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自生长机制:数博会揭示大数据成功的新逻辑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数据自生长机制:数博会揭示大数据成功的新逻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大数据领域,我国已经出现4家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分别是蚂蚁金服(估值750亿美元)、滴滴出行(估值500亿美元)、美团点评(估值178.8亿美元)、今日头条(估值103亿美元),4家估值之和占我国大数据独角兽总估值比例达到67.1%。
2017年5月27日,在贵阳数博会上,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简称“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了《2016中国大数据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根据该《报告》,2016年中国大数据(准)独角兽企业共83家,其中大数据独角兽企业29家,大数据准独角兽企业54家,共分布于10个行业领域、11个城市。83家大数据(准)独角兽企业总估值2284.2亿美元,平均估值27.5亿美元。
(中国大数据独角兽产业生态,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制图)
《报告》对比各领域大数据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的分布,发现了三个重要的现象:首先,金融和大数据技术领域虽然已经是独角兽企业分布最为集中的领域,但仍有大批的准独角兽企业,表现出极强的爆发潜力;其次,医疗健康、企业服务、教育三个领域将是大数据正在等待爆发的下一个风口,准独角兽企业大量涌现,数量远超过独角兽企业,尤其是教育领域,虽然尚未出现独角兽企业,但已有一批准独角兽企业正在快速发展;第三,物流、交通出行、生活服务、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领域,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竞争正处于胶着时期。
《报告》特别提出了大数据企业一个独特的成长机理:建立数据自生长机制。所谓数据自生长机制,即建立“数据积累——数据算法优化——数据价值提升——数据积累增加”的正反馈循环。换句话说,“数据自生长机制”就是找到一种方法,让现有数据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数据,或通过某种方式源源不断获得新数据。
“滴滴出行”的数据自生长机制是让用户在使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数据,并且将数据用于优化调度算法,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数据。旷视科技的数据自生长策略是提供开放人脸识别API服务,尽可能多地吸引用户,获取大量的图像数据,用于训练提升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形成数据获取和算法提升的自循环。《报告》指出,一旦能够建立“数据自生长机制”,大数据企业将会成为指数型增长的企业,将进入爆发阶段。
可以理解为“数据自生长机制”就是通过开放共享的方式,吸引数据流量,再把数据流量用于算法优化,通过算法优化产生更好的开放共享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数据流量。可见,“数据自生长机制”适用于接入了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数据算法产品。比如微软小冰通过更好的情感体验来吸引流量,从而产生更多数据来优化自身的情感算法;京东APP通过更好的购物和物流体验来吸引流量,从而产生更多的数据来优化自身的购物推荐和物流等算法。
(上图为2016大数据独角兽名单,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制表)
除了“数据自生长机制”外,《报告》还提出了其它四条大数据企业的成长机理。
第一:活化数据价值是大数据创新创业的起点,即互联网和其它信息技术已经产生了海量数据,并且继续以指数级增长,其中蕴含了巨大的机会,活化数据如新的数据服务、优化供需匹配、满足小众需求、提升运营效率等,典型例子如“滴滴出行”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出行的供需匹配等。
第二:服务海量个性化市场是数据价值创新的方向。灵活应用大数据,能够解决传统大规模工业模式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矛盾,通过满足海量个性化市场需求,开辟新的蓝海市场。典型例子如“今日头条”根据用户的阅读数据对客户进行细分,并根据消费者偏好推送新闻资讯,满足了使用者的个性需求,从而快速成长为了估值103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
第三:“平台+数据”是大数据企业的制胜商业模式。一方面,许多平台企业正在转向“平台+数据”模式,如阿里系的蚂蚁金服、京东的京东金融、360的360金融,互联网平台企业正在将数据驱动模式叠加于原有的平台模式,延伸平台生态价值;另一方面,技术起家的大数据企业,如旷视科技、格灵深瞳、奇点汽车、云知声等,正在努力向平台化发展,将数据技术与平台模式相融合。
第四:智能企业是大数据企业的新形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大数据企业将超越现有模式,成为更有发展潜力的智能企业。如“碳云智能”将人工智能带入海量的生命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中、“旷视科技”运用深度学习技术提供识别服务等。
在《报告》统计的83家大数据(准)独角兽企业中,估值为1-9亿美元的准独角兽企业最多共54家、占企业总数65.06%,估值为10-19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17家、占企业总数20.48%,估值为20-99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8家、占企业总数9.64%,估值为100亿美元及以上的超级独角兽企业有4家、数量占比4.82%、估值占比67.1%。
其中,金融、大数据技术、物流三大领域独角兽企业数量集中,分别为9家、5家和5家,占企业总数量的65.52%。金融领域是大数据独角兽企业的主要来源,数量占比31.03%。
在地理分布上来看,“北上深杭”地区的大数据(准)独角兽企业为73家,占比达到87.95%。其中,北京企业最多,有44家;上海其次,为17家;杭州和深圳各有6家。在全国的其他城市中,南京有4家,广州、苏州、成都、武汉、贵阳、厦门各有1家。
北京大数据(准)独角兽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涉及领域多,也是大数据技术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上海大数据(准)独角兽企业集聚于金融领域,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且拥有榜单中唯一一家数据驱动汽车企业。深圳大数据(准)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金融和医疗健康领域。杭州在大数据方面发展较快,阿里系衍生效应明显。
《报告》指出,在大数据概念被广泛认可的短短几年内,中国大数据产业实现了爆发式发展,向世界展示了大数据的中国创新和中国高成长。大数据产业将会成为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原创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目前仍然处于产业的起步期,但未来将涌现众多新企业和新业态。(文/宁川)
本文出自 “云科技时代”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cloudtechtime.blog.51cto.com/10784015/1930430
以上是关于数据自生长机制:数博会揭示大数据成功的新逻辑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