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主要有哪几种封装方法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软件主要有哪几种封装方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有OPGA封装、mPGA封装和CPGA封装。
1、OPGA封装
OPGA(Organic pin grid Array,有机管脚阵列)。这种封装的基底使用的是玻璃纤维,类似印刷电路板上的材料。此种封装方式可以降低阻抗和封装成本。
OPGA封装拉近了外部电容和处理器内核的距离,可以更好地改善内核供电和过滤电流杂波。AMD公司的AthlonXP系列CPU大多使用此类封装。
2、mPGA封装
mPGA,微型PGA封装,目前只有AMD公司的Athlon 64和英特尔公司的Xeon(至强)系列CPU等少数产品所采用,而且多是些高端产品,是种先进的封装形式。
3、CPGA封装
CPGA也就是常说的陶瓷封装,全称为Ceramic PGA。主要在Thunderbird(雷鸟)核心和“Palomino”核心的Athlon处理器上采用。
扩展资料
封装发展进程:
结构方面: TO->DIP->LCC->QFP->BGA ->CSP->WLP;
材料方面:金属、陶瓷->陶瓷、塑料->塑料;
引脚形状:长引线直插->短引线或无引线贴装->球状凸点;
装配方式:通孔插装->表面组装->直接安装。
DIP--Double In-line Package--双列直插式封装。插装型封装之一,引脚从封装两侧引出,封装材料有塑料和陶瓷两种。DIP是最普及的插装型封装,应用范围包括标准逻辑IC,存贮器LSI,微机电路等。
PLCC--Plastic Leaded Chip Carrier--PLCC封装方式,外形呈正方形,32脚封装,四周都有管脚,外形尺寸比DIP封装小得多。PLCC封装适合用SMT表面安装技术在PCB上安装布线,具有外形尺寸小、可靠性高的优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封装技术
Inno Setup
InstallShield
NSIS
Microsoft Windows Installer
WISE
QUOTE:
一.Inno Setup
使用Inno技术制成的程序安装包可以使用/SILENT 和 /VERYSILENT参数进行静默安装
我不知道这两个参数有什么分别,因为它们实现的功能看上去是一样的
setup.exe /VERYSILENT
你会看到一个对话框,询问你是否打算继续安装: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一个参数跳过这个对话框:
setup.exe /VERYSILENT /SP-
有些利用Inno 技术做作的安装包会在程序安装完毕后自动运行所安装的程序,例如ISOBuster
不过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叫做Taskkill的系统自带工具杀死相关的进程。
以下是一个可以用于批处理文件安装由Inno打包的软件的命令的示例:
ECHO.
ECHO 正在安装ISOBuster 1.4
ECHO 请稍候...
start /wait %systemdrive%\install\Applications\ISOBuster\IsoBuster14.exe /VERYSILENT /SP-
ECHO.
ECHO Killing ISOBuster.exe process
taskkill.exe /F /IM isobuster.exe
ECHO.
我怎么知道哪个安装程序是用Inno 技术打包的?
这种软件安装时第一个界面一般如下图所示
在窗口标题栏左侧的图标上点击鼠标左键
然后再探出菜单上点击“About Setup”也可以看见安装类型
二.InstallShield
要使用静默安装的方式安装用InstallShield技术打包的程序
你首先要在现有的操作系统中创建一个setup.iss文件。
1. 在命令行窗口中使用 -R 参数(大小写敏感)运行安装程序。
例如:
Setup.exe -R
2. 接着会显示常见的安装屏幕,并且询问你一些问题,例如要安装的目录等
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在安装结束后你不能选择“立刻重启动计算机”的选项
如果你选了,在批处理文件中的其他命令就会因为计算机重启动而无法执行
3. 在安装程序运行完毕后,打开你的C:\Windows (或者C:\WINNT)目录
然后找到setup.iss文件,把这个文件和你将要静默安装的程序setup.exe保存在同一个目录中
4. 用以下命令进行静默安装:
start /wait %systemdrive%\install\Application\Application_name\Setup.exe -s
5. 对所有准备进行静默安装,并且使用了InstallShield技术打包的程序重复上面的步骤操作
技术难点:从光盘上的RunOnceEx中安装用Installshield技术打包的程序
如果从光盘上直接执行RunOnceEx,用Installshield打包的应用程序安装将会失败
除非你指定了用于保存日至文件的位置
下面就有一个示例,你可以将这个例子用于你自己的程序的安装(粗体字部分看仔细了):
REG ADD %KEY%\045 /VE /D "Kerio Personal Firewall 2.1.5" /f
REG ADD %KEY%\045 /V 1 /D "%CDROM%\apps\KPF\Setup.exe -s -f2\"%systemdrive%\kerio.log\"" /f
然后你可以用一个cleanup.cmd文件删除kerio.log文件
DEL "%systemroot%\kerio.log"
我怎么知道哪个程序是使用InstallShield技术打包的?
