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语言的Kmeans聚类算法

Posted 易学统计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基于R语言的Kmeans聚类算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题记:本文是个人的读书笔记,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

01


解决什么问题

      本节介绍一下Kmeans聚类,也叫K均值聚类或者是动态聚类法。k-means算法也属于无监督学习的一种聚类算法。采用R语言详细描述Kmeans实现过程。

      这种聚类方法的优势在于,对于大样本的聚类,具有计算量小,占用计算机内存较少和方法简单的优点。

02


算法思想

     假设我们要把数据分成k个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随机选取k个点,作为每个类别的类心;
              2.分别计算每个点到这k个中心的距离(点与点的距离计算),将该点分到最近的                   聚类中心,这样就形成了k个簇;
              3.更新每个簇的类心(均值);

              4.重复以上2~3步,直到类心的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或者达到设定的迭代次数。

       

        其中第三步是:类心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表示第k类,基于R语言的Kmeans聚类算法表示第k类中数据对象的个数:

基于R语言的Kmeans聚类算法

            第四步类心的迭代公式:

基于R语言的Kmeans聚类算法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理解这个算法,假设我们首先拿到了这样一个数据,要把它分成两类:

         1.下图中,人眼可以很快的分辨出来,可以在两个聚类间找到一条合理的分界线。

基于R语言的Kmeans聚类算法

            2.首先我们随机选取样本中任意两个点作为聚类中心。根据选取的两点,通过第一次迭代,将图中黑色的点归为一类,蓝色的点归为另一类。

基于R语言的Kmeans聚类算法

      3.根据第一次迭代将生成的两类数据,分别求出每个簇的类心。相当于原理第三步。并再次计算每个点与新的类心距离,将点分到最近的类心。

      由图可以看到经过第二次迭代,数据正确分成2簇。

基于R语言的Kmeans聚类算法

      采用R代码将上述算法原理详细实现一遍,更多采用python写,清楚了原理,用哪种语言写,都是很随意的。当然R里面有封装的好的Kmeans函数,一句代码就做完所有的事,但还是建议大家,自己写一遍算法,有助于理解。

### Kmeans 均值聚类#为给定数据集构建一个包含K个随机质心的集合randcent <- function(dt,k){ centroids <- as.data.frame(matrix(0,nrow = k,ncol=ncol(dt))) colnames(centroids) <- colnames(dt)  for(i in 1:k){ index <- sample(1:nrow(dt),1,replace =T) centroids[i,] <- dt[index,] } return(centroids)}

        建立一个对象,存放样本点所属簇和每个样本点与类心的距离。

 #行的数目# 第一列存样本属于哪一簇# 第二列存样本的到簇的中心点的误差(用距离表示)clusterAssment = data.frame(class = rep(0,nrow(dt)),                 error = rep(0,nrow(dt)))

       编写Kmeans算法:

kmeans_fit <- function(dt,k){clusterAssment = data.frame(class = rep(0,nrow(dt)), error = rep(0,nrow(dt))) clusterChange = T # 第1步 初始化centroids centroids = randcent(dt,k=2) step=1 while(clusterChange){ clusterChange = F # 遍历所有的样本(行数) for(i in 1:nrow(dt)){ minDist = 100000.0      minIndex = -1      # 遍历所有的质心       #第2步 找出最近的质心 for(j in 1:k){ dt_ <- rbind(dt[i,],centroids[j,]) d <- dist(dt_) if(d < minDist){ minDist <- d; minIndex<- j} } # 第 3 步:更新每一行样本所属的簇 if(clusterAssment[i,1]!= minIndex){ clusterChange = T clusterAssment[i,1] <- minIndex clusterAssment[i,2] <- minDist } } #第 4 步:更新质心 for(i in 1:k){ loc <- which(clusterAssment[,1]==i)  pointsIncluster <- dt[loc,] # 获取簇类所有的点 centroids[i,] <- apply(pointsIncluster,2,mean) ##对数据集的列就均值 } step=step+1 ##观察迭代次数 print(step) } print("Congratulations,cluster complete!") re <- list(centroids=centroids,clusterAssment=clusterAssment) return(re)}

        运行这个简易的算法模型

dt <- data.frame(x1 = c(5,6,4.5,0.5,2,-3,-2.5,-2,0,-4,3,-1), x2=c(5,2,2,2.1,1,0,-1,-2,-4,-3.5,3,-1.75))re <- kmeans_fit(dt,2)###查看运行完的结果re$centroids;re$clusterAssment  ## 可查看所属簇和类心library(ggplot2)qplot(dt$x1,dt$x2,color=clusterAssment$class) ###画图

