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Posted Devin的码农日记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o make each day count

要让每一天都有所值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上一篇介绍了事务和spring对事务的接管,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事务、事务的ACID特性,数据库隔离级别还有java事务的实现等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历史文章哦~~),但是这些都只是基于单数据库的本地事务,那么随着系统的持续扩展,服务的多样性和分库分表的情况出现,我们怎么处理这种情况下的事务呢?今天我们来简单归纳整理一下常用的分布式解决方案。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什么是分布式事务?


随着微服务架构的普及,一个大型业务系统往往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又拥有各自独立的数据库。此时,不同的系统,多主机多系统的环境下,往往一个业务流程需要由多个子系统共同完成,而且这些操作可能需要在一个事务中完成。在微服务系统中,这些业务场景是普遍存在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在数据库之上通过某种手段,实现支持跨数据库的事务支持,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分布式事务”。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订单的“栗子”来看一下分布式事务的场景:
        当我们为我们的系统构建了一套微服务架构以后,那么一个体量庞大的系统或许会被拆分为多个子系统:商品系统、订单系统、支付系统、积分系统等。整个下单的过程如下:

  1. 用户通过商品系统浏览商品,他看中了某一项商品,便点击下单

  2. 此时订单系统会生成一条订单

  3. 订单创建成功后,支付系统提供支付功能

  4. 当支付完成后,由积分系统为该用户增加积分

        上述步骤2、3、4需要在一个事务中完成。对于传统单体应用而言,实现事务非常简单,只需将这三个步骤放在一个方法A中,再用Spring的@Transactional注解标识该方法即可。Spring通过数据库的事务支持,保证这些步骤要么全都执行完成,要么全都不执行。但在这个微服务架构中,这三个步骤涉及三个系统,涉及三个数据库,此时我们必须在数据库和应用系统之间,通过某项黑科技,实现分布式事务的支持。由此,我们开始可分布式实现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CAP理论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CAP理论。这是分布式系统的实现准则,也是理论下的理想态。

       CAP理论说的是: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最多只能满足C、A、P中的两个需求。

CAP的含义:

  • C:Consistency 一致性
    同一数据的多个副本是否实时相同。

  • A:Availability 可用性
    可用性:一定时间内 & 系统返回一个明确的结果 则称为该系统可用。

  • P:Partition tolerance 分区容错性
    将同一服务分布在多个系统中,从而保证某一个系统宕机,仍然有其他系统提供相同的服务。

        CAP理论对我们的要求是,在三个条件中至少要满足两个,才能实现分布式事务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业务系统来说,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是必须要满足的两个条件,并且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业务系统之所以使用分布式系统,主要原因有两个:

  • 提升整体性能
    当业务量猛增,单个服务器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业务需求的时候,就需要使用分布式系统,使用多个节点提供相同的功能,从而整体上提升系统的性能,这就是使用分布式系统的第一个原因。

  • 实现分区容错性
    单一节点 或 多个节点处于相同的网络环境下,那么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万一该机房断电、该地区发生自然灾害,那么业务系统就全面瘫痪了。为了防止这一问题,采用分布式系统,将多个子系统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机房中,从而保证系统高可用性。

        这说明分区容错性是分布式系统的根本,如果分区容错性不能满足,那使用分布式系统将失去意义。

        此外,可用性对业务系统也尤为重要。业务的可用性是衡量用户体验感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牺牲一致性来换取系统的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这也就是下面要介绍的BASE理论。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BASE理论


        对于业务系统而言,我们往往选择牺牲一致性来换取系统的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所谓的“牺牲一致性”并不是完全放弃数据一致性,而是牺牲强一致性换取弱一致性。

        BASE理论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 BA:Basic Available 基本可用

    • “一定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当举行大促时,响应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 给部分用户返回一个降级页面
      给部分用户直接返回一个降级页面,从而缓解服务器压力。但要注意,返回降级页面仍然是返回明确结果。