大部分这类程序的安装文件都可以被压缩软件解压缩,安装文件setup.exe的属性对话框中应该有“InstallShield (R) Setup Launcher”或者
其他类似的字样。
最后,如果你在保存安装文件的文件夹中看到了一个setup.iss文件,
那么毫无疑问这是用InstallShield打包了!
三. Nullsoft SuperPiMP Install System (NSIS)
使用NSIS 打包的安装文件可以用 /S参数进行自动安装(“S”是大小写敏感的):
Setup.exe /S
你也可以用 /D参数选择将要安装的目标分区和文件夹:
Setup.exe /S /D=E:\Software\CDex
像Winamp 和CDex这类的软件都会在安装结束后显示一个确认屏幕(CDex)
或者一个设置文件关联方式的结束安装屏幕(Winamp)
我还不知道怎样跳过这一步,但是这个屏幕对批处理文件的继续执行不会有任何影响
我怎么知道哪个程序是使用NSIS技术打包的?
很多用NSIS打包的程序在安装的时候都有类似这样的窗口,例如Winamp 和CDex:
四.Microsoft Windows Installer
微软老大的封包形式!
如果某个软件是用Windows Installer打包的,那你就应该能在文件夹中看到*.msi文件。
这是最典型的特征
这些文件通常可以使用 /QB和 /QN参数进行自动安装。
Powertoys使用了 /s /v/qn参数,对于这些软件,你可以依次尝试上面提到的参数
看看哪个是有效的。
/qb 会在窗口中显示一个基本的安装进程
/qn 参数则不会显示任何窗口,直接在后台自动安装
阻止程序安装完成后自动重启动:
为了阻止某些程序安装成功后自动重启动(例如Kerio Personal Firewall 4),你可以在 /qn 或者 /qb参数后使用REBOOT=Suppress标记,例
如:
setup.msi "/qn REBOOT=Suppress"
有些安装程序使用 /s/v/qn参数进行自动安装,因此阻止它们重启动应该用:
setup.exe /s /v"/qn REBOOT=Suppress"
五.WISE Installer
用WISE技术打包的软件在安装的时候可以选择使用 /s参数进行自动安装:
Setup.exe /s
更多的其他参数:
You can run Wise Installation .EXE with command line options to automate many of the tasks you would normally do in the User
Inte***ce. The list of options is as follows.
/c file.wse -- creates executable file from wise script
/r -- opens Wise in SetupCapture window
/u -- runs the upgrade wizard that checks for any upgrades online
/d CompVar=Value -- defines a single compiler variable in Enterprise Edition. Multiple definitions require multiple /d
/d=filename -- uses filename to define compiler variables. Each line in file is CompVar=Value
Example: installbuilder.exe /c /d _MYVAR_="Test" c:\my\source\files\setup.wse
Wise Installations:
/T -- test mode
/X pathname -- extracts files into pathname
/Z pathname -- extracts files into pathname and reboots
/S -- silent install
/M -- prompts for windows, system, temp directories
/M=filename -- specifies a value file similar to /d above, but for standard variables (See NOTE below).
/M1 -- same as /m plus it prompts before any file that is self-registered
/M2 -- reserved for internal use by Wise during debugger sessions
Example: setup.exe /T
Unwise:
/Z -- remove empty directories, including one with unwise itself in it.
/A -- automatic mode, no user choices other than cancel.
/S -- silent mode, automatic mode with no user choices
/R -- rollback mode, selects option to rollback on uninstall
/U -- like automatic mode, but gives all choices other than custom/automatic title window title can be at the end of the
command line
Example: unwise.exe /S c:\my\program\directory\install.log
NOTE: The values file is a *** text file with variables listed, one per line, in VARIABLE="VALUE" format. If the variable
is found in the values file, the specified value is used; otherwise, its value is unchanged. The file containing the
variables can be up to 32K.
