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普通技术人的成长路径 —— 十年职业总结

Posted 老司机技术周报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续]普通技术人的成长路径 —— 十年职业总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牟爽,早期在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从事移动端的开发工作,后来在平安,恒大做过两个内部创业项目,目前就职于字节跳动音乐部门客户端团队,团队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业务从0到1的启动,当然后面还有从1到100;说到技术栈,不同于很多人,我其实没有特别的偏好,在十年职业经历中,大部分时间在做ios,也会做一些android和后台系统,目前最希望的是集中精力把音乐业务做好,也了我心中一个创业的执念;谨以此文分享给见过兴衰,但仍然心有热血的客户端同学们——青衫不负踏歌行,莫忘曾经是书生

之前发过普通技术人的成长路径 - 一位客户端老兵的经验之谈, 有些同学可能会比较奇怪,不知道这人是何方神仙?!确实,在我十年的工作经历中,除了最近半年,我没有在任何公众平台发过声

后来有读者留言说希望能讲讲个人经历,本来根本没有往这方面想,但那天晚上回忆自己转起来了,各种片段都从眼前闪过,直到天快亮,才昏然入睡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取个整数吧,十年为期,回望一下来时的路

这篇里,我尽量少说抽象的东西,更多从经历的角度来介绍,所以大家听到的可能都是故事,其中很多当事人都还在我的朋友圈,或者活跃在行业,为了不给大家造成困扰,我隐藏了绝大多数人的名字——但我说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黄金时代

我先来讲讲自己的成长经历,故事有个老套的开头:

小学五年级买了 586,至今仍在热电厂工作,当时学热工的叔叔教会了我一些基本的东西;后来就是自己玩游戏,发现不是这块料根本打不过,但又很好奇电脑这个东西,于是把注意力转向了别的方面,随后就一路没停下来

当时电脑里是 Win95,但图形界面总感觉玩得不够开心,当时的电脑都能启动到 DOS,我还记得那时最高版本是 6.22,DOS 下面有个叫 TT 的打字软件,它启动时,在台式机内置喇叭中会蹦出一个个如同敲塑料一般音符——年轻同学可能不理解,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所以多媒体还不是很普及,我从 window 系统目录里扒出一些 MIDI 都能连续播好几天

后来,自己从家里有的一些微机教程里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学了 basic,从这本老书里学了一些 DOS 的基本操作

书还在,图是我网上找的,当时封面是绿的

其他瞎折腾过的包括

  • UC-DOS,某汉字系统,很喜欢它略高的分辨率和亮度,按现在的产品思维来说,应该是 By Design 的

  • WPS,DOS 下的,然后通过这个了解了求老师的大名

  • Fox Pro,微软在 DOS 下的数据库,当时我学校的食堂就用这个

  • CCED,DOS 下早期的制表软件,WPS 处理文字很好,而制表能力不强

  • TC 2.0,Turbo C,以前拿 c 写过一个计算器,当时很自豪,后来发现但凡学生会编程的,都写计算器

  • 3DMax,看我叔叔做了做了一个含有光照材质的 3d 茶壶,觉得很棒,最后自己怎么也没做出来

  • 重装系统,因为分区的问题装坏过几次,家里除了我没人弄电脑,当时慌的成狗,好不容易装好后,然后又要想各种办法帮老显卡搞定驱动

  • Linux 内核源代码情景分析,主要啃前 3 节,我当时会了点 c,并且在自己给机器装了个 linux 之后——膨胀了,觉得都是代码,凭什么我读不懂!

    • 后来等了两个多月(当当买的,当时买书就是这么长时间,能买到已经很开心),看了三个月,终于对宏汇编 + 各种宏技术有点明白了

记得以前总有种电脑有毒的不详预感,先是收藏了一大堆杀毒软件,后来慢慢用成 linux 了,另外那个时候 linux 才 2.0????

