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学院开展“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风民俗”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Posted 掌中大数据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数据学院开展“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风民俗”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印江实践队



印江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且于2011年11月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授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国书法之乡”称号。为了深入了解印江的书法文化,7月13日,印江实践队来到了著名书法家严寅亮故居开展暑期“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风民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总支书记邓韬以及印江实践队合影


在活动开展前,我院团总支书记邓韬以及印江实践队全体成员在印江文昌广场集合。邓韬书记对我们开展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并且强调了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进行完简单的工作安排以后,由队长尹易易向队员们讲述了这次活动的具体情况和各成员的工作分配。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严寅亮的故居,通过对他故居里的书法作品的参观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书法雄强劲健,了解到严寅亮老先生一生,留下了不少精湛的书法作品,在馆中我们看到“颐和园”三字的样板(进呈“颐和园”三字被慈禧选中为该园名匾用字)、原梵净山护国寺大雄宝殿木匾“黔山第一”样板,以及十余副条屏、楹联等。参观完他的故居我们通过对周边邻居进行采访了解,其中有一位白寿老人,向我们介绍到严寅亮老先生去世时她12岁,她印象中的严寅亮老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在平时空闲时间仍致力于书法技艺,书写时聚精会神,认真细致的人,但他去世的前几年因年老多病,手颤动,不得已而搁笔了。严寅亮老先生的一身正气和书气不仅影响了他的后人,更把我们印江县的书法文化推向最高境界,以致在这片古老的印江大地普遍开花、源远流长。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队员表示印江县之所以能获得“中国书法之乡”的称赞并不是任何一个书法家的成功能获得的,而是众多印江热爱书法的人共同的成功。在本次实践过程中我们实践队还了解并且认识到:一个地方民风民俗之所以能传承下来都是因为该地方的足够重视。通过对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增加了我们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精神。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去弘扬民族文化,为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在期间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故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以后的社会活动中积极发扬地方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文图/蒋苏玉 尹易易 杨周 邓韬/审)


                                         

大数据学院开展“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风民俗”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四)

白寿老人现故居负责人家属合影



1


石阡实践队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风民俗”在7月13日这天,石阡实践队下午1点30分来到了石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基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非遗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和了解,里面陈列着石阡各个地方的文化遗产,还有一些民族风俗。


进入非遗博物馆之后,里面的管理工作人员对里面的一些文化遗产进行了讲解,告诉我们哪些是多少年的,还有一些墙壁上面没有介绍的进行了讲解,做好了相应的记录。

石阡木偶戏是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各民族中的一种传统傀儡戏曲剧种。 鼎盛时期的演出范围辐射到全县各地及周边湘、鄂、渝、黔等省边区的各民族中。 石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隶属铜仁地区,是一个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的山区小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多地下热泉,自然生态保存相当完好,亦有“热泉之乡”的美誉。石阡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早在秦代时期即在县境内置夜郎县。石阡境内现有汉、仡佬、侗、苗、土家等13个民族,古代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表现出特有的开放心理。石阡木偶戏正是植根于这样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之中。演出不受场地的制约,只要有丈许见方的平地,就可以搭台出演。从田间地头到戏楼庙堂,从农家庭院到剧院,均有它的演出空间。 

石阡侗族悄悄年,根据当地传说,石阡甘溪冯氏的一个祖先被追杀,走投无路时看见路边有四具尸体,他急中生智,将尸体拉翻过来把自己盖住。追兵赶来后,发现他突然不见了,于是便一具一具地搬开尸体寻找。搬完第四具后,他们以为最后一具一定也是死尸,便放弃了检查,冯家祖先因此逃过一劫。为感谢让他绝处逢生的四具尸体,冯家祖先尊他们为“四大将军”,并嘱咐子孙世世代代也不要忘记他们的救命之恩,并用过“悄悄年”的方式来纪念他们。此外还有一段传说。冯家还与周边异姓人家因过年问题,打过一场不小的官司。因为,冯家过年不许发出声响,但异姓人家则火炮喧天。彼此习俗不同,难免产生矛盾。无奈之下,冯家便将异姓人家告到官府。官府为了息事宁人,于是判冯家每年提前一天过年,周围异姓人家不许鸣放火炮和喧哗。从那以后,冯姓人家跟周围异姓人家握手言和,并保留了每年在除夕前一天过“悄悄年”的习俗。

里面有说春、石阡毛龙、傩戏、少数民族服饰、婚俗等等,通过对这里进行了参观之后,我们出来进行了交流,发现我们对石阡的文化了解少之又少,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对自己家乡的文化风俗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还勾起了我们对家乡民族文化的兴趣爱好。

我们随之还去了附近的禹王宫,禹王宫占地面积约1540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平方米。宫院坐北向南,中轴对称,原有牌楼式山门、戏楼、两厢、正殿、后殿等,现戏楼及东厢房已毁,内有石、木雕刻图案多种。禹王宫正殿、后殿均有大梁题记,正殿大梁题记为:“皇清嘉庆贰拾年岁次乙亥立”,即公元1815年;后殿大梁题记为:“皇清乾隆肆拾伍年,岁次庚子立”,即公元1780年,是迄今发现的石阡境内现存最早的古代木构建筑。管理员对里面的一些建筑文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对古建筑的宏伟和古人的智慧发出赞叹,有些技术就连如今的技术都难以达到。

石阡的民族文化多种多样,这次实践活动拉近了我们和家乡文化的距离,想要丰富自己的文化意识,可以来我们石阡,这里民族文化、风俗优良,值得大家来学习和发扬,我们在石阡等着你的到来。  