    • 整个系统在某些不可抗力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可用性”,即一定时间内仍然能够返回一个明确的结果。只不过“基本可用”和“高可用”的区别是:

  • S:Soft State:柔性状态
    同一数据的不同副本的状态,可以不需要实时一致。

  • E:Eventual Consisstency:最终一致性
    同一数据的不同副本的状态,可以不需要实时一致,但一定要保证经过一定时间后仍然是一致的。


        ACID能够保证事务的强一致性,即数据是实时一致的。这在本地事务中是没有问题的,在分布式事务中,强一致性会极大影响分布式系统的性能,因此分布式系统中遵循BASE理论即可。但分布式系统的不同业务场景对一致性的要求也不同。如交易场景下,就要求强一致性,此时就需要遵循ACID理论,而在注册成功后发送短信验证码等场景下,并不需要实时一致,因此遵循BASE理论即可。因此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在ACID和BASE之间寻求平衡。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分布式事务协议


一、两阶段提交协议——2PC    

        分布式系统的一个难点是如何保证架构下多个节点在进行事务性操作的时候保持一致性。为实现这个目的,二阶段提交算法的成立基于以下假设:

  • 该分布式系统中,存在一个节点作为协调者(Coordinator),其他节点作为参与者(Cohorts)。且节点之间可以进行网络通信。

  • 所有节点都采用预写式日志,且日志被写入后即被保持在可靠的存储设备上,即使节点损坏不会导致日志数据的消失。

  • 所有节点不会永久性损坏,即使损坏后仍然可以恢复。


1. 第一阶段(投票阶段):

    1. 协调者节点向所有参与者节点询问是否可以执行提交操作(vote),并开始等待各参与者节点的响应。

    2. 参与者节点执行询问发起为止的所有事务操作,并将Undo信息和Redo信息写入日志。(注意:若成功这里其实每个参与者已经执行了事务操作)

    3. 各参与者节点响应协调者节点发起的询问。如果参与者节点的事务操作实际执行成功,则它返回一个”同意”消息;如果参与者节点的事务操作实际执行失败,则它返回一个”中止”消息。


2. 第二阶段(提交执行阶段):

当协调者节点从所有参与者节点获得的相应消息都为”同意”时:

    1. 协调者节点向所有参与者节点发出”正式提交(commit)”的请求。

    2. 参与者节点正式完成操作,并释放在整个事务期间内占用的资源。

    3. 参与者节点向协调者节点发送”完成”消息。

    4. 协调者节点受到所有参与者节点反馈的”完成”消息后,完成事务。

        如果任一参与者节点在第一阶段返回的响应消息为”中止”,或者 协调者节点在第一阶段的询问超时之前无法获取所有参与者节点的响应消息时:

    1. 协调者节点向所有参与者节点发出”回滚操作(rollback)”的请求。

    2. 参与者节点利用之前写入的Undo信息执行回滚,并释放在整个事务期间内占用的资源。

    3. 参与者节点向协调者节点发送”回滚完成”消息。

    4. 协调者节点受到所有参与者节点反馈的”回滚完成”消息后,取消事务。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第二阶段都会结束当前事务。二阶段提交看起来确实能够提供原子性的操作,但是不幸的事,二阶段提交还是有几个缺点的:

    1. 执行过程中,所有参与节点都是事务阻塞型的。当参与者占有公共资源时,其他第三方节点访问公共资源不得不处于阻塞状态。

    2. 参与者发生故障。协调者需要给每个参与者额外指定超时机制,超时后整个事务失败。(没有多少容错机制)

    3. 协调者发生故障。参与者会一直阻塞下去。需要额外的备机进行容错。(这个可以依赖后面要讲的Paxos协议实现HA)

    4. 二阶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协调者再发出commit消息之后宕机,而唯一接收到这条消息的参与者同时也宕机了。那么即使协调者通过选举协议产生了新的协调者,这条事务的状态也是不确定的,没人知道事务是否被已经提交。