<<< 左右滑动见更多 >>>

白银时代

时间一晃就到了高中,其实也乏善可成,除了比较中二,仍然保持了对计算机的兴趣,期间看网上黑客精神很受感染,那个年代黑客正在变质,好坏参半,当时学校还有几台电脑因为陈瀛豪的 CIH 报废了;而我,也经常在微机课上搞些恶作剧,比如用 bat 文件替换 regedit 之类,最经典的还是用 net.exe + \\aux\\aux 这种设备路径参数让对方蓝屏,蓝别人的时候,还给周围同学数 123

注:win95/98 都有的系统 bug,从网上邻居这种地方,访问这样的路径就会蓝屏(设备驱动程序有漏洞),net 命令只是一个 CLI 的方式,让围观的人看起来感觉高级一些

高中在选科的时候,自己心里没主意,和一个朋友打了一通电话,成功坚定了读文科的想法……

倒不是我觉得文科不好,只是决策过程太飘逸了

没错,你看的是真实的故事,我大学的专业是英语

现在,这个劝我学文科的朋友,在老家的建材行业做的风生水起

顺便提一句,第一年高考考的不好,还复读一年,嫌我妈天天叨叨我,我在校园里租了个小单间,一个人清静下(当然钱还是我妈出的),住进来发现,我对门宿舍的人是学校低我一个年级里几个知名古惑仔,学校里我比较土,只了解自己年级的情况,隔了年级连谁是话事人都不知道——后来也出乎自己的意料,我和他们相处的不错 ????

青铜时代

复读一年之后,我去了南开大学(英语系)——和一鸣一个学校,这是后来我来字节的一个重要决策因素——但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先不剧透了

考英语系不是偶然,我爸是英语老师,平时会努力辅导我,所以我在学英语的时候,会比别人更轻松一些,当时也是全省英语第二, 大学头两年也是非常混沌的, 上课拿灰鸽子控制了同学的电脑,打开画图写字逗别人,万一当事人看到了不要生气!!

期间和一个叫鞠起的同学一起组过乐队,后来发现自己可能不是演奏音乐的料,就放弃了,大家当时很希望我留下,我也犹豫再三,还是洗手不干了,然后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研究计算机上——如果留下,世界上会不会多个蹩脚的乐手,少个凑合的程序猿,哈哈哈

BTW,鞠起是个不错的原创歌手,各大音乐平台是认证的音乐人,我现在还是偶尔会听听他的歌

后来参与了微软俱乐部,认识了很多对我今后的发展作用如同明灯的人,这一点也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其中最关键的——我渐渐明白了计算机应该成体系的学习

我基于自己的兴趣去听了操作系统课,还从要毕业的学长那里买了数据结构算法的资料,其实在之前,我对学校教育是悲观的,感觉学校里学的东西,很多都没有用,也很枯燥,活生生把你的热情熄灭

现在觉得和我接受收入的预期带宽阈值有关,在人内心有个隐性的 ROI 判断,只有输入信息的带宽高于阈值,才觉得是有价值的,而我的可能比较高

大二,大三的时候,因为兴趣使然,我开始比较认真的看起教材来了:那时我的成就感比较简单,有个领域不了解,后来自己搞懂了,就会很开心——有一半原因是又可以和别人吹牛了

我在生活中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我的底层系统决定的,理性上很难控制,所以我对别人给我的各类反馈的感知强烈程度可能是其他人的好几倍,可以试想一下,过年放鞭炮时候,身为一只狗的感受

在大半兴趣 + 小半焦虑驱动的情况下,我又学了一些东西,其中包括 Linux,Java,C#,假期抽时间帮俱乐部做了个图书管理系统,还做了安装包,最后也给俱乐部的机器装上了,只是从来没有用过——没有需求,就这几个人,谁借书不是很清楚吗?

至于焦虑,我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周围能在相同频道交流的人特别少,特别是我需要做一些重要判断的时候

我是英语系的,一个班十来个人,4 个男生(加我),女生都很优秀,十大歌手,各种主持人/配音大赛等你能想到的各类校园活动里,我周围都有人能拿到不错的成绩;有段时间感觉她们聊天,我很难插得上话,好不容易插上话了,但真的感觉聊起来没有任何动力——感受不到内心的反馈,所以你可以认为我是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ink Floyd 的歌,我在大学天天听)

但久之后,我也慢慢习惯了,觉得这段经历很愉快

其他折腾过的包括

  • Linux 内核编译,在我的笔记本上编译了 70+遍才终于给编成功(翘课两天半),主要是精简各种驱动,从 DOS 时代过来的人,总是很在意内存占用,后来最自豪的是能基本感知到哪个内核选项控制什么的,哪些不要乱动

