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
Posted 央鑫供应链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 要:当前,区块链作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席卷全球。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大力发展区块链产业,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创新应用;从技术层面看,区块链技术凭借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征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给金融交易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环境。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天然契合于金融场景,本文着重研究了区块链技术赋能商业银行的路径及其在跨境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等八大场景中的应用。在对国内外银行应用实践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尚处在早期阶段,在金融行业的大规模应用还有待时日,建议商业银行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积极探索新一代金融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加速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区块链;数据治理;金融科技;联盟链;供应链金融;应用场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区块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技术浪潮。在2019 年10 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区块链蕴含了技术与金融两层概念。从技术角度看,这是一个牺牲一致性效率且保证最终一致性的分布式数据库;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容错能力很强的点对点网络恰恰满足了共享经济的一个必须要求——低成本的可信环境。区块链技术已经在多个行业开展了应用,本文就商业银行中的区块链应用场景进行分析。
一、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及特征
区块链是用加密算法保证按时间序存储的链式分布账本数据结构,具有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特征。广义的区块链技术更强调遵循分布式架构和计算模式,即数据的块链结构存储与验证,数据生产和更新依靠分布节点的共识算法进行,加密码算法保证数据安全,利用代码的智能合约方式编码操控数据。
从本质上看,区块链是由一系列算法、技术、工具集构成的架构组合而成的数字分布式账本,每个分布式节点把在一段时间内收到的交易数据和代码封装到一个数据区块中,此区块带有时间标记,通过特定的哈希算法和Merkle树数据结构,链接到最新的区块上,变成更新的区块。这个过程是对所有节点广播,所有节点都求解哈希方程获取答案,新的节点生成向所有节点广播,验证后,所有节点接受,由此也被学者总结为是一个“去中心的对等验证时间戳账本”。在经典的区块链系统中,不同时点的数据存储于不同的区块之中,而各个区块则依据时间顺序以链式结构进行关联。理论上,系统中任意运行节点都有机会通过工作量证明获取记账权利,将数据记录于区块之中,其他节点则通过共识机制参与区块数据的验证、存储和维护,区块之间按照时间顺序以链式数据结构进行关联。区块链的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去中心化。
区块链由众多节点组成一个端到端的网络,在共享数据库中存储信息,打破了原来的中心化信息中介(如政府数据中心、银行数据库等),信息对各个节点保持透明,没有了中心化的设备和管理机构,部分节点的故障不会对整体系统产生影响。去中心化的平等效应赋予区块链透明、公开的特性。与传统的数据存储方式相比,区块链并不需要统一管理。因此,透明、公开、平等以及低成本、高安全性等关键词就是“去中心化”赋予区块链的最大优势。
二是通过共同算法技术建立节点之间的信任。
首先,用加密算法保证信息无法修改;其次,通过共识算法保证数据的安全、连续、完整以及节点的相互透明;再者,通过数字签名算法进行验证和构建联盟链,保证不同企业间的信任。这些在整个链中相互无法欺骗,从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
三是信息完整且可信度高。
系统的每一个节点都含有最新的完整信息/部分信息,单点甚至多点的修改也无法改变信息的完备性,数据库始终保存了完整的信息,信息可查询,无法更改。相邻之间串联,可以追溯,为审计查账、物流追踪等提供高信任度追踪途径。
四是高安全性。
区块链尤其依赖加密技术来实现数据安全性。基于区块链的交易在匿名下进行,区块链总账本由所有分布式网络节点共享管理,账本的修改需要所有节点共识。因此单个节点出问题,或被黑客攻击等,无法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系统的整体安全性高。
五是信息透明度高。
区块链的数据生成、存储、修改机制决定了其与中心化的数据系统最大不同是共享程度高、无法伪造和篡改、可追溯,彼此之间高度透明,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因此,它能够非常好地解决金融行业里广泛存在的陌生人信任难题,缓解信息不对称,消除信息孤岛。
信用体系作为银行运营的核心至关重要。传统风控模式下,客户信息涉及面广、环节多、收集链条长,存在成本高、信息不完整、决策程序冗长等问题。大数据风控虽然效率更高、信息更可靠、时效性更强,但仍然面临数据孤岛、数据权威性存疑等现象。
区块链技术通过技术背书的方式重新进行信用创造,特点在于:
一是信息可靠性强
,不可篡改特性能够确保交易信息的可靠性高于大数据风控模式,同时可以避免客户经理因主观因素造成的道德风险问题;
二是信用建立成本低
,去中心化使得银行不再依赖征信公司等中介机构,调取区块链中的相应数据即可;
三是信息公开透明,
区块链技术依靠程序算法记录、存储海量数据,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公开透明,这对消费贷款和30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尤为适用。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形态,场景金融颠覆了传统银行的柜台服务模式,把各种金融服务融入场景,如社交场景、网购场景、旅游场景等,增强客户的体验感,进而形成一个依托场景的资金闭环和金融服务生态圈。
