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通信建立的过程怎样,端口有啥作用?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TCP/IP通信建立的过程怎样,端口有啥作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CP/IP通信建立的过程怎样,端口有什么作用

在发出将建立通信会话的第一个数据包之前,发送方主机上的 TCP/IP 协议执行以下四个不同的步骤:

1.TCP/IP 将主机名或 NetBios 名称解析为 IP 地址。

2.使用目标 IP 地址和 IP 路由表,TCP/IP 确定要使用的接口和下一跃点 IP 地址。

3.对于共享访问技术(例如,以太网、令牌环和分布式光纤数据接口 (FDDI))上的单播 IP 流量,地址解析协议 (ARP) 将下一跃点 IP 地址解析为媒体访问控制 (MAC) 地址(也称为数据链接层地址)。

对于以太网和 FDDI 上的多播 IP 流量,目标多播 IP 地址会被映射到相应的多播 MAC 地址。对于令牌环上的多播 IP 流量,使用功能地址 0xC0-00-00-04-00-00。对于共享访问技术上的广播流量,MAC 地址会被映射到 0xFF-FF-FF-FF-FF-FF。

4.之后,IP 数据报会被发送到通过 ARP 解析的 MAC 地址、多播映射或 MAC 级广播地址。

网络访问要通过不同的协议进行,各种协议要通过不同的端口进行访问,如25端口是邮件端口,3389超级终端(就是木马程序最想打开的端口),8000=腾讯OICQ服务器端等等很多很多,记住常用的几个就可以了。
参考技术A tcp/ip通信过程,简单为,三次建立,四次断开。具体如下:
三次建立:
主机a发送syn(seq=x)报文给主机b,主机a进入syn_send状态 ;
主机b收到syn报文,回应一个syn(seq=y)ack(ack=x+1)报文,主机b进入syn_recv状态;
主机a收到主机b的syn报文,回应一个ack(ack=y+1)报文,主机a进入established状态。
三次握手完成,主机a和主机b已经建立连接。
四次断开:
某个应用进程先调用close,称该端执行“主动关闭”(active close)。该端的tcp发送一个fin分节,表示数据发送完毕;
接收到这个fin的对端执行“被动关闭”(passive close),这个fin由tcp确认。
一段时间的等待后,接收到这个文件结束符的应用进程将调用close关闭它的套接字,所以它的tcp也发送一个fin。
接收到这个最终fin的原发送端tcp(主动要求关闭连接的那一端)确认这个fin。
因为每个方向都需要一个fin和ack,所以断开需要4个次连接。
参考技术B 第一步:下载《兔~子代理》
第二步:选择所需地区
第三步:完成连接
第四步:查询IP
第五步:打开限制
参考技术C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简单地说,就是由底层的IP协议和TCP协议组成的。TCP/IP协议的开发工作始于70年代,是用于互联网的第一套协议。
1.1 TCP/IP参考模型
TCP/IP协议的开发研制人员将Internet分为五个层次,以便于理解,它也称为互联网分层模型或互联网分层参考模型,如下表:

应用层(第五层)
传输层(第四层)
互联网层(第三层)
网络接口层(第二层)
物理层(第一层)

•物理层:对应于网络的基本硬件,这也是Internet物理构成,即我们可以看得见的硬件设备,如PC机、互连网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必须对这些硬件设备的电气特性作一个规范,使这些设备都能够互相连接并兼容使用。

•网络接口层:它定义了将数据组成正确帧的规程和在网络中传输帧的规程,帧是指一串数据,它是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单位。

•互联网层:本层定义了互联网中传输的“信息包”格式,以及从一个用户通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到最终目标的"信息包"转发机制。

