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 常用垃圾收集算法
Posted ITSK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JVM 常用垃圾收集算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堆里面存放着Java中几乎所有的对象实例,垃圾收集器在对堆进行回收前,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确定这些对象之中哪些还“存活”着,哪些已经“死去”,即不可能再被任何途径使用的对象。
这个算法的基本思路是:给对象中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时,计数器值就加1;当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值就减1;任何时刻计数器为0的对象就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
引用计数算法的实现简单,判定效率也很高,在大部分情况下它都是一个不错的算法,也有一些比较著名的应用案例,例如微软公司的COM (Component Object Model)技术、使用ActionScript 3的FlashPlayer、Python语言和在游戏脚本领域被广泛应用的Squirrel中都使用了引用计数算法进行内存管理。
但是,Java虚拟机不是通过引用算法来判断对象是否存活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很难解决对象之间相互循环引用的问题。比如对象objA和objB相互引用,除此之外,这两个对象再无任何引用,实际上这两个对象已经不可能再被访问,但是它们因为互相引用着对方,导致它们的引用计数都不为0,于是引用计数算法无法通知GC收集器回收它们,我们执行下面代码,从JVM的日志也可以看出
public class TestObjectReference {
public Object instance = null;
private int[] arr = new int[1024 * 1024];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ObjectReference objA = new TestObjectReference();
TestObjectReference objB = new TestObjectReference();
objA.instance = objB;
objB.instance = objA;
objA = null;
objB = null;
System.gc();
}
}
设置JVM 参数:
-verbose:gc //在控制台输出GC
-XX:+PrintGCDetails //在控制台输出详细的GC情况
-Xloggc: filepath //将GC日志输出到指定文件中
(这里运行环境是JDK8,所以会有元空间信息 )
[11532K->816K(125952K), 0.0572582 secs] [Times: user=0.00 sys=0.00, real=0.06 secs] ]
[8K->638K(87552K)] 816K->638K(125952K), [Metaspace: 3217K->3217K(1056768K)], 0.0057387 secs] [Times: user=0.00 sys=0.00, real=0.01 secs] ] [ParOldGen:
Heap
PSYoungGen total 38400K, used 333K [0x00000000d5d80000, 0x00000000d8800000, 0x0000000100000000)
eden space 33280K, 1% used [0x00000000d5d80000,0x00000000d5dd34a8,0x00000000d7e00000)
from space 5120K, 0% used [0x00000000d7e00000,0x00000000d7e00000,0x00000000d8300000)
to space 5120K, 0% used [0x00000000d8300000,0x00000000d8300000,0x00000000d8800000)
ParOldGen total 87552K, used 638K [0x0000000081800000, 0x0000000086d80000, 0x00000000d5d80000)
object space 87552K, 0% used [0x0000000081800000,0x000000008189fb00,0x0000000086d80000)
Metaspace used 3224K, capacity 4496K, committed 4864K, reserved 1056768K
class space used 350K, capacity 388K, committed 512K, reserved 1048576K
这里我们先不展开介绍JVM日志详细内容了,等后面将Hotspot的GC分代收集机制的时候再介绍。
如果对象在进行可达性分析后发现没有与GC Roots相连接的引用链,那它将会被第一次标记并且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条件是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当对象没有覆盖finalize()方法,或者finalize()方法已经被虚拟机调用过,虚拟机将这两种情况都视为“没有必要执行”。
如果这个对象被判定为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那么这个对象将会放置在一个叫做F-Queue的队列之中,并在稍后由一个由虚拟机自动建立的、低优先级的Finalizer线程去执行它。这里所谓的“执行”是指虚拟机会触发这个方法,但并不承诺会等待它运行结束,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一个对象在finalize()方法中执行缓慢,或者发生了死循环,将很可能会导致F-Queue队列中其他对象永久处于等待,甚至导致整个内存回收系统崩溃。
finalize()方法是对象逃脱死亡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稍后GC将对F-Queue中的对象进行第二次小规模的标记,如果对象要在finalize()中成功拯救自己——只要重新与引用链上的任何一个对象建立关联即可,譬如把自己(this关键字)赋值给某个类变量或者对象的成员变量,那在第二次标记时它将被移除出“即将回收”的集合;如果对象这时候还没有逃脱,那基本上它就真的被回收了。如下代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象的finalize()被执行,但是它仍然可以存活:
public class TestFinalizeEscapeGC extends Object {
public static TestFinalizeEscapeGC obj = null;
public void isAlive() {
System.out.println("I am still alive!");
}
/**
* 重写Object 的finalize方法
*
* @throws Throw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finalize() throws Throwable {
super.finalize();
System.out.println("finalize method executed!");
TestFinalizeEscapeGC.obj = thi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obj = new TestFinalizeEscapeGC();
//对象第一次成功拯救自己
obj = null;
System.gc();
//因为虚拟机创建的线程自动执行finalize方法优先级低,所以这里等待0.5秒
Thread.sleep(500);
if (null != obj) {
obj.isAliv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I am dead!");
}
//代码与上面相同,第二次没有被执行,自救失败
obj = null;
System.gc();
//因为虚拟机创建的线程自动执行finalize方法优先级低,所以这里等待0.5秒
Thread.sleep(500);
if (null != obj) {
obj.isAliv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I am dead!");
}
}
}
运行结果:
finalize method executed!
I am still alive!
I am dead!
