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网格:云原生服务治理与流量管控技术解读
Posted 容器魔方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服务网格:云原生服务治理与流量管控技术解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言:服务网格(Service Mesh)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服务治理与流量管控方案,是云原生领域继Docker、Kubernetes之后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容器解决了应用的打包-部署-交付的上线流程,而服务网格专注于上线之后的监控、治理、安全问题,两者组成了云原生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本期《云原生》邀请了华为云应用服务网格产品ASM架构师与华为云Istio开源社区负责人为大家深度解读服务网格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
继Docker、K8s之后,云原生时代最炙手可热的技术毫无疑问非服务网格(Service Mesh)莫属。云原生的上半场,Docker + Kubernetes的组合颠覆了传统的应用开发、部署、运维模式,极大的解放了运维人员。但是对于开发人员,似乎没有带来足够的帮助,而服务网格的出现正好弥补了Kubernetes在服务治理,安全以及服务监控等应用层的能力缺陷。笔者认为服务网格在云原生2.0时代必将大放异彩。
服务网格的历史背景
在过去几年中,微服务迅速发展,微服务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是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传统分布式、SOA架构无法适应快速的开发迭代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下的产物。
微服务架构最早由Fred George在2012年的一次技术大会上所提出,他讲到如何通过拆分SOA服务实现服务之间的解耦,这是微服务最早的雏形。而后在2014年,James Lewis和Martin Fowler发表了一篇名为《Microservices》的文章,详细彻底将“微服务”发扬光大。
微服务架构通过细粒度的服务解耦拆分,带来缩短开发周期、独立部署、易扩展等好处的同时,同时带来对服务发现、负载均衡、熔断等能力前所未有的诉求。因而,以Dubbo、SpringCloud为代表的一批微服务开发框架随之而来,尤其是SpringCloud几乎成为微服务开发的技术标准。
然而Dubbo、SpringCloud不是万能药,它们都是完全侵入式的开发模式,语言强相关,并且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无论是Dubbo还是SpringCloud的学习曲线都比较陡峭。
直到非侵入式的Service Mesh技术出现,人们才意识到微服务不止侵入式一种玩法,微服务更不是SpringCloud的独角戏!Service Mesh以如此惊艳的方式出场,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微服务开发的认知。Service Mesh最早在2016年伴随着Linkerd的出现开始崭露头角。
服务网格发展现状
服务网格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微服务框架侵入式开发,语言强相关、学习曲线陡峭等问题,另一方面还有云原生发展的必然因素。Docker和K8s的组合已经解决了应用的打包、部署的问题,但是它们并没有解决运行时的问题。两方面的因素组合,促使Service Mesh站在了风口浪尖。
Istio发展历程
Linkerd的出现只是起点, 随着2017年, Google与IBM联合Lyft发布了Istio, Service Mesh技术彻底被点燃。
Istio作为第二代Service Mesh技术,通过控制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及扩展能力,影响力远超更早出现的 Linkerd。根本原因是Istio背负巨大的使命,Google希望在继Kubernetes成为容器编排的事实标准之后,打造另一杀手锏级别的技术,成为服务网格的事实标准。
Istio由于Google与IBM大厂的加持,在资源投入及影响力层面远非Buoyant创建的Linkerd可比拟的。纵然Linkerd加入了CNCF基金会,也难以撼动Istio在服务网格领域的王者地位。
Istio社区吸引了众多的头部厂商参与,并且是2019年Github增长最快的TOP 10开源项目之一,可见社区的活跃度,众多贡献者一起推进Istio生态繁荣。Istio自1.0发布以来,就标志生产可用,目前社区按照三个月一个版本周期演进,最新的1.8版本本周即将发布。
华为云是Istio社区的主要贡献者和领导者之一
华为云在Istio社区源码贡献排名全球TOP3,拥有Steering Committee成员1名(亚洲唯一,全球仅8家公司13人),项目Maintainer两名,Member 5名。已向社区贡献多个大颗粒特性:
-
增量EDS,取代全量xDS,极大的降低控制面的资源消耗。 -
基于位置信息的负载均衡,提供优先级路由,降低服务访问的时延,提升吞吐。 -
Sidecar服务隔离,支持服务可见范围及服务依赖的定义,提供大规模扩展能力 -
虚拟路由级联,解耦不同服务的路由规则,提高容错性 -