区块链技术具有灵活的架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用户需求、客户结构和资金运转流程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短路径区块链,进一步促进场景中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
一是
进一步提高客户的黏性和稳定性,使之更加依附场景金融;
三是
场景客户的金融需求依托区块链即可生成P2P的信用运行机制,不再依赖于传统的银行信贷服务,客户之间也不再依赖于大数据中心生成信用状况。
支付、清算、结算是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在银行较为成熟的领域,特别是跨境支付结算、同业清算,区块链技术赋能相关业务可以明显提升业务办理效率,降低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成本及解决争议的成本;其次,运用区块链技术后在支付、清算和结算过程中无需第三方参与,可以实行点对点的价值结算,从而降低价值转移的成本,缩短清算、结算时间。
此外,同业之间的支付、清算、结算一般遵循较强约束力的法律法规、行业惯例、内部约定,应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等特征实行自动化与智能化支付结算,减少人工干预,降低业务操作风险。
一是
根据《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建立起的法律框架下的信任规则;
三是
统一集中的交易清算。传统商业银行多方交易的业务链条中影响效率的主要痛点是:信息不透明,容易欺诈;信任传递链条长,多方信任难以形成合力;人工干预过多,自动化程度低,交易周期长,可能滋生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区块链技术可以将交易规则和基础制度固化进底层协议里,实现金融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和自动化,通过对全业务链条优化,较好地解决银行、客户及第三方合作者之间的信任问题以及以往交易中的这些痛点和顽疾,提升业务效率。从而大幅度降低银行经营的复杂度和风险管控难度,提升营运效率,降低行业门槛。
从目前来看,区块链运用产生影响最大的四大场景业务是分别是客户信用评价、票据交易以及供应链应用、跨境支付及清算和证券发行交易。
综上,区块链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并非偶然。“区块链+”并不是单一的平台和技术,而是一种思维,以区块链为中心构建在多方安全计算、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商业银行带来多元化能力的提升。
不过对金融领域而言,必须注意区块链技术的弊端,比如对算力浪费比较大,难以应用在零售支付等高并发环节,可能存在商业信息和隐私保护不足等问题。
而由于区块链的优势是多方协作、交易可追溯、信息共享程度高、存证确权容易,因此,在公共服务领域,比如贸易金融等多方信任机制难以形成的地方,通过多方共建系统能够实现信息孤岛破局,从而在更大范围解决多方信任和协作问题。
在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区块链技术主要应用于中心化、需要多方机构参与以及需要第三方机构增信的场景。
第一类场景的痛点在于交易环节多、消时耗力,如跨境金融;
第二类场景的痛点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心系统出问题,所有节点都会瘫痪,如供应链金融;
第三类场景的痛点是信用验证需要耗费额外的时间和金钱,如第三方支付和供应链金融中的信贷环境。而区块链技术凭借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特点,理论上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类
方向是金融业务协作平台,如供应链金融联盟链平台、ABS联盟链平台等,主要针对传统金融业务中多方协作效率低成本高、信息透明度低、监管不透明等问题,通过联合多个业务参与方组建多方协作的联盟链网络,这类平台解决方案在满足监管的条件下,对发起方与参与者没有强制的资质要求,参与者类型众多;
第二类
方向是金融基础设施升级,主要指对支付及清结算体系、数据治理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级与重塑,需要自上而下地逐步推进落地,对参与者资质、风险控制能力要求较高,更青睐中国自主创新的区块链技术作为应用支持。
1.跨境贸易金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经济交流日益紧密,全球贸易不断发展。
一方面,国际间的大量贸易极大提升了世界经济的规模,通过贸易分工使得资源在全球进行了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由贸易、物流、金融、监管四大业务领域构成。
虽然跨境支付结算效率不断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各业务领域之间信任、沟通、合规成本很高;跨地域,跨时区,多语言,环节繁杂;参与方众多,利益互斥,互信关系建立难,形成诸多信息孤岛;SWIFT系统结算周期平均需要3~5天,其中交易确认就需要1~2天。
区块链的技术特点与解决跨境贸易痛点完美契合。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开始应用,例如在大豆、原油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出现。可以预见,今后国际贸易将在具体业务场景迎来更多的变革。区块链技术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
一是
分布式数据存储,体现公平。
各交易账本分布式记录在各节点之上,是实现去中心化、点对点业务交互的基础。由于任何节点信息记录行为相同,更改某一节点的信息对整个系统没有任何影响,无法做到对全部信息的更改。任何投机取巧或者篡改信息的行为都将被所有节点做记录存证,使贸易欺诈造假成本大大提高,甚至杜绝贸易欺诈。有助于提升跨境贸易实际业务信息传递的效率。
二是点对点传输,体现不可篡改。
分布式账本“首尾相连”的链式结构特征决定了不存在中心节点,各节点的权利都是相同的,任意两个点之间都可进行数据互换、交叉验证,成功验证后,所有节点都会记录这个交叉验证的结果,通过点对点的网络结构实现去中心化的公平,不能重复传输,最终做到不可篡改。点对点的价值传输解决了安全问题,有利于提升跨境贸易业务的信息传递准确度,杜绝对信息的恶意篡改。
三是安全加密,体现保护商业隐私。
