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
Posted MachineChen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学会提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1章:学会提出好问题
批判性地聆听和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对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
理想地效果是经常提出问题将成为你身份地标记和存在宣言,而不仅仅是你从书中学到的一套本领
批判性思维的涵盖内容: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有两种思维方式:
1.海绵式思维,其优点有:
1.1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为以后的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因此来的轻松快捷
但是这种思维有着致命的缺点:对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作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
2.淘金式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需要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
批判性地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索答案的最好方法
正确答案并非只是神话,物质世界的科学难题最有可能找到准确的答案,而设计人类行为和行为意义的问题则不同
最好先问一问“关我什么事”,对你而言有些争论比其他争论显得更有价值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的买的就是抵制和驳倒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如果你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看法,你就是在使用弱势批判性思维,它意味着你对能否接近真理和发扬美德漠不关心
强势批判性思维并不一定就要迫使我们放弃自己的初始看法,它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看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为辩证地检查那些看法可以巩固我们当初对它的坚持
要对自己持有的观点感到自豪,这个观点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我们透彻理解并客观评价各种纷繁复杂的观点,然后从中披沙拣金,选出最合理的观点
亲自动手才更有乐趣
请自动手的乐趣要远远大于袖手旁观,而圆满完成任务的乐趣又远远大于浅尝辄止
要勤于练习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什么时间、怎样有效地提出这些问题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价值标准和别人,价值观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说出来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
1.自主性
2.好奇心
3.谦恭有礼
4.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
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劲敌
小心似是而非的危险心里
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思考方式叫做奇迹式思考,有些事当科学还不能提供较为令人接受的解释时,人们多喜欢依赖奇迹作为因果解释来理解这些事物,或者试图用奇迹来掌控科学无法掌控的那些事
第2章: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是引发讨论对问题或争议
论题分两类
1.描述性论题,是有关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问题,关键词:是不是
2.规定性论题,是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关键词:应不应该
我们只有找到结论才能进行客观评价!
他想让我相信什么结论
要找到结论,就要去寻找,结论是逐步推断出来的,他们来源与分析推理
结论是一个观点,需要其他观点来支撑。相应的,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撑之为纯观点
你相信一个结论是因为你认为它由其他看法支撑,这就是在进行推理
找到结论��️线索可循
线索一:问问论题是什么
线索二:寻找提示词:因此、表明、由此可见、显示出等
线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首尾
线索四: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证据、背景、例句
线索五: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线索六:问一问“所以呢?”
轮到你自己写时,可得吸取教训
第3章:理由是什么
理由,就是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
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当理由时你才能判定一个结论当价值
论证 argument和推理 reasoning的意思是一样的
论证本身有几个特点:
1.论证必有其目的
2.论证的质量有高有低
3.论证有两个明显的必要构成部分:一个结论及其支撑理由
他为什么相信这个观点
找到理由的第一步就是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
找到理由有提示词
由于
鉴于
研究显示
理由是模具,结论据此成形
结论本身并不是证据,它是一个由证据或其他看法支撑起来的看法
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推论
第4章: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还是含蓄),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找准关键词
你应该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这些词或短语
检查有没有歧义
换位思考问题,问问自己会不会有其他意思,想表达什么
判定歧义
只有出现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才最为关键
看看上下文,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
语境是指作者或演说者的背景
要仔细检查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关键词或短语的意思
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
每个定义都暗示了一种标准或者方法,因此,在很多理论中,你并不能从字典里找到合适都定义,而上下文语境又不能让意思变得清晰
小心那些饱含感情色彩都词语,它会使你思维短路
一些术语被加有情感效果,而更有影响力
一定要对术语引发你怎样的情感保持高度警惕
谁想要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
如果他不能提供一副清晰的说理论证的画面,那他就没有权利强迫你相信他
轮到自己时,可得吸取教训
一个人独自写作的时候,只有笔记本电脑与你相伴,你面临巨大挑战,不要以为这个词的定义众所周知,这样很容易会忘记不同文化、不同经历和不同思想之间的巨大分歧
第5章: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一个论证表面可见的部分最有可能穿上华丽的外衣,因为展示这个论证的人总希望能说服你,让你全心全意地接受这个论证
要全面理解一个论证,需要找出这些假设:
1.隐藏或者没有说出来
2.作者认为理所应当
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到哪儿去找假设
两个可以寻找假设的地方,那就是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证明结论的那些假设和寻找理由需要它们才能成立的那些假设。前者说价值观假设,后者是描述性假设
找出幕后遥控的价值观假设
只有把这些价值观假设添加到推理中,他们的理由才能从逻辑上证实其结论
