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实战 第九章 方差分析
Posted 黑Q就想宅在这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R语言实战 第九章 方差分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R语言实战 第九章 方差分析
R中基本的实验设计建模
拟合并解释方差分析模型
检验模型假设
9.1 术语速成
一些实验数据的术语
单因素组间方差分析
以焦虑症治疗为例:
使用两种方法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和眼动脱敏再加工法(EMDR),实验结束的时候每个患者填写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
在这个实验设计中,治疗方案是两水平(CBT、EMDR)的组间因子。
之所以称其为组间因子是因为每位患者都仅被分配到一个组别中,没有患者同时接受CBT和EMDR
STAI是因变量,治疗方案是自变量,由于在每种治疗方案下观测数相等,因此这种设计也称为均衡设计(balanced design)
;若观测数不同,则称作非均衡设计(unbalanceddesign)
因为仅有一个类别型变量,这种实验统计设计又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或进一步称为单因素组间方差分析。方差分析主要通过F检验来进行效果评测,若治疗方案的F检验显著,则说明五周后两种疗法的STAI得分均值不同。
单因素组内方差分析
假设你只对CBT的效果感兴趣,则需将10个患者都放在CBT组中,然后在治疗五周和六个月后分别评价疗效,设计方案如
时间(time)是两水平(五周、六个月)的组内因子。因为每位患者在所有水平下都进行了测量,所以这种统计设计称单因素组内方差分析,又由于每个受试者都不止一次被测量,也称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当时间的F检验显著时,说明患者的STAI得分均值在五周和六个月间发生了改变。
因素方差分析设计
疗法(therapy)和时间(time)都作为因子时,我们既可分析疗法的影响(时间跨度上的平均)和时间的影响(疗法类型跨度上的平均)【主效应】,又可分析疗法和时间的交互影响【交互效应】。
设计包含两个甚至更多的因子时,便是因素方差分析设计,比如两因子时称作双因素方差分析,三因子时称作三因素方差分析,以此类推。若因子设计包括组内和组间因子,又称作混合模型方差分析,当前的例子就是典型的双因素混合模型方差分析
本例中,你将做三次F检验:疗法因素一次,时间因素一次,两者交互因素一次。若疗法结果显著,说明CBT和EMDR对焦虑症的治疗效果不同;若时间结果显著,说明焦虑度从五周到六个月发生了变化;若两者交互效应显著,说明两种疗法随着时间变化对焦虑症治疗影响不同(也就是说,焦虑度从五周到六个月的改变程度在两种疗法间是不同的)。
混淆因素/干扰变数/协方差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多元协方差分析
抑郁症对病症治疗有影响,而且抑郁症和焦虑症常常同时出现。即使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方案中,在研究开始时,两组疗法中的患者抑郁水平就可能不同,任何治疗后的差异都有可能是最初的抑郁水平不同导致的,而不是由于实验的操作问题。抑郁症也可以解释因变量的组间差异,因此它常称为混淆因素(confounding factor)。由于你对抑郁症不感兴趣,它也被称作干扰变数(nuisance variable)。
假设招募患者时使用抑郁症的自我评测报告,比如白氏抑郁症量表(BDI),记录了他们的抑郁水平,那么你可以在评测疗法类型的影响前,对任何抑郁水平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性调整。本案例中,BDI为协变量,该设计为协方差分析(ANCOVA)。
以上设计只记录了单个因变量情况(STAI),为增强研究的有效性,可以对焦虑症进行其他的测量(比如家庭评分、医师评分,以及焦虑症对日常行为的影响评价)。当因变量不止一个时,设计被称作多元方差分(MANOVA ),若协变量也存在,那么就叫多元协方差分析(MANCOVA)。
9.2 ANOVA 模型拟合
anova模型分析从函数形式上看,都是广义线性模型的特例。
9.2.1 aov()函数
aov()
函数的语法为aov(formula, data=dataframe)
|y是因变量,字母A、B、C代表因子|
符号 | 用法 |
---|---|
~ | 分隔符号,左边为响应变量,右边为解释变量。例如,用A、B 和C 预测y,代码为y ~ A + B + C |
: | 表示变量的交互项。例如,用A、B 和A 与B 的交互项来预测y,代码为y ~ A + B + A:B |
* | 表示所有可能交互项。代码y ~ A * B * C 可展开为y ~ A + B + C + A:B + A:C + B:C + A:B:C |
^ | 表示交互项达到某个次数。代码y ~ (A + B + C)^2 可展开为y ~ A + B + C + A:B + A:C + B:C |
. | 表示包含除因变量外的所有变量。例如,若一个数据框包含变量y、A、B 和C,代码y ~ . 可展开为y ~A + B + C |
|y是因变量,字母A、B、C代表因子|
设计 | 表达式 |
---|---|