支持Headless服务,弥补了Istio对有状态应用支持的缺失 -
催熟VM统一服务治理,支持应用混合部署(pod+vm),K8s service自动选择vm应用 -
催熟单控制面多集群服务治理,跨集群的工作负载与主集群的工作负载完全对等,支持多云、混合云服务治理
Istio核心设计理念及特性
1)服务网格通过Sidecar注入技术,将数据面Proxy注入到应用所在的Pod,通过Iptables劫持应用的流量,所有进出应用的流量均由Proxy代理。对于用户应用来说,Sidecar完全透明,以往微服务的治理、应用的监控以及安全、证书的管理等能力完全下放到Sidecar,对应用零侵入,相比传统SDK框架,极大的解放了开发者。
对用户来说,Istio提供了服务治理,安全,监控三大核心功能 。
1) Istio提供了丰富的服务治理能力:灰度发布,蓝绿部署,熔断,故障注入,丰富的负载均衡算法,限流,健康检查等。主流的微服务框架入SpringCloud提供了类似的功能,然而Istio允许用户更加灵活地动态配置服务治理规则,这一点是微服务框架所不能及的。
2)Istio提供了零信任安全网络:Istio通过Proxy间的数据加密传输以及认证,授权,策略控制等功能允许应用在零信任的网络安全的运行。
3)应用监控:Istio提供应用级别细粒度的Metrics采集,访问日志,以及分布式调用链等APM能力。APM能力下放到Sidecar,使得开发者聚焦业务本身,再也不用关心负载均衡、熔断,安全或者集成APM等业务无关的开发。
百家争鸣
Istio并不是服务网格的终点,2018年,HashiCorp发布Consul Connect支持服务网格。2019年,Kuma以及Traefic Mesh几乎同时开源,各家厂商似乎都嗅到了服务网格领域的商业机会。
同年,Istio成为Github增长最快的10大开源项目之一。CNCF刚刚发布了2019年中国云原生调查报告,大约45%的受访者表示在生产环境中使用Istio,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Consul。
由此可见,尽管服务网格技术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但是没有一家足以撼动Istio的领先地位。
到目前为止,我们没看到微软站队某一具体技术方案,实际上微软也不想在这场技术竞赛中落后。微软也看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在2019年,微软发起了SMI,意图打造服务网格控制面的API标准。2020年,微软终于按捺不住,也开源了Open Service Mesh(OSM),彻底搅入服务网格技术的竞争中。两件事情连起来,自然不难看出微软的野心。
目前数据面主要有三种:Envoy,Linkerd,Traefic。Envoy由于高性能,强扩展的能力在数据面的竞争中遥遥领先。相比控制面的激烈竞争,数据面看似平静,实际上Envoy团队也充满危机意识,试图通过UDPA打造统一的数据面标准,巩固Envoy数据面代理的地位。
讲了这么多,笔者依然坚定地认为 Istio+ Envoy将会成功这场技术军备的胜出者,当然Istio的API不可能由别人(微软)制定,因此SMI很难成为事实标准。至于数据面UDPA想统一API标准的想法同样道阻且长。
服务网格发展方向
未来Istio将会成为服务网格的代名词, Istio将会围绕着多云、混合云场景,构建高性能、高安全、高扩展、更加易用的能力。
各大厂商纷纷布局多云混合云战略,提供生产环境高可用,异地容灾的能力。多云、混合云将会带来更加复杂的服务拓扑结构,不仅对基础设施层,应用编排层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样对于服务网格来说,也意味着服务治理难度的提升。
简单的举个例子,服务跨集群、跨AZ的访问时延要远大于同一集群,同一AZ的服务访问。多云、混合云的应用部署模型,网络拓扑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剧了多云、混合云服务治理难度。
北向Istio将会通过更加灵活易用的API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以及更强的扩展能力。未来将扩展协议支持,比如QUIC等UDP协议。Istio提供QUIC协议流量的治理基于Envoy对QUIC协议的支持,首先需要提供UDP流量的拦截能力,其次,Istiod负责QUIC协议服务发现,生成Listener、Cluster等xDS配置,管理QUIC流量的处理及转发。
基于WASM的扩展机制有望成为扩展方式的新宠,WASM是一种动态的扩展机制,相对于Envoy最早提供的扩展插件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目前WASM带来的内存及处理速度的开销不可忽视,未来Istio及Envoy社区将会围绕着WASM展开一系列的性能优化,在提高扩展能力的同时,保证高性能。
高安全,自从Istio诞生以来,构建零信任的网络运行环境一直是Istio的宗旨。当前Istio默认对所有的Sidecar之间的流量进行加密,并提供证书自动轮转,这一切对应用程序都是透明的。目前安全机制构建在K8s框架之上,依赖K8s签发证书。如何利用企业现有的安全基础设施,构筑服务网格的安全体系,将会是接下来几个版本Istio重点考虑的工作。
End
关联阅读
扫描二维码 | 加入技术交流群
以上是关于服务网格:云原生服务治理与流量管控技术解读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解读服务网格的 2021:告别架构“大跃进”,技术生态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