1.对于微软的补丁基本上有两种:a.Self-Extrcating Cabinet格式的采用:/Q /M /Z 参数;b.Win32 Cabinet Self-Extrcator格式的采用:/Q:A /R:N 参数;或者你可以用***.exe /?来看到它的静默安装参数;
2.Installshield 应用程序,要使用自动安装的方式安装用InstallShield技术打包的程序,你首先要创建一个setup.iss文件。
3.对于所有以winrar制作的安装程序都可以用/S安装;
4.inno封装方法的/silent /verysilent /norestart
5.nsis 封装方法的 /s /D=E:\Software\CDex
6.wsis 封装方法的/s
软件自动安装之―静默安装参数篇
大部分软件,其安装都具备一定的智能性,换句话说,许多软件的安装都能采取全自动或半自动的方式进行。
下面以不同的安装方式进行讨论:
一、 Microsoft Windows Installer
如果某个软件是用Windows Installer打包的,那你就应该能在文件夹中看到*.msi文件。
这是最典型的特征,这些文件通常可以使用 /QB和 /QN参数进行自动安装。。
/qb 会在窗口中显示一个基本的安装进程
/qn 参数则不会显示任何窗口,直接在后台自动安装
为了阻止某些程序安装成功后自动重启动(例如Kerio Personal Firewall 4),你可以在 /qn 或者 /qb参数后使用REBOOT=Suppress标记,例如:
如安装虚拟光驱 DaemonTools:msiexec /i dtools.msi /qb REBOOT=SUPPRESS
二、 Windows 补丁包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类似IE增量补丁包的那种安装文件,要使之静默安装,只需要在执行文件后加上 /q:a /r:n 参数即可;一种是 Windows 常用的补丁文件,一般情况下加上 /U /N /Z 即可实现静默安装。
(对于新的系统补丁,也可使用 /passive /norestart)。这通用大部分情况,但某些特定的补丁不能用此法进行静默安装。
三、InstallShield
a.要使用静默安装的方式安装用InstallShield技术打包的程序,首先要在现有的操作系统中创建一个setup.iss文件。
在命令行窗口中使用 -R 参数(大小写敏感)运行安装程序。
例如:Setup.exe -R
b. 接着会显示常见的安装屏幕,并且询问你一些问题,例如要安装的目录等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在安装结束后你不能选择“立刻重启动计算机”的选项。如果你选了,在批处理文件中的其他命令就会因为计算机重启动而无法执行。
c. 在安装程序运行完毕后,打开你的C:\Windows(或者C:\WINNT)目录,然后找到setup.iss文件,把这个文件和你将要静默安装的程序setup.exe保存在同一个目录中
d. 用以下命令进行静默安装:setup.exe -s [-sms]
我怎么知道哪个程序是使用InstallShield技术打包的?
大部分这类程序的安装文件都可以被压缩软件解压缩,安装文件setup.exe的属性对话框中应该有“InstallShield (R) Setup Launcher”或者其他类似的字样。
最后,如果你在保存安装文件的文件夹中看到了一个setup.iss文件,那么毫无疑问这是用InstallShield打包了!
四、InstallShield with MSI
InstallShield with MSI 制作的安装文件,请使用类似:setup.exe /s /v"/qb" 来安装
五、WISE Installer
用WISE技术打包的软件在安装的时候可以选择使用 /s参数进行自动安装:setup.exe /s
六、Inno Setup
Inno Setup 制作的安装文件,请使用:setup.exe /sp- /silent /norestart
我怎么知道哪个安装程序是用Inno 技术打包的?
这种软件安装时第一个界面一般如下图所示
在窗口标题栏左侧的图标上点击鼠标左键,然后再探出菜单上点击“About Setup”可以看见安装类型[attach]138[/attach]
七、NullSoft Installation System
使用 NSIS (NullSoft Installation System) 制作的安装文件,可用 /S (注意大写)来进行静默安装。示例:setup.exe /S
使用NSIS 打包的安装文件可以用 /S参数进行自动安装(“S”是大小写敏感的):
Setup.exe /S
你也可以用 /D参数选择将要安装的目标分区和文件夹:
Setup.exe /S /D=E:\Software\CDex
像Winamp 和CDex这类的软件都会在安装结束后显示一个确认屏幕(CDex)或者一个设置文件关联方式的结束安装屏幕(Winamp)
我怎么知道哪个程序是使用NSIS技术打包的?