•传输层:为两个用户进程之间建立、管理和拆除可靠而又有效的端到端连接。

•应用层:它定义了应用程序使用互联网的规程。
1. 2 网间协议IP
Internet 上使用的一个关键的底层协议是网际协议,通常称IP协议。我们利用一个共同遵守的通信协议,从而使 Internet 成为一个允许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不同操作系统的网络。要使两台计算机彼此之间进行通信,必须使两台计算机使用同一种"语言"。通信协议正像两台计算机交换信息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规定了通信双方在通信中所应共同遵守的约定。
计算机的通信协议精确地定义了计算机在彼此通信过程的所有细节。例如,每台计算机发送的信息格式和含义,在什么情况下应发送规定的特殊信息,以及接收方的计算机应做出哪些应答等等。
网际协议IP协议提供了能适应各种各样网络硬件的灵活性,对底层网络硬件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任何一个网络只要可以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传送二进制数据,就可以使用IP协议加入 Internet 了。
如果希望能在 Internet 上进行交流和通信,则每台连上 Internet 的计算机都必须遵守IP协议。为此使用 Internet 的每台计算机都必须运行IP软件,以便时刻准备发送或接收信息。
IP协议对于网络通信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安装IP软件,使许许多多的局域网络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又严密的通信系统。从而使 Internet 看起来好像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并不存在的虚拟网络,只不过是利用IP协议把全世界上所有愿意接入 Internet 的计算机局域网络连接起来,使得它们彼此之间都能够通信。
1.3 传输控制协议TCP
尽管计算机通过安装IP软件,从而保证了计算机之间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但IP协议还不能解决数据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若要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连上 Internet 的计算机还需要安装TCP协议来提供可靠的并且无差错的通信服务。
TCP协议被称作一种端对端协议。这是因为它为两台计算机之间的连接起了重要作用:当一台计算机需要与另一台远程计算机连接时,TCP协议会让它们建立一个连接、发送和接收数据以及终止连接。
传输控制协议TCP协议利用重发技术和拥塞控制机制,向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连接,使它能够自动适应网上的各种变化。即使在 Internet 暂时出现堵塞的情况下,TCP也能够保证通信的可靠。
众所周知, Internet 是一个庞大的国际性网络,网路上的拥挤和空闲时间总是交替不定的,加上传送的距离也远近不同,所以传输数据所用时间也会变化不定。TCP协议具有自动调整"超时值"的功能,能很好地适应 Internet 上各种各样的变化,确保传输数值的正确。
因此,从上面我们可以了解到:IP协议只保证计算机能发送和接收分组数据,而TCP协议则可提供一个可靠的、可流控的、全双工的信息流传输服务。

综上所述,虽然IP和TCP这两个协议的功能不尽相同,也可以分开单独使用,但它们是在同一时期作为一个协议来设计的,并且在功能上也是互补的。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保证 Internet 在复杂的环境下正常运行。凡是要连接到 Internet 的计算机,都必须同时安装和使用这两个协议,因此在实际中常把这两个协议统称作TCP/IP协议。
1. 4 IP地址及其分类
在Internet上连接的所有计算机,从大型机到微型计算机都是以独立的身份出现,我们称它为主机。为了实现各主机间的通信,每台主机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就好像每一个住宅都有唯一的门牌一样,才不至于在传输数据时出现混乱。
Internet的网络地址是指连入Internet网络的计算机的地址编号。所以,在Internet网络中,网络地址唯一地标识一台计算机。
我们都已经知道,Internet是由几千万台计算机互相连接而成的。而我们要确认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靠的就是能唯一标识该计算机的网络地址,这个地址就叫做IP(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地址,即用Internet协议语言表示的地址。
目前,在Internet里,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地址,为了便于记忆,将它们分为4组,每组8位,由小数点分开,用四个字节来表示,而且,用点分开的每个字节的数值范围是0~255,如202.116.0.1,这种书写方法叫做点数表示法。
IP地址可确认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网络和计算机,而要识别其他网络或其中的计算机,则是根据这些IP地址的分类来确定的。一般将IP地址按节点计算机所在网络规模的大小分为A,B,C三类,默认的网络掩码是根据IP地址中的第一个字段确定的。
1. A类地址
A类地址的表示范围为:0.0.0.0~126.255.255.255,默认网络掩码为:255.0.0.0;A类地址分配给规模特别大的网络使用。A类网络用第一组数字表示网络本身的地址,后面三组数字作为连接于网络上的主机的地址。分配给具有大量主机(直接个人用户)而局域网络个数较少的大型网络。例如IBM公司的网络。
2. B类地址
B类地址的表示范围为:128.0.0.0~191.255.255.255,默认网络掩码为:255.255.0.0;B类地址分配给一般的中型网络。B类网络用第一、二组数字表示网络的地址,后面两组数字代表网络上的主机地址。
3. C类地址
C类地址的表示范围为:192.0.0.0~223.255.255.255,默认网络掩码为:255.255.255.0;C类地址分配给小型网络,如一般的局域网和校园网,它可连接的主机数量是最少的,采用把所属的用户分为若干的网段进行管理。C类网络用前三组数字表示网络的地址,最后一组数字作为网络上的主机地址。