单因素ANOVA | y ~ A |
含单个协变量的单因素ANCOVA | y ~ x + A |
双因素ANOVA | y ~ A * B |
含两个协变量的双因素ANCOVA | y ~ x1 + x2 + A*B |
随机化区组 | y ~ B + A (B 是区组因子) |
单因素组内ANOVA | y ~ A + Error(Subject/A) |
含单个组内因子(W)和单个组间因子(B)的重复测量ANOVA | y ~ B * W + Error(Subject/W) |
9.2.2 表达式中各项的顺序
表达式中效应的顺序在两种情况下会造成影响
(a)因子不止一个,并且是非平衡设计
(b)存在协变量。
出现任意一种情况时,等式右边的变量都与其他每个变量相关。对于双因素方差分析,若不同处理方式中的观测数不同,那么模型y ~ A*B
与模型y ~ B*A
的结果不同
R默认类型I(序贯型)方法计算ANOVA效应(参考补充内容“顺序很重要!”)。第一个模型可以这样写:y ~ A + B + A:B
。R中的ANOVA表的结果将评价:
A对y的影响;
控制A时,B对y的影响;
控制A和B的主效应时,A与B的交互效应。
[注]三种分解等式右边各效应对y所解释的方差
类型Ⅰ(序贯型)
效应根据表达式中先出现的效应做调整。A不做调整,B根据A调整,A:B交互项根据A和B调整。
类型Ⅱ(分层型)
效应根据同水平或低水平的效应做调整。A根据B调整,B依据A调整,A:B交互项同时根据A和B调整。
类型Ⅲ(边界型)
每个效应根据模型其他各效应做相应调整。A根据B和A:B做调整,A:B交互项根据A和B调整。
R默认调用类型I方法,其他软件(比如SAS和SPSS)默认调用类型Ⅲ方法。
样本大小越不平衡,效应项的顺序对结果的影响越大。
一般来说,越基础性的效应越需要放在表达式前面。
具体来讲,首先是协变量,然后是主效应,接着是双因素的交互项,再接着是三因素的交互项,以此类推。
对于主效应,越基础性的变量越应放在表达式前面,因此性别要放在处理方式之前。有一个基本的准则:若研究设计不是正交的(也就是说,因子和/或协变量相关),一定要谨慎设置效应的顺序。
9.3 单因素方差分析
下面以以multcomp
包中的cholesterol
数据集为例(取自Westfall、Tobia、Rom、Hochberg,1999)
50个患者均接受降低胆固醇药物治疗(trt)五种疗法中的一种疗法。其中三种治疗条件使用药物相同,分别是20mg一天一次(1time)、10mg一天两次(2times)和5mg一天四次(4times)。剩下的两种方式(drugD和drugE)代表候选药物。
> library(multcomp)
> attach(cholesterol)
> table(trt)
trt
1time 2times 4times drugD drugE
10 10 10 10 10
> aggregate(response, by=list(trt), FUN=mean)
Group.1 x
1 1time 5.78197
2 2times 9.22497
3 4times 12.37478
4 drugD 15.36117
5 drugE 20.94752
> View(cholesterol)
> class(cholesterol)
[1] "data.frame"
> aggregate(response, by=list(trt), FUN=sd)
Group.1 x
1 1time 2.878113
2 2times 3.483054
3 4times 2.923119
4 drugD 3.454636
5 drugE 3.345003
> fit <- aov(response ~ trt)#检验组间差异
> summary(fit)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
trt 4 1351.4 337.8 32.43 9.82e-13 ***
Residuals 45 468.8 10.4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 library(gplots)
> plotmeans(response ~ trt, xlab="Treatment", ylab="Response",
+ main="Mean Plot
with 95% CI")#gplots包中的plotmeans()可以用来绘制带有置信区间的组均值图形
> detach(cholesterol)
画图观察
9.3.1 多重比较
ANOVA对各疗法的F检验表明五种药物疗法效果不同,但是并没有告诉你哪种疗法与其他疗法不同
多重比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TukeyHSD()
提供了对各组均值差异的成对检验
> rm(list = ls())
> library(multcomp)
> attach(cholesterol)
> fit <- aov(response ~ trt)
> TukeyHSD(fit)
Tukey multiple comparisons of means
95% family-wise confidence level
Fit: aov(formula = response ~ trt)
$trt
diff lwr upr p adj
2times-1time 3.44300 -0.6582817 7.544282 0.1380949
4times-1time 6.59281 2.4915283 10.694092 0.0003542
drugD-1time 9.57920 5.4779183 13.680482 0.0000003
