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和在线思考模式——《在线》读后感

Posted Jina成长记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云计算和在线思考模式——《在线》读后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线》这本书于2016年9月出版,当年12月就被《南方都市报》评选为“2016年度十大好书”,我读的是2018年的第二版。这本书初读时,会觉得整本书的逻辑性不太好,内容穿插很多别人的采访记录或报道,使得阅读不连贯。但这种不适的感觉在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客观来说,这本书写得比较通俗易懂,将很多互联网术语和对未来数据计算时代的思考写得很清晰。让我这种从事传统行业对互联网技术知之甚少的人,也觉得脑洞大开,非常有启发,比如:数据的处理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在线时代的经济是计算经济,由互联网、计算和算法三要素组成,算法是计算经济的核心价值等等。在这里我只能谈谈对本书最粗略的体会,后续还需要结合内容持续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说说通过这本书了解的云计算。按照王坚的理解,云计算是一场用服务的新思维颠覆系统软硬件时代IT建设旧思维的革命,是从计算机到计算的进化,其本质是服务。云计算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计算成为一种公共服务,就像水和电一样;二是计算规模变得足够大,需要巨大的数据中心来承载。如果不能将计算资源规模化、大范围地进行共享,如果不能真正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就根本算不上云计算。所以,他认为关于云计算,只有“公共云”,所谓“私有云”是个假命题。比如现在的某些自称为云计算平台,它们和自身业务结合很紧密或只是一个很垂直的业务平台,那这个云计算其实只能解决一家互联网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称不上是云计算。云计算是将更多行业乃至全社会数据化的平台和前提,它的价值在于作为基础设施将数据的价值释放出来,作为公共服务,它将支撑下一波信息经济的发展。至于如何区分云计算和非云计算,要看它的核心本质:计算是否在线以及计算的使用是否通过互联网完成。

如此看来,云计算就象水、电或是高速公路或通信网络一样,未来将成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客户将需要的计算通过云计算平台完成即可,不必花费巨额成本建设自己独立的计算硬件设施,以前做不到或要花费很长时间完成的计算任务,通过云计算就可能实现或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书里也举了一些云计算的应用实例,比如原来需要花费几千万耗时数年的动画片渲染工作,通过云计算以较低的成本在三个月内就完成了。

云计算和在线思考模式——《在线》读后感

既然云计算这么好,是不是会很快被广泛利用呢?书里提到,在普及云计算与大数据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已经和人性密切相关了,这就是信任。信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大家都必须信任云计算平台,你是否愿意把自己未来成功的基础放在别人那里?这涉及体制架构、公民责任、社会环境等,不只是云计算的技术本身。另一方面,人们会害怕在云计算中沉淀下来的大量数据、留下的痕迹,会对自己产生不可预知的损害。

这点不难理解,如果你不是一个完全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那么现在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平台积累的数据,就可以准确了解你的行踪、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甚至于你喜欢和朋友们谈什么话题,据说微信都能会分析到。我们的私生活近乎透明,如果工作再近乎透明,整个人变得没有隐私,想想这种状况还是有点难以接受,的确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一个企业单位也是如此,每个企业的IT部门都力图使得本单位的数据既计算快又能安全,所以为此不惜买服务器、建防火墙,成本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低。可是,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为什么就不担心安全和隐私呢?王坚认为人类历史的进化过程就是人类逐渐牺牲隐私的过程,问题在于你能不能接受,现实的自我进化也许我们无法阻挡,只能逐步接受对某些平台的信任。

云计算和在线思考模式——《在线》读后感

第二点想说说在线思考模式。说到在线,我们会想到什么?连上互联网是不是就在线了?王坚认为需要区分“连接”和“在线”。从本质上来说,连上互联网意味着你和全世界的服务器连接,而手机在线意味着你和全世界的人连接,前者是人和计算机连接,后者是人和人连接,二者的意义完全不一样,所以连接不等于在线。移动设备在线后,使得随时在线成为现实,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影响,是人们越来越多地沉浸于在线的世界,以前看上去不可能在线的东西,也变得可能在线了。这一点我们有感受,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网,我们就在线了,就可以做一些远距离交流或操控的事情。