实际上,还存在着D类地址和E类地址。但这两类地址用途比较特殊,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D类地址称为广播地址,供特殊协议向选定的节点发送信息时用。E类地址保留给将来使用。
连接到Internet上的每台计算机,不论其IP地址属于哪类都与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处于平等地位,因为只有IP地址才是区别计算机的唯一标识。所以,以上IP地址的分类只适用于网络分类。
在Internet中,一台计算机可以有一个或多个IP地址,就像一个人可以有多个通信地址一样,但两台或多台计算机却不能共用一个IP地址。如果有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相同,则会引起异常现象,无论哪台计算机都将无法正常工作。
顺便提一下几类特殊的IP地址:
1. 广播地址 目的端为给定网络上的所有主机,一般主机段为全0
2. 单播地址 目的端为指定网络上的单个主机地址
3. 组播地址 目的端为同一组内的所有主机地址
4. 环回地址 127.0.0.1 在环回测试和广播测试时会使用
1.5 子网的划分
若公司不上Internet,那一定不会烦恼IP Address的问题,因为可以任意使用所有的IP Address,不管是A Class或是B Class,这个时候不会想到要用Sub Net,但若是上Internet那IP Address便弥足珍贵了,目前全球一阵Internet热,IP Address已经愈来愈少了,而所申请的IP Address目前也趋保守,而且只有经申请的IP Address能在Internet使用,但对某些公司只能申请到一个C CLass的IP Address,但又有多个点需要使用,那这时便需要使用到Subnet,这就需要考虑子网的划分,下面简介Subnet的原理及如何规划。
1.5.1 Subnet Mask的介绍
设定任何网路上的任何设备不管是主机、PC、Router等皆需要设定IP Address,而跟随着IP Address的是所谓的NetMask,这个NetMask主要的目的是由IP Address中也能获得NetworkNumber,也就是说IP Address和Net Mask作AND而得到Network Number,如下所示:
IP Address
192.10.10.611000000.00001010.00001010.00000110
NetMask
255.255.255.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
AND
-------------------------------------------------------------------
Network Number
192.10.10.011000000.00001010.00001010.00000000
NetMask有所谓的预设值,如下所示
Class IP Address 范围 Net Mask
A 1.0.0.0-126.255.255.255255.0.0.0
B 128.0.0.0-191.255.255.255255.255.0.0
C 192.0.0.0-223.255.255.255255.255.255.0
在预设的Net Mask都只有255的值,在谈到Subnet Mask时这个值便不一定是255了。在完整一组C Class中如203.67.10.0-203.67.10.255 NetMask255.255.255.0,203.67.10.0称之Network Number(将IP Address和Netmask作AND),而203.67.10.255是Broadcast的IP Address,所以这两者皆不能使用,实际只能使用203.67.10.1--203.67.10.254等254个IP Address,这是以255.255.255.0作NetMask的结果,而所谓Subnet Msk尚可将整组C Class分成数组Network Number,这要在NEtMask作手脚,若是要将整组C CLass分成2个Network Number那NetMask设定为255.255.255.192,若是要将整组C CLass分成8组Network Number则NetMask要为255.255.255.224,这是怎麽来的,由以上知道Network Number是由IP Address和NetMask作AND而来的,而且将NetMask以二进位表示法知道是1的会保留,而为0的去掉

