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应用:借助Kubernetes不停机从Heroku迁移至AWS
Posted 架构头条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实战应用:借助Kubernetes不停机从Heroku迁移至AWS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几个月前,我们成功地将大部分基础架构组件从 Heroku 迁移至 AWS。现在,当一切尘埃(还是应该说“云”)落定后,我想简要介绍一下做出这一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以及如何在确保我们的 Voucherify API 不停机(哪怕一分钟都没中断)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迁移任务。
为了更好地理解迁移工作的原因,先来简单了解一下 Voucherify 是什么,原本的架构是怎样的。
Voucherify 提供了可编程的构建块,可帮助用户构建优惠券、推介、商户会员制度等宣传推广活动。基本上,可将其理解为一种以 API 为先的平台,开发者可借此构建复杂并且个性化的宣传推广活动,例如当客户成为“高级”会员后,通过邮件向客户发送优惠券代码。企业还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追踪代码的兑换情况,借此确定怎样的推广活动可以获得最佳效果。最后,该平台还提供了仪表盘,营销人员可以借此简化与推广有关的维护工作,开发者也可以借此简化整个活动的监控工作。
整个平台基本上可分为三个组件:
暴露相关 API 的核心应用程序
提供仪表盘页面的网站
对与 API 无关的其他作业提供支撑的微服务
在数据存储方面,我们使用了 Postgres、Mongo 以及 Redis trio。
迁移后的架构是这样的:
负载:我们有一百多位客户,每月会产生数百万的 API 调用,其中包括常规请求以及一些开销巨大的请求,例如批量导入 / 导出,或与第三方集成系统同步等。
当我们在 2015 年上线 Voucherify 时,Heroku 曾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它为我们提供了极具成本效益的托管方式以及完善的持续部署工作流程。任何曾经用过 Heroku 的人都会明白将其与 GitHub 集成的过程会有多简单,以及部署速度能够有多快。此外 Heroku 还提供了完善的文档,并且社区也充满了活力。
借此我们可以更好地专注于自身产品的迭代,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大约 16 个月)里不需要为 DevOps 工作委派专职人员。托管在 Heroku 上最大的好处在于速度。我们只需要构建、发布、扩展,完全无需考虑基础架构问题(部署脚本、缩放、安全性等)。此外速度方面的收益还体现在 Heroku 遍布全球的数据中心为我们提供的低延迟访问体验,对我们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这个以 API 为先的平台最重要的事情是确保开发者获得一流体验,我觉得任何开发者面对卡顿的响应都不会感到开心。
Heroku 本来挺好,但我们的平台开始逐渐变得更加动态化。新的企业客户希望每天调用数万次 API,原本我们采用了“游击队”式的方法缩放 Dyno,但这样的做法开始变得越来越昂贵。我们已经明白,长远来看,这种架构的缩放性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毕竟作为一家已经起步的企业,我们必须快速加以应对。
当时我们的成本是这样的:
API 服务 — 750 美元(仅包括处理流量的 Dyno,不包括数据库)
Web 仪表盘 —$50 美元
处理更多 API 流量的另一个 Dyno,至少 50 美元
对于大批量操作(导入、导出),我们需要更大内存更大规模的容器,因此每个 Web Dyno 的成本将增长至 250 美元
但价格并非我们决定弃用 Heroku 的唯一原因。
首先,我们开始遇到一些很奇怪,并且难以调试的基础架构问题。有好几次我们注意到平台遇到了问题,无法获得确定性的响应结果。调查问题的过程中,却(在很久很久之后)发现问题源自 Heroku 本身。他们的服务状态页面不能及时更新。有时候他们的反应速度很快,但有时候我们只能自行尝试解决,因为等他们来处理还要多等好几个小时。
其次,Heroku(估计其他 PaaS 也是如此)的资源利用率很低。Heroku 只关心硬件的资源结构,但据我们所知,这样的资源限制策略虽然很重要并且合理,但毕竟每个应用程序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相关的 CPU/ 内存利用率配置文件也需要酌情调整。为了升级更大的内存,我们还得为额外的 CPU 资源付费,但这些 CPU 资源我们根本不需要。如果需要进一步缩放应用,情况还会更严峻,不必要的成本也会更高。就以我们的情况来说吧,我们的基础架构工程师 Tom 曾经说过:
现在,每月支付相同费用(750 美元,仅服务,不包括数据库)的情况下,我们再也不需要头疼批量操作的问题,因为目前的资源利用率更合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流量翻了六倍。
最后,加载项极为有限。Heroku 的一些加载项无法兼容 Voucherify 集成的最新版软件。例如 Compose 加载项只能用于 2.6 版的软件。
结合所有这些因素,继续使用 Heroku 只能导致我们浪费更多资金和时间。
为何选择 AWS?我猜答案可能会让一些人失望,但毕竟 AWS 是目前最流行的云提供商,我们也从以往的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事先我们并没有进行调研,此外我们的数据库实例原本就已经托管在 AWS 的同一个区域中。
我们的 API 需要出处理全球成千上万的优惠券兑换请求,如果 API 停机,全球会有大量用户感到沮丧,并认为自己刚刚结账换来的优惠券就已经失效了。或者可能会让某些用户无法使用生日礼券支付自己期待已久的无人机。这样令人不悦的情况会很快引起我们企业客户的关注,进而让他们对我们的服务感到失望,这种局面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
因此我们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以可用性为最高要务的迁移策略。我们的做法如下:
首先通过 Bash 脚本迁移一个应用程序。在确定了所有细节(依赖项、安全补丁等)之后,脚本的运行就变成了常规的 IT 维护任务。为此我们选择了容器技术,因为我们的 API 需要通过一组服务器运行,并且需要具备负载均衡、自动缩放、故障转移等能力(Heroku 自带这些功能),相关的编排工作是通过 Kubernetes 实现的,相比 Mesos 和 Docker Swarm,Kubernetes 似乎有着最大规模的社区。
Kubernetes 内建了对 Google Cloud Platform 的支持,但并未直接支持 AWS,因此我们使用 StackPoint 简化 k8s 的配置。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配置 AWS 群集。StackPoint 最棒的地方在于,可以提供与节点数量无关的统一费率。使用 k8s 的其他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在需要时将群集迁移至其他云平台,这让我们喜出望外,因为最近就有客户询问是否能提供 AWS 之外的其他托管选项。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随时在其他区域创建群集,而整个过程可以在 15 分钟内顺利完成。
引入了 k8s 监视平台:Prometheus + Grafana。我们计划令行撰文介绍具体做法,如果你也关注这个问题,不妨订阅我们的博客。
通过计算 Heroku 平台当前的资源使用率,为所需容器资源设置基准线,并作为选择 EC2 节点规模的依据。
通过 Route53 对流量逐步进行重路由:
0% AWS — 90% Heroku
25% — 75%
50% — 50%
100% AWS
最终我们获得了一个更可预测的平台,并且面对未来几个月的流量增长也获得了更稳妥的保障。我们的几个服务依然会使用 Heroku,例如仪表盘,因为这样做更易于部署,并且这些服务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多资源。
活动推荐
随着 AI、Big Data、Cloud 的逐渐成熟,FAAS、CAAS 等技术的兴起,以及被运维业务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很多传统的运维技术和解决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运维所需,AIOps 智能运维、大数据运维、ChatOps、SRE、Chaos Engineering、微服务与容器运维等新技术和方向应运而生,它们一方面把最前沿的技术结合到运维中来,一方面在人员角色、领域范围、文化等方面又有了很多扩展,让传统运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是关于实战应用:借助Kubernetes不停机从Heroku迁移至AWS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