很多用NSIS打包的程序在安装的时候都有类似这样的窗口,例如Winamp 和CDex:[attach]139[/attach]
八、Wise Installation Professional
制作的安装文件,可用 /silent 参数进行静默安装。
反正拿到一个安装程序,大家用各静默安装参数试试就知道了
([/s] [/S] [/silent [/noreboot]] [/verysilent [/sp-] [/norestart]] [/q] [/qn] [/qb] [REBOOT=SUPPRESS] [/s /v/qn] [/q:a /r:n] [/u /n /z] [/quiet] [/SilentInstallNoSponsor] [/SilentInstall] [/s /qn] [/s /qd] [-s] [-q] 等)。
常用软件的静默安装参数参考
winrar 静默参数 /s (大小写皆可)
Windows Installer 3 (.msi)
msiexec /i x:\y\z.msi /qb(或qn) /norestart
获取安装参数:msiexec /help
inno 的包 /verysilent 代替 /silent 也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常用的内存管理方法有哪几种
参考技术A常用的内存管理 方法 有哪几种?下面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相关方法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常用的内存管理方法传统的内存整理软件工作原理大概是:先申请一块“巨大内存”。因为物理内存几乎全被内存整理软件占用,因此Windows被迫把其他软件的内存数据转移到硬盘上的“虚拟内存交换文件”(PageFile)中,完成这一过程之后内存整理软件就会释放掉刚刚申请的内存,至此整理过程完成,可用物理内存显著增加。
大体上都是那么回事,就是通过辅助空间,重新安排内存内容 ....
但是其中使用的算法,效率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google_ad_client = "pub-4403405132739389";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google_ad_format = "250x250_as"; google_ad_type = "text"; //2007-10-22: 250*250 google_ad_channel = "7687946060"; google_ui_features = "rc:10"; //--> </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pagead2.googlesyndication/pagead/show_ads.js"> </script>
拓荒时代
国内的程序员大多是在 Java 语言中第一次感受到垃圾收集技术的巨大魅力的,许多人也因此把 Java 和垃圾收集看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但事实上,垃圾收集技术早在 Java 语言问世前 30 多年就已经发展和成熟起来了, Java 语言所做的不过是把这项神奇的技术带到了广大程序员身边而已。
如果一定要为垃圾收集技术找一个孪生兄弟,那么, Lisp 语言才是当之无愧的人选。 1960 年前后诞生于 MIT 的 Lisp 语言是第一种高度依赖于动态内存分配技术的语言: Lisp 中几乎所有数据都以“表”的形式出现,而“表”所占用的空间则是在堆中动态分配得到的。 Lisp 语言先天就具有的动态内存管理特性要求 Lisp 语言的设计者必须解决堆中每一个内存块的自动释放问题(否则, Lisp 程序员就必然被程序中不计其数的 free 或 delete 语句淹没),这直接导致了垃圾收集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说句题外话,上大学时,一位老师曾告诉我们, Lisp 是对现代软件开发技术贡献最大的语言。我当时对这一说法不以为然:布满了圆括号,看上去像迷宫一样的 Lisp 语言怎么能比 C 语言或 Pascal 语言更伟大呢?不过现在,当我知道垃圾收集技术、数据结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并行处理技术、虚拟机技术、元数据技术以及程序员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技术都起源于 Lisp 语言时,我特别想向那位老师当面道歉,并收回我当时的幼稚想法。
知道了 Lisp 语言与垃圾收集的密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垃圾收集技术的两位先驱者 J. McCarthy 和 M. L. Minsky 同时也是 Lisp 语言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了。 J. McCarthy 是 Lisp 之父,他在发明 Lisp 语言的同时也第一次完整地描述了垃圾收集的算法和实现方式; M. L. Minsky 则在发展 Lisp 语言的过程中成为了今天好几种主流垃圾收集算法的奠基人——和当时不少技术大师的经历相似, J. McCarthy 和 M. L. Minsky 在许多不同的技术领域里都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也许,在 1960 年代那个软件开发史上的拓荒时代里,思维敏捷、意志坚定的研究者更容易成为无所不能的西部硬汉吧。