  • BBSShuttle,一个基于 J2ME 的非智能手机彩色 BBS 终端,颜色码怎么也调不好,最后某些场景浏览的时候还是会有乱码,源码现在还在

  • 抢课工具,调用了学校网站后台系统,1s 刷一次,找我想选的课,真的刷到了游泳课的时候,我觉得尴尬又给放回去了

  • 在宿舍里尝试 ARP 洪范,nmap 各种扫学校宿舍网段……

快到大四的时候,对未来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干嘛,我有些同学去了大学教书或者外研社等,或者有学霸修了金融双学位,去了四大,她们都对自己的未来比较坚定,我就不一样了,天天翘课,也就是个凑合不挂科的情况,非专业计算机人员

大四上半学期,试过去考计算机的研究生,准备了挺多,然后考砸了——数学真不是几个月能补的,但当时看了很多对我现在都很有用的书,《现代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些, 还有各类数学教科书,还有《代码大全》,这一本主要是自己压力太大,平时看看减压用的,结果后来基本看完了

黑铁时代

这里要写的是工作的头几年,但我对工作这件事没有什么怨言,之所以叫做黑铁时代是从要做好这件事需要想多少问题的角度来说的——工作之后,人际关系变得复杂,绩效,晋升这些利益冲突会时刻困扰着职场人

我更加相信的是稻盛的说法:工作是医治百病的良药

后续在工作中,零零总总又看了《编译原理》,各类游戏算法(A*,鸟群这些),因为当时我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做游戏,类似魔兽世界这样的 MMO RPG,去深圳自己根本没任何思考,主要是女朋友(高中同学,现在的老婆)在这找到不错的工作了,我就去了

入职第一天收到一份五六十页的英文文档,老大告诉我,这是 BigWorld 引擎的资料,你自己看看——不像现在入职都有 mentor,我当时只有这些,但老大人不错,总是帮我理清楚各种问题

人在不知道所以然的时候,问题都问不对

BigWorld 引擎设计很赞,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大体的工作方式是,有 python 作为脚本层,写游戏逻辑的,代码运行在客户端和服务器,写的时候要注意状态在哪,异步时序这些

服务器通讯和客户端渲染都是 c++,我当时还做过一点粒子系统

那时因为老婆上班早,我俩一起出门,每天早上 8:30 到公司看书,读了《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和《Python 源码剖析》,还有一些 win32 汇编的东西,后来这些知识在我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后来因老大和朋友去创业了(也是这件事,在我心里埋下创业的种子),我也考虑换个环境,就投了深圳腾讯的简历,结果收到了上海腾讯的面试;一路聊的也都是游戏,我也以为会做游戏。后来就来了上海,结果这成为了做 iOS 的开始。当时移动端还挺新鲜,我对之后职业发展路径没任何概念,想法很简单

学校里搞技术还得自己花钱买书,现在有人给我钱让我研究不是挺好的

后来才知道,我入职腾讯时的薪资 level 其实给的非常保守,一年半的时候我的 Leader 给涨了

入职之后,也是直接上手开搞的节奏,我本来想自己买两本书(封面上有橙子的书,很多人都知道)先热热身,结果发现业务跑的太快,没时间热身,只能边做边学,一个星期也差不多搞会了

当时为了快速搞懂该怎么做,周六日还自己主动来公司加班,也没申请(当时是职场小白,不知道加班还能申请)——搁现在肯定有人说卷 ????

关于创业

之前经历的部分,我先说这么多吧,创业是我真正想重点写的

腾讯做了两年多,又去阿里做了一段时间 yunOS 相关的东西,期间都是各种不同的技术不断切换,但有了之前的经验,没有觉得压力太大

后来有个机会,行业里普遍认知是金融 + 互联网是个不错的想法,几个比较信任的同事商量下觉得必须去干一票, 就去了,一开始做的比较辛苦,具体来说

  • 产品演化不稳定,总有一些大的方向切换,这里有公司决策机制的问题

    • 平时工作上因为这个和产品经理总有各种争执,给很多人留下了脾气暴躁的的印象

  • 初期团队在某些技术能力上有短板,做出来的东西架构很糟糕,稳定性也不好

  • 最挑战的还是面试,最夸张时每天 10 个面试,到晚上才能坐下来写点代码

  • 金融 app 对 bug 容忍度非常低,为了控制 bug,团队设置了 ZBB(Zero Bug Boundry),一到 ZBB 工作时间可能变成了晚上 3 点下班,但当时还是很难保证真的 Zero Bug

创业自然辛苦,以至于公司实行了全员 996 时,我们长舒了一口气,终于知道自己几点下班了

当时好多次改版之后,东西也做出来了,但公司又有些变动,这里客观因素大于人的因素——公司内部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团队,外企的,本土的,互联网的,金融的等等,最终很多东西也比较难达成一致,我们一行人挺了快三年,最后没挺住