密码学是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基础。全方位的安全授权及认责机制与成熟严谨的密码学算法结合,最大化保护用户隐私与信息安全,从而实现在严格保障商业机密、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跨境贸易中各业务信息的高效传递。
四是共识机制,体现可信。
特征各异的共识算法灵活支撑各业务场景的“技术共识”;智能合约扩充了“业务共识”的范围,实现跨境贸易业务信息“多方证明”,实现各方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相互“背书”。国际贸易中参与主体互不信任,迫不得已采用多种纸质票据与繁杂流程的增信方式。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使得各业务环节的执行需要交易方共识确认,可以有效遏制贸易中不法商人伪造公章、签订虚假合同等欺诈行为。
采用区块链技术后,将不再依靠处于中心位置的系统(如 SWIFT)负责资金清算及交易信息存储,而可基于共识机制对价值直接进行转移,这个共识机制不需要进行任何信任协调。
机制转变的结果是:一方面,节省了信息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器和日常维护的费用,精简了业务流程,降低银行的业务成本;另一方面,流程的扁平化有助于确保资金实时到账,提升跨境转账的效率。
考虑到系统中任一节点都留存完整的数据,在部分节点被攻击的情况下,也可以保证系统的高安全性。全球管理咨询公司贝恩资本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称,如果实施得当,区块链可以将贸易融资运营成本降低50%至80%。
国内典型的应用案例是招商银行跨境直连清算系统。招商银行在海外有5个分行、1个子行,这些机构除了和总行有资金调拨和业务往来,其相互之间也互有汇划等资金清算来往。招商银行之前的直联清算系统存在操作复杂、审批环节多、实施周期长以及无法支持总分行与海外分行数据直接交换等问题。
为此,招商银行借助区块链技术搭建跨境直连清算系统,实现四大功能:
一是去中心,改变原先的星型架构,使用P2P架构以减少转发环节,报文传递由原先的6分钟缩减到现在的秒级;
二是高安全,充分利用私有链“高安全性”优势使得报文无法伪造和篡改,从而减少了繁琐的对照过程;
三是高稳定性,采用了分布式架构,避免单节点问题影响整个系统,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四是可扩展,新的参与者可以便捷、快速地部署和加入系统。
2.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金融理论与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新方向,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筹资困难等问题,降低供应链风险。
但是,因为发展相对较迟,供应链金融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难点:
一是供应链上出现了诸多信息孤岛,信息传递受阻,融资困难和成本较高,核心企业的信用难以传递至多级供应商,使得此类企业遭受“融资难、融资贵”困扰;
二是银行可信的业务情景缺失以及合同履行无法自动完成,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难度大,业务效率较低;
三是供应链平台的数据安全性、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需要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见证和核实;
五是因数据交互需要,涉及核心企业ERP、银行供应链前置系统、供应商ERP、供应链服务平台等多方系统对接,费时费力。
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特性天然匹配。通过区块链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可解决以上痛点,为处于更为末端的小微企业增信,使其同样获得银行信任。区块链的应用,使得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仅存在于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或经销商之间的狭小范围而能惠及整个链条。
一方面,由于区块链是一种可以被信任的技术,可以溯源和共识,并且上面的数据都存在时间戳,即便某个点的数据被改动,也不会影响全局。因此,它能提供完全可信的环境,有效降低资金风险,控制成本,使银行不再怀疑数据信息被改动。
在平台上,核心企业基于其应付账款,在银行授信额度内,签发并生成凭证;供应商之间的真实贸易可用核心企业凭证进行结算;进一步,供应商还可借助所持有的核心企业凭证,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该模式中,借助区块链的信息透明化处理,核心企业从银行获得的信任被传递至包含末端小微企业在内的各级供应商,达到了核心企业背书的效果。当核心企业信任被传递后,中小企业能够使用其授信额度,获得银行给予的约8%~10%的利率融资。
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票据。这意味着商业体系内的信用能够传导和追溯,商业银行出于对各级供应商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便等同于对核心企业的信任,可以使很多不具备融资条件的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融资,通过票据流转银行也能低成本地拓展除核心企业以外的小微企业客户。
这种客户是 “优质的”,特别是当银行为小型银行,所在区域又无核心企业时,该银行仍能基于区域外的核心企业为小微企业的背书而开展业务。相关统计显示,传统的金融模式仅能为15%的供应链企业提供服务,运用区块链技术可将这一比例提升至85%。
在该模式中,对银行而言,通过区块链平台能够实现穿透授信,使其可用较低的尽调成本深入开拓小微企业客户,解决小微企业授信难的痛点。对核心企业而言,平台不仅能提供一定的利差收入,还能有效优化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生态,提升供应链内部资金效率,有助于整个供应链形成良性循环。
对小微企业而言,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可拓展融资渠道,稳定企业现金流,确保正常经营。在2018北京数字经济论坛——区块链应用创新峰会上,多位专家表示,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可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50%的融资成本。