192.10.10.193--11000000.00001010.00001010.10000001
255.255.255.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
--------------------------------------------------------------
192.10.10.0--11000000.00001010.00001010.00000000
以上是以255.255.255.0为Net Mask的结果,Network Number是192.10.10.0,若是使用255.255.255.224作Net Mask结果便有所不同
192.10.10.193--11000000.00001010.00001010.10000000
255.255.255.224--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
--------------------------------------------------------------
192.10.10.192--11000000.00001010.00001010.10000000
此时Network Number变成了192.10.10.192,这便是Subnet。那要如何决定所使用的NetMask,255.255.255.224以二进位表示法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变化是在最后一组,11100000便是224,以三个Bit可表示2的3次方便是8个Network Number
NetMask二进位表示法可分几个Network
255.255.255.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1
255.255.255.128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2
255.255.255.192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4
255.255.255.224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8
255.255.255.24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16
255.255.255.248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32
255.255.255.252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64
以下使用255.255.255.224将C Class203.67.10.0分成8组Net work Number,各个Network Number及其Broadcast IP Address及可使用之IP Address序号Network Number Broadcast可使用之IP Address
(1)203.67.10.0--203.67.10.31
203.67.10.1--203.67.10.30
(2)203.67.10.32--203.67.10.63
203.67.10.33--203.67.10.62
(3)203.67.10.64--203.67.10.95
203.67.10.65--203.67.10.94
(4)203.67.10.96--203.67.10.127
203.67.10.97--203.67.10.126
(5)203.67.10.128--203.67.10.159
203.67.10.129--203.67.10.158
(6)203.67.10.160--203.67.10.191
203.67.10.161--203.67.10.190
(7)203.67.10.192--203.67.10.223
203.67.10.193--203.67.10.222
(8)203.67.10.224--203.67.10.255
203.67.10.225--203.67.10.254
可验证所使用的IP Address是否如上表所示
203.67.10.115--11001011.01000011.00001010.01110011
255.255.255.224--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
--------------------------------------------------------------
203.67.10.96--11001011.01000011.00001010.01100000
203.67.10.55--11001011.01000011.00001010.00110111
255.255.255.224--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
--------------------------------------------------------------
203.67.10.32--11001011.01000011.00001010.00100000
其他的NetMask所分成的NetworkNumber可自行以上述方法自行推演出来。
1.5.3 Subnet的应用
使用Subnet是要解决只有一组C Class但需要数个Network Number的问题,并不是解决IP Address不够用的问题,因为使用Subnet反而能使用的IP Address会变少,Subnet通常是使用在跨地域的网络互联之中,两者之间使用Router连线,同时也上Internet,但只申请到一组C Class IP Address,过Router又需不同的Network,所以此时就必须使用到Subnet,当然二网络间也可以Remote Bridge连接,那便没有使用Subnet的问题。
1.6 几个常用的程序
1.6.1 ping
这个程序用来检测一帧数据从当前主机传送到目的主机所需要的时间。当网络运行中出现故障时,采用这个实用程序来预测故障和确定故障源是非常有效的。如果执行ping不成功,则可以预测故障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线是否连通,网络适配器配置是否正确,IP地址是否可用等;如果执行ping成功而网络仍无法使用,那么问题很可能出在网络系统的软件配置方面,ping成功只能保证当前主机与目的主机间存在一条连通的物理路径。它还提供了许多参数,如-t使当前主机不断地向目的主机发送数据,直到使用Ctrl-C中断;-n 可以自己确定向目的主机发送的数据帧数等等。
1.6.2 winipcfg
它用来显示主机内IP协议的配置信息。它采用Windows窗口的形式显示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默认网关等,还可以查看主机的相关信息如:主机名、DNS服务器、节点类型等。其中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在检测网络错误时非常有用。
1.6.3 tracert
这个程序的功能是判定数据包到达目的主机所经过的路径、显示数据包经过的中继节点清单和到达时间。还可以使用参数-d决定是否解析主机名。
1.6.4 netstat
这个程序有助于我们了解网络的整体使用情况。它可以显示当前正在活动的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如采用的协议类型、当前主机与远端相连主机(一个或多个)的IP地址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状态等。它提供的较为常用的参数是:-e用以显示以太网的统计信息;-s显示所有协议的使用状态,这些协议包括TCP、UDP和IP,一般这两个参数都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另外-p可以选择特定的协议并查看其具体使用信息,-a 可以显示所有主机的端口号,-r则显示当前主机的详细路由信息。 要运行以上这些程序,只要在DOS方式或Windows开始菜单的运行栏中以命令行的形式键入程序名即可。灵活使用这几个程序可以使你大体了解自己主机对网络的使用情况。