在了解垃圾收集算法的起源之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内存分配的主要方式。我们知道,大多数主流的语言或运行环境都支持三种最基本的内存分配方式,它们分别是:
一、静态分配( Static Allocation ):静态变量和全局变量的分配形式。我们可以把静态分配的内存看成是家里的耐用家具。通常,它们无需释放和回收,因为没人会天天把大衣柜当作垃圾扔到窗外。
二、自动分配( Automatic Allocation ):在栈中为局部变量分配内存的方法。栈中的内存可以随着代码块退出时的出栈操作被自动释放。这类似于到家中串门的访客,天色一晚就要各回各家,除了个别不识时务者以外,我们一般没必要把客人捆在垃圾袋里扫地出门。
三、动态分配( Dynamic Allocation ):在堆中动态分配内存空间以存储数据的方式。堆中的内存块好像我们日常使用的餐巾纸,用过了就得扔到垃圾箱里,否则屋内就会满地狼藉。像我这样的懒人做梦都想有一台家用机器人跟在身边打扫卫生。在软件开发中,如果你懒得释放内存,那么你也需要一台类似的机器人——这其实就是一个由特定算法实现的垃圾收集器。
也就是说,下面提到的所有垃圾收集算法都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收集并清理废旧“餐巾纸”的算法,它们的操作对象既不是静态变量,也不是局部变量,而是堆中所有已分配内存块。
引用计数( Reference Counting )算法
1960 年以前,人们为胚胎中的 Lisp 语言设计垃圾收集机制时,第一个想到的算法是引用计数算法。拿餐巾纸的例子来说,这种算法的原理大致可以描述为:
午餐时,为了把脑子里突然跳出来的设计灵感记下来,我从餐巾纸袋中抽出一张餐巾纸,打算在上面画出系统架构的蓝图。按照“餐巾纸使用规约之引用计数版”的要求,画图之前,我必须先在餐巾纸的一角写上计数值 1 ,以表示我在使用这张餐巾纸。这时,如果你也想看看我画的蓝图,那你就要把餐巾纸上的计数值加 1 ,将它改为 2 ,这表明目前有 2 个人在同时使用这张餐巾纸(当然,我是不会允许你用这张餐巾纸来擦鼻涕的)。你看完后,必须把计数值减 1 ,表明你对该餐巾纸的使用已经结束。同样,当我将餐巾纸上的内容全部誊写到 笔记本 上之后,我也会自觉地把餐巾纸上的计数值减 1 。此时,不出意外的话,这张餐巾纸上的计数值应当是 0 ,它会被垃圾收集器——假设那是一个专门负责打扫卫生的机器人——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因为垃圾收集器的惟一使命就是找到所有计数值为 0 的餐巾纸并清理它们。
引用计数算法的优点和缺陷同样明显。这一算法在执行垃圾收集任务时速度较快,但算法对程序中每一次内存分配和指针操作提出了额外的要求(增加或减少内存块的引用计数)。更重要的是,引用计数算法无法正确释放循环引用的内存块,对此, D. Hillis 有一段风趣而精辟的论述:
一天,一个学生走到 Moon 面前说:“我知道如何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收集器了。我们必须记录指向每个结点的指针数目。” Moon 耐心地给这位学生讲了下面这个 故事 :“一天,一个学生走到 Moon 面前说:‘我知道如何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收集器了……’”
D. Hillis 的故事和我们小时候常说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单是使用引用计数算法还不足以解决垃圾收集中的所有问题。正因为如此,引用计数算法也常常被研究者们排除在狭义的垃圾收集算法之外。当然,作为一种最简单、最直观的解决方案,引用计数算法本身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1980 年代前后, D. P. Friedman , D. S. Wise , H. G. Baker 等人对引用计数算法进行了数次改进,这些改进使得引用计数算法及其变种(如延迟计数算法等)在简单的环境下,或是在一些综合了多种算法的现代垃圾收集系统中仍然可以一展身手。
标记-清除( Mark-Sweep )算法
第一种实用和完善的垃圾收集算法是 J. McCarthy 等人在 1960 年提出并成功地应用于 Lisp 语言的标记-清除算法。仍以餐巾纸为例,标记-清除算法的执行过程是这样的:
午餐过程中,餐厅里的所有人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取用餐巾纸。当垃圾收集机器人想收集废旧餐巾纸的时候,它会让所有用餐的人先停下来,然后,依次询问餐厅里的每一个人:“你正在用餐巾纸吗?你用的是哪一张餐巾纸?”机器人根据每个人的回答将人们正在使用的餐巾纸画上记号。询问过程结束后,机器人在餐厅里寻找所有散落在餐桌上且没有记号的餐巾纸(这些显然都是用过的废旧餐巾纸),把它们统统扔到垃圾箱里。
正如其名称所暗示的那样,标记-清除算法的执行过程分为“标记”和“清除”两大阶段。这种分步执行的思路奠定了现代垃圾收集算法的思想基础。与引用计数算法不同的是,标记-清除算法不需要运行环境监测每一次内存分配和指针操作,而只要在“标记”阶段中跟踪每一个指针变量的指向——用类似思路实现的垃圾收集器也常被后人统称为跟踪收集器( Tracing Collector )