这个问题我在字节也有类似感受,但这次我有更多耐心,后面再详细说

当时互联网金融大热,我们虽然第一个创业项目没成,但对赛道超有信心——当时也有别的公司来找,我心里的真实想法是,我们这才是互联网的未来好么?少拿不靠谱的项目忽悠我,没有金融全牌照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个玩家……

后来又有了新的契机,我们尝试了另一个创业项目,当时我负责组建了双端 + 前端的团队,团队里有很多我的老部下,这种时候人脉真的很重要

一开始的目标也很挑战,2 个月内从 0 到 1 上线双端 app + 官网

实际搞了 4 个月,但仍然是非常激进的目标

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新团队,新团队没有太多融合的时间,我之前怎么写代码,你是不了解的,模块的边界上有很多问题,但也没有太多回旋的余地,即使知道有这样,还是得搞——因为创业是带着承诺去的

当时做了很多防御,其中一种方式是我们为了确保状态一致(对金融 app 尤其重要),在 Android 使用了大量的单例(业务管理器)来进行状态管控:

  • Activity 来了,向管理器注册,进行数据装填

  • Activity 走了,向管理器注销,进行数据持久化

当时几个架构同学都非常质疑这种方式,但我也没太多选择余地,坚持不松口,在头几个月里,大家都被强行按在这种方式上,但确实遇到 bug 很好修

后来,我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原来大家对这件事如此不满,给你们道个歉

有两个资深研发坚持游说我,终于在第一个版本上线之后的几个月,我也不这么担心了出问题了,就交给他们搞,后来发展出很多不错的实践

特别说一下,那时的 QA 也给力:两个同学支持了双端,而且 bug 很少;有一部分原因是我要求上线前一天双端互测,责任到人,但这仍然是我至今见证过的最牛的效率——很多经历普通的同学,在认真和努力程度上真的超越行业大部分人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事情,只需要你认真和努力就够了

这些经验让我刻骨铭心,我来字节之后,我对人的看法仍然是平凡人可以做成非凡事

但第二次创业的结局,不说你们也知道——我们曾经笃信的金融互联网赛道消失了,幸运的是当时公司都是合规的业务,我们至少不需要面对后续行业整治的巨大风波

我周围的同事有不少去了北京发展,他们也盛情邀请,但我的现实状况确实不允许,家里大孩子才 3 岁,小的还抱在怀里, 所以我纠结再三,也放弃了这个机会

这次感觉心冷了,从热情满满开始创业,到最终赛道消失,和自己合作多年的同事很多去了北京,那段时间自己很迷茫

创业是一个积极拥抱痛苦的过程,有序的工作节奏,确定的成果,这些东西在创业中都很少存在,只有目的是真切的,而周围你能得到的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要顶住巨大压力做好业务,其中还有处理好人的问题,当第二次创业陷入停滞的时候,是我最难熬的时候——很多创业团队只有在奔跑中才能挺住,一旦停下来有可能出各种问题

那时我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减少焦虑,发现阅读很有用,而且直觉感知到社会运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又和当下的困局中的谜题何其相似

我后来才知道,这是系统在发挥最用,而系统无处不在,团队中也存在

而直接说生态系统的《失控》我早在腾讯就开始看,但真正看完是来字节前半年,这半年因为压力的关系,我读了很多技术之外的东西,后面会说到

除了阅读,我发现写代码也是克制焦虑的好方式,两者的结合正好是一个阅读器 app,于是我写了一个只给自己使用的 app

  • 能够方便地收录链接,通过 JS 萃取网页里的文字 + PDF 文字提取

  • CoreData 做了一套数据库保存内容和各种状态

  • 做了分页逻辑,用系统的纸张控件替换了滚屏的阅读体验

  • 利用了百度语音合成的开放能力,可以上下班路上听

    • 另一个原因是颈椎不好,能低头阅读的时间很有限

  • 利用系统默认字体提供了字体字号的定制

总代码量 5w 左右

需要的时候能拉起 webview 或跳出到 Safari 浏览原图文,还能很好地保持阅读进度,词典,搜索等都做的尽可能方便,在碎片时间阅读

利用这个 app,我这几年读完了大量的资料,后来也做了很多次改动,比如让它能在简单操作下收录公众号所有文章,发现非常赞的公众号,我会通过我的 app 读它的全部文章——除了上下班路上,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在听,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最近几个月