这种进化过程中,我们需要转换成真正的在线思考模式。书里举的一个例子令我很有感触。如果某个区域出现电力供应不足该怎么办?我们惯常的做法是拉闸限电。但如果该区域的用电设施都在线,比如空调,那也许就可能直接在线控制把空调的温度调高一点,并不影响大家的感受,这样使电力消费降一点,也许就不需要拉闸限电了。再进一步,我们应该抛弃远程遥控空调的想法,而是想如何使空调能自动根据位置、气候和供电情况,利用算法实时调节房间的温度和温度。

云计算和在线思考模式——《在线》读后感

对于在线思考模式,我的理解是,既然万物在线,就要想办法使物学会像人一样,根据算法自己做出行为判断,而不需要人的控制。在线与离线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世界将进化成一个在线社会,所以我们需要努力调整思考模式,不能总想着以前做的事可能通过在线的大数据如何改进,而要想我们能通过在线的大数据做些什么以前没想到的事。尤其是我所从事的传统行业,可以利用云计算做什么?比如业务人员的行为数据、客户的交流数据是否还需要用人工观察和输入的方式?有没有可能用某种活动自动识别?换成在线思考模式来想这些问题,和之前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云计算和在线思考模式——《在线》读后感

最后很想谈谈作者王坚。他1962年生于杭州,198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系,1990年获杭州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杭州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99年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2004年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08年加入阿里巴巴担任首席架构师,2009年创办阿里云并任总裁,2012年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CTO)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杭州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虚拟现实与智能人机交互、航空心理学以及认知工效学等方面。

王坚是一个有技术情怀有理想的人, 2009年他创办阿里云时提出“打造以数据为中心的先进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公司使命,后来他又提出要研发阿里的移动操作系统,当时没几个人能跟上他的思路。所以书里能看出他一直受到很多质疑并承受巨大压力,他说“有时候坚持是很难的,有时候放弃是很难的,但是具体到做“飞天”这件事,我觉得坚持是很难的”。我相信这是他真实的想法,但他还是坚信自己的思考,坚持做下来让大家看到了这个方向是值得的。当然他能坚持下来,也得益于十年来马云对他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

云计算和在线思考模式——《在线》读后感

     王坚的年龄和我周围熟悉的很多领导同事相当,我很佩服以他的年龄对互联网的未来有如此坚定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也忍不住在心里把他们比较。马云说王坚是个“谦虚、纯洁而又积极向上的大男孩”云计算和在线思考模式——《在线》读后感,一些我所钦佩的人也都是如此,虽然不再年轻,但仍单纯地专注于技术,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我喜欢这类人云计算和在线思考模式——《在线》读后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这类人。很喜欢他写的一句话:梦想能否实现不重要,心里永远有梦想才能每天幸福。然而很多时候,实现梦想是悲剧生活的开始,因为你需要付出成倍的辛苦。王坚在2009年(47岁)创办阿里云,他的梦想是希望通过阿里云这个开放平台,让小公司可以做大公司才能做的事,大公司也能做小公司的事,他希望在美国的三大操作系统之外,能研发出我们国家自主的操作系统,现在他的梦想快实现了。回想我自己也工作了二十多年,现在我也四十多岁了,对于未来十年,我的梦想是什么?居然很迷茫,太惭愧了,所以在最后必须要写上这点感受。

以上是关于云计算和在线思考模式——《在线》读后感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在线》读后感

云时代架构之豆瓣的基础架构读后感

《分享经济 改变中国》读后的一些思考

《机器学习系统:设计和实现》读后感和一些思考

《计算机操作系统(西电版)》读后感和一点思考

行为型模式《大话设计模式》——读后感 (15)烤羊肉串引来的思考?——命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