从运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obj对象的finalize()方法确实被GC收集器触发过,并且在被收集前成功逃脱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代码中有两段完全一样的代码片段,执行结果却是一次逃脱成功,一次失败,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对象的finalize()方法都只会被系统自动调用一次,如果对象面临下一次回收,它的finalize()方法不会被再次执行,因此第二段代码的自救行动失败了。不过一般不建议这种方式自救,不确定性较高。
很多人认为方法区(或者HotSpot虚拟机中的永久代)是没有垃圾收集的,Java虚拟机规范中确实说过可以不要求虚拟机在方法区实现垃圾收集,而且在方法区中进行垃圾收集的“性价比”一般比较低:在堆中,尤其是在新生代中,常规应用进行一次垃圾收集一般可以回收70%~95%的空间,而永久代的垃圾收集效率远低于此。
虚拟机可以对满足上述3个条件的无用类进行回收,这里说的仅仅是“可以”,而并不是和对象一样,不使用了就必然会回收。是否对类进行回收,HotSpot虚拟机提供了-Xnoclassgc参数进行控制,还可以使用-verbose:class以及-XX:+TraceClassLoading、-XX:+TraceClassUnLoading查看类加载和卸载信息,其中-verbose:class和-XX:+TraceClassLoading可以在Product版的虚拟机中使用,-XX:+TraceClassUnLoading参数需要FastDebug版的虚拟机支持。在大量使用反射、动态代理、CGLib等ByteCode框架、动态生成JSP以及OSGi这类频繁自定义ClassLoader的场景都需要虚拟机具备类卸载的功能,以保证永久代不会溢出。JVM参数使用如下:
public class TestClassLoad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ClassLoader classLoader1 = new TestClassLoader();
String str = new String("abc");
System.out.println(classLoader1);
System.out.println(str);
}
}
JVM配置参数:-verbose:class/-XX:+TraceClassLoading 运行结果如下:(这里只展示了部分加载信息)
[Opened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lang.Object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io.Serializable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lang.Comparable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lang.CharSequence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lang.String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lang.reflect.AnnotatedElement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lang.reflect.GenericDeclaration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lang.reflect.Type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lang.Class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lang.Cloneable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lang.ClassLoader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
[Loaded java.lang.Class$MethodArray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lang.Void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com.ren.test.jvm.TestClassLoader@7f31245a
abc
[Loaded java.lang.Shutdown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Loaded java.lang.Shutdown$Lock from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201jrelibrt.jar]
最基础的收集算法是“标记-清除”算法,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算法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所有被标记的对象,它的标记过程同上面对象“死亡”的两次标记。
之所以说它是最基础的收集算法,是因为后续的收集算法都是基于这种思路并对其不足进行改进而得到的。它的主要不足有两个:一个是效率问题,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的效率都不高;另一个是空间问题,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以后在程序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标记—清除算法的执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为了解决效率问题,一种称为“复制”的收集算法出现了,它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这样使得每次都是对整个半区进行内存回收,内存分配时也就不用考虑内存碎片等复杂情况,只要移动堆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内存即可,实现简单,运行高效。只是这种算法的代价是将内存缩小为了原来的一半,未免太高了一点。复制算法的执行过程如下图:
现在的商业虚拟机都采用这种收集算法来回收新生代,IBM公司的专门研究表明,新生代中的对象98%是“朝生夕死”的,所以并不需要按照1∶1的比例来划分内存空间,而是将年轻代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空间和两块较小的Survivor空间,每次使用Eden和其中一块Survivor。当回收时,将Eden和Survivor中还存活着的对象一次性地复制到另外一块Survivor空间上,最后清理掉Eden和刚才用过的Survivor空间。HotSpot虚拟机默认Eden和Survivor的大小比例是8∶1,也就是每次新生代中可用内存空间为整个新生代容量的90% (80%+10%),只有10%的内存会被“浪费”。
当然,98%的对象可回收只是一般场景下的数据,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每次回收都只有不多于10%的对象存活,当Survivor空间不够用时,需要依赖其他内存(这里指老年代)进行分配担保(Handle Promotion)。内存的分配担保就好比我们去银行借款,如果我们信誉很好,在98%的情况下都能按时偿还,于是银行可能会默认我们下一次也能按时按量地偿还贷款,只需要有一个担保人能保证如果我不能还款时,可以从他的账户扣钱,那银行就认为没有风险了。内存的分配担保也一样,如果另外一块Survivor空间没有足够空间存放上一次新生代收集下来的存活对象时,这些对象将直接通过分配担保机制进入老年代。
复制收集算法在对象存活率较高时就要进行较多的复制操作,效率将会变低。更关键的是,如果不想浪费50%的空间,就需要有额外的空间进行分配担保,以应对被使用的内存中所有对象都100%存活的极端情况,所以在老年代一般不能直接选用这种算法。
根据老年代的特点,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标记过程仍然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但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标记-整理”算法的示意图如下:
当前商业虚拟机的垃圾收集都采用“分代收集”算法,这种算法并没有什么新的思想,只是根据对象存活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一般是把Java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各个年代的特点采用最适当的收集算法。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时都发现有大批对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那就选用复制算法,只需要付出少量存活对象的复制成本就可以完成收集。而老年代中因为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就必须使用“标记—清理”或者“标记—整理”算法来进行回收。
JVM常用的垃圾收集算法先介绍到这里,大家发现有什么不妥之处,非常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哦
有时候比较忙不能及时回复小伙伴私信,请见谅;还有小伙伴留言让公开群名片,该群现在只针对微信好友,目前确实没精力管理,也希望小伙伴能理解,后期我们可以考虑公开 理解万岁,万岁,万万岁哈哈
以上是关于JVM 常用垃圾收集算法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