国内典型的应用案例是中国农业银行“E链贷”。中国农业银行的涉农互联网电商融资系统“E链贷”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2017年8月1日成功完成首笔线上订单支付贷款。“E链贷”是农行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电商供应链融资业务相结合推出的一款互联网电商供应链融资产品。该产品创造性地将在线支付、电子商务、企业ERP、供应链融资、农户信用档案等行内外系统通过科技力量的刚性约束打造成相互信任、信用可控的供应链生态联盟。涉农中小企业凭借自己在电商平台交易数据形成的信用数据,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在线使用了互联网信贷服务,有效提升了客户的普惠金融幸福感。
3.数字积分管理。
当前,绝大部分商家用会员积分来保持用户活跃度和忠诚度,以此来达到再营销目的。市场中对存量客户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客户面对选择多数也是从众心理,对单一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积分返利的营销手段虽然起到一定的维系存量客户的作用,但并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客户流失和引入增量客户的问题。
目前的企业积分系统基于传统的数据库,透明度和公信力都不够,客户的信任度不高。另外,企业积分使用限制较多、无法转让流通、有固定期限、消费不畅等客观问题,更是降低了积分对客户的吸引力。
区块链技术能够改善积分系统的交易规则和用户体验。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能为积分通兑业务场景做底层的技术支撑,从根本上改善积分系统的交易规则和用户体验。
一是解决“信任”问题。
区块链借助分布式账本信息不可篡改性及证据、交易可追溯等特性,确保了数字资产发行方、交易方的信用和安全问题,能够有效防范参与各方篡改信息,从而保证积分从发行、使用、转让到兑换全过程公开透明。
二是将原有企业积分资产化。
区块链技术不仅确保了积分数字资产的安全性,而且提升了流通性。资产只有流通起来才有价值,而企业积分仅限于企业自有平台使用,缺乏流动性的结果是价值有限,造成客户对积分不重视。因此,将积分变为可流动的数字资产将会扩大积分的使用范围,提升积分价值,增加客户粘性,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
此外,从技术角度分析,系统中的每个节点均可以参与区块链算力系统维护,有能力的优质节点会被推荐得到一定收益或者权益,有助于提升贵宾客户的服务应用体验。
三是优化数据的记录保存方式和企业间交易流程,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在区块链技术的作用下,统一的积分承兑由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发行,自动交易清算。积分资产的交易不再依赖企业或中介,消费者即使在不同类型的商户中消费也能使用积分,用户使用简便,更容易触发“消费可能性”,确保交易数字资产安全。区块链数字积分系统能帮助商家进行智能、安全的交易,提升交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与此同时,分布式账本技术下的数字资产安全不可篡改,也降低了系统本身的难度和营运成本。根据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调查统计,使用区块链数字积分系统能够降低商业银行20%的开发成本,降低商家35%的运营成本。
北京银行于2018年3月选择零售客户权益管理系统作为首个应用区块链技术的金融服务平台。客户权益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该行贵宾客户增值服务的统一管理,将普通客户积分系统与贵宾客户权益系统的应用与数据进行了统一管理,同时也支持与机场、高铁、家政等第三方服务的数据实时同步,实现了客户增值服务的管理系统化、服务兑换自由化、服务应用智能化。
4.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交易结构复杂、参与主体多、操作环节多、数据链条长、后续事项多等特征,传统的业务模式在业务流程和数据处理上存在诸多局限性:
一是信息不对称与基础资产真实性问题;二是中介机构数据获取和同步的流程繁琐复杂;
三是存续期监管难度较大。
我国ABS在2014年实行备案制后开始了快速增长,累计发行突破6万亿元,但由于相关制度建设滞后,发行管理难度大,资产运行效率低,规模份额难以提高。
目前,在债券市场中ABS存量规模不到3%,低于美国大约30%的比率。区块链技术能够帮助重塑资产证券化行业,主要体现在:
一是增强资产可信度。
区块链技术会给网络中所有的参与者提供单一的、前后一致的信息来源,从而确保基础资产数据真实性,帮助融资方实现资产保真,增加投资者信心。此外,各家机构间通过分布式账本和共识机制保持实时同步资金信息,能有效减少时间和人力,提升对账的准确率和效率。在目前多个独立主体间数据存储、整合、传输和透明度都比较低效的行业中,这一特征可以给该行业带来许多好处。
二是提高监管效能。
资产证券化领域数据的真实性至关重要。从贷款申请到证券发行、服务以及二级市场所有权变更,区块链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创建一个不可更改的所有交易的审计记录,由此,监管机构和审计机构最终可以系统地了解标的证券化资产的所有者。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金融业,即不确定谁持有哪类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这一问题可以很容易解决。
三是提升对接效率和确定性,降低投资者门槛。
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去中介化和实时记录系统信息特性,可以消除证券化过程中(包括二级市场)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和支付延后的问题,将ABS业务流程化、电子化、标准化,让市场上众多的资产证券化项目透明清晰地呈现,从而迅速对接资产或资金,降低资产证券化操作门槛,有效控制运作成本。区块链应用于ABS的全流程如图5所示。
国内第一个依托区块链技术构造资产证券化系统是交通银行的“链交融”,该系统于2018年12月20日上线,并实现了第一批用户同步上链。该系统将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串在一起形成联盟链。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原始权益人、评级、信托、券商、投资人、监管等涉及方参与进来,形成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信用穿透和项目全过程信息链上透明,确保业务整个过程标准、规范和透明。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12月18日,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资产证券化(ABS)产品共计12支,发行规模合计240.65亿元。京东数字科技公司曾表示,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资产证券化(ABS)组网方案可减少85%部署时间。