这样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思考框架,但人真的是输入带宽极小的动物,很多东西通过听也好读也好,只能极慢地补全你的认知模型——认知模型一旦建立正确,将发挥巨大的威力

关于音乐

这个 app 我维护了比较久,做了若干次大的改进,包括数据库线程模型,以及一次 OC 到 Swift 的升级,后来它承担的另一项重要使命是帮助 Resso iOS 版本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 0 到 1 的冷启动(我是音乐的第一个 iOS)

  • 它的数据库层,成为了音乐的 BNCoreData 框架

  • 它的业务工具层,成为了音乐的 BNUtils

BN 是 Beethoven(贝多芬)的头尾字母,也是 Resso iOS 项目的内部代号,Android 叫 Bach(巴赫)

后来经过团队的若干次演进,已经成为了比较重要的基建

我来音乐的想法说出来你们不信:当时两次创业失败,离开了最熟悉的同事们,彻底失去方向,我希望在钱多,事少,离家近里找个最佳平衡,后来发现我能控制的只有离家近这一个因素,于是就开始找离家近的公司,发现了上海今日头条(18 年的字节),还是南开学长创建的

一共面了好多轮,当中觉得轮数太多差点放弃,但最后一轮的面试官思路开阔,也能理解金融行业的无奈,问的问题直击本质,这种感受像极了之前在创业时见到的少有的优秀的人,这次面试帮我做了决定,最终就来了

当时确实有其他选择,在最后一次创业最难的时候读了王阳明的心学,里面提到正心诚意——当时我感觉瓶颈很多,决心(或者被迫)试一下:我努力克服了身上的很多问题,也感受到当时团队确实有一定改善,现在觉得自己应该还有几成功力没用上,而且这次来的时候也得知是从 0 到 1

但当时不知道是来做音乐,只是知道是一个 toC 的业务,音乐最早期是保密项目

你面前有两条路的时候,选择难走的那条——这个认知是怎么来的,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明确的答案,但主要和之前的创业经历有关;其次是我读过的东西;最后就是不服, 输了就输了,来个痛快的

就是这个逻辑最终让我收拾好心情,去北京入职了(当时上海还没办公室),然后就是各种忙,忙编码,忙开会,忙面试,但本质和我之前做的事情差不多,一个差别是字节的福利好了很多,时间久了慢慢发现自己周围原来有很多创过业的人——而我的经历,在他们中也不算特别

这次我准备一条道走到黑:如果不是一路做到成功,那我就是这个项目最后一个研发,以后谁叫我创业,我大概不会再去了

现在我准备好了,这次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后来,因为我有这样的想法和项目里很多重要的角色发生了不少冲突——在一个我认为正确的目的之下

我看过太多失败,我不知道怎么赢,但我知道好多种输法,一旦让我确认这种做法要走回原来的老路,我会不顾一切的跳出来用各种手段阻止,也不求每个人都理解

新业务的难度

很多人说新业务很难,那具体的难度是怎样的?

我之前在创业时曾经不止一次的以为,我周围发生的各种问题如果招到更优秀的人,就会得到解决;来了字节之后,我确认了一件事——创业面临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和人没关系

周围的同事都很优秀,各种背景各种牛,一开始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每天写代码写到 Hi,幸福感满满,后来逐渐加入了很多同事,技术,产品,运营都有,渐渐地发现摩擦多起来了——而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迫切希望音乐能做好,而每个人的经历,背景,工作方式都不同

最关键的是对成功路径的理解也不同

后来,逐渐发展到有人认为因为我的想法是希望项目好,所以应该按我的来,而别人也是这么想的;我在其中也没有完全幸免,加上我的创业原教旨主义想法,很多事情变的很尖锐

经过了多次碰撞之后,我慢慢从困惑变成了理解,其实最难的部分就是这里,于我于他人都是这样

我们团队里有从硅谷来的,有从国内一线互联网来的,有从传统公司来的,还有和我一样创过业,没成功的,这样迥异的一个团队,确实在合作上会遇到很多挑战,磨合是必然的,而且是有风险的——直到第三个年头,也就是现在,我才觉得真正磨合差不多了

在创业公司很多时候都强调长官意志,在指挥得当的情况下,能很有效地完成目标;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为了效率兑换一定的团队满意度,对创业公司,效率就是生死——而业务最终的成功,就是对团队最大的回报