        为此,Dale Skeen和Michael Stonebraker在“A Formal Model of Crash Recovery in a Distributed System”中提出了三阶段提交协议(3PC)。


二、三阶段提交协议——3PC

与两阶段提交不同的是,三阶段提交有两个改动点。

  • 引入超时机制。同时在协调者和参与者中都引入超时机制。

  •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插入一个准备阶段。保证了在最后提交阶段之前各参与节点的状态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除了引入超时机制之外,3PC把2PC的准备阶段再次一分为二,这样三阶段提交就有CanCommit、PreCommit、DoCommit三个阶段。


1. CanCommit阶段

        3PC的CanCommit阶段其实和2PC的准备阶段很像。协调者向参与者发送commit请求,参与者如果可以提交就返回Yes响应,否则返回No响应。

  1. 事务询问
    协调者向参与者发送CanCommit请求。询问是否可以执行事务提交操作。然后开始等待参与者的响应。

  2. 响应反馈
    参与者接到CanCommit请求之后,正常情况下,如果其自身认为可以顺利执行事务,则返回Yes响应,并进入预备状态。否则反馈No

2. PreCommit阶段

        协调者根据参与者的反应情况来决定是否可以记性事务的PreCommit操作。根据响应情况,有以下两种可能。
假如协调者从所有的参与者获得的反馈都是Yes响应,那么就会执行事务的预执行。

  1. 发送预提交请求
    协调者向参与者发送PreCommit请求,并进入Prepared阶段。

  2. 事务预提交
    参与者接收到PreCommit请求后,会执行事务操作,并将undo和redo信息记录到事务日志中。

  3. 响应反馈
    如果参与者成功的执行了事务操作,则返回ACK响应,同时开始等待最终指令。

        假如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向协调者发送了No响应,或者等待超时之后,协调者都没有接到参与者的响应,那么就执行事务的中断。

  1. 发送中断请求  
    协调者向所有参与者发送abort请求。

  2. 中断事务  
    参与者收到来自协调者的abort请求之后(或超时之后,仍未收到协调者的请求),执行事务的中断。

3. doCommit阶段
该阶段进行真正的事务提交,也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3.1 执行提交

    1. 发送提交请求
      协调接收到参与者发送的ACK响应,那么他将从预提交状态进入到提交状态。并向所有参与者发送doCommit请求。

    2. 事务提交  
      参与者接收到doCommit请求之后,执行正式的事务提交。并在完成事务提交之后释放所有事务资源。

    3. 响应反馈  
      事务提交完之后,向协调者发送Ack响应。

    4. 完成事务  
      协调者接收到所有参与者的ack响应之后,完成事务。

    3.2 中断事务  
            协调者没有接收到参与者发送的ACK响应(可能是接受者发送的不是ACK响应,也可能响应超时),那么就会执行中断事务。

    1. 发送中断请求  
      协调者向所有参与者发送abort请求

    2. 事务回滚  
      参与者接收到abort请求之后,利用其在阶段二记录的undo信息来执行事务的回滚操作,并在完成回滚之后释放所有的事务资源。

    3. 反馈结果  
      参与者完成事务回滚之后,向协调者发送ACK消息

    4. 中断事务  
      协调者接收到参与者反馈的ACK消息之后,执行事务的中断。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分布式事务的解决方案


分布式事务的解决方案有如下几种:

  • 全局消息

  • 基于可靠消息服务的分布式事务

  • TCC

  • 最大努力通知


方案1:全局事务(DTP模型)


        全局事务基于DTP模型实现。DTP是由X/Open组织提出的一种分布式事务模型——X/Open Distributed Transaction Processing Reference Model。

        DTP方式规定了要实现分布式事务,需要三种角色:

  • AP:Application 应用系统
    它就是我们开发的业务系统,在我们开发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器提供的事务接口来实现分布式事务。

