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se客户端访问超时原因及参数优化
Posted DataFlow范式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HBase客户端访问超时原因及参数优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默认的HBase客户端的参数配置是没有做过优化的,所以对于低延时响应的HBase集群,需要对客户端的参数进行优化。
1. hbase.rpc.timeout
以毫秒计算的所有HBase RPC超时,默认为60s。
该参数表示一次RPC请求的超时时间。如果某次RPC时间超过该值,客户端就会主动关闭socket。
如果经常出现java.io.IOException: Connection reset by peer异常问题,估计HBase集群出现了大量高并发读写业务或者服务器端发生了比较严重的Full GC等问题,导致某些请求无法得到及时处理,超过了设置的时间间隔。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修改为5000,即5s。
2. hbase.client.retries.number
客户端重试最大次数。所有操作所使用的最大次数,例如,从根 RegionServer 获取根区域、获取单元格的值和启动行更新。
默认为35,可以设置为3。
3. hbase.client.pause
通用客户端暂停时间值(重试的休眠时间)。重试get失败或区域查找等操作前,经常使用的等待时间段。
HBase1.1版本开始此值默认为100ms,比较合理,如果你的版本不是,建议修改此值为100ms。
4. zookeeper.recovery.retry
zookeeper的重试次数,可调整为3次,zookeeper不轻易挂,且如果HBase集群出问题了,每次重试均会对zookeeper进行重试操作。
zookeeper的重试总次数是:
hbase.client.retries.number * zookeeper.recovery.retry。
并且每次重试的休眠时间均会呈2的指数级增长,每次访问HBase均会重试,在一次HBase操作中如果涉及多次zookeeper访问,则如果zookeeper不可用,则会出现很多次的zookeeper重试,非常浪费时间。
5. zookeeper.recovery.retry.intervalmill
zookeeper重试的休眠时间,默认为1s,可以减少,比如:200ms。
6. hbase.client.operation.timeout
该参数表示HBase客户端发起一次数据操作直至得到响应之间总的超时时间,数据操作类型包括get、append、increment、delete、put等。很显然,hbase.rpc.timeout表示一次RPC的超时时间,而hbase.client.operation.timeout则表示一次操作的超时时间,有可能包含多个RPC请求。
举个例子说明,比如一次Put请求,客户端首先会将请求封装为一个caller对象,该对象发送RPC请求到服务器,假如此时因为服务器端正好发生了严重的Full GC,导致这次RPC时间超时引起SocketTimeoutException,对应的就是hbase.rpc.timeout。那假如caller对象发送RPC请求之后刚好发生网络抖动,进而抛出网络异常,HBase客户端就会进行重试,重试多次之后如果总操作时间超时引起SocketTimeoutException,对应的就是hbase.client.operation.timeout。
默认为1200000,可以设置为30000,即30s。
7. hbase.regionserver.lease.period
hbase.client.operation.timeout参数规定的超时基本涉及到了HBase所有的数据操作,唯独没有scan操作。然而scan操作却是最有可能发生超时的,也是用户最为关心的。HBase特别考虑到了这点,并提供了一个单独的超时参数进行设置:hbase.client.scanner.timeout.period。
此参数指scan查询时每次与RegionServer交互的超时时间。
默认为60s,可不调整。
HBase 1.1版本开始,此参数更名为hbase.client.scanner.timeout.period。
为了对这个参数更好地理解,我们演示一个scan的例子:
package com.zy.hbase;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org.apache.hadoop.conf.Configuration;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HBaseConfiguration;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KeyValue;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TableName;
import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Connection;
import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ConnectionFactory;
import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HTable;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Result;
import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ResultScanner;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Scan;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util.Bytes;
public class KylinScan
/**
* @param args
* @throws IOException
*/
public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scan("kylin");
@SuppressWarnings("deprecation")
publicstatic void scan(String tbl) throws IOException
Configuration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conf.set("HADOOP_HOME","D:\\\\iangshouzhuang\\\\hadoop-2.6.0");
conf.set("hbase.zookeeper.quorum","10.20.18.24,10.20.18.25,10.20.18.28");
conf.set("hbase.zookeeper.property.clientPort","2181");
conf.set("zookeeper.znode.parent","/hbase114");
conf.setInt("hbase.rpc.timeout",20000);
conf.setInt("hbase.client.operation.timeout",30000);
conf.setInt("hbase.client.scanner.timeout.period",20000);
StringtableName = tbl;
TableNametableNameObj = TableName.valueOf(tableName);
Connectionconnection = ConnectionFactory.createConnection(conf);
HTabletable = (HTable) connection.getTable(tableNameObj);
Scanscan = new Scan();
scan.setMaxResultSize(10000);
scan.setCaching(500);
ResultScannerrs = table.getScanner(scan);
for(Result r : rs)
for(KeyValue kv : r.raw())
System.out.println(String.format("row:%s,family:%s, qualifier:%s, qualifiervalue:%s, timestamp:%s.",
Bytes.toString(kv.getRow()),Bytes.toString(kv.getFamily()),
Bytes.toString(kv.getQualifier()),
Bytes.toString(kv.getValue()),kv.getTimestamp()));
输出结果为:
row:100001, family:info, qualifier:id,qualifiervalue:1, timestamp:1469930920802.
