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连银行的IT实践 看商业智能的正解
Posted DT时代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大连银行的IT实践 看商业智能的正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今,我们不断感受科技变革带来的便捷,当微信支付已经成为习惯时, Apple Pay又背靠银联雄赳赳闯入第三方支付领域,在这样变革趋势下,新的模式挑战着已有的盈利模式,商业智能对于企业运营起着关键的作用。
就拿银行来说,亟需构建一个能够让所有的管理模块实现信息交互、直接交互和互通的数据平台来实现商业智能,这其实意味着要从老的僵化的架构平台向新的平台转换。
但新旧系统平台的转型和迁移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金融系统对稳定性要求可以用极致来形容。为了给客户良好的体验,就有无数个应用在运转,无数次升级叠加,无数种操作系统,无数台服务器,IT架构的复杂性完全可以想象出来。
说到底,银行业是容不得试错的!在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大连银行则用创新思维撬动业务发展,建设新一代基础数据平台,实现商业智能。
在这个过程中,大连银行也成为第一位吃螃蟹者,选择了天梭K1+DB2的解决方案,从商业智能的核心数据仓库入手,通过对数据的挖掘,洞察业务,迅捷决策,继而实现业务快速开发和创新。
I+O为何传统保守?
2008年,大连银行的启动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由国外小型机和Oracle数据库共同组成基础软、硬件平台,在当时还可以满足银行业务的需求。
但最近几年,大连银行总资产一直保持平稳增长,不断推出“九钻完美贵宾卡”“电子银行”“贸易服务”等金融业务,分行数量不断增多,而“I+O”就是需要进行突破的环节。
比如原有的系统平台架构,就采用两台小型机与共享存储的方式构建,这样的架构一般都用于这种交易型的业务类型。对于管理类的业务,通过Share-Disk的架构,当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整个系统的扩展性和性能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2012年,大连银行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当时大连银行和浪潮合作了国家课题,将天梭K1替代了国外小型机,运行过程中K1不仅稳定,性能也有所提升。
大连银行希望在K1基础之上,找到一款合适的数据库产品,把整个平台的体系架构做一次大的升级,解决原有架构中的以下瓶颈:
第一,计算资源的瓶颈。
由于平台硬件架构过老,计算资源不足,CPU、内存资源严重不匹配,计算资源性能下降,并且计算资源不能实现平稳扩展,故障率较高,运维难度大等系列挑战。
第二, 业务性能瓶颈
原有数据平台不能满足系统业务性能需求,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跑批时间历时13个小时,汇总层业务历时近11个小时,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对数据展现的时效性要求。在此背景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面向监管层面的数据报送压力就十分巨大。
为此,大连银行要建设新一代基础数据平台必须具备以下的特质:第一,稳定可靠;第二,弹性伸缩的计算的资源;第三,实现跑批作业的并行处理;第四,存储过程并行效率优化。
对于大连银行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找到比Oracle数据库还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并实现新旧系统的顺利迁移?
K1+DB2 如何胜任关键运营?
在与供应商的不断沟通和验证后,大连银行选择天梭K1+DB2的解决方案,构建新一代基础数据平台,这个方案当时在国内并没有可以借鉴的案例。
不过这没有阻挡大连银行前进的步伐,是责任也是创新需要,大连银行开始了技术探索和团队的磨砺之路。大连银行首席信息官田野认为:“从国家自主可控的角度,加上之前参与国家课题的经验,以及对K1和浪潮技术的了解,大连银行需要为自主可控和高端产品的国产化作出尝试和创新!”