图解 TCP/IP 协议

本文通过两个图来梳理TCP-IP协议相关知识。TCP通信过程包括三个步骤:建立TCP连接通道,传输数据,断开TCP连接通道。如图1所示,给出了TCP通信过程的示意图。


图1 TCP 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图1主要包括三部分:建立连接、传输数据、断开连接。


1)建立TCP连接很简单,通过三次握手便可建立连接。


2)建立好连接后,开始传输数据。TCP数据传输牵涉到的概念很多:超时重传、快速重传、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等等。


3)断开连接的过程也很简单,通过四次握手完成断开连接的过程。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送syn包(seq=x)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x+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eq=y),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y+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握手过程中传送的包里不包含数据,三次握手完毕后,客户端与服务器才正式开始传送数据。理想状态下,TCP连接一旦建立,在通信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主动关闭连接之前,TCP 连接都将被一直保持下去。


传输数据过程:


a.超时重传


超时重传机制用来保证TCP传输的可靠性。每次发送数据包时,发送的数据报都有seq号,接收端收到数据后,会回复ack进行确认,表示某一seq号数据已经收到。发送方在发送了某个seq包后,等待一段时间,如果没有收到对应的ack回复,就会认为报文丢失,会重传这个数据包。


b.快速重传


接受数据一方发现有数据包丢掉了。就会发送ack报文告诉发送端重传丢失的报文。如果发送端连续收到标号相同的ack包,则会触发客户端的快速重传。比较超时重传和快速重传,可以发现超时重传是发送端在傻等超时,然后触发重传;而快速重传则是接收端主动告诉发送端数据没收到,然后触发发送端重传。


c.流量控制


这里主要说TCP滑动窗流量控制。TCP头里有一个字段叫Window,又叫Advertised-Window,这个字段是接收端告诉发送端自己还有多少缓冲区可以接收数据。于是发送端就可以根据这个接收端的处理能力来发送数据,而不会导致接收端处理不过来。 滑动窗可以是提高TCP传输效率的一种机制。


d.拥塞控制


滑动窗用来做流量控制。流量控制只关注发送端和接受端自身的状况,而没有考虑整个网络的通信情况。拥塞控制,则是基于整个网络来考虑的。考虑一下这样的场景:某一时刻网络上的延时突然增加,那么,TCP对这个事做出的应对只有重传数据,但是,重传会导致网络的负担更重,于是会导致更大的延迟以及更多的丢包,于是,这个情况就会进入恶性循环被不断地放大。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网络内有成千上万的TCP连接都这么行事,那么马上就会形成“网络风暴”,TCP这个协议就会拖垮整个网络。为此,TCP引入了拥塞控制策略。拥塞策略算法主要包括:慢启动,拥塞避免,拥塞发生,快速恢复。


四次握手断开连接:


第一次挥手:主动关闭方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主动方到被动关闭方的数据传送,也就是主动关闭方告诉被动关闭方:我已经不会再给你发数据了(当然,在fin包之前发送出去的数据,如果没有收到对应的ack确认报文,主动关闭方依然会重发这些数据),但此时主动关闭方还可以接受数据。


第二次挥手:被动关闭方收到FIN包后,发送一个ACK给对方,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与SYN相同,一个FIN占用一个序号)。


第三次挥手:被动关闭方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被动关闭方到主动关闭方的数据传送,也就是告诉主动关闭方,我的数据也发送完了,不会再给你发数据了。


第四次挥手:主动关闭方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给被动关闭方,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至此,完成四次挥手。


