEE 802.3以太网标准仅规定支持1500Byte的帧MTU,总计1518Byte的帧大小。(使用IEEE 802.1Q VLAN/QoS标签时,增加至1522Byte)而巨型帧往往采用9000Byte的帧MTU,合计9018/9022Byte的帧大小。目前巨型帧尚未成为官方的IEEE 802.3以太网标准的一部分。所以不同硬件厂商的设备支持程度可能不尽相同。
使用巨型帧,增大的有效报文长度提升了带宽使用效率的提升(如下图)。与此同时,增长的报文也带来传输时延的增加,时延敏感型数据并不适合使用巨型帧传输。
从配置项的描述总结而言,global_physnet_mtu与physical_network_mtus共同定义了underlay physical network的MTU,path_mtu定义了overlay network的MTU。
在neutron.conf中
在ml2.ini中
该配置定义了所有underlay网络(flat,vlan)与overlay网络(vxlan,gre)的MTU值均为9000。
在neutron.conf中
在ml2.ini中
该配置定义了underlay网络provider2的MTU值为4000,provider3的MTU值为1500,其他如provider1的MTU值为9000。而overlay网络的MTU值为9000。
在neutron.conf中
在ml2.ini中
该配置定义了所有underlay网络MTU值为9000,overlay网络的MTU值均为4000。
flat和vlan网络,根据实际的物理网络映射与physical_network_mtus、global_physnet_mtu信息,获取最小可用MTU值。
Geneve,Gre,Vxlan类型网络,则根据global_physnet_mtu与path_mtu中选取最小的可用MTU值,减去各类型报文头部开销,获取实际可用MTU值。
在用户实际创建network资源时,若未显式指定网络MTU值,则使用该网络类型下系统定义的最大可用MTU。若显式指定MTU,neutron会检查用户定义MTU是否小于等于该网络类型下系统定义的最大可用MTU。
在使用Linux Bridge实现的Neutron网络中,Linux Bridge Agent在侦测到新的device后,会通过ip link set 操作,根据network中的MTU值,设置虚拟机绑定至Linux Bridge的tap设备的MTU值。反观Openvswitch实现的网络中却没有相关的设置。实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ovs-vsctl set Interface <tap name> mtu_request=<MTU Value>命令人工去设置tap设备的MTU值。
dhcp和router相关的tap设备在plug时,neutron会根据网络的MTU,在各tap设备所在的namespace内运行“ip link set <tap name> mtu <MTU value>”设置tap设备的MTU值。
Openstack从J版以后,neutron使用ovs patch port代替了linux veth实现OVS网桥之间的连接(出于性能提升的目的)。但依旧保留了veth连接的方式。在openvswitch_agent.ini中可以通过配置use_veth_interconnection=true启用veth连接网桥的功能。如果开启这项配置,默认的veth_mtu值为9000。当配置链路MTU大于9000时,需要修改openvswitch_agent.ini配置文件中veth_mtu的值,以免发生瓶颈效应。
虚拟机内部网卡配置MTU则是通过虚拟机DHCP请求IP地址时,顺便请求MTU值。在RFC2132 DHCP Option and BOOTP Vendor Extensions里明确定义了Interface MTU Option。DHCP Option Code 26 用两个字节的MTU数据,定义了网络接口的MTU值。如下表所示。
在DHCP agent中,dnsmasq的spawn_process会根据network的MTU值调整自身的启动参数。从而使虚拟机在DHCP过程中能正确地配置自身网卡的MTU值。
通过指定ICMP报文内容size以及IP报文不分片来探测MTU值设置是否正确。注意这里的size是指icmp data size。该size并不包含ICMP报文头部长度(8Byte)以及IP头部长度(20Byte)。
windows下
linux下
巨帧(jumbo frame)
最近重新接触到巨帧(jumbo frame)这个概念,第一次接触是在视频传输中,本来以为定义是一个定值的,故没有太大留意,这次重新查看了下,其定义是一个范围值,而且该范围还与厂家设置有关,故需要注意一下。
首先为什么要启用巨帧,具体来源理解还不深,不过带来最大的好处还是效率提高(尤其在高速网络中,该效率体现比较大)。在网络中定义该效率就是真实发送payload的时间/发送完整数据包(包含头部)的时间,wiki上的表大致有一个记录,当然这个定义还不是非常严格就是了,如果定义在网络中,那么还有一个竞争开销这里并没有包含,即CSMA/CD回退所产生的开销,不过这里如何度量会复杂一些。从下图中可以看到,标准模式的效率(也就是归一化吞吐量)是低于jumbo模式的。实际上这点如果从无线网络的发展来看,也是同样的思路。在一开始的无线网络802.11a/b/g,其都是没有引入太长的数据包长度考量的,毕竟本身传输速率有限,且效率影响不大。随着物理层速率增加,这点逐步开始被重视,即从协议802.11e中的txop,到802.11n中的帧聚合,其意都在通过增加数据包长度,来提高网络效率,这里有关细节以后可以再讨论,这里仅仅记录下。
那么接下来就是有关Jumbo帧定义的问题了,目前通常好像是将1500Byte至9000Byte这一段叫做Jumbo帧,然后从9000Byte至64000Byte叫做Super jumbo frames,也就是超巨帧。同时这里还有一个Baby giant frames的定义,暂时理的还不是很清楚,有的所述为,标准的二层MTU大小是1500Byte,如果由于封装头部的原因,使之大于1500Byte,比如802.1Q的封装头部,其整个帧大小就会是1522Byte,即该个就是小巨帧(这里未理清楚的就是这里是从1500Byte开始算起,还是从1518Byte开始算起,即Ethernet和802.3帧的区别,同样在巨帧中也有这个问题)。
然后有关Jumbo帧定义的起始点,目前有的是从1500Byte开始算起,有的是从1518Byte开始算起,原因应该就是Ethernet和802.3帧的区别,不过这里还没有考究过。有关Jumbo帧的结尾点,则定义看到过更多的版本,wiki上面算是列举了几种,如下
实际上一般查到的也是9216Byte,好像该设置上限是思科的上限,所以比较常用些。在Ethernet权威指南一书中,将该上限提高到了9720Byte,如下图
同时对于Jumbo frame的起始点,该书中所述也是从1500Byte起始的,实际上就是最大帧的大小定义为了1500Byte,同时这里所述巨帧一般是本地有效的,其原因应该是很多地方会filter该巨帧,比如说路由不开启支持巨帧,则无法传输出去。
在电脑上如果需要兼容巨帧,也是需要通过网卡驱动设置中,选择巨帧支持才可以。比如下图就是设置的情况,在该设置中,所支持巨帧的大小是从2K~9K的范围,不过至于为什么不一次性只采用一个设置,而可以精确到特定大小的巨帧,可能是为了性能优化而言。毕竟一般本地所采用巨帧都是一些特殊设备,如工业摄像头之类的,其帧通常也是选择6K大小,所以没有必要选择9K大小,从而可能在资源开辟上面能够提高一些性能。
以上是关于Openstack Jumbo Frame调整实践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中小企业openstack私有云布署实践16.2 Ubuntu1404 只有根分区镜像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