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安卓学习笔记之Binder 机制的简单理解和使用
Posted JMW1407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Android:安卓学习笔记之Binder 机制的简单理解和使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inder 机制 的简单理解和使用
Binder 机制
1、背景
在讲解Binder前,我们先了解一些Linux的基础知识
1.1、进程空间划分
IPC 即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进程间通信)。android 基于 Linux,而 Linux 出于安全考虑,不同进程间不能之间操作对方的数据,这叫做“进程隔离”。
1.2、进程隔离 & 跨进程通信( IPC)
进程隔离
- 为了保证 安全性 & 独立性,一个进程 不能直接操作或者访问另一个进程,即Android的进程是相互独立、隔离的
跨进程通信( IPC )
- 即进程间需进行数据交互、通信
跨进程通信的基本原理
Android应用和系统services运行在不同进程中是为了安全,稳定,以及内存管理的原因,但是应用和系统服务需要通信和分享数据。
优点
- 安全性:每个进程都单独运行的,可以保证应用层对系统层的隔离。
- 稳定性:如果某个进程崩溃了不会导致其他进程崩溃。
- 内存分配:如果某个进程以及不需要了可以从内存中移除,并且回收相应的内存。
2、Binder到底是什么?
拿Activity举例从上图可以看出来:Activity
是由ActivityManager
来控制的,而ActivityManager其实是通过Binder
获取ActivityManagerService
服务来控制Activity
的,并且ActivityManager
是Android系统FrameWork层的,和应用中的activity不是同一个进程
。
- 一个进程空间分为 用户空间 & 内核空间(Kernel),即把进程内 用户 & 内核 隔离开来;
- 用户空间的数据不可共享,内核空间的数据可共享,一个进程 不能直接操作或者访问另一个进程,即Android的进程是相互独立、隔离的
- 跨进程通信机制 模型 基于
Client - Server
模式,client\\server\\serverManager
属于不同的进程,如果想要实现跨进程通信就需要Binder等进程间通信方式。
3、Binder 跨进程通信机制 模型
3.1、模型原理图
Binder 跨进程通信机制 模型 基于 Client - Server
模式
3.1.1、模型拓展
一个进程是不能直接直接操作另一个进程的,比如说读取另一个进程的数据,或者往另一个进程的内存空间写数据,进程之间的通信要通过内核进程才可以,因此这里就要使用到进程通信工具Binder了如下图:
但是上面还有个问题就是client和service要直接和binder driver打交道,但是实际上client和service并不想知道binder相关协议,所以进一步client通过添加proxy代理,service通过添加stub来进一步处理与binder的交互。
这样的好处是client和service都可以不用直接去和binder打交道。上面的图好像已经很完善了,但是Android系统更进一步封装,不让client知道Binder的存在,Android系统提供了Manager来管理client。如下图:
这样client只需要交给manager来管理就好了,根本就不用关心进程通信相关的事,关于manager其实是很熟悉的,比如说activity的就是由ActivityManager来控制的,ActivityManager是通过Binder获取ActivityManagerService来控制activity的。这样就不用我们自己来使用Binder来ActivityManagerService通信了。
3.2、模型组成角色说明
3.3、Binder驱动
跨进程通信的核心原理
关于其核心原理:内存映射,具体请看文章:操作系统:图文详解 内存映射
3.4、模型原理步骤说明
3.5、额外说明
说明1:Client进程、Server进程 & Service Manager 进程之间的交互 都必须通过Binder驱动(使用 open 和 ioctl文件操作函数),而非直接交互
原因:
- Client进程、Server进程 & Service Manager进程属于进程空间的用户空间,不可进行进程间交互
- Binder驱动 属于 进程空间的 内核空间,可进行进程间 & 进程内交互
说明2: Binder驱动 & Service Manager进程 属于 Android基础架构(即系统已经实现好了);而Client 进程 和 Server 进程 属于Android应用层(需要开发者自己实现)
说明3:Binder请求的线程管理
4、Binder机制 的具体实现原理
Binder机制在 Android中的实现主要依靠 Binder类,其实现了IBinder 接口
4.1、实例说明
Client进程 需要调用 Server进程的加法函数(将整数a和b相加)
- Client进程 需要传两个整数给 Server进程
- Server进程 需要把相加后的结果 返回给Client进程
4.1.1、步骤1:注册服务
Binder binder = new Stub();
// 步骤1:创建Binder对象 ->>分析1
// 步骤2:创建 IInterface 接口类 的匿名类
// 创建前,需要预先定义 继承了IInterface 接口的接口 -->分析3
