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是一种社会“压力测试”|专访《人类大瘟疫》作者霍尼斯鲍姆
Posted 新京报书评周刊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流行病是一种社会“压力测试”|专访《人类大瘟疫》作者霍尼斯鲍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至今,全球累计确诊人数已逼近1800万,死亡人数超过68万,现有确诊人数仍存600余万。病毒无差别地侵犯人类疆域,不会去区分国别、种族、阶层、贫富等社会标签,但人类似乎仍未足够警醒,由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政治冲突与文化撕裂,仍在世界范围内轮番上演。
从某种程度而言,人类的相互敌对要比隐形的病毒更加可怕,也更难对付。因为病毒是无意识的,只有寻找宿主求生的本能,而人类受缚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算计,并不总能做出聪明理性的判断和抉择。要彻底战胜病毒,端赖于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医疗的精诚合作,而非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各自为战。
马克·霍尼斯鲍姆(Mark Honigsbaum),英国作家、医学史学者,现任英国城市大学讲师,曾执教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史,也曾担任《观察家报》首席记者。著有多部医学史作品,包括《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大流感流行史:死亡、恐慌和歇斯底里,1830—1920》《热病之旅:探寻治疗疟疾之路》《与恩扎一起生活:被遗忘的英国故事和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9年被提名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年度科学图书)等。
英国医学史学者马克·霍尼斯鲍姆(Mark Honigsbaum),从事流行病历史与科学研究多年,先后任教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和英国城市大学,著有《大流感流行史:死亡、恐慌和歇斯底里,1830-1920》和《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等著作。他研究了人类历史上大量的流行病,包括鼠疫、流感、疟疾、鹦鹉热、蓝死病、军团热、艾滋病、埃博拉、SARS、寨卡,等等。
他发现,每次大流行病到来之时,人们几乎都会经历从傲慢无知到恐慌焦虑,再到歇斯底里的过程。在瘟疫面前,大多数人只能束手无策地陷入绝望或寻求宗教救赎,但也总会有人迎难而上,去寻找病原体的真相和攻克的办法。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学、免疫学、疫苗学、医药学不断取得进步,人类的疾病防疫体系也越来越健全,但据估计,自然界有160万种病毒具有流行或大流行的潜力,其中任何一种病毒溢出其原来的宿主,跳跃到人类身上,都可能酿成一场可怕的人间灾难。在全球化时代,瘟疫流行的速度也在急剧加快,一趟国际航班就可以让病毒跨越大洲和大洋,蔓延到全世界,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成为一项越来越紧迫的国际议题。
在《人类大瘟疫》中,霍尼斯鲍姆并未给出一个光明的预期,相反,他郑重地发出警示:“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的流行病还将会不时地出现,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在研究病菌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徐学勤
1
瘟疫影响文明兴衰,
人类却至今难以预测疫情危机
我的关键论点是,这种科学认知盲点是特定科学范式和实验室技术的产物。基本上,这是一个知识过多和知识不完全的问题——在认识论的术语中,后一类通常被称为“未知的知识”或“未知的未知”。
2
古老的隔离法则与
现代理念的冲突
中世纪将黑死病拟人化,将疾病描绘成人类无法理解和控制的可怕恶魔。
3
疫情下的傲慢、谣言、恐慌与歇斯底里
霍尼斯鲍姆著《热病之旅:探寻治疗疟疾之路》(The Fever Trail - The Hunt for The Cure for Malaria),2013年
延伸阅读
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全球化曾被战争推动,却在疫情下面临考验
—
往期关键词
点击阅读原文,进书评的小铺逛逛~
以上是关于流行病是一种社会“压力测试”|专访《人类大瘟疫》作者霍尼斯鲍姆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