drugE-1time 15.16555 11.0642683 19.266832 0.0000000
4times-2times 3.14981 -0.9514717 7.251092 0.2050382
drugD-2times 6.13620 2.0349183 10.237482 0.0009611
drugE-2times 11.72255 7.6212683 15.823832 0.0000000
drugD-4times 2.98639 -1.1148917 7.087672 0.2512446
drugE-4times 8.57274 4.4714583 12.674022 0.0000037
drugE-drugD 5.58635 1.4850683 9.687632 0.0030633
>par(las=2)
>par(mar=c(5,8,4,2))
>plot(TukeyHSD(fit))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数组的均值差异不显著,为了便于观察我们选择可视化
multcomp
包中的glht()
函数提供了多重均值比较更为全面的方法
library(multcomp)
par(mar=c(5,4,6,2))
tuk <- glht(fit, linfct=mcp(trt="Tukey"))
plot(cld(tuk, level=.05),col="lightgrey")
有相同字母的组(用箱线图表示)说明均值差异不显著。可以看到,1time和2times差异不显著(有相同的字母a),2times和4times差异也不显著(有相同的字母b),而1time和4times差异显著(它们没有共同的字母)。个人认为,图9-3比图9-2更好理解,而且还提供了各组得分的分布信息。
9.3.2 评估检验的假设条件
上一章已经提过,我们对于结果的信心依赖于做统计检验时数据满足假设条件的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假设因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各组方差相等。可以使用Q-Q图来检验正态性假设:
library(car)
qqPlot(lm(response ~ trt, data=cholesterol),simulate=TRUE, main="Q-Q Plot", labels=FALSE)
注意qqPlot
需要使用lm()
拟合,数据落在95%的置信区间内,说明满足正态分布。
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差齐性检验函数
> rm(list = ls())
> library(multcomp)
> attach(cholesterol)
The following objects are masked from cholesterol (pos = 5):
response, trt
> bartlett.test(response ~ trt, data=cholesterol)
Bartlett test of homogeneity of variances
data: response by trt
Bartlett's K-squared = 0.57975, df = 4, p-value = 0.9653
Bartlett检验表明五组的方差并没有显著不同(p=0.97),其余的检测还有fligner.test()
不过方差齐性的检验对于离群点很敏感,可以使用car
包中的outlierTest()
来进行离群点的检测
> fit <- aov(response ~ trt)
> library(car)
> outlierTest(fit)
No Studentized residuals with Bonferroni p < 0.05
Largest |rstudent|:
rstudent unadjusted p-value Bonferroni p
19 2.251149 0.029422 NA
从输出结果来看,并没有证据说明胆固醇数据中含有离群点(当p>1时将产生NA)。一定程度上说明可以使用ANOVA分析拟合的很好。
9.4 单因素协方差分析
下面的例子来自于multcomp
包中的litter
数据集
怀孕小鼠被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接受不同剂量(0、5、50或500)的药物处理。产下幼崽的体重均值为因变量,怀孕时间为协变量。
> rm(list = ls())
> library(multcomp)
> data(litter, package="multcomp")
> attach(litter)
> table(dose)#用药似乎影响了下崽数量
dose
0 5 50 500
20 19 18 17
> aggregate(weight, by=list(dose), FUN=mean)#未使用药的幼崽体重均值最高
Group.1 x
1 0 32.30850
2 5 29.30842
3 50 29.86611
4 500 29.64647
> fit <- aov(weight ~ gesttime + dose)#检验证明怀孕时间和体重有关,控制怀孕时间药物剂量与出生体重相关。
> summary(fit)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
gesttime 1 134.3 134.30 8.049 0.00597 **