IInterface plus = new IPlus()
// 确定Client进程需要调用的方法
public int add(int a,int b)
return a+b;
// 实现IInterface接口中唯一的方法
public IBinder asBinder()
return null ;
;
// 步骤3
binder.attachInterface(plus,"add two int");
// 1. 将(add two int,plus)作为(key,value)对存入到Binder对象中的一个Map<String,IInterface>对象中
// 2. 之后,Binder对象 可根据add two int通过queryLocalIInterface()获得对应IInterface对象(即plus)的引用,可依靠该引用完成对请求方法的调用
// 分析完毕,跳出
<-- 分析1:Stub类 -->
public class Stub extends Binder
// 继承自Binder类 ->>分析2
// 复写onTransact()
@Override
boolean onTransact(int code,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int flags)
// 具体逻辑等到步骤3再具体讲解,此处先跳过
switch (code)
case Stub.add:
data.enforceInterface("add two int");
int arg0 = data.readInt();
int arg1 = data.readInt();
int result = this.queryLocalIInterface("add two int") .add( arg0, arg1);
reply.writeInt(result);
return true;
return super.onTransact(code, data, reply, flags);
// 回到上面的步骤1,继续看步骤2
<-- 分析2:Binder 类 -->
public class Binder implement IBinder
// Binder机制在Android中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Binder类,其实现了IBinder接口
// IBinder接口:定义了远程操作对象的基本接口,代表了一种跨进程传输的能力
// 系统会为每个实现了IBinder接口的对象提供跨进程传输能力
// 即Binder类对象具备了跨进程传输的能力
void attachInterface(IInterface plus, String descriptor);
// 作用:
// 1. 将(descriptor,plus)作为(key,value)对存入到Binder对象中的一个Map<String,IInterface>对象中
// 2. 之后,Binder对象 可根据descriptor通过queryLocalIInterface()获得对应IInterface对象(即plus)的引用,可依靠该引用完成对请求方法的调用
IInterface queryLocalInterface(Stringdescriptor) ;
// 作用:根据 参数 descriptor 查找相应的IInterface对象(即plus引用)
boolean onTransact(int code,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int flags);
// 定义:继承自IBinder接口的
// 作用:执行Client进程所请求的目标方法(子类需要复写)
// 参数说明:
// code:Client进程请求方法标识符。即Server进程根据该标识确定所请求的目标方法
// data:目标方法的参数。(Client进程传进来的,此处就是整数a和b)
// reply:目标方法执行后的结果(返回给Client进程)
// 注:运行在Server进程的Binder线程池中;当Client进程发起远程请求时,远程请求会要求系统底层执行回调该方法
final class BinderProxy implements IBinder
// 即Server进程创建的Binder对象的代理对象类
// 该类属于Binder的内部类
// 回到分析1原处
<-- 分析3:IInterface接口实现类 -->
public interface IPlus extends IInterface
// 继承自IInterface接口->>分析4
// 定义需要实现的接口方法,即Client进程需要调用的方法
public int add(int a,int b);
// 返回步骤2
<-- 分析4:IInterface接口类 -->
// 进程间通信定义的通用接口
// 通过定义接口,然后再服务端实现接口、客户端调用接口,就可实现跨进程通信。
public interface IInterface
// 只有一个方法:返回当前接口关联的 Binder 对象。
public IBinder asBinder();
// 回到分析3原处
注册服务后,Binder驱动持有 Server进程创建的Binder实体
4.1.2、步骤2:获取服务
Client进程 使用 某个 service前(此处是 相加函数),须 通过Binder驱动 向 ServiceManager进程 获取相应的Service信息
4.1.3、步骤3: 使用服务
步骤1: Client进程 将参数(整数a和b)发送到Server进程