随着“区块链+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不断成熟,未来优质的资产供应量会增加,证券化的操作更简易,交易市场将更加蓬勃,有助于促进经济更稳定发展。当然,要完全实现区块链+资产证券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目前面临着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资产数字化如何统一,智能合约如何根据不同需求制定等挑战,建议商业银行先从小范围来试点,再进一步推广向更多的资产。
5.委外催收。
近年来,我国银行的坏账每年以千亿元级别增长,催生了大量的助贷机构和催收机构。由于大量新增坏账额度小而且分布较为分散,以往一对一的催收模式很难有大的效果,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加之从业机构和人员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自然产生了较多的暴力催收、侵犯隐私等恶性事件。区块链技术赋能催收业务,为参与机构提供可信的价值交换网络。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化催收解决系统,使委外催收流程完全标准化、规范化,提升整体委外催收效率。
一是信息互通,实现案件资产可穿透。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造的资产包线上竞价平台,智能合约匹配结果实时上链,实现资产包“一键发布”功能,节约了材料准备、应标、开标、评标、中标结果公示等繁杂的人工环节,由原来银行单向委派转变成由银行、外包机构共同参与的双向选择机制,建立公平、公开、透明的新业务运营模式。
二是打通数据链路,规范业务监管。区块链技术打通银行与外包机构的数据链路,将催收记录、信息变更、案件流转等信息实时“上链”。同时,委外佣金计算采用自动化区块链分布式设计和智能合约技术,自动触发“佣金结算智能合约”执行,实现全流程、全覆盖的业务监控机制,提高银行外包运营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是实现业务线上化,降低人力成本。基于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的平台,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打通银行与机构间的信息壁垒,以实时或准实时的方式获取完整的业务运营数据,后台程序自动进行多维度绩效计算和业绩排名,构建完整的机构考核体系。
广发银行“委外区块链催收平台”于2018年11月底上线运行,是区块链技术业内首创性应用。该系统首度把外包机构纳入,完成了链上资产跟链外资产的衔接,实现了不良资产竞价一键发布、委外佣金计算自动化、外包运营全流程监控、外包机构考核体系自动化等四大创新功能,大幅提升了信用卡催收业务管理能力和效率。截至2019年3月底,平台预估派出几十万余单案件,区块链上交易总量预估超过十万笔。
6.可信凭证。
传统纸质存证面临保存和调单处理繁琐等痛点。尽管目前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出行不用身份证和现金,然而,“电子化”凭证并没有替代纸质媒体,如水费、电话费、入网费等账单仍然以纸质账单为主,包括购物时的凭证大多还是打印的纸质银联POS签购单。纸质凭证的大范围使用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单据保存量大、调单处理繁琐缓慢等,不利于后期存档和调取。区块链具有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的特性,有助于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上述问题。此外,区块链的其他技术特性也可能为凭证业务带来新的机遇。比如,在隐私保护上,当前金融机构间主要通过信息隔离保护参与者隐私,而区块链则通过隐私保护算法保护隐私,这提供了一种隐私保护的新思路。
区块链技术与可信凭证场景完美契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可信凭证中,形成一种更安全、更便捷、可用性更强的票据形态。商业银行可信凭证的开立、调用属于低频交易,而信任的成本很高,尤其是小额发票,需要信任的机器来降低门槛,完美契合了区块链的基本技术特点——可追溯、防篡改和防丢失等。
一是实现电子凭证灵活对接,节约纸张成本。区块链分布式存储技术会连接用户、商户、公司、税务局等每一个凭证干系人。有了区块链可信凭证,用户结账后就能通过终端设备自助申请开立电子凭证,相关信息将实时同步至银行、企业和监管机构。此外,可信电子凭证以区块链网络为基础,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电子合同、保单、发票、信用证等方面,有望实现无纸化智能管理,从而节约纸张成本、简化流程、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
二是实现完整追溯,随时调用。与传统电子凭证相比,区块链技术全流程完整追溯、信息不可篡改。借助区块链的溯源特性可以完整追溯可信凭证的来源、真伪和入账等信息,解决流转过程中真假难验等难题。此外,区块链技术打通了从凭证申请到调用环节的信息流通壁垒,系统将提供一个开具可信凭证的入口,用户输入相关信息就可以直接选择调用,不需要再单独和商户沟通排队。
三是有效防范市场风险。一方面,电子票据“汇款和背书不同步”,纸质票据 “一票多卖”的现象屡禁不绝,而区块链具有时间戳及全网公开的特点,在交易发生后不会存在篡改失信的现象。另一方面,在电子票据系统中,由于数据集中在中心化服务器,一旦出现问题,会对整个市场产生严重后果;而企业网银的接入也把风险转嫁到银行身上,整个风险的链条被拉长。区块链中的分布式高容错性和非对称加密算法,使得人为操作风险几乎为零。
四是规范市场秩序,降低监管成本。目前监管多采用现场审核的方式,缺乏全流程的快速审查和调阅手段。应用区块链技术后,智能合约可编程的特点使得通过编辑一段程序,便可对凭证价值施加限定,对流转方向进行控制,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规则;此外,区块链上的时间戳使得监管的调阅成本大大降低,为监管提供了可信任的追溯途径。
自2011年起,中国银联开始引入区块链链技术,打造去中心化的票据交易系统,开启了电子票据的研究和创新。2017年4月,在跨机构、跨区域、跨互联网、跨运营商的环境下,中国银联、光大银行联合打造“可信电子凭证系统”稳定投产上线运行,日交易量25万。后续会扩展到北京银行、银联商务、广发银行等银行接入。长远上来讲,业务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真正的保证,为取消纸质凭证实现完全无纸化打下基础。
