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算法不能“长生”,资讯平台路在何方?
Posted 盛景商业评论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推荐算法不能“长生”,资讯平台路在何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注 盛景商业评论 思考快人一步
去年末,张一鸣的一句“今日头条不需要总编辑”已经让今日头条上了一次“头条”,这不仅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就连人民日报都发表了评论文章《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
近日,今日头条再次站上风口浪尖,在接连的版权官司之后,人民网又连续三天撰文从内容产出、算法分发、创新等角度对今日头条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批判,这也应该是今日头条成立以来,被主流媒体最为严重的一次质疑。
作为今日头条的深度用户,我们暂且不为今日头条“洗刷冤屈”,既然它能够拥有那么大的用户量,也足以能够证明推荐算法在某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
那么,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
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来源 | 盛景商业评论 ID | sjwl360
作者 | 刘超 美编 | sunny
▼
推荐算法究竟是什么?
“推荐算法”,可以说是内容平台推荐资讯的基础,它决定你在内容平台上会看到什么,不会看到什么。
对于今日头条这款产品来说,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推荐算法是其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获取用户行为上,头条基本上是做到了无孔不入,总结如下:
1. 定制化频道,获取用户感兴趣的分类
2. 首页每条信息流右下方的【×】按钮,可选择不感兴趣或者理由进行精准屏蔽。
3. 进入资讯详情页面,文章末尾可选择点赞or不喜欢。
4. 评论、转发、分享、收藏行为记录。
5. 根据用户关注的头条号,获取用户的关注领域。
6. 还有可能根据你停留在某一页面的时间来反映内容是否贴近用户需求。
算法为用户推荐内容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因为热门的文章自然多推荐,即使用户没有兴趣也会因为好奇而去关注;二是用户的自身选择,用户个人经常会关注的话题就会多推荐,不常看甚至是主动点击“不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少推荐或者不推荐。其作用就是让用户能及时获取自己所感兴趣内容的最新消息,通过推荐算法,内容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筛选内容,并推荐给喜好类似的用户。
你想想,当每天打开资讯软件,可以立刻知道相关的游戏、明星八卦或者科技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是不是觉得特别棒?这比起你每次还要在搜索框里搜索,然后逐条点开看是不是方便很多?
在这种个性化推荐机制下,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地把自己的行为和偏好都自愿提供给头条后台,以获取更加精准的符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信息推荐,这会让他对软件的好感度越来越高,这是个企业和用户双赢的结局。
今日头条推荐算法的原理用8个字来总结就是:“投其所好,送其所要”
然而,今日头条并不是第一个吃推荐算法螃蟹的,早在十多年前,亚马逊就采用推荐算法为用户推荐书籍,由于效果显著,亚马逊取消了传统的人工推荐书籍。
推荐算法的优势在于加快了用户搜其所要的速度,让用户更快地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如果是百度是一个综合搜索平台的话,那么今日头条更像是一次基于用户兴趣的垂直应用。今日头条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兴趣价值和娱乐价值,因此俘获了海量的用户。
而如此“聪明”的算法,为何会触动人民日报的敏感神经,招来一顿痛批呢?
推荐算法的危害,
你感受到了么?
如人民网文章所言,当内容产出一切以用户喜好为标准,内容若要有市场就“就只能一味迎合、取悦”用户,进而“失去了独立思考、深度观察的能力,进而削弱整个社会的创造力”。
当“迎合”成为信息资源分配的主题,沿途的风景和多样的可能性,也就只能一闪而过了。
截止去年12月的数据显示,四年里今日头条累计有5.5亿用户,女性用户占45%,男性用户占55%;从地域分布看,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占到一半,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49.8%。
当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之时,地域造成的信息障碍正在不断被打破,身处农村也可以获得与一线城市相同的互联网信息,但在今日头条的逻辑中,算法分发正在形成新的地域屏障,来阻碍信息的通常分发。
当淡化总编辑工作,内容的分发完全以用户先前喜好为依据进行分发,这自然会如人民网所言,用户将堕入严重的“信息茧房”中,在传统媒体的信息分发模式中,用户的身份、职业、学历成为内容分发的主要参考,这也是以往媒体线下发行的主要路径,事实上,随着读者身份的转变,对内容的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换一句话也就是说阅读与个人成长是密不可分的。
但在今日头条分发模式中,用户以往的阅读经验将成为内容分发的主要参考,这意味着用户只能在自己的认知之内获得平台推送的内容,也就是说,用户的阅读与个人成长处于割裂状态。
当单个用户的成长与阅读成非正比发展,那么,对整个年轻群体显然将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沉迷快餐内容,那么年轻一代又怎么成长呢?
内容生态的建设是资讯平台
目前最重要的“速效救心丸”
人民日报的三篇文章,犹如重磅炸弹,重击一直视算法为制胜法宝的今日头条。从今年7月人民日报发文《新闻莫被算法“绑架”》,到如今三评“算法”,不难看出官媒对今日头条等信息客户端的态度。
推荐算法的根本问题就在于,算法的自我强化太强。
人民网所总结出的问题,并非是今日头条一家的过失,这其实是整个内容分发生态当下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不过今日头条的问题可能是最严重的。从一开始今日头条就带有很强的技术基因,对技术的依赖远超其他平台。这种纯粹的算法驱动,让今日头条在内容分发变革早期吃到了市场最大的红利,并迅速成长为BAT之外不容忽视的一极。
但也正是这样的定位,让今日头条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对内容质量的整体把控。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甚至表示,“我们没有编辑团队,完全基于机器来决定给不同的人看不同内容”。
从一开始的新闻客户端,到后来的内容分发平台,再到现在的社交+问答+视频+信息分发。今日头条的目标早已不再只是成为移动端的百度,这家公司还希望自己能成为微博、知乎,甚至是成为腾讯和Facebook。
微头条和悟空问答是头条扩张过程中的战略级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抓取微博内容」和「挖角知乎大V」这两件事的出现并非偶然。但我们想过一个问题吗?在今日头条庞大的头条号生态中,原本就有数十万内容供给者,在金钱的攻势之下,很容易引导他们为平台贡献大量内容,其实今日头条似乎完全没必要去微博和知乎挖人。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在于头条早期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内容生态的建设。再加上完全的算法驱动,这让头条上的优质内容难以脱颖而出。而无论是微博大V,还是知乎大V,他们都是优质内容的供给者,通过给予这些内容供给者更高的权限,能够对今日头条原有的内容生态加以完善。
但问题在于,除了抖音外,我们纵观头条所有的产品,仍采用的是以算法为核心的去中心化模式。短期内的人工干预虽然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长期来看,这也许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无论是频遭同行怒怼,还是被党媒痛批“算法”的危害,今日头条等以算法机制招来用户的平台,面临的最大问题,越来越凸显。那就是,优质内容的缺失,已经严重掣肘了其发展的脚步。但时间不会等人,用户对内容审美迟早也会有一天上升到新的层次。碎片化的无价值信息不断翻涌,正在淹没掉那些最具价值的声音。
好在互联网的多元和共生,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人民网那一句“勇于驶出信息的孤岛,敢于走出知识的一亩三分地,拥抱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赢得精彩的未来”,绝非简单的心灵鸡汤。
推荐链接:
>>>>《
>>>>《》
☝ 扫码收听更多精彩音频内容!
↓↓↓ 点击"阅读原文 订阅彭院长音频
以上是关于推荐算法不能“长生”,资讯平台路在何方?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