在字节,大家背景都很优秀,而且对于工作方式有自己的完整认知,上面方式并不适用,唯有彼此信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团队一团和气是没有意义的,但团队过分碰撞也是没有意义的

信任一旦建立,团队将坚不可摧

有个同事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他在硅谷辛苦搞成了一个创业项目, 后来给 Facebook 收了,我问他创业成功的最重要条件是什么?他的答案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他说是坚持

我原本觉得自己可能不知道创业成功的方法论,现在我相信了这件事确实没有捷径(因为在中国传统公司和美国互联网前沿没有差别)——或者说有方法论:你不按这个做,一定不成;按这个做有 10%可能成(我们管这样的东西叫方法论的话)

如果我们把 90%的成功可能性叫十拿九稳;那么 60%,叫值得一试;30%算豪赌一把;而 10%的时候,只能叫信仰了

也许是我当初想得太极端,或者输了两次有点保守,现在音乐历经 3 年已经完成了从 0 到 1,后面的路还长,还有从 1 到 100,挑战依然很多,而我无比乐观

行动框架

上一篇文章有读者评论作者在大气层之上,其实大家都是凡人,带着凡人的烦恼;很开心自己写的东西让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一篇我们再讲讲如果希望培养自己的认知,背后的行动框架

我读过的东西有很多,从科幻小说到时政与投资,从老庄到美国右翼作家,从正统历史到魔兽世界,从魔幻现实主义到各种佛教经典,我有个自己的目标——我想在有限的人生中理解人类心智的底层,而且能帮助自己和别人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但这个目标可能是危险的,大家多格物致知就挺好了,不用像我一样激进,这个条路上一旦发生误判,对自己对别人都会造成很大问题

看的东西里其实还有数学和物理,考研复习的时候,虽然倒在了数学,但发现数学很有意思,而理论物理的前沿都是数学在推动,现在很感慨爱因斯坦和杨振宁巧夺天工的演算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麦克斯韦方程组(物理之美的经典代表)看起,网上有很多资料

平时我是个敏感的人,很难改只能接受;感觉自己接收的信息已经超过了正常生活的需要,所以容易纠结和焦虑,需要研究如何改善,而且过程中我发现我自己只是一个样本而已,人群中我这样的很多——很多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甚至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

人总是拿自己的感受推测别人的感受,然而实际情况下人和人的情绪强度大多是完全不一样

这个过程中,佛学的很多内容让我受益匪浅,佛说圆融——世界上绝大部分事物都有共同的本质,形式上的不同不代表真正的冲突, 这是我涉猎如此多互相不关联领域的重要依据

举个例子,调试能力和与人相处有什么关联?都是通过 log 分析系统的过程

  • 人会通过行动表现内心(log),据此希望知道对方具体是怎么想的,就需要了解人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只是每个人的系统都是高度个性化的

  • 可以通过阅历和学习获得关于普通人的共性知识(计算机基础),通过和此人相处来了解系统个性化的部分(平台知识)

关于圆融,我见过最好的作者是南怀瑾先生,他是军人,企业家,哲学家(儒释道三家),再我读过的作品中,难度区间是 (《金刚经说什么》,《唯识与中观》),还有很多我没有读的作品,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探索

其次是稻盛先生,他我就不介绍了,大家应该都了解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圆觉经》

什么东西既是 a 也是 b?——比 ab 高维的东西:圆融其实是升维考虑的思想,这里也推荐大家去看看讲结构化思维的书

另一个很有用的佛学概念是“遮法”——当在描述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很难定义它是什么,但会明确定义它不是什么,具体我就不展开了,《金刚经》里大量使用了这种方式

这里特别要说一下,最难突破的是自己固有的价值判断,人都会倾向于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形成了认知牢笼——看不见在熟悉范围之外的事物,觉得凡我所见皆是真理

要努力减少自我的偏执,所谓偏执无非追求短期满足而已,试试找各种方式让自己能在未涉及过的领域深入钻研一段时间,兴趣或者好奇心都是好方式

慢慢喜欢上新了解的事物,愿意深入了解其中的深层逻辑,就是提升的开始

另外就是反身性理论,这个费解的名字,其实讲的是驱动力的主客互换,凡是有人参与驱动的活动,都存在反身性

以市场为例:

  • 市场基本面好的时候(客观),导致人看好市场(主观),然后估值前进的动力变成了人的预期(动力更换,客观 → 主观)