区块链存证是一种趋势,但并不代表它能够颠覆或取代什么,现阶段仅为辅助平台。但区块链存证平台确实可以大量减轻工作量,可以在很多场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虽然布设平台本身也会耗费成本,但是与其提高的效率相比较,成本的耗费则显得微乎其微。这种能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技术,未来有可能成就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并会大规模发展。而这个大规模发展的时机,可能就是数字化大量普及的时候,这取决于数据的质量,只有在数据质量非常高的情况下,才可实现数字化的普及。
7.数据治
理。
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一直拥有庞大数量的账户资源,这些账户背后蕴藏着大量交易数据和客户信息。商业银行还通过与外部机构的互联互通获取了大量的资讯、舆情、电信、社交、电商等外部数据,数据资源正在成为银行的战略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然而,也应看到包括数据认责不明、源系统数据质量不高、数据标准缺失、数据加工口径不一致、业务部门参与不足等数据质量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已经影响了数据深层次挖掘应用。区块链技术打开商业银行数据治理之门,主要体现在:
一是有助于实现数据确权。数据是数据治理的出发点,考虑到不同场景下数据具有多元化属性,拥有、控制或者使用数据所有人不同,权利与义务方式各不相同。由于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区块链可以对消费者的价值数据进行技术性背书,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数据不被滥用。同时,区块链技术还能够实时记录,有效解决法律上“数据所有权、控制权”的确权,以及财务上“为企业拥有或控制且预期带来经济利益”证明等难题。
二是有助于实现数据管理。区块链技术凭借“去中心化”特征有利于银行数据聚合、数据挖掘,从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同时,不会影响银行原有数据嵌入到业务经营、风险控制以及清算全流程。
三是有助于实现监管监督。区块链技术在数据治理方面,其公开透明性有助于实现全过程监管,即从数据源到业务过程再到监管报送、考核和整改等机制核查,由此可以与监管需求有效结合,协助监管机构敏锐搜索到不合规银行的违规情形,并及时发出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改正。
由于区块链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在诸多领域的应用还存在漏洞。就数据治理而言,目前业内尚未有具体的应用案例,相信不久的将来,区块链将成为商业银行数据治理的下一代技术。
8.风险管理。
由于参与和涉及的主体庞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到管理的最终结果。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区块链的使用可帮助金融机构在贷前对企业财务信息实现自动化审计,在贷后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从而帮助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
一是赋能征信共享。信用审核是商业银行管理风险、办理业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黑名单共享场景为例,运用传统技术存在信息易被篡改、数据无法追溯、数据更新不够及时等问题。借助区块链技术,各银行通过建立黑名单存证联盟将分散在各银行的数据整合起来实行信息共享,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且对现有系统改造小。
二是在贷前对企业财务信息实现自动化审计。区块链以其分布式总账特点,可记录中小企业的每一笔交易,并能记录其来源、去处以及原始依据,提高了企业记账过程的透明性,使得金融机构在企业贷前的审计进程更快速、更低耗,实现计算机自动化审计,降低审计成本。
三是在贷后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区块链上信息无法被篡改、撤销和伪造,使得区块链上数据是真实可信且终身有效的。同时,任何一个新区块的加入均会被同步拷贝到所有区块中,以保证信息的同步性。因此,借助区块链,金融机构可随时发现企业的异常经营行为,对其经营行为进行实时监控,例如实时关注企业的公安违法信息、法院执行信息、行业新闻等负面信息,实现事前预警,提前防范风险。
目前,深交所和苏宁金融已经在风险管理领域进行了尝试。苏宁金融借助超级账本Fabric联盟链技术实现征信共享。即运用区块链技术将金融机构的黑名单数据加密存储,并通过独立部署节点接入联盟链,授权机构可以进行黑名单数据上传和查询等业务。
未来,随着央行、银保监会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将会围绕顶层配套设计制订区块链技术指引及规范,区块链或将成为KYC、KYB、反洗钱等领域的技术标配。
从整体上看,国外银行业对区块链技术持积极态度,无论是有“币”还是无“币”应用都在努力尝试,也在着力运用区块链技术优化银行传统业务,消除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
1.摩根大通: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领军者。摩根大通较早入局区块链领域。以太坊联盟公认的技术代表即是该行主持研发的Quorum平台。在此基础上,2017年10月摩根大通推出了IIN平台,加拿大皇家银行、澳大利亚ANZ银行、新西兰银行等相继加入该平台,实现跨行信息交互,目标直指SWIFT。截至2019年6月30日,已经有超过200家银行宣布加入IIN。此外,作为美国首个计划发行虚拟货币的大型商业银行,摩根大通宣布将推出加密货币JPM Coin,主要用于实现批发客户之间的交易结算,旨在与IIN结合完成跨境支付。
2.新韩银行:推出支持区块链的贷款平台。作为韩国最悠久的银行和当前第二大银行,新韩银行一直致力于研究并应用区块链技术,此前,还曾实施了区块链的利率掉期交易。该行于2019年5月27日推出支持区块链的贷款平台,旨在提高贷款流程的时间效率。
3.意大利银行业协会:计划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银行间对账。意大利银行业协会为了提高同业间的沟通透明度和效率,计划于2020年开始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银行同业之间的相互对账。该项目已于2018年10月完成首轮测试,验证了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应用,最近一轮测试于2019年2月顺利完成。同月,意大利众议院批准了一项定义DLT和区块链的法案,明确智能合约必须遵守的技术标准。