  • TM:Transaction Manager 事务管理器

    • 分布式事务的实现由事务管理器来完成,它会提供分布式事务的操作接口供我们的业务系统调用。这些接口称为TX接口。

    • 事务管理器还管理着所有的资源管理器,通过它们提供的XA接口来同一调度这些资源管理器,以实现分布式事务。

    • DTP只是一套实现分布式事务的规范,并没有定义具体如何实现分布式事务,TM可以采用2PC、3PC、Paxos等协议实现分布式事务。

  • RM:Resource Manager 资源管理器

    • 能够提供数据服务的对象都可以是资源管理器,比如:数据库、消息中间件、缓存等。大部分场景下,数据库即为分布式事务中的资源管理器。

    • 资源管理器能够提供单数据库的事务能力,它们通过XA接口,将本数据库的提交、回滚等能力提供给事务管理器调用,以帮助事务管理器实现分布式的事务管理。

    • XA是DTP模型定义的接口,用于向事务管理器提供该资源管理器(该数据库)的提交、回滚等能力。

    • DTP只是一套实现分布式事务的规范,RM具体的实现是由数据库厂商来完成的。



方案2:基于可靠消息服务的分布式事务


        此方案是运用了消息中间件作为媒介实现了分布式事务。假设有系统A和系统B,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协调工作。下图将简答介绍这种基于消息中间件来实现这种分布式事务的方式。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 在系统A处理任务A前,首先向消息中间件发送一条消息

  • 消息中间件收到后将该条消息持久化,但并不投递。此时下游系统B仍然不知道该条消息的存在。

  • 消息中间件持久化成功后,便向系统A返回一个确认应答;

  • 系统A收到确认应答后,则可以开始处理任务A;

  • 任务A处理完成后,向消息中间件发送Commit请求。该请求发送完成后,对系统A而言,该事务的处理过程就结束了,此时它可以处理别的任务了。
    但commit消息可能会在传输途中丢失,从而消息中间件并不会向系统B投递这条消息,从而系统就会出现不一致性。这个问题由消息中间件的事务回查机制完成,下文会介绍。

  • 消息中间件收到Commit指令后,便向系统B投递该消息,从而触发任务B的执行;

  • 当任务B执行完成后,系统B向消息中间件返回一个确认应答,告诉消息中间件该消息已经成功消费,此时,这个分布式事务完成。


通过上述事务的执行流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 消息中间件扮演者分布式事务协调者的角色。
 2. 系统A完成任务A后,到任务B执行完成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内,整个系统处于数据不一致的状态,但这短暂的不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经过短暂的时间后,系统又可以保持数据一致性,满足BASE理论。

上述过程中,如果任务A处理失败,那么需要进入回滚流程,如下图所示: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 若系统A在处理任务A时失败,那么就会向消息中间件发送Rollback请求。和发送Commit请求一样,系统A发完之后便可以认为回滚已经完成,它便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

  • 消息中间件收到回滚请求后,直接将该消息丢弃,而不投递给系统B,从而不会触发系统B的任务B。此时系统又处于一致性状态,因为任务A和任务B都没有执行。

       上面所介绍的Commit和Rollback都属于理想情况,但在实际系统中,Commit和Rollback指令都有可能在传输途中丢失。那么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消息中间件是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呢?——答案就是超时询问机制。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系统A除了实现正常的业务流程外,还需提供一个事务询问的接口,供消息中间件调用。当消息中间件收到一条事务型消息后便开始计时,如果到了超时时间也没收到系统A发来的Commit或Rollback指令的话,就会主动调用系统A提供的事务询问接口询问该系统目前的状态。该接口会返回三种结果:

  • 提交
    若获得的状态是“提交”,则将该消息投递给系统B。

  • 回滚
    若获得的状态是“回滚”,则直接将条消息丢弃。

  • 处理中
    若获得的状态是“处理中”,则继续等待


消息中间件的超时询问机制能够防止上游系统因在传输过程中丢失Commit/Rollback指令而导致的系统不一致情况,而且能降低上游系统的阻塞时间,上游系统只要发出Commit/Rollback指令后便可以处理其他任务,无需等待确认应答。而Commit/Rollback指令丢失的情况通过超时询问机制来弥补,这样大大降低上游系统的阻塞时间,提升系统的并发度。