图2给出了TCP通信过程中的状态转移图,理解此图是我们理解TCP-IP协议的关键。

图2 TCP状态转移图


状态图详细解读:


1.CLOSED:起始点,在超时或者连接关闭时候进入此状态。


2.LISTEN:服务端在等待连接过来时候的状态,服务端为此要调用socket,bind,listen函数,就能进入此状态。此称为应用程序被动打开(等待客户端来连接)。


3.SYN_SENT:客户端发起连接,发送SYN给服务器端。如果服务器端不能连接,则直接进入CLOSED状态。


4.SYN_RCVD:跟3对应,服务器端接受客户端的SYN请求,服务器端由LISTEN状态进入SYN_RCVD状态。同时服务器端要回应一个ACK,同时发送一个SYN给客户端;另外一种情况,客户端在发起SYN的同时接收到服务器端得SYN请求,客户端就会由SYN_SENT到SYN_RCVD状态。


5.ESTABLISHED: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在完成3次握手进入状态,说明已经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以上是建立连接时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产生的状态转移说明。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明了,如果你对三次握手比较熟悉,建立连接时的状态转移还是很容易理解。


下面,我们来看看连接关闭时候的状态转移说明,关闭需要进行4次双方的交互,还包括要处理一些善后工作(TIME_WAIT状态),注意,这里主动关闭的一方或被动关闭的一方不是指特指服务器端或者客户端,是相对于谁先发起关闭请求来说的:


6.FIN_WAIT_1:主动关闭的一方,由状态5进入此状态。具体的动作是发送FIN给对方。


7.FIN_WAIT_2:主动关闭的一方,接收到对方的FIN-ACK(即fin包的回应包),进入此状态。


8.CLOSE_WAIT:接收到FIN以后,被动关闭的一方进入此状态。具体动作是接收到FIN,同时发送ACK。(之所以叫close_wait可以理解为被动关闭方此时正在等待上层应用发出关闭连接指令)


9.LAST_ACK:被动关闭的一方,发起关闭请求,由状态8进入此状态。具体动作是发送FIN给对方,同时在接收到ACK时进入CLOSED状态。


10.CLOSING:两边同时发起关闭请求时,会由FIN_WAIT_1进入此状态。具体动作是接收到FIN请求,同时响应一个ACK。


11.TIME_WAIT:最纠结的状态来了。从状态图上可以看出,有3个状态可以转化成它,我们一一来分析:


a.由FIN_WAIT_2进入此状态:在双方不同时发起FIN的情况下,主动关闭的一方在完成自身发起的关闭请求后,接收到被动关闭一方的FIN后进入的状态。


b.由CLOSING状态进入:双方同时发起关闭,都做了发起FIN的请求,同时接收到了FIN并做了ACK的情况下,由CLOSING状态进入。


c.由FIN_WAIT_1状态进入:同时接受到FIN(对方发起),ACK(本身发起的FIN回应),与b的区别在于本身发起的FIN回应的ACK先于对方的FIN请求到达,而b是FIN先到达。这种情况概率最小。


关闭的4次连接最难理解的状态是TIME_WAIT,存在TIME_WAIT的2个理由:


1.可靠地实现TCP全双工连接的终止。


2.允许老的重复分节在网络中消逝。


附:


慢热启动算法 – Slow Start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TCP的慢热启动。慢启动的意思是,刚刚加入网络的连接,一点一点地提速,不要一上来就像那些特权车一样霸道地把路占满。新同学上高速还是要慢一点,不要把已经在高速上的秩序给搞乱了。


慢启动的算法如下(cwnd全称Congestion Window):


1)连接建好的开始先初始化cwnd = 1,表明可以传一个MSS大小的数据。


2)每当收到一个ACK,cwnd++; 呈线性上升


3)每当过了一个RTT,cwnd = cwnd*2; 呈指数让升


4)还有一个ssthresh(slow start threshold),是一个上限,当cwnd >= ssthresh时,就会进入“拥塞避免算法”(后面会说这个算法)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网速很快的话,ACK也会返回得快,RTT也会短,那么,这个慢启动就一点也不慢。