dose 3 137.1 45.71 2.739 0.04988 *
Residuals 69 1151.3 16.69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由于使用了协变量,你可能想要获取调整的组均值,即去除协变量效应后的组均值。可使用effects
包中的effects()
函数来计算调整的均值
rm(list = ls())
> library(multcomp)
> data(litter, package="multcomp")
> attach(litter)
> fit <- aov(weight ~ gesttime + dose)
> library(effects)
> effect("dose", fit)#更多细节可以使用?
dose effect
dose
0 5 50 500
32.35367 28.87672 30.56614 29.33460
和上一个章节一样虽然讲述了不同方法的幼崽的体重均值不同,但是不能告诉我们组间的差异,所以我们使用multcomp
包对其进行成对比较
> rm(list = ls())
> library(multcomp)
> data(litter, package="multcomp")
> attach(litter)
> fit <- aov(weight ~ gesttime + dose)
> library(multcomp)
> contrast <- rbind("no drug vs. drug" = c(3, -1, -1, -1))#设定对照是第一组和其他三组的均值进行比较
> summary(glht(fit, linfct=mcp(dose=contrast)))
Simultaneous Tests for General Linear Hypotheses
Multiple Comparisons of Means: User-defined Contrasts
Fit: aov(formula = weight ~ gesttime + dose)
Linear Hypotheses:
Estimate Std. Error t value Pr(>|t|)
no drug vs. drug == 0 8.284 3.209 2.581 0.012 *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Adjusted p values reported -- single-step method)
9.4.1 评估检验的假设条件
ANCOVA与ANOVA相同,都需要正态性和同方差性假设,可以采用9.3.2节中相同的步骤来检验这些假设条件。另外,ANCOVA还假定回归斜率相同
本例中,假定四个处理组通过怀孕时间来预测出生体重的回归斜率都相同。ANCOVA模型包含怀孕时间×剂量的交互项时,可对回归斜率的同质性进行检验。交互效应若显著,则意味着时间和幼崽出生体重间的关系依赖于药物剂量的水平。
> library(multcomp)
> fit2 <- aov(weight ~ gesttime*dose, data=litter)
> summary(fit2)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
gesttime 1 134.3 134.30 8.289 0.00537 **
dose 3 137.1 45.71 2.821 0.04556 *
gesttime:dose 3 81.9 27.29 1.684 0.17889
Residuals 66 1069.4 16.20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可以看到交互效应不显著,支持了斜率相等的假设。如果假设不成立可以尝试变换协变量或者因变量,或使用能对每个斜率独立解释的模型,或使用不需要假设回归斜率同质性的非参数ANCOVA方法——sm
包中的sm.ancova()
9.4.2 结果可视化
HH包中的ancova()
函数可以绘制因变量、协变量和因子之间的关系图。例如代码
> library(HH)
> ancova(weight ~ gesttime + dose, data=litter)
从图中可以看到,用怀孕时间来预测出生体重的回归线相互平行,只是截距项不同。随着怀孕时间增加,幼崽出生体重也会增加。另外,还可以看到0剂量组截距项最大,5剂量组截距项最小。由于你上面的设置,直线会保持平行
rm(list = ls())
library(multcomp)
data(litter, package="multcomp")
library(HH)
ancova(weight ~ gesttime*dose,data.in = litter)#生成的图形将允许斜率和截距项依据组别而发生变化,这对可视化那些违背回归斜率同质性的实例非常有用
9.5 双因素方差分析
在双因素方差分析中,受试者被分配到两因子的交叉类别组中
以基础安装中的ToothGrowth数据集为例,随机分配60只豚鼠,分别采用两种喂食方法(橙汁或维生C),各喂食方法中抗坏血酸含量有三种水平(0.5mg、1mg或2mg),每种处理方式组合都被分配10只豚鼠。牙齿长度为因变量,
attach(ToothGrowth)
table(supp, dose)#证明这个设计是均衡设计
> aggregate(len, by=list(supp, dose), FUN=mean)#看均值
Group.1 Group.2 x
1 OJ 0.5 13.23
2 VC 0.5 7.98
3 OJ 1.0 22.70
4 VC 1.0 16.77
