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商业化:合纵连横,车企掘金

Posted 智能相对论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Robotaxi商业化:合纵连横,车企掘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智能相对论

作者|陈明涛

当下,有多方力量已经盯上Robotaxi这块巨大的蛋糕。只是Robotaxi商业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大家形成资源互补、产业协同,打造从技术研发到落地持续运营的商业闭环。

Robotaxi商业化的基础里肯定要有Taxi,由此车端的车企们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方力量。

不久前特斯拉就表示:Model X和S是特斯拉的第一代平台,Model 3和Model Y是第二代,而Robotaxi业务将成为第三代平台。

国内这边,吉利汽车创新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与吉利旗下曹操出行启动Robotaxi合作项目,计划以Robotaxi平台运营以及数据服务业务为核心,打造开放式的商业智驾出行平台。小马智行也加入并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加速Robotaxi业务落地。

(图源网络,侵删)

无独有偶,上汽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Momenta、享道出行共同打造享道出行Robotaxi。可以看到,车企、自动驾驶厂商、出行平台各司其职,构建出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在出行市场这个“江湖”中,网约车从“有人”向“无人”发展,玩家们要合作解决什么问题?“车企”作为合作生态里的高频角色,意义如何?

从有人到无人,Robotaxi需要过三关

Robotaxi从纸上谈兵到付诸实行,中间有诸多难题需要解决。拼运营、拼资金、拼技术,成为玩家们为了在商业化上抢跑而必须跨过的三关,这三个关键词也是出行市场里玩家之间始终不变的竞争要素。

在运营方面,比如吉利,官方表示新成立的Robotaxi平台将通过政府颁发的商业化运营牌照,开放给全国各家出行公司/自动驾驶公司接入,建立起曹操Robotaxi的全国运营网络。

小马智行这次和吉利汽车创新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曹操出行建立战略合作,核心目标也是在年内完成Robotaxi车队的组建,然后推动车队在苏州高铁新城开展运营。

近期T3出行在苏州正式启动Robotaxi车队的公开运营,这个项目是T3出行联合轻舟智航共同打造。用户只要打开“T3出行”App,在打车时选择“自动驾驶”服务,预约点对点的自动驾驶网约出行,就能够享受到Robotaxi的出行服务。

通过合作和运营,吉利、曹操出行、小马智行之间形成更深度的价值绑定,网约车平台接入Robotaxi业务,由此加速向出行服务商转型升级,背后更深层地是吉利等汽车大厂加速从运营方向去巩固自己在出行市场里的商业闭环。

在资金方面,小马智行CTO楼天城曾提出:“Robotaxi商业化需要满足无人化和规模化量产两大条件。”Robotaxi是典型的双边平台经济模型,单个区域内必须存在足够多的自动驾驶车辆,用户打车等待的时间才能处在一个正常区间,平台才能吸引足够多的打车用户。

这意味着,在Robotaxi商业化到来前夕,难以避免要将大量资金花在自动驾驶车辆的生产制造。可从某种程度上说,为了下一阶段的商业化能进入正向循环,在有限资金下尽可能去综合经济性才是现实问题。

百度Apollo在去年发布的第五代Robotaxi车型Apollo Moon,算上车辆本身以及各项自动驾驶配件相加的总成本,控制在48万元,这比过去上百万元的行业平均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逐步降低车辆量产的成本是Robotaxi商业化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技术方面,《2022中国Robotaxi行业研究报告:探寻规模化商业落地之路》指出,如今的自动驾驶技术虽然已经可以处理交通路况90%的常规问题,但剩下的10%影响巨大,且导致自动驾驶系统退出的原因复杂多样,预计完全解决各类型开放场景的Corner Case难题还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Robotaxi合纵连横,车企是“心脏”

Robotaxi下半场的棋需要被盘活,我们可以看到,玩家们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已经成为行业的主流趋势。

多方合纵连横既是现实,同时也有行业意义深远。而根基深厚的头部车企,会有出行平台、自动驾驶厂商没有的历史沉淀,没有的资源优势。如果将这个合作生态看作一整套系统,那么车企可以说是其中的“心脏”。