4.汇丰银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应收账款业务。澳大利亚一家区块链金融科技公司基于代币化技术为汇丰银行开发了数字化应收账款工具。相关报告称,实施区块链技术使汇丰银行在外汇交易中降低了25%的运营成本。
5.菲律宾联合银行: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稳定币。菲律宾联合银行于2019年7月底推出了名为PHX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稳定币,挂钩货币为“比索”,即该国的法定货币,专注于支付业务。目前该稳定币已实现从新加坡汇到位于菲律宾南苏里高的坎蒂兰银行,属于菲律宾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跨境汇款的首次尝试。
国内银行在应用区块链技术方面,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存在一定差异。国有银行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运用区块链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助力精准扶贫资金管理、雄安新区建设等,发力点在于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股份制银行如平安银行、微众银行等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平台建设以及优化传统银行业务,主要用以解决业务运营难点。
1.工商银行:运用区块链技术服务实体经济。近年来,工行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主要成果有:参与人民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数字票据交易平台的研究;搭建了应用区块链技术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原型系统,为客户提供点对点的金融资产转移和交易服务;与贵州省合作开发扶贫基金区块链管理平台,实现扶贫资金的透明使用和精准投放;成功发放首笔数字信用凭据融资,缓解了处于产业链末端、实力较弱企业的资金压力;开发雄安新区征迁安置资金管理区块链平台等。
2.中国银行: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多领域应用。早在2017年中行就开发了区块链电子钱包,用户可以通过绑定个人银行卡号使用;同年6月,中行与腾讯合作测试区块链技术;同年8月,中行加入全球SWITF组织进行 gpi区块链概念验证。2019年1月,中行对外宣称已经完成了两次试行信用证(LoC)和资产支持证券的试点。中行计划将更多的中小银行以及海关纳入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此外,近年来中行还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土地征迁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以及雄安集团招投标系统等开发建设工作。
3.邮储银行:国内最早实现区块链应用的银行。早在2016年,邮政储蓄银行就将Fabric Hyperledger(超级账本)技术应用到资产管理业务中,实现投资管理方、资产管理方、托管方之间的信息交互。该系统运用智能化合约提高指令执行速度,从而改善了原来各方之间靠电话、邮件进行指令交换的低效局面。
4.平安银行:将区块链技术作为未来进军的重点。2016年,平安集团确立了“区块链将是平安未来进军的重点”的战略方向;同年4月,平安作为中国首家机构正式加入R3分布式分类账联盟。2018年2月,平安发布面向金融行业区块链解决方案的壹账链BaaS平台;同年9月,由平安提供技术支持的香港金管局的融资平台项目正式上线。
5.微众银行:聚焦区块链平台建设和生态培育。早在2016年5月,微众银行以及二十多家机构合作发起了金融区块链联盟,目的是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开发以及应用。同年8月,微众银行联合上海华瑞银行推出国内首个在生产环境中运行的银行业联盟链应用场景——微粒贷机构间对账平台。2017年,微众银行会同万向区块链和矩阵共同研发了区块链开源平台(BCOS),并与金链盟多家成员机构一起研发了BCOS的金融分支版本——FISCO BCOS,两个平台代码已经开源,大大促进形成了国内开源区块链生态圈。2019年3月20日,FISCO BCOS开源社区正式发布FISCO BCOS 2.0。
综上所述,除了国外少数银行有涉及数字货币外,国内外大部分银行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都属于无“币”类,只是在突出区块链防篡改的数据加固能力。这是由于,区块链技术并不具备强大的数据存储能力,比特币、以太坊、Libra践行的都是尽可能最小化数据的设计方式。从国内应用实践看,目前商业银行区块链落地应用还较为粗浅,基础设施不完善、底层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制约着商业银行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应用实践的开展。
1.区块链技术发展及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处于起步期。区块链技术虽然关注度很高,但发展还不很成熟。
一是区块链技术自身仍处于发展初期,在计算性能、占用资源、算法灵活度、头寸结算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是监管的政策和态度不清晰。虽然中国、欧美等国家在积极研究和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但有些国家还持观望态度。由于技术还未完全成熟,在监管政策上也没有成熟的方案,处于探索期。
三是金融机构本身对区块链的应用也是参差不齐,多数的主观意愿不高,同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员,对现有IT系统架构进行重塑,改变业务流程。
2.分布式共享账本带来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不可否认,区块链技术也存在一定的新安全隐患,比如私钥是资产所有权的唯一凭证,如果丢失就丧失了对资产的所有权,而事实上,企业和个人很难做到对私钥万无一失的保管。又如,区块链本身的透明性和隐私的保密性、封闭性特点相背离,很难做到既要隐私保密,又要被其他方透明验证这两者的平衡。