5 OJ 2.0 26.06
6 VC 2.0 26.14
> aggregate(len, by=list(supp, dose), FUN=sd)#看标准差
Group.1 Group.2 x
1 OJ 0.5 4.46
2 VC 0.5 2.75
3 OJ 1.0 3.91
4 VC 1.0 2.52
5 OJ 2.0 2.66
6 VC 2.0 4.80
dose <- factor(dose)#转化为因子变量,使下一步的aov()把其视作分组变量而非数值型协变量
fit <- aov(len ~ supp*dose)
summary(fit)#获得方差分析表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
supp 1 205 205 15.57 0.00023 ***
dose 2 2426 1213 92.00 < 2e-16 ***
supp:dose 2 108 54 4.11 0.02186 *
Residuals 54 712 13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可以看到主效应和交互效应都很显著
> detach(ToothGrowth)
可视化处理:
interaction.plot()
interaction.plot(dose, supp, len, type="b",
col=c("red","blue"), pch=c(16, 18),
main = "Interaction between Dose and Supplement Type")
还可以用gplots
包中的plotmeans()
函数来展示交互效应
library(gplots)
plotmeans(len ~ interaction(supp, dose, sep=" "),
connect=list(c(1,3,5),c(2,4,6)),
col=c("red", "darkgreen"),
main = "Interaction Plot with 95% CIs",
xlab="Treatment and Dose Combination")
用HH包中的interaction2wt()
library(HH)
interaction2wt(len~supp*dose)
以上三幅图形都表明随着橙汁和维生素C中的抗坏血酸剂量的增加,牙齿长度变长。对于0.5mg和1mg剂量,橙汁比维生素C更能促进牙齿生长;对于2mg剂量的抗坏血酸,两种喂食方法下牙齿长度增长相同
9.6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所谓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即受试者被测量不止一次。本节重点关注含一个组内和一个组间因子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基础安装包中的CO2数据集包含了北方和南方牧草类植物Echinochloa crus-galli (Potvin、Lechowicz、Tardif,1990)的寒冷容忍度研究结果,在某浓度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对寒带植物与非寒带植物的光合作用率进行了比较。
植物一半来自于加拿大的魁北克省(Quebec),另一半来自美国的密西西比州(Mississippi)。
因变量是二氧化碳吸收量(uptake),单位为ml/L,自变量是植物类型Type(魁北克VS.密西西比)和七种水平(95~1000 umol/m^2 sec)的二氧化碳浓度(conc)。另外,Type是组间因子,conc是组内因子。
> CO2$conc <- factor(CO2$conc)
> w1b1 <- subset(CO2, Treatment=='chilled')
> fit <- aov(uptake ~ conc*Type + Error(Plant/(conc)), w1b1)
> summary(fit)
Error: Plant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
Type 1 2667 2667 60.4 0.0015 **
Residuals 4 177 44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Error: Plant:conc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
conc 6 1472 245.4 52.5 1.3e-12 ***
conc:Type 6 429 71.5 15.3 3.7e-07 ***
Residuals 24 112 4.7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方差分析表表明在0.01的水平下,主效应类型和浓度以及交叉效应类型×浓度都非常显著
可视化
par(las=2)
> par(mar=c(10,4,4,2))
> with(w1b1, interaction.plot(conc,Type,uptake,
type="b", col=c("red","blue"), pch=c(16,18),
main="Interaction Plot for Plant Type and Concentration"))
boxplot(uptake ~ Type*conc, data=w1b1, col=(c("gold", "green")),