  • 随后如果市场下跌,其跌幅可能远大于涨幅,因为人的看法存在自加强,下跌一旦趋势确认,就比较容易共识(因为此时市场动力仍是主观)

  • 直到下跌到价格远低于基本面公允价值,此时共识打破,下跌趋势分化,最终归于低潮,等主观因素消失,市场回归公允价值,然后形成新的基本面驱动上涨(上涨动力回归客观)

一开始你要努力接触一些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后面会变成你的 Knowledge 不断驱动你——或者说,一旦把飞轮转起来了,后面它就会自己一直转

写在最后

上面没说的是,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在和人的相处上,我做得不够好,也给那时的团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消耗

时常反思,觉得“隐性目标”是罪魁祸首,人是很多同构子系统互相堆叠组成的,尤其是意识,理智和潜意识本质是相同的工作机制,差别在于,理智比潜意识多控制了其他系统,比如语言和逻辑系统

每个子意识都基于相同的工作原理,其中一条就是当目标没有达成,会触发负向激励,有的时候人知道自己为什么沮丧,因为“没有满足的目标”是理智设定的,可以用语言来描述,更多时候人不知道怎么就沮丧了,这是因为没有满足的目标是潜意识设定的,这些目标我们就是隐性目标

最常见的隐性目标是自己心里的人设(区别于别人眼中的人设),当一些外部条件没有满足人设时,人就开始有尴尬,沮丧,愤怒等负向激励

对于隐性目标,有很多手段,冥想,旅游,运动等都有可能找到它们,如果它们重要,最好把它们变成显性目标,努力去满足它们,如果它们不重要,要想办法和自己做真实的沟通,尽量避免把它们当目标

人类心智很难在把一件事当目标的情况下,又对它的结果无动于衷,而那些行走无疆的人,往往都拥有简单而清晰的目标

写了这么多,这就是全部故事?是也不是,很多尖锐的是非之争都没有写,但我不喜欢春秋笔法,不写是因为这些是非已经不重要了,那是什么是重要的?

对我而言是目标,向着目标坚定前行,过程中不在于做错多少小事,而最后看你能做对多少大事

而关于这些故事,不要太相信语言的表达,语言天然不能准确描述世界,因为世界是并行的、网状的,事物之间的作用更多是联系而不是因果——语言的描述会让这一切看起来很像因果

我相信人和人的本质没有不同,学历,经历,这些外在条件都不重要,但看起来人和人的差异如此巨大,举个例子:

  • 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不对等——如果家里有孩子,你会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 人和人对同一件事的 Context 是很容易不对齐的,即使判断力相等, 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对一个问题没有描述好,又用了不恰当的问法,很容易让别人贴一个不懂的标签给你,这也是很多时候社交压力的来源

另一个重大变量是认知透镜

认知是像透镜一样有形状的,它决定了相同信息输入下人的关注焦点在哪

就算两个人经历相似,思维相似,但近期关注点,社交压力等变量不同,也很有可能对相同事实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很多时候人一旦陷入焦虑很难在短时间摆脱的原因,就是因为透镜焦点始终在事情不好的一面,但透镜形状会变:生活状态会塑造透镜的形状,但不是唯一因素,完善认知本身也是有效手段,读书,旅行都有用

而最难的是如何改造一些底层认知——那些长久不变的认知;也总有人发明一些词汇,比如小镇做题家,就让很多人自己给自己贴好了标签

每群人的成长背景不同,就会获得不同的底层认知,有的适合周围环境,有的不适合;但拆除这些认知的成本极大——意味着要失去舒适区,安全感,并且重新面对社交压力,以至于很多人不遭受重大挫折始终无法突破

在这件事上,创业对我而言意义非凡

那几年,由于创业公司的宽带职级,加上场上客户端研发真的不少,从来没有觉得缺客户端;后来当自己在字节开始招人组建团队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客户端已经这么少了,很多人做了前端/后端或者干脆开了水果超市——这种感觉就好像在山谷了埋头生活了几年,出来发现冰河时代来了,一切都变了

但回想一下,这几年对客户端也真是很考验,哪怕就从我自己的经历而言;以前想法比较狭隘,觉得自我提升就够了,目标就是要比别人好——现在越来越觉得行业给了我很多,我也应该回馈一些东西

最后,我再说说绩效,我刚开始工作那两年对这些东西完全不懂,反而因为对工作本身的兴趣,拿到了不错的绩效,后面懂的越多越容易缩手缩脚

绩效本质是短期回报,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也不该有)什么指导原则可以直接告诉你,你做到了 a,b,c,就能得到怎样的回报,我在努力告诉我周围的人:如果你看不清楚方向,用下面问题的答案来决策

作为技术人何为正确?