由此,浪潮成立了专门的实施团队(包括项目经理、硬件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和应用迁移工程师)与IBM、文思海辉等合作伙伴共同配合,为大连银行提供相应服务。
在新一代基础数据平台方案中,浪潮K1 承担核心数据库服务器的角色,DB2作为主要的基础数据库,利用DPF数据库分区功能,实现MPP系统架构,满足企业未来分布式计算以及扩展的需要。
第一,在硬件架构中,浪潮天梭K1 930服务器配备了16颗处理器,通过四个物理分区实现了业务隔离。其中两个分区用于部署数据库用于生产,另外两个分区用于业务测试。
第二,新旧系统迁移的过程,主要分为评估、计划、验证、测试和上线五个阶段,其中的重点是数据迁移和应用改造,以及POC验证三大部分。
首先,迁移的工作是重中之重,此次迁移包括平台迁移,数据库迁移和业务的迁移。
比如数据迁移,大连银行本来就有两大疑虑:此前没有案例可以借鉴;从Oracle到DB2的跨平台的迁移,数据量这么大,会不会丢失?会不会出现平台不一致,数据库无法相融的局面?
三方工程师根据两款数据库的差异,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提出了三套解决方案进行验证,但测试成绩均不理想。
在此过程中,大连银行完全按照迁移时间窗口的最大容忍度要求,制定迁移速率指标,即在12小时内完成1.5T数据量的迁移工作。
为达到这一目标,整个项目团利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开发测试完毕最终的迁移工具。该工具采用标准OCI接口进行开发,支持自定义的并行度设置,从而满足迁移过程中的数据导出要求。
从新旧平台测试的性能对比看来,新平台无论在哪个阶段,都比老系统有了明显的提升。
第三,新旧系统平台平滑切换后,以下事实和数据证明,新一代基础数据平台运行时间更短,效率更高。
其中,文件加载性能提高76%,基础数据平台处理性能提高60% ,整合处理性能提高88%,汇总处理性能提高34%,数据卸载性能提高38% 。
新一代基础数据平台对原有平台有良好的兼容性,浪潮主机系统事业部工程师孙宁特意指出,很多客户以为迁移的工作量会非常大,特别是代码改写会耗时间耗资源,但通过大连银行的实际迁移来看,代码修改范围仅限于DDL层面,代码修改总量少于1%,整个项目迁移的风险低,是完全可控的。
新平台的“气质”是什么?
现如今,当业务规模不断扩展后,企业用户还需要选择抛弃老系统重建方式来进行IT升级吗?
当然没必要,从大连银行新一代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来看,选择K1+DB2的方案,只需要在原有系统上扩展完全满足未来业务的需求。
第一,管理提升,实现业务洞察。大连银行通过构建商业智能数据仓库平台,实现业务数据收集、管理与分析;挖掘数据知识与价值,洞察业务,提升业务管理与决策水平。
第二,迅捷决策,精准营销。通过数据可以直观的看到,高性能、高扩展的解决方案架构,让大连银行商业智能分析平台得到了近4倍的效率提升。
原来的平台通过十几个小时出的报表,现在几个小时就可以出来,借助商业智能,实现即席查询与预测分析,精准定位,主动营销。
第三,风险管控,降低TCO。从可用的方案架构,加上本地化的专家专业的服务运维保障,大连银行可以从容实现风险管控。
另外,可用性99.9994%以上配合高可用解决方案,保障系统实时在线,“零”计划外宕机,这样高性价比的端到端交付软硬件平台创新,降低TCO。
第四,创新加速,驱动未来。通过合理化的结构设计,实现弹性的扩展,比如硬件分区与DB2 DPF技术的方案创新,可扩展到近千个节点,实现资源随需调度,性能近线性增长,同时基于BI平台,银行可实现业务快速开发与创新。
由此看来,采用国产主机和数据平台是可以承担银行的关键业务的,而在浪潮、IBM、文思海辉强强联合下,K1+DB2成为城商行第一个多方合作落地项目的成功案例。
在大连银行首席信息官田野看来,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尝试和创新,现在科技不仅仅承担安全保障的使命,未来还是银行的业务资产,支撑业务新的功能需求,大连银行未来的创新也将在科技引领的前提下进行,而浪潮将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一路同行。
联系本公众平台请发邮件: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以上是关于从大连银行的IT实践 看商业智能的正解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AIOps 如何优雅服务应用运维?看民生银行智能运维实践与探索
创新集中式架构和分布式架构,哪一个更完美?中国银行的IT实践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