main="Chilled Quebec and Mississippi Plants",
ylab="Carbon dioxide uptake rate (umol/m^2 sec)")#若想展示交互效应其他不同的侧面
9.7 多元方差分析
当因变量(结果变量)不止一个时,可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对它们同时进行分析
以MASS包中的UScereal数据集为例(Venables,Ripley(1999)),我们将研究美国谷物中的卡路里、脂肪和糖含量是否会因为储存架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1代表底层货架,2代表中层货架,3代表顶层货架。卡路里、脂肪和糖含量是因变量,货架是三水平(1、2、3)的自变量。
> library(MASS)
> attach(UScereal)
> shelf <- factor(shelf)
> y <- cbind(calories, fat, sugars)
> aggregate(y, by=list(shelf), FUN=mean)
Group.1 calories fat sugars
1 1 119 0.662 6.3
2 2 130 1.341 12.5
3 3 180 1.945 10.9
> cov(y)
calories fat sugars
calories 3895.2 60.67 180.38
fat 60.7 2.71 4.00
sugars 180.4 4.00 34.05
> fit <- manova(y ~ shelf)
> summary(fit)
Df Pillai approx F num Df den Df Pr(>F)
shelf 2 0.402 5.12 6 122 1e-04 ***
Residuals 62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 summary.aov(fit)#输出单变量结果
Response calories :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shelf 2 50435 25218 7.86 0.00091 ***
Residuals 62 198860 3207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Response fat :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
shelf 2 18.4 9.22 3.68 0.031 *
Residuals 62 155.2 2.50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Response sugars :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
shelf 2 381 191 6.58 0.0026 **
Residuals 62 1798 29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首先,我们将shelf变量转换为因子变量,从而使它在后续分析中能作为分组变量。cbind()函数将三个因变量(卡路里、脂肪和糖)合并成一个矩阵。aggregate()函数可获取货架的各个均值,cov()则输出各谷物间的方差和协方差。
manova()
函数能对组间差异进行多元检验,发现F值显著。说明三个组的营养成分测量值不同。
由于多元检验是显著的,可以使用summary.aov()函数对每一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9.7.1 评估假设检验
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有两个前提假设,一个是多元正态性,一个是方差-协方差矩阵同质性。
第一个假设即是因变量合成的向量服从一个多元正态分布。可以使用Q-Q图检验
若有一个p×1的多元正态随机向量x,均值为μ,协方差矩阵为∑,那么x与μ的马氏距离的平方服从自由度为p的卡方分布。Q-Q图展示卡方分布的分位数,横纵坐标分别是样本量与马氏距离平方值。如果点全部落在斜率为1、截距项为0的直线上,则表明数据服从多元正态分布。
这里我打算先看完多元统计分析的课程然后好好理解。
以上是关于R语言实战 第九章 方差分析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R语言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one-way repeated measures ANOVA)实战
R语言协方差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实战:协方差分析ANCOVA(analysis of covariance)(检查模型假设)拟合协方差分析ANCOVA模型事后分析
R语言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实战:探索性数据分析(EDA)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结果解读(检查模型假设)分析不同分组的差异TukeyHSD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