末了,如果我们想把事做对的话,内心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安兰德说,快乐就是一只健康的动物在阳光下的感受

有时间要记得锻炼身体,人不一定完全在用大脑思考,你的身体也承担着一部分运算;而也只有走的够远,才会发现不同的风景,每个人都在拼自己的拼图——在没有拼起来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会看见多么壮丽的图景

很多事,没做出来之前,连爸妈都觉得你没戏——安兰德是突破这种牢笼的高手,值得去读

这里有很多惊人的偶然,我在大学也热爱音乐,来后来做了来了音乐;而对于团队,有人经历和我极其相似;有人和我最信任的人背景相同;我曾经给别人造成过的困扰,在这里一样发生在我身上;而我最初的兴趣逐渐成为了我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一切都是当初的升级版现实,我在一个回旋里不断开始最初的事情

生活中有更多让我费解的偶然:知道解法的事情,从来不在身边发生,发生的都是我不知道怎么解的问题;心情越不好,越容易遇到点炮的;自利的时候,周围很多自利的人;利他的时候,周围很多利他的人等等

唯识论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宇宙到底是多少个维度,是不是有个维度直接连接在人的心智中, 不断幻化现实?我不能轻易相信,但感受又如此真切

带着强烈的意愿躬身入局,是很多无解问题最有效的解法——没有方法论不要紧,强烈的意愿就是最基本的方法论

夜空有星,我若未见,你指于我,从此皆知星空壮丽——红尘炼心,希望大家最终看见的是夜空中的星,而不是指着星的手

经年跬步,如履云泽,咋然回首,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后记

上一篇发出去收到的反馈远超了自己的预期,很多同学私信我希望能再说说个人经历,有不少第一次接触的同学真的带着问题来问我,感谢大家的信任

更有一个同学直接飞书问我是否读一些禅宗的东西,他从文章里看出了无我无常,这里我专门再补充下自己的看法

我很认同禅宗的不立文字,拈花微笑的实践——在我看是带宽极高的信息传输,但只有段位极高的人才能接得住;禅宗也讲以心印心——这是乔布斯说的 A 级人才能识别 A 级人才

禅宗的伟大在于,它不但适用于超级天才,也是适用于普通人,这是禅宗顿悟和渐悟的公案(大家搜下就能找到);作为普通人,我相信渐悟是大多数人最好的路径,和顿悟一样都能到达的终点

其实写这一篇的时候,我压力很大,十年经历千头万绪,光回忆就是很大的挑战,而回忆中还有一些至暗时刻;文笔上要说得清也不容易,如果最终让大家理解偏了就不好了;还要照顾到文中其他同学的感受,以及公司中不应对外说的信息;在种种限制中,我希望这篇文章是没有私心的(对团队的私心我真的没法避免,请大家多包涵)而我的底线是我个人没有私心,很多内容我今天写了明天改,零零总总弄了一个星期——生怕辜负了大家的期待,希望文中的内容对大家的职业发展有价值

这两天袁隆平老先生走了,回想老先生的一生,非常艰难,但就和其他职业一样,很多人都要经历几次强有力劝退,留下来的人中,有一部分能成就伟大

上一篇里说了很多自我开解的东西,希望这些只是继续前行的工具,而不是寻找安逸的  抓手,祝愿大家都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会为它担忧不已,怒不可遏,寝食难安,而最终举杯相庆——心之所向,无问东西

我知道身边很多客户端人的创业故事,希望你们也多分享,帮助迷茫的同学理理思路

感谢一路帮助我的人,我的同事,朋友,家人

关注我们

我们是「老司机技术周报」,每周会发布一份关于 iOS 的周报,也会定期分享一些和 iOS 相关的技术。欢迎关注。

关注有礼,关注【老司机技术周报】,回复「2020」,领取学习大礼包。

以上是关于[续]普通技术人的成长路径 —— 十年职业总结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普通技术人的成长路径 - 一位客户端老兵的经验之谈

我的十年技术成长之路漫谈及分享

我的十年技术成长之路漫谈及分享

我的十年技术成长之路漫谈及分享

我的十年技术成长之路漫谈及分享

(转)听玄姐的职业成长,探技术人的道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