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设计之设计模型
Posted Jefferson零点工坊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架构设计之设计模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对架构设计方法重新梳理了一下,如下是根据多年积累、收集形成的,并非完全原创。
软件如果没有良好的架构设计,在产品的第一版中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太大问题,而且设置可能会觉得进度更快,成本更低。但如果你的产品需要在企业发展中不断持续迭代,增加新的功能,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你就会发现如果没有良好的架构设计,在后续开发中,一个简单功能的开发都会翻天动地,动辄几个人月的开发工作量,而且还会质量不稳定,不可控。并且随产品发展的时间周期加长,没有良好架构设计产品的单位功能开发成本程几何级数增长甚至3~5年以后,产品无法维护,必须重构。
这就是为什么老板会觉得,产品开发感觉都差不多了,为什么会用人越来越多,总也稳定不下来的原因之一。下面我就从架构层面来聊聊。
主流架构设计正在由集中式架构向分布式架构的技术转型,正如从盖砖瓦房向盖高楼大厦转变一样,必然要有组织、文化、理念和设计方法的同步更新,其中最不可或缺的能力就是架构设计能力。开门见山,先来看看目前主流的几种典型的架构模型。
整洁架构
此架构模型在《架构整洁之道》中有详细描述。顺便做个广告,《架构整洁之道》是一部很棒的架构书籍,介绍的不仅是整洁架构本身,而是架构设计的一些很棒的原则,建议大家购买。
回来说整洁架构,在整洁架构里,同心圆代表应用软件的不同部分,从里到外依次是领域模型、领域服务、应用服务、最外围是容易变化的内容,如界面和基础设施(如数据存储等)。整洁架构是以领域模型为中心,不是以数据为中心。
追溯微服务架构的渊源,一般会涉及到六边形架构。六边形架构的核心理念是:应用是通过端口与外部进行交互的,这也是微服务架构下 API 网关盛行的主要原因。六边形架构中,内部业务逻辑(应用层和领域模型)与外部资源(APP,WEB 应用以及数据库资源等)完全隔离,仅通过适配器进行交互。它解决了业务逻辑与用户界面的代码交错的主要问题,从而可以很好的实现前后端分离。
领域驱动设计分层架构
DDD 分层架构各层定义与职能:
展现层:它负责向用户显示信息和解释用户命令,完成前端界面逻辑。这里的用户不一定是使用用户界面的人,也可以是另一个计算机系统。
应用层:它是很薄的一层,负责展现层与领域层之间的协调,也是与其它系统应用层进行交互的必要渠道。应用层要尽量简单,不包含业务规则或者知识,不保留业务对象的状态,只保留有应用任务的进度状态,更注重流程性的东西。它只为领域层中的领域对象协调任务,分配工作,使它们互相协作。
领域层:它是业务软件的核心所在,包含了业务所涉及的领域对象(实体、值对象)、领域服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负责表达业务概念、业务状态信息以及业务规则,具体表现形式就是领域模型。领域驱动设计提倡富领域模型,即尽量将业务逻辑归属到领域对象上,实在无法归属的部分则以领域服务的形式进行定义。
基础设施层:它向其他层提供通用的技术能力,为应用层传递消息(API 网关等),为领域层提供持久化机制(如数据库资源)等。
虽然整洁架构、六边形架构以及 DDD 分层架构三种架构模型展现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但其架构思想与微服务架构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原则高度一致。
整洁、六边形以及 DDD 三种架构模型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六边形架构、DDD 分层架构的白框部分以及整洁架构
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架构过程,整洁和六边形架构模型面向的是开发者,而DDD是面向从业务到开发全过程,项目详细介绍DDD的架构模型设计过程,对其他两种模型的应用也会有所启发。
领域驱动设计概述
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处理高度复杂域的设计思想,试图分离技术实现的复杂性,围绕业务概念构建领域模型来控制业务的复杂性,以解决软件难以理解,难以演化等问题。团队利用它可以成功的开发复杂业务软件系统,在系统变大时仍能保持敏捷性。
领域驱动设计分为两个阶段:
以一种领域专家、设计人员、开发人员都能理解的通用语言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领域概念,然后将这些概念设计成一个领域模型;
由领域模型驱动软件设计,用代码来实现该领域模型。