3.应用区块链技术受到高成本的阻碍。区块链正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研究区块链应用的银行也越来越多。但是区块链作为新兴技术,真正要应用到金融机构的业务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银行要考虑新技术是否符合监管政策,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员,改造银行的基础设施,能否给银行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此外,对银行来说,还需要考虑区块链如何与银行原有的系统和业务有机融合,原有的业务如何进行迁移调整,如果迁移的成本过大,必然会在体系内形成两套体系,反而会增加银行的营运成本。在此背景下,联盟链的形成可以有效降低各银行的建设及运营成本,不失为破解成本居高不下的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措施。
4.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将会受冲击。中间业务收入在现代银行业务收入中越来越占据较大的比例,银行作为独立第三方或者居中身份,以自己的商业信誉帮助客户在多种业务中进行合作。但是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得目前交易的各方打破了信息不对等的状况,而且取得的信息有高度的可信性,这样银行作为中介的身份就逐渐淡化和被取代,中间业务有逐步萎缩的危机。随之而来的是银行业务机构和人员结构面临大的调整,一些机构和人员面临淘汰和分流,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一是正确认识区块链技术的适用场景。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区块链,也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需要上链。此外,区块链技术本身具有中性特征,运用区块链技术要综合成本、实施效果等多重因素。实践中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结合其他技术混合使用或者用于局部场景。
二是牢牢把握住新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关口。区块链的应用会给金融业带来根本上的变革,涉及到银行IT和业务的核心,如何把控金融风险是应用技术的首要任务。要对区块链技术和银行业务融合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评估,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风险隔离机制、预警机制以及风险预案,确保新技术应用万无一失。
三是深入理解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下一代通信技术的相互作用关系,多方位、综合化地将成熟的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新兴的区块链技术结合起来,各取所长,优势集合,打造丰富生产生活应用场景,提升金融服务“泛在”能力。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和应对,制定积极的发展战略,开展技术实践和业务布局,力争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业务规划层面,银行应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打通内外部的数据壁垒,比如在外部可以将工商、社保、税务、征信、电信等公共信息打通,借助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信用状况进行准确研判,对状况好的企业增信以降低信贷风险。内部可以打通交易、结算等各种金融服务场景,通过数据综合应用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新产品从而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同时,区块链技术在应收账款融资、数字票据、跨境支付、数字存证、信息共享等领域的应用也是值得积极探索的方向。
组织规划层面,成立专门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开发与孵化团队,制定区块链战略布局和发展规划,负责区块链领域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的引入、培训和应用,并开展前瞻性研究与技术储备,同时牵头负责区块链相关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
技术储备层面,结合自身实际组建区块链专业研发团队,加快区块链相关人才的培养;增强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持续研究区块链最新技术趋势和国内外发展方向;建设面向全行的集中化、标准化、高性能、易运维的企业级区块链BaaS基础服务平台。
目
前在区块链的应用上,一个趋势是采用“联盟链”的模式。笔者认为,联盟链的本质是构筑一个区块链的生态圈,从而用多中心来改善系统信任问题,降低不同地区的结算成本和时间。目前我国银行业采用“联盟链”模式构建银行业区块链生态圈也是具备可行性的。
一是由监管机构牵头打造银行业区块链生态圈。即在银行业区块链生态体系内,由现有的监管机构如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进行区块链的权限控制,并制定符合国家银行业发展要求的相关规则,各金融机构作为生态系统的节点,进行账务信息记载,按照监管机关制定的监管法规和业务规则开展业务,形成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的生态链体系。
二是各银行自行组建区块链生态圈。比如,根据科技力量的强弱和各自资源特点,由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优势互补,自愿参与,共同推动生态圈发展;或是由一些具有共同意愿的银行,按照平等原则共同出资设立区块链基础设施机构,最大程度保证参与各方的利益和话语权。
三是借助现有的联盟以及行业协会建设区块链生态圈。鉴于新设联盟基础投入大、沟通成本高,相对来说利用现有的行业协会和业务联盟更为有利。建议可以根据行业协会和业务联盟实际,委托有号召力的成员单位,组织有关联盟成员单位开展区块链的应用建设,逐步形成区块链生态圈。
以上是关于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区块链技术已成银行半年报“标配”
区块链如何为电商赋能?
区块链技术助力电力系统“新基建”
打造区块链“三大平台” 助推数字化转型
大道至简:微众银行区块链全栈技术体系纵览
浅谈区块链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