第6章: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等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论等可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
常见等谬误
1.提供的推理需要有明显的错误或者难以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
2.推理与结论无关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是一种非形式谬误,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因为事实不一定照着线性推论发生,而有其他的可能性。
有些说法将连续体谬误也归为滑坡谬误[1],但近来已较少这样使用。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偷换概念谬误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谬误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个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心。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也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时间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光环效应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是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讲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被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循环论证谬误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第7章: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有些事实断言比其他断言显得更加可靠
你总是在找更好的证据,如果一根筋地去找完美证据,那你一定会失望的
不要犯以偏概全的谬误。
当心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被人用作证明
每个人都要注意问题:
1.选择性
2.个人兴趣
3.省略信息
4.人为因素
专家也会常常犯错误
第8章: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个人观察:
就是通过亲眼所见的事实,并且感觉非常有信心的作为证据,但是个人观察常常证明是不可信赖的证据,观察时一定要从一些经历和背景最相符的侧面,有时,有各种障碍阻止我们看清楚所发生的的一切,比如:注意力无法集中,观察事件快速进行等等。
研究报告:
通常是有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来系统的收集数据。研究结果到底有多大可能?我们大多都会依赖科学方法,第一:科学追求的信息是以可公开验证的数据的形式的,,第二:可控性。可以使用特别的程序来减少观察和研究成果诠释中的犯错率。
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不论一个科学报告看上去显得多么客观,还是难免会夹杂了重要的主观因素。
研究报告的可信度
1.研究的质量有高有底,差别很大
2.研究成果常常会互相矛盾
3.研究成果并不能证明结论
4.研究人员也有他们的期望、态度、价值观和需求,使他们所问的问题、做研究的方法、解释研究的结果都烙上了个人偏向
5.作者常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果
6.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尤其是人类行为相关
7.研究的人为程度到底怎么样也常常会影响结果
8.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结果
类比:
运用类比来判定两个事物相似的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个相对未知的结论。类比既能激发深刻的见解同时又能蒙蔽我们。
第9章:有没有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警惕替代的可能性
可能的原因不止一个
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相互替代的原因来加以解释。
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
3.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者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不会是一目了然的。
5.最后,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
有相关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一件事紧接着另一件事后面发生的这一发现并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可能是一种巧合
原因中的谬误
1.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causal oversimplication fallacy)。
如果持论者不能考虑到各种原因的复杂性,他们就犯了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2.因果混淆谬误(confusion of cause and effect fallacy)
因果混淆谬误指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3.忽略常见原因谬误(neglect of common cause fallacy)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4.事后归因谬误(全称为”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fallacy”)
如果我们错误地得出结论说第一件事引起第二件事是因为它发生在前,我们就犯了事后归因谬误。
5.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普遍高估了个人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环境因素的作用。就是基本归因错误。
一定要当心,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个解释。要寻找替代原因,努力去比较它们的可信度。
第10章: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省略数据也是一种欺骗
当你遇到听起来让让心动当数字或者百分比时千万要小心
人们在生活中常听到什么事件的发生几率增加或减少,在这些事件中人们会常用到数据的增加或减少来证明结论或事件发生几率的增减。其中存在着一些欺骗性的东西:
第一种就是这类数据的来源。
第二中就是数据的参考广度。
第三种数据中是否存在被省略的数据。
第11章: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你应该记住几乎任何一个你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难免:
1.由于时空限制
2.我们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有限,如果信息过长就容易产生厌倦
3.进行论证的人所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
4.作者想要欺骗你
5.持论者常常与你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
论证是否存在负面的效果,也是需要读者或听众们时刻注意的。持论者想让读者或听众们相信自己的结论,就把论证的正面信息完全的表露出来,至于有关的负面信息则完全省略掉,从而完全支持持论者的观点或结论。
第12章: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结论只有在某人对理由的含义进行特定的解读或者假设之后才能得出来
二分式思维方法:把一个问题的答案只限定在了两个,不是对就是错、是或不是、不是黑就是白来思考问题。这样的思维方法严重的限制了读者或听众的思考问题的广度,也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以上是关于学会提问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