领域驱动设计的核心诉求是让业务架构和系统架构形成绑定关系,当我们去响应业务变化调整业务架构时,系统架构的改变也会随之发生。在领域驱动设计中业务架构的梳理和系统架构的梳理是同步进行的,其结果是设计出的业务上下文和系统模块结构是绑定的。同时技术架构也是解耦的,可以根据划分出来的业务上下文的系统架构选择最合适的实现技术。
领域驱动设计可能会给你带来以下收获:
1、领域驱动设计是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设计方法,它能带给你从战略设计到战术设计的规范过程,使得你的设计思路能够更加清晰,设计过程更加规范。
2、领域驱动设计尤其善于处理与领域相关的高复杂度业务的产品研发,通过它可以为你的产品建立一个核心而稳定的领域模型内核,有利于领域知识的传递与传承。
3、领域驱动设计强调团队与领域专家的合作,能够帮助团队建立一个沟通良好的团队组织,构建一致的架构体系。领域驱动设计强调对架构与模型的精心打磨,尤其善于处理系统架构的演进设计。
4、领域驱动设计的思想、原则与模式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架构设计能力。
5、领域驱动设计与微服务架构天生匹配,无论是在新项目中设计微服务架构,还是将系统从单体架构演进到微服务设计,都可以遵循领域驱动设计的架构原则。
这里只讲述基本的设计流程,详细设计方法需要参考专门书籍。
DDD 设计包括战略设计和战术设计两个部分。在战略设计阶段主要完成领域建模和服务地图。在战术设计阶段,通过聚合、实体、值对象以及不同层级的服务,完成架构的的建设和实施。通过 DDD 可以保证业务模型、系统模型、架构模型以及代码模型的一致。
本部分主要讨论领域设计方法,如对战术设计和开发方法感兴趣可查阅 DDD 战术设计相关资料。
DDD 领域设计过程包括产品愿景、场景分析、领域建模和服务地图阶段,也可根据需要裁剪不必要的阶段和参与角色。领域驱动设计一般经历 2-6 周的时间,领域模型设计完成后,即可投入架构的实施。
1、产品愿景
产品愿景是对产品的顶层价值设计,对产品目标用户、核心价值、差异化竞争点等策略层信息达成一致,避免产品在演进过程中偏离方向。
阶段输入:产品初衷、用户研究、竞品知识和差异性想法 。
参与角⾊:业务需求方、产品经理、开发组长和产品发起人。
阶段产出:电梯演讲画布。
2、场景分析
场景分析是针对核心用户及顶层服务的一种定性分析,从⽤户视角出发,探索问题域中的典型场景分析。同时也是从用户视角对问题域的探索,产出问题域中需要支撑的场景分类及典型场景,用以支撑领域建模阶段。
阶段输⼊:核⼼干系人和服务价值定位。
参与角色:产品经理、开发组长和测试组长。
阶段产出:场景分类清单。
3、领域建模
领域建模是通过对业务和问题域进⾏分析,建⽴领域模型,向上通过限界上下⽂指导微服务的边界设计,向下通过聚合指导实体的对象设计。领域建模主要采用事件风暴方法。
阶段输入:业务领域知识和场景分类清单。
参与角色:领域专家、架构师、产品经理、开发组长和测试组长。
阶段产出:聚合模型和限界上下⽂地图。
4、服务地图
服务地图是整个产品服务架构的体现。结合业务与技术因素,对服务的粒度、边界划分、集 成关系进⾏梳理,得到反映系统微服务层面设计的服务地图。
阶段输⼊:限界上下⽂地图。
参与角⾊:产品经理、开发组长、测试组长和产品发起人。
阶段产出:服务地图。
在进行服务地图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要素:1. 围绕限界上下⽂边界。2. 考虑不同业务变化速度 / 相关度、发布频率。3. 考虑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如系统弹性伸缩要求、安全性要求和可⽤性要求。4. 考虑团队组织和沟通效率。5. 软件包限制。6. 技术和架构的异构。
通过 DDD 战略和战术全流程设计可建立业务架构与系统架构的一一映射,保证业务和代码模型的一致性。
良好的架构设计优势明显,但也有问题,或者说代价。首先就是进度和成本的代价。
我们的软件产品一般都会分为几个阶段,1、产品成型阶段,这个阶段可以作为商业用途,试探市场反应。2、发展阶段,如果发现产品OK,那么进入发展阶段,这阶段会拓展大量客户有大量需求,定制需求,A/B测试等等,这阶段的研发投入会远远高于产品成型阶段。3、维持阶段,市场走下坡路,无力回天,保持最低成本,获取最大投入产出比。
良好架构设计的产品,在产品成型阶段中,成本投入一般会是没有良好架构设计的2倍,时间进度至少是1.5倍。而在发展阶段中,一般是没有良好架构设计产品的1/2,1/3,1/10,是随着产品发展的时间周期加长,没有良好架构设计产品的单位功能开发成本程几何级数增长,一般预计,3~5年以后,产品处于无法维护的阶段,必须重构才能解决问题。
架构设计也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高度,如文化、组织和技术,需要企业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如果高度不够,我们是否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呢?
以上是关于架构设计之设计模型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