row:100001, family:info, qualifier:name,qualifiervalue:Hadoop, timestamp:1469930934184.
很多人都会误认为一次scan操作就是一次RPC请求,实际上,一次请求大量数据的scan操作可能会导致多个很严重的后果:服务器端可能因为大量io操作导致io利用率很高,影响其他正常业务请求;大量数据传输会导致网络带宽等系统资源被大量占用;客户端也可能因为内存无法缓存这些数据导致OOM。为了避免这些问题,HBase会将一次大的scan操作根据设置条件拆分为多个RPC请求,每次只返回规定数量的结果。上述代码中foreach(Result r :rs)语句实际上等价于Result r = rs.next(),每执行一次next()操作就会调用客户端发送一次RPC请求,参数hbase.client.scanner.timeout.period就用来表示这么一次RPC请求的超时时间,默认为60000ms,一旦请求超时,就会抛出SocketTimeoutException异常。
根据上面的描述,我们引入两个问题来进行说明。
1. 一个Scan操作可能会被拆分为几个RPC
一次scan请求的RPC次数主要和两个因素相关,一个是本次scan的待检索条数,另一个是单次RPC请求的数据条数,很显然,两者的比值就是RPC请求次数。
一次scan的待检索条数由用户设置的条件决定,比如用户想一次获取某个用户最近一个月的所有操作信息,这些信息总和为10w条,那一次scan总扫瞄条数就是10w条。为了防止一次scan操作请求的数据量太大,额外提供了参数maxResultSize对总检索结果条数进行限制,该参数表示一次scan最多可以获取到的数据条数,默认为-1,表示无限制,如果用户设置了该参数,最后的返回结果条数就是该值与实际检索条数的更小者。
单次RPC请求的数据条数由参数caching设定,默认为100条。因为每次RPC请求获取到数据都会缓存到客户端,因此该值如果设置过大,可能会因为一次获取到的数据量太大导致客户端内存oom;而如果设置太小会导致一次大scan进行太多次RPC,网络成本高。
2. 在scan过程中RegionServer端偶尔抛出leaseException
看到leaseException就会想到租约机制,的确,HBase内部在一次完整的scan操作中引入了租约机制。为什么需要租约机制?这和整个scan操作流程有莫大的关系,上文讲到,一次完整的scan通常会被拆分为多个RPC请求,实际实现中,RegionServer接收到第一次RPC请求之后,会为该scan操作生成一个全局唯一的id,称为scanId。除此之外,RegionServer还会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构建整个scan体系,构造需要用到的所有对象,后续的RPC请求只需要携带相同的scanId作为标示就可以直接利用这些已经构建好的资源进行检索。也就是说,在整个scan过程中,客户端其实都占用着服务器端的资源,此时如果此客户端意外宕机,是否就意味着这些资源永远都不能得到释放呢?租约机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gionServer接收到第一次RPC之后,除了生成全局唯一的scanId之外还会生成一个携带有超时时间的lease,超时时间可以通过参数hbase.regionserver.lease.period配置,一旦在超时时间内后续RPC请求没有到来(比如客户端处理太慢),RegionServer就认为客户端出现异常,此时会将该lease销毁并将整个scan所持有的资源全部释放,客户端在处理完成之后再发后续的RPC过来,检查到对应的lease已经不存在,就会抛出leaseExcption异常。
以上是关于HBase客户端访问超时原因及参数优化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