        消息中间件向下游系统投递完消息后便进入阻塞等待状态,下游系统便立即进行任务的处理,任务处理完成后便向消息中间件返回应答。消息中间件收到确认应答后便认为该事务处理完毕!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上游系统和消息中间件之间采用异步通信是为了提高系统并发度。业务系统直接和用户打交道,用户体验尤为重要,因此这种异步通信方式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用户等待时间。此外,异步通信相对于同步通信而言,没有了长时间的阻塞等待,因此系统的并发性也大大增加。但异步通信可能会引起Commit/Rollback指令丢失的问题,这就由消息中间件的超时询问机制来弥补。

那么,消息中间件和下游系统之间为什么要采用同步通信呢?

        异步能提升系统性能,但随之会增加系统复杂度;而同步虽然降低系统并发度,但实现成本较低。因此,在对并发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或者服务器资源较为充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同步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方案3:最大努力通知(定期校对)

        最大努力通知也被称为定期校对,这种方案也需要消息中间件的参与,其过程如下: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 上游系统在完成任务后,向消息中间件同步地发送一条消息,确保消息中间件成功持久化这条消息,然后上游系统可以去做别的事情了;

  • 消息中间件收到消息后负责将该消息同步投递给相应的下游系统,并触发下游系统的任务执行;

  • 当下游系统处理成功后,向消息中间件反馈确认应答,消息中间件便可以将该条消息删除,从而该事务完成。

      

上面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在实际场景中,往往会出现如下几种意外情况:

  1. 消息中间件向下游系统投递消息失败

  2. 上游系统向消息中间件发送消息失败

        对于第一种情况,消息中间件具有重试机制,我们可以在消息中间件中设置消息的重试次数和重试时间间隔,对于网络不稳定导致的消息投递失败的情况,往往重试几次后消息便可以成功投递,如果超过了重试的上限仍然投递失败,那么消息中间件不再投递该消息,而是记录在失败消息表中,消息中间件需要提供失败消息的查询接口,下游系统会定期查询失败消息,并将其消费,这就是所谓的“定期校对”。

        如果重复投递和定期校对都不能解决问题,往往是因为下游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此时就需要人工干预。

        对于第二种情况,需要在上游系统中建立消息重发机制。可以在上游系统建立一张本地消息表,并将 任务处理过程 和 向本地消息表中插入消息 这两个步骤放在一个本地事务中完成。如果向本地消息表插入消息失败,那么就会触发回滚,之前的任务处理结果就会被取消。如果这量步都执行成功,那么该本地事务就完成了。接下来会有一个专门的消息发送者不断地发送本地消息表中的消息,如果发送失败它会返回重试。当然,也要给消息发送者设置重试的上限,一般而言,达到重试上限仍然发送失败,那就意味着消息中间件出现严重的问题,此时也只有人工干预才能解决问题。

        对于不支持事务型消息的消息中间件,如果要实现分布式事务的话,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它能够通过重试机制+定期校对实现分布式事务,但相比于第二种方案,它达到数据一致性的周期较长,而且还需要在上游系统中实现消息重试发布机制,以确保消息成功发布给消息中间件,这无疑增加了业务系统的开发成本,使得业务系统不够纯粹,并且这些额外的业务逻辑无疑会占用业务系统的硬件资源,从而影响性能。

        因此,尽量选择支持事务型消息的消息中间件来实现分布式事务,如RocketMQ。


方案4:TCC(两阶段型、补偿型)

        TCC即为Try Confirm Cancel,它属于补偿型分布式事务。顾名思义,TCC实现分布式事务一共有三个步骤:

  • Try:尝试待执行的业务

    • 这个过程并未执行业务,只是完成所有业务的一致性检查,并预留好执行所需的全部资源

  • Confirm:执行业务

    • 这个过程真正开始执行业务,由于Try阶段已经完成了一致性检查,因此本过程直接执行,而不做任何检查。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使用到Try阶段预留的业务资源。

  • Cancel:取消执行的业务

    • 若业务执行失败,则进入Cancel阶段,它会释放所有占用的业务资源,并回滚Confirm阶段执行的操作。

        

下面以一个转账的例子来解释下TCC实现分布式事务的过程。

        

        假设用户A用他的账户余额给用户B发一个100元的红包,并且余额系统和红包系统是两个独立的系统。

  • Try

    • 创建一条转账流水,并将流水的状态设为交易中

    • 将用户A的账户中扣除100元(预留业务资源)

    • Try成功之后,便进入Confirm阶段

    • Try过程发生任何异常,均进入Cancel阶段

  • Confirm

    • 向B用户的红包账户中增加100元

    • 将流水的状态设为交易已完成

    • Confirm过程发生任何异常,均进入Cancel阶段

    • Confirm过程执行成功,则该事务结束

  • Cancel

    • 将用户A的账户增加100元

    • 将流水的状态设为交易失败

        

        在传统事务机制中,业务逻辑的执行和事务的处理,是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部件来完成的:业务逻辑部分访问资源实现数据存储,其处理是由业务系统负责;事务处理部分通过协调资源管理器以实现事务管理,其处理由事务管理器来负责。二者没有太多交互的地方,所以,传统事务管理器的事务处理逻辑,仅需要着眼于事务完成(commit/rollback)阶段,而不必关注业务执行阶段。


TCC全局事务必须基于RM本地事务来实现全局事务


        TCC服务是由Try/Confirm/Cancel业务构成的, 其Try/Confirm/Cancel业务在执行时,会访问资源管理器(Resource Manager,下文简称RM)来存取数据。这些存取操作,必须要参与RM本地事务,以使其更改的数据要么都commit,要么都rollback。


这一点不难理解,考虑一下如下场景: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如果不基于RM本地事务,TCC事务框架是无法有效的管理TCC全局事务的。

        反之,基于RM本地事务的TCC事务,这种情况则会很容易处理:[B:Try]操作中途执行失败,TCC事务框架将其参与RM本地事务直接rollback即可。后续TCC事务框架决定回滚全局事务时,在知道“[B:Try]操作涉及的RM本地事务已经rollback”的情况下,根本无需执行[B:Cancel]操作。


TCC事务框架应该提供Confirm/Cancel服务的幂等性保障


        服务的幂等性,是指针对同一个服务的多次(n>1)请求和对它的单次(n=1)请求,二者具有相同的副作用。

        在TCC事务模型中,Confirm/Cancel业务可能会被重复调用,就需要保障其幂等性。 那么,应该由TCC事务框架来提供幂等性保障?还是应该由业务系统自行来保障幂等性呢?
      如果仅仅只是极个别服务存在这个问题的话,那么由业务系统来负责也是可以的;然而,这是一类公共问题,毫无疑问,所有TCC服务的Confirm/Cancel业务存在幂等性问题。TCC服务的公共问题应该由TCC事务框架来解决;而且,考虑一下由业务系统来负责幂等性需要考虑的问题,就会发现,这无疑增大了业务系统的复杂度。



       本文来自于网络资源整理和修改,仅作学习备忘使用。Devin将在后面的(非下篇)文章中,基于近期对SpringBoot+Dubbo+Docker+Jenkins 的学习,整理分享简单的微服务项目框架搭建相关内容。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Devin的码农日记

个人学习,分享,整理搬运自媒体

关注



以上是关于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分布式事务常见解决方案

分布式事务 - 三种常见的解决方案

常见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分布式事务中Tcc模式常见问题解决

这6种最常见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请拿走不谢!

分布式事务常见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