伴随着 Lisp 语言的成功,标记-清除算法也在大多数早期的 Lisp 运行环境中大放异彩。尽管最初版本的标记-清除算法在今天看来还存在效率不高(标记和清除是两个相当耗时的过程)等诸多缺陷,但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现代垃圾收集算法都是标记-清除思想的延续,仅此一点, J. McCarthy 等人在垃圾收集技术方面的贡献就丝毫不亚于他们在 Lisp 语言上的成就了。
复制( Copying )算法
为了解决标记-清除算法在垃圾收集效率方面的缺陷, M. L. Minsky 于 1963 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一种使用双存储区的 Lisp 语言垃圾收集器( A LISP Garbage Collector Algorithm Using Serial Secondary Storage )”。 M. L. Minsky 在该论文中描述的算法被人们称为复制算法,它也被 M. L. Minsky 本人成功地引入到了 Lisp 语言的一个实现版本中。
复制算法别出心裁地将堆空间一分为二,并使用简单的复制操作来完成垃圾收集工作,这个思路相当有趣。借用餐巾纸的比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M. L. Minsky 的复制算法:
餐厅被垃圾收集机器人分成南区和北区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部分。午餐时,所有人都先在南区用餐(因为空间有限,用餐人数自然也将减少一半),用餐时可以随意使用餐巾纸。当垃圾收集机器人认为有必要回收废旧餐巾纸时,它会要求所有用餐者以最快的速度从南区转移到北区,同时随身携带自己正在使用的餐巾纸。等所有人都转移到北区之后,垃圾收集机器人只要简单地把南区中所有散落的餐巾纸扔进垃圾箱就算完成任务了。下一次垃圾收集的工作过程也大致类似,惟一的不同只是人们的转移方向变成了从北区到南区。如此循环往复,每次垃圾收集都只需简单地转移(也就是复制)一次,垃圾收集速度无与伦比——当然,对于用餐者往返奔波于南北两区之间的辛劳,垃圾收集机器人是决不会流露出丝毫怜悯的。
M. L. Minsky 的发明绝对算得上一种奇思妙想。分区、复制的思路不仅大幅提高了垃圾收集的效率,而且也将原本繁纷复杂的内存分配算法变得前所未有地简明和扼要(既然每次内存回收都是对整个半区的回收,内存分配时也就不用考虑内存碎片等复杂情况,只要移动堆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内存就可以了),这简直是个奇迹!不过,任何奇迹的出现都有一定的代价,在垃圾收集技术中,复制算法提高效率的代价是人为地将可用内存缩小了一半。实话实说,这个代价未免也太高了一些。
无论优缺点如何,复制算法在实践中都获得了可以与标记-清除算法相比拟的成功。除了 M. L. Minsky 本人在 Lisp 语言中的工作以外,从 196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初, R. R. Fenichel 和 J. C. Yochelson 等人也相继在 Lisp 语言的不同实现中对复制算法进行了改进, S. Arnborg 更是成功地将复制算法应用到了 Simula 语言中。
至此,垃圾收集技术的三大传统算法——引用计数算法、标记-清除算法和复制算法——都已在 1960 年前后相继问世,三种算法各有所长,也都存在致命的缺陷。从 1960 年代后期开始,研究者的主要精力逐渐转向对这三种传统算法进行改进或整合,以扬长避短,适应程序设计语言和运行环境对垃圾收集的效率和实时性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走向成熟
从 1970 年代开始,随着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理想的垃圾收集器不应在运行时导致应用程序的暂停,不应额外占用大量的内存空间和 CPU 资源,而三种传统的垃圾收集算法都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人们必须提出更新的算法或思路,以解决实践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当时,研究者的努力目标包括:
第一,提高垃圾收集的效率。使用标记-清除算法的垃圾收集器在工作时要消耗相当多的 CPU 资源。早期的 Lisp 运行环境收集内存垃圾的时间竟占到了系统总运行时间的 40% !——垃圾收集效率的低下直接造就了 Lisp 语言在执行速度方面的坏名声;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条件反射似地误以为所有 Lisp 程序都奇慢无比。
第二,减少垃圾收集时的内存占用。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复制算法中。尽管复制算法在效率上获得了质的突破,但牺牲一半内存空间的代价仍然是巨大的。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在内存价格以 KB 计算的日子里,浪费客户的一半内存空间简直就是在变相敲诈或拦路打劫。
第三,寻找实时的垃圾收集算法。无论执行效率如何,三种传统的垃圾收集算法在执行垃圾收集任务时都必须打断程序的当前工作。这种因垃圾收集而造成的延时是许多程序,特别是执行关键任务的程序没有办法容忍的。如何对传统算法进行改进,以便实现一种在后台悄悄执行,不影响——或至少看上去不影响——当前进程的实时垃圾收集器,这显然是一件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研究者们探寻未知领域的决心和研究工作的进展速度同样令人惊奇:在 1970 年代到 1980 年代的短短十几年中,一大批在实用系统中表现优异的新算法和新思路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日趋成熟的垃圾收集算法,今天的我们才能在 Java 或 .NET 提供的运行环境中随心所欲地分配内存块,而不必担心空间释放时的风险。