大数据学院开展“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风民俗”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四)   

(实践队员合影)



(石远 黄伟/   杨乐杰/图)


1


思南实践队


7月13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风民俗”实践活动还在继续,前两天我们一直都是参观、走访和了解红色文化,而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民风民俗,所以我们实践队去了花灯之乡--许家坝。

今天早上九点半我们在车站集合,出发前往许家坝,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花灯之乡——许家坝。在下车吃早餐之际,队长对今天的活动做了简要安排,之后由家住此小镇的队员带路,一行人来到了花灯传承人许朝正的家。我们对他进行了一个采访,得知许朝正老先生出生于一个花灯世家,他从十三岁开始接触花灯,至今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据许朝正老先生说:花灯起源于唐朝,是从皇宫流传至民间的,从此一直流传至间。它的来源是皇宫里一位娘娘得了眼疾,许愿24盏灯,眼疾好后用24盏灯还愿,而花灯就是其中一盏灯。许朝正老先生作为花灯传承人,他带领他的团队参加过各种大大小小的艺术活动,获得各种一等奖,二等奖,而他本人也被誉为铜仁市花灯之王。许朝正老先生还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花灯的其他趣事,他还讲到花灯它不能离开二胡,板胡等等乐器,离开这些花灯也就不是花灯了,其中还谈及到传承这一问题,因为现在的青年人都不怎么喜欢,从而使花灯的传承变得更加的困难。

回到县城中,负责此次活动的邓韬老师也巡查到了思南队。思南实践队就这几天的活动进行了汇报,并发表了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及感受,邓韬老师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指导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之后一起合影留念。

民俗是我们和中华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传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花灯乃民俗之精品,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去传承和发扬的,我们要让它永远的流传下去,永垂不朽。

(帅琴琴,肖熊,明玉影)

大数据学院开展“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风民俗”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四)

(团总支书记邓韬以及思南实践队合影)


1


玉屏实践队


7月13日早上,大数据学院“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风民俗”玉屏实践队前往玉屏县朱家场镇茅坡村国家AAA景区玉屏茶花泉,共赏景色之美传承民风民俗。

活动开展时,部分全体成员从玉屏汽车站乘坐车,部分乘坐客车前往茶花泉集合。集合时,组长将活动进行了具体的安排,并且交代了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防止出现安全问题。茶花泉景区距县城8公里,是依托中国油茶之乡的文化品牌和产业优势,利用茅坡多低山缓坡平的丘陵地势、规划建立的一个以生态农业为主导的全新景区。是贵州省100个全市12个重点景区之一。

出示健康码、戴好口罩、买好免费的门票,我们便进入了茶花泉。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高大鼓楼,挺立在树木环绕的路中心,人们用来乘凉闲聊的胜处。然后往下的是,代表油茶之乡的茶油仔的雕塑,我们与它合了影,据了解茶花泉里目前拥有油茶基地、茶花园、湿地公园、水库、瀑布、龙泉(天然山泉)等,周边还有铁柱山、卧佛山、古樟树群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在湖边一起讨论了茶花泉对于我们玉屏人民来说的价值和意义。它的价值有很多,是茶油文化的主要代表,所谓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后来我们走进了展厅,茶花泉的展厅里面有茶油、剪纸、雕塑、刺绣、萧笛等等,特殊的地貌,特别的产物文化。

活动结束后,我们不单单看到了茶花泉的景色,还看到了它的未来,它的主要的代表就是油茶文化,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全面的去扩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走出去”,提供给我们走上世界的舞台的机会,因此我们要为我们付出的做出积极的作用,做一名有为青年,弘扬我们的红色文化,打造一套独特玉屏的民风新颖的民俗。

(文图/邰诗源 奚鹏)

(实践队员合影)



1


松桃实践队


7月13日,大数据学院“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风民俗”松桃实践队实地走访了拥有中国滚龙艺术之乡之称的寨英古镇。了解滚龙艺术的历史渊源,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

实践队于上午8点抵达古镇,本次实践通过参观走访的形式展开调研。走在古镇的青石板上,感受着岁月在古镇上留下的印记,实践队也不忘向村民们了解古镇历史文化。通过交流,了解到寨英古镇建于明洪武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水利交通便利,历史上曾居住过大量的商贾,据史料记载,古镇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进入梵净山区的屯兵之地。寨英古镇历史文化深渊,民风淳朴,于200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滚龙艺术之乡”称号。寨英滚龙结合了中原“龙文化”与当地“龙文化”,逐步形成了集纺织、刺绣、舞蹈、特技等诸多艺术为一身的寨英滚龙文化。每逢除夕、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古镇都会举行大型的“滚龙”活动,且每年的龙都是家家户户出力一起做的新龙,到元宵还会有把旧龙烧掉的习俗。虽然实践队调研期间未赶上滚龙节日,没有看到真正的滚龙现场,但今天的走访实践队还是感受到了滚龙于古镇的意义,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一种值得传承的民风民俗。

 通过四天时间的走访调查,实践队重温了党的革命历史、深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探访古镇的民风民俗。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可以再一次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再一次学习革命先烈崇高的革命精神,由此更加坚定弘扬爱国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初心使命。

(实践队员合影)



(文图/蒋紫微 黄伟)



以上是关于大数据学院开展“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风民俗”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大数据学子三下乡,教育帮扶爱先行

大数据学院开展“科技战疫,创新强国”班级科普讲座

大数据学院党支部“七一”系列活动

计算机&大数据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回报家乡 AI筑梦系列一: 关爱留守儿童,奉献青春力量

大数据学院2020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风采——胡亚蕾

市大数据局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大数据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