首先,车企的技术能给合作生态提供“养料”。以吉利汽车为例,有着系统软件开发和底层算法平台建设的能力,其智能驾驶中心也一直承担着吉利旗下多个品牌车型的智能化技术研发。

在技术落地后,吉利在数据端也能针对各种问题,建立大数据体系,以数据驱动技术发展。通过数据挖掘、知识工程获取大量高质量数据,抽象出新的经验,算法也能够通过数据闭环进行快速迭代。

这就意味着,吉利能在与曹操出行、小马智行的合作中,向生态不断输送技术积累,为Robotaxi商业化落地提供自己的数据支持。

车企拥有成熟的整车平台、先进的制造和质量管理体系,也能从整车端为整个合作生态赋能。比如车辆量产,无论是量产速度,还是制造成本,都会比向外部第三方采购更有优势。另外,还能为本品牌车型打造差异化的自动驾驶功能,从而提高Robotaxi竞争壁垒。

据公开资料显示,吉利汽车在2021年的研发投入总计达55亿元,同比增长16.1%,过去5年合计研发总投入共计256亿。

其次,车企的用户能给合作生态带来“流量”。这里有个不够严谨的例子,却足以证明这一点的逻辑性:华为推“Petal出行”入局网约车,而“Petal出行”正是华为的一个“流量”出口。基于鸿蒙OS的终端产品,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汽车,背后有着庞大的用户规模,为网约车平台商业化带来想象力。

所以将视角切回车企,在整个合作生态中,我们同样能从吉利等车企身上看到巨大的可能性。吉利9月新能源车销量3.92万辆,同比增长350.6%;主打高端的极氪9月交付新车8276辆,连续三个月创单月新高,累计交付新车已突破5万辆,成为吉利新的销量增长点。

吉利布局手机,加上魅族结缘吉利,似乎能够更快实现车机和手机更为深度的交互。由此,凭借手机、车机、销量着三个要素,我们的确可以期待车企向出行市场延伸出的用户价值。

最后,车企的资金能给合作生态形成“推力”。根据2022中期财报显示,吉利汽车的净现金水平达220.1亿元,得益于汽车终端市场的地位,传统大厂在资金实力上更具优势。

吉利“外循环”,构筑出行市场“内循环”

车企带着技术、用户、资金等资源优势入局Robotaxi,和出行平台、自动驾驶厂商形成合作生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自身生态,乃至放大到行业,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如果概括之前所说的,吉利其实一方面是在做“外循环”。吉利连接出行平台、自动驾驶厂商,将数据、车辆、用户运营、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多环节打通,以开放的姿态扮演“输出”的角色,并让自己站在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潮头。

而在Robotaxi商业化没有全面落地前,吉利小的“外循环”更重要的是传导到行业大的“内循环”。吉利联合曹操出行,打造开放式的商业智驾出行平台,对于行业的意义在于“搭建舞台”,同时希望有更多玩家能加入,一起“登台唱戏”。

借助平台,吉利、曹操出行、小马智行建立紧密合作,向行业提供了一种足以复制推广的样本。这个样本的意义在于,告诉同行,携手更多优秀的行业伙伴,其他出行平台也能够降低资金压力,提高研发能力,获得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于行业来说,则是效率提升,加速进入商业化的“良性循环”。

毕竟,国内成规模的网约车平台有十多家,但大部分平台在在流量运营、用户服务、政策合规、整车量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比如滴滴,运营很强,但合规有限;阳光出行、万顺叫车等平台,不具备整车制造能力1。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Robotaxi实现商业化,车企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Robotaxi行至下半场,围绕出行平台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一要素,而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多方合作借助车企的资源优势,才能握好Robotaxi商业化的方向盘。

参考资料:

1、深途,《Robotaxi“上场”,出行平台“上位”》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以上是关于Robotaxi商业化:合纵连横,车企掘金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面对“压力测试” 自主车企如何突围

上汽接入Momenta飞轮,成为中国第一个落地RoboTaxi的车企

无锡闹市自动驾驶车,打破RoboBus和RoboTaxi边界

BMA基础模块化架构 晋升世界级车企的资格证书

48万!百度推出全球最便宜RoboTaxi,赚钱能力2倍于人类网约车

2022年自动驾驶关键词:由实向虚上攻提速打破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