标记-整理( Mark-Compact )算法
标记-整理算法是标记-清除算法和复制算法的有机结合。把标记-清除算法在内存占用上的优点和复制算法在执行效率上的特长综合起来,这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结果。不过,两种垃圾收集算法的整合并不像 1 加 1 等于 2 那样简单,我们必须引入一些全新的思路。 1970 年前后, G. L. Steele , C. J. Cheney 和 D. S. Wise 等研究者陆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标记-整理算法的轮廓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在我们熟悉的餐厅里,这一次,垃圾收集机器人不再把餐厅分成两个南北区域了。需要执行垃圾收集任务时,机器人先执行标记-清除算法的第一个步骤,为所有使用中的餐巾纸画好标记,然后,机器人命令所有就餐者带上有标记的餐巾纸向餐厅的南面集中,同时把没有标记的废旧餐巾纸扔向餐厅北面。这样一来,机器人只消站在餐厅北面,怀抱垃圾箱,迎接扑面而来的废旧餐巾纸就行了。
实验表明,标记-整理算法的总体执行效率高于标记-清除算法,又不像复制算法那样需要牺牲一半的存储空间,这显然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结果。在许多现代的垃圾收集器中,人们都使用了标记-整理算法或其改进版本。
增量收集( Incremental Collecting )算法
对实时垃圾收集算法的研究直接导致了增量收集算法的诞生。
最初,人们关于实时垃圾收集的想法是这样的:为了进行实时的垃圾收集,可以设计一个多进程的运行环境,比如用一个进程执行垃圾收集工作,另一个进程执行程序代码。这样一来,垃圾收集工作看上去就仿佛是在后台悄悄完成的,不会打断程序代码的运行。
在收集餐巾纸的例子中,这一思路可以被理解为:垃圾收集机器人在人们用餐的同时寻找废弃的餐巾纸并将它们扔到垃圾箱里。这个看似简单的思路会在设计和实现时碰上进程间冲突的难题。比如说,如果垃圾收集进程包括标记和清除两个工作阶段,那么,垃圾收集器在第一阶段中辛辛苦苦标记出的结果很可能被另一个进程中的内存操作代码修改得面目全非,以至于第二阶段的工作没有办法开展。
M. L. Minsky 和 D. E. Knuth 对实时垃圾收集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早期的研究, G. L. Steele 于 1975 年发表了题为“多进程整理的垃圾收集( Multiprocessing compactifying garbage collection )”的论文,描述了一种被后人称为“ Minsky-Knuth-Steele 算法”的实时垃圾收集算法。 E. W. Dijkstra , L. Lamport , R. R. Fenichel 和 J. C. Yochelson 等人也相继在此领域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1978 年, H. G. Baker 发表了“串行计算机上的实时表处理技术( List Processing in Real Time on a Serial Computer )”一文,系统阐述了多进程环境下用于垃圾收集的增量收集算法。
增量收集算法的基础仍是传统的标记-清除和复制算法。增量收集算法通过对进程间冲突的妥善处理,允许垃圾收集进程以分阶段的方式完成标记、清理或复制工作。详细分析各种增量收集算法的内部机理是一件相当繁琐的事情,在这里,读者们需要了解的仅仅是: H. G. Baker 等人的努力已经将实时垃圾收集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再也不用为垃圾收集打断程序的运行而烦恼了。
分代收集( Generational Collecting )算法
和大多数软件开发技术一样,统计学原理总能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强力催化剂的作用。 1980 年前后,善于在研究中使用统计分析知识的技术人员发现,大多数内存块的生存周期都比较短,垃圾收集器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检查和清理新分配的内存块上。这个发现对于垃圾收集技术的价值可以用餐巾纸的例子概括如下:
如果垃圾收集机器人足够聪明,事先摸清了餐厅里每个人在用餐时使用餐巾纸的习惯——比如有些人喜欢在用餐前后各用掉一张餐巾纸,有的人喜欢自始至终攥着一张餐巾纸不放,有的人则每打一个喷嚏就用去一张餐巾纸——机器人就可以制定出更完善的餐巾纸回收计划,并总是在人们刚扔掉餐巾纸没多久就把垃圾捡走。这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做法当然可以让餐厅的整洁度成倍提高。