拥塞避免算法 – Congestion Avoidance


前面说过,还有一个ssthresh(slow start threshold),是一个上限,当cwnd >= ssthresh时,就会进入“拥塞避免算法”。一般来说ssthresh的值是65535,单位是字节,当cwnd达到这个值时后,算法如下:


1)收到一个ACK时,cwnd = cwnd + 1/cwnd


2)当每过一个RTT时,cwnd = cwnd + 1


这样就可以避免增长过快导致网络拥塞,慢慢的增加调整到网络的最佳值。很明显,是一个线性上升的算法。


拥塞状态时的算法


前面我们说过,当丢包的时候,会有两种情况:


1)等到RTO超时,重传数据包。TCP认为这种情况太糟糕,反应也很强烈。


●sshthresh = cwnd /2

●cwnd 重置为 1

●进入慢启动过程


2)Fast Retransmit算法,也就是在收到3个duplicate ACK时就开启重传,而不用等到RTO超时。


●TCP Tahoe的实现和RTO超时一样。

●TCP Reno的实现是:

●cwnd = cwnd /2

●sshthresh = cwnd

●进入快速恢复算法——Fast Recovery


上面我们可以看到RTO超时后,sshthresh会变成cwnd的一半,这意味着,如果cwnd<=sshthresh时出现的丢包,那么TCP的sshthresh就会减了一半,然后等cwnd又很快地以指数级增涨爬到这个地方时,就会成慢慢的线性增涨。我们可以看到,TCP是怎么通过这种强烈地震荡快速而小心得找到网站流量的平衡点的。


快速恢复算法 – Fast Recovery


TCP Reno


这个算法定义在RFC5681。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算法一般同时使用。快速恢复算法是认为,你还有3个Duplicated Acks说明网络也不那么糟糕,所以没有必要像RTO超时那么强烈。 注意,正如前面所说,进入Fast Recovery之前,cwnd 和 sshthresh已被更新:


●cwnd = cwnd /2

●sshthresh = cwnd


然后,真正的Fast Recovery算法如下:


●cwnd = sshthresh + 3 * MSS (3的意思是确认有3个数据包被收到了)

●重传Duplicated ACKs指定的数据包


●如果再收到 duplicated Acks,那么cwnd = cwnd +1

●如果收到了新的Ack,那么,cwnd = sshthresh ,然后就进入了拥塞避免的算法了。


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上面的这个算法,你就会知道,上面这个算法也有问题,那就是——它依赖于3个重复的Acks。注意,3个重复的Acks并不代表只丢了一个数据包,很有可能是丢了好多包。但这个算法只会重传一个,而剩下的那些包只能等到RTO超时,于是,进入了恶梦模式——超时一个窗口就减半一下,多个超时会超成TCP的传输速度呈级数下降,而且也不会触发Fast Recovery算法了。


TCP New Reno


于是,1995年,TCP New Reno(参见 RFC 6582 )算法提出来,主要就是在没有SACK的支持下改进Fast Recovery算法的——


●当sender这边收到了3个Duplicated Acks,进入Fast Retransimit模式,开发重传重复Acks指示的那个包。如果只有这一个包丢了,那么,重传这个包后回来的Ack会把整个已经被sender传输出去的数据ack回来。如果没有的话,说明有多个包丢了。我们叫这个ACK为Partial ACK。

●一旦Sender这边发现了Partial ACK出现,那么,sender就可以推理出来有多个包被丢了,于是乎继续重传sliding window里未被ack的第一个包。直到再也收不到了Partial Ack,才真正结束Fast Recovery这个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Fast Recovery的变更”是一个非常激进的玩法,他同时延长了Fast Retransmit和Fast Recovery的过程。

以上是关于TCP/IP通信建立的过程怎样,端口有啥作用?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怎样用delphi获取远端服务器端口TCP/IP协议数据

Erlang 建立TCP连接后,怎么样从返回的Socket获取客户端ip和端口

分布式通信-tcp/ip socket

Tcp/ip通信

TCP/IP协议连接失败是为啥?

TCP/IP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