// 1. Client进程 将需要传送的数据写入到Parcel对象中
// data = 数据 = 目标方法的参数(Client进程传进来的,此处就是整数a和b) + IInterface接口对象的标识符descriptor
android.os.Parcel data = android.os.Parcel.obtain();
data.writeInt(a);
data.writeInt(b);
data.writeInterfaceToken("add two int");;
// 方法对象标识符让Server进程在Binder对象中根据"add two int"通过queryLocalIInterface()查找相应的IInterface对象(即Server创建的plus),Client进程需要调用的相加方法就在该对象中
android.os.Parcel reply = android.os.Parcel.obtain();
// reply:目标方法执行后的结果(此处是相加后的结果)
// 2. 通过 调用代理对象的transact() 将 上述数据发送到Binder驱动
binderproxy.transact(Stub.add, data, reply, 0)
// 参数说明:
// 1. Stub.add:目标方法的标识符(Client进程 和 Server进程 自身约定,可为任意)
// 2. data :上述的Parcel对象
// 3. reply:返回结果
// 0:可不管
// 注:在发送数据后,Client进程的该线程会暂时被挂起
// 所以,若Server进程执行的耗时操作,请不要使用主线程,以防止ANR
// 3. Binder驱动根据 代理对象 找到对应的真身Binder对象所在的Server 进程(系统自动执行)
// 4. Binder驱动把 数据 发送到Server 进程中,并通知Server 进程执行解包(系统自动执行)
步骤2:Server进程根据Client进要求 调用 目标方法(即加法函数)
// 1. 收到Binder驱动通知后,Server 进程通过回调Binder对象onTransact()进行数据解包 & 调用目标方法
public class Stub extends Binder
// 复写onTransact()
@Override
boolean onTransact(int code, Parcel data, Parcel reply, int flags)
// code即在transact()中约定的目标方法的标识符
switch (code)
case Stub.add:
// a. 解包Parcel中的数据
data.enforceInterface("add two int");
// a1. 解析目标方法对象的标识符
int arg0 = data.readInt();
int arg1 = data.readInt();
// a2. 获得目标方法的参数
// b. 根据"add two int"通过queryLocalIInterface()获取相应的IInterface对象(即Server创建的plus)的引用,通过该对象引用调用方法
int result = this.queryLocalIInterface("add two int") .add( arg0, arg1);
// c. 将计算结果写入到reply
reply.writeInt(result);
return true;
return super.onTransact(code, data, reply, flags);
// 2. 将结算结果返回 到Binder驱动
步骤3:Server进程 将目标方法的结果(即加法后的结果)返回给Client进程
// 1. Binder驱动根据 代理对象 沿原路 将结果返回 并通知Client进程获取返回结果
// 2. 通过代理对象 接收结果(之前被挂起的线程被唤醒)
binderproxy.transact(Stub.ADD, data, reply, 0);
reply.readException();;
result = reply.readInt();
4.1.4、总结
优点
Binder 相较于传统 IPC 来说更适合于Android系统,具体原因的包括如下三点:
- Binder 本身是 C/S 架构的,这一点更符合 Android 系统的架构
- 性能上更有优势:管道,消息队列,Socket 的通讯都需要两次数据拷贝,而 Binder 只需要一次。要知道,对于系统底层的 IPC形式,少一次数据拷贝,对整体性能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 安全性更好:传统 IPC 形式,无法得到对方的身份标识(UID/GID),而在使用 Binder IPC
时,这些身份标示是跟随调用过程而自动传递的。Server 端很容易就可以知道 Client 端的身份,非常便于做安全检查
5、面试问题
Android开发面试被问Binder还不会,收藏这一篇就够了(附图解)
参考
1、图解Android中的Binder机制
2、Android Binder(也许是最容易理解的)
3、图文详解Binder跨进程通信原理
4、Android 接口定义语言 (AIDL)
5、[学习笔记]Android开发艺术探索:IPC机制
以上是关于Android:安卓学习笔记之Binder 机制的简单理解和使用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Android :安卓学习笔记之 Handler机制 的简单理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