D. E. Knuth , T. Knight , G. Sussman 和 R. Stallman 等人对内存垃圾的分类处理做了最早的研究。 1983 年, H. Lieberman 和 C. Hewitt 发表了题为“基于对象寿命的一种实时垃圾收集器( A real-time garbage collector based on the lifetimes of objects )”的论文。这篇著名的论文标志着分代收集算法的正式诞生。此后,在 H. G. Baker , R. L. Hudson , J. E. B. Moss 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分代收集算法逐渐成为了垃圾收集领域里的主流技术。
分代收集算法通常将堆中的内存块按寿命分为两类,年老的和年轻的。垃圾收集器使用不同的收集算法或收集策略,分别处理这两类内存块,并特别地把主要工作时间花在处理年轻的内存块上。分代收集算法使垃圾收集器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可以更为有效地工作——这种效率上的提高在今天的 Java 虚拟机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应用浪潮
Lisp 是垃圾收集技术的第一个受益者,但显然不是最后一个。在 Lisp 语言之后,许许多多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语言已经把垃圾收集技术拉入了自己的怀抱。随便举几个例子吧:诞生于 1964 年的 Simula 语言, 1969 年的 Smalltalk 语言, 1970 年的 Prolog 语言, 1973 年的 ML 语言, 1975 年的 Scheme 语言, 1983 年的 Modula-3 语言, 1986 年的 Eiffel 语言, 1987 年的 Haskell 语言……它们都先后使用了自动垃圾收集技术。当然,每一种语言使用的垃圾收集算法可能不尽相同,大多数语言和运行环境甚至同时使用了多种垃圾收集算法。但无论怎样,这些实例都说明,垃圾收集技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一种曲高和寡的“学院派”技术。
对于我们熟悉的 C 和 C++ 语言,垃圾收集技术一样可以发挥巨大的功效。正如我们在学校中就已经知道的那样, C 和 C++ 语言本身并没有提供垃圾收集机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程序中使用具有垃圾收集功能的函数库或类库。例如,早在 1988 年, H. J. Boehm 和 A. J. Demers 就成功地实现了一种使用保守垃圾收集算法( Conservative GC Algorithmic )的函数库。我们可以在 C 语言或 C++ 语言中使用该函数库完成自动垃圾收集功能,必要时,甚至还可以让传统的 C/C++ 代码与使用自动垃圾收集功能的 C/C++ 代码在一个程序里协同工作。
1995 年诞生的 Java 语言在一夜之间将垃圾收集技术变成了软件开发领域里最为流行的技术之一。从某种角度说,我们很难分清究竟是 Java 从垃圾收集中受益,还是垃圾收集技术本身借 Java 的普及而扬名。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版本的 Java 虚拟机使用的垃圾收集机制并不完全相同, Java 虚拟机其实也经过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在 Java 虚拟机的 1.4.1 版中,人们可以体验到的垃圾收集算法就包括分代收集、复制收集、增量收集、标记-整理、并行复制( Parallel Copying )、并行清除( Parallel Scavenging )、并发( Concurrent )收集等许多种, Java 程序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垃圾收集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尽管历史上已经有许多包含垃圾收集技术的应用平台和 操作系统 出现,但 Microsoft .NET 却是第一种真正实用化的、包含了垃圾收集机制的通用语言运行环境。事实上, .NET 平台上的所有语言,包括 C# 、 Visual Basic .NET 、 Visual C++ .NET 、 J# 等等,都可以通过几乎完全相同的方式使用 .NET 平台提供的垃圾收集机制。我们似乎可以断言, .NET 是垃圾收集技术在应用领域里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垃圾收集技术从一种单纯的技术变成了应用环境乃至操作系统中的一种内在 文化 。这种变革对未来软件开发技术的影响力也许要远远超过 .NET 平台本身的商业价值。
大势所趋
今天,致力于垃圾收集技术研究的人们仍在不懈努力,他们的研究方向包括分布式系统的垃圾收集、复杂事务环境下的垃圾收集、数据库等特定系统的垃圾收集等等。
但在程序员中间,仍有不少人对垃圾收集技术不屑一顾,他们宁愿相信自己逐行编写的 free 或 delete 命令,也不愿把垃圾收集的重任交给那些在他们看来既蠢又笨的垃圾收集器。
我个人认为,垃圾收集技术的普及是大势所趋,这就像生活会越来越好一样毋庸置疑。今天的程序员也许会因为垃圾收集器要占用一定的 CPU 资源而对其望而却步,但二十多年前的程序员还曾因为高级语言速度太慢而坚持用机器语言写程序呢!在硬件速度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要吝惜那一点儿时间损耗而踟躇不前,还是该坚定不移地站在代码和运行环境的净化剂——垃圾收集的一边呢?
以上是关于软件主要有哪几种封装方法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