04


案例实战

       03部分,我们采用一个小例子拆解了Kmeans的基本算法原理,接下来我们可以拿这个代码跑一遍 中的葡萄酒案例,跟层次聚类的结果对比一下,匹配效果达到95%,效果还是不错的。请注意之所以让K=3也是继承了之前的最优聚类个数的选择。
library(HDclassif) #contains the dataset ##葡萄酒数据集data(wine)names(wine) <- c("Class", "Alcohol", "MalicAcid", "Ash", "Alk_ash", "magnesium", "T_phenols", "Flavanoids", "Non_flav",                 "Proantho", "C_Intensity", "Hue", "OD280_315", "Proline")df <- as.data.frame(scale(wine[, -1]))re <- kmeans_fit(df,3)table(re$clusterAssment[,1],wine$Class) ###匹配度达95%

基于R语言的Kmeans聚类算法

05


Kmeans()函数详解

       接下来我们用R自带的Kmeans函数跑一遍这个葡萄酒数据集,首先介绍一下Kmeans()函数:
kmeans(x, centers, iter.max = 10, nstart = 1,algorithm = c("Hartigan-Wong""Lloyd","Forgy""MacQueen"))
其中:

1.待聚类样本组织在x指定的矩阵或数据框中。

2.参数centers:若为一个整数,则表示聚类数目K;若为一个矩阵(行数等于聚类数目K,列数等于聚类变量个数),则表示初始类质心,每一行表示一个初始类质心。

3.参数iter.max用于指定最大迭代次数,默认为10次。R中仅以最大迭代次数作为终止迭代条件。

4.当参数为centers为一个整数时,R将采用随机选择法从数据中抽取K个观测值作为初始类质心。我们,不同的初始类质心对最终的聚类结果是存在影响的。所以,R为克服大数据集下终止迭代次数不充分大时,初始类质心抽取的随机性对聚类结果的影响,可指定参数nstar为一个大于1的值(默认为1),表示重复多次抽取质心。

5.参数algorithm,用于指定迭代算法,其中"Lloyd"是经典的算法,就是上面自己编写代码的实现过程,但这种算法针对不平衡数据效果不太好,而"Hartigan-Wong"则是改进的针对不平衡数据的算法,作为默认算法。每一种算法的实现过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参考文献3。

返回结果解释:

Kmeans函数的返回结果是一个列表,包括如下成分:

1.cluster:存储各观测所属的类别编号,也称聚类解。

2.centers:存储各个类的最终类质心。

3.totss:所有聚类变量的离差平方和之和,是对类内部观测数据点离散程度的测度。

4.cotwithss:每个类内所有聚类变量的离差平方和之和的总和。
5.betweenss:各类别间的聚类变量离差平方和之和

6.size:各类的样本量。

Kmeans聚类

     现在选择3个簇进行Kmeans聚类,现在计算距离矩阵,并建立层次聚类模型。如下所示:

set.seed(1234) ##设定随机数种子km <- kmeans(scale(df), 3, nstart = 25)  #设置随机分配的参数nstart

    对比K均值聚类结果和品种等级:

table(km$cluster, wine$Class)

      这个表中,聚类结果匹配了96%的品种等级。与层次聚类的ward.D2相比,这两种方法效果相似,因此可以将任意一种作为最优的聚类方法。

06


总结

          以上是针对全部是数值型的数据做的分类,用R语言实现是非常简单的。如果数据里面既有数值型,又有非数值型,用什么聚类方法呢?后面有机会再跟大家介绍另外集中聚类方法。

参考文献

  1. 薛毅等.统计建模与R软件.清华大学出版社

  2. Cory Leismester.精通机器学习.基于R.人民邮电出版社

  3. https://blog.csdn.net/joeland209/article/details/72147763


作介绍:医疗大数据统计分析师,擅长R语言。

欢迎各位在后台留言,恳请斧正!



更多阅读






长按二维码

易学统计



以上是关于基于R语言的Kmeans聚类算法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R语言聚类分析之基于划分的聚类KMeans实战:基于菌株数据

R语言聚类分析之基于划分的聚类KMeans实战:基于葡萄酒数据

R语言之实现K-mean聚类算法

无人机布局优化基于k-mean聚类的无人机布局优化matlab源码

KMeans聚类

R-kmeans聚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