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
Posted david_lv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融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老子
老子比孔子大20岁。孔子见过老子。
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但老子一直没明说他说的这个道到底是啥?
我个人大胆猜一下,老子说的道,可以用四个字来浅显说明:否极泰来。
所以老子宣扬无为而治,因为世间总有一个神秘的人性规律,事情坏到了极点全体人都盼着好,事情好到了极点烈油喷火一定会开始走下坡路。
这就是老子要讲的道。否极泰来,泰极否来,如此往复,犹如太极。
(2)孔子
孔子比老子积极。
孔子不认为坐等事情变得极坏才力挽狂澜。他认为那时候已经没法力挽狂澜了。
所以孔子宣扬平时就要:一日三省吾身。每时每刻兢兢业业、规规矩矩。
所以孔子设了许多规则。孔子不仅设了许多规则,而且还明确了道。老子没有显性说明道,孔子显性说明了,道那就是:仁爱。
孔子希望把这套规则和道推行给各国国君,希望他们按规则治理国家。但可惜孔子生活在战国,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哪有那么多理由,吃你就是理由,反而讲规矩的宋襄公被历代中国人耻笑为愚蠢。
(3)董仲舒
孔子死也没想到,自己一生推行的理念,在自己死后300年居然被国君接受了。但是如果孔子知道自己是被这样接受了,估计气得会从棺材里跳出来。
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看中了孔子的一个规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我是君你是臣,你就得听我的。
(4)朱熹
经过五代十国,宋朝定天下。汉人认为就是道乱了,要重新回归初心,重新明确道。
但宋朝经济发达、南北通途,甚至海外贸易,新鲜事物太多了。老子孔子树立的一条道似乎已经无法解释这么多新鲜事物。
所以朱熹宣扬格物致理,也就是说:你遇到一个新事,你先归类,能归到一类的,那这个新事就遵守这类规律。如果归不进去,就设个新类,你提炼出来这个新类的特征,这就又有规律了。所以朱熹的做法就是分类、特征提取,把事物放在一个个格子里。
(5)王阳明
儒家哲学,早期孔子思想为代表,中期朱熹思想为代表,晚期王阳明思想为代表。
因为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中晚期,全球已经在大航海了,中国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了。所以新鲜事物比朱熹时代已经多了无数倍。格物致理的王阳明格了许多格子也总是无穷无尽。
王阳明感觉在这么多规律的顶上应该还有一层最高普遍规律。就如同现在全球物理科学家都想把极大天体物理和极小量子物理统一成一个最终理论。
王阳明经历了很多事,一开始总是想不明白为啥事情会这样发展下去。后来他洞察出了本质,之所以事情会那样发生,是因为事是具体人干的,所以这个具体人的利益诉求就会影响这个事的走向。
所以王阳明悟出一个顶级道,那就是:人性。
人性不外乎:名利权钱色、贪婪、恐惧、虚荣、懒惰….。窦唯的《高级动物》都说透了。
王阳明说:人性这个东西啊,你是克制不了的。孔子设了那么多规矩,都是反人性的。人欲即天理。
王阳明还说:你知道人性,你还能按照人性规律办事,你就无敌了。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6)释加牟尼
世界上的事情哪能那么容易知行合一啊。
佛祖说: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但不知道别人的优缺点,而且即使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也做不到知行合一。这种人叫罗汉。
佛祖说: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也知道别人的优缺点,而且即使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和别人的优缺点也做不到知行合一。这种人叫菩萨。
佛祖说: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也知道别人的优缺点,而且还能做到知行合一,这种人就叫佛陀。
佛陀就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而佛祖说: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既不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也不知道别人的优缺点,也无法知行合一,每天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这种人叫不明人、芸芸众生。
但可惜的是,释加牟尼修的是小乘佛教。也就是说:小乘佛教只修自己,自己的思想境界升华了看透了,其他人升不升华看不看透不重要。所以佛说:普度众生、渡有缘人。
而佛祖死后,在印度的南部兴起了一种宗教,后人也说叫佛教,但其实和释加牟尼根本没啥关系。
这种佛教宣称:只要你每天上一炷香、敲一下木鱼、磕一个头、念一句阿弥陀佛、初一十五到庙里上上贡,佛就会保佑你升官发财、一路平安、多生贵子…。
(7)六祖惠能
大乘佛教传到了中国,六祖慧能更是发扬光大。六祖把中国道教和印度佛教结合在一起:香也不用上、木鱼不用敲、头不用磕,吃饭走路砍柴生火做饭都算修行。哪怕你杀人无数、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所以成佛啊,得看运气,运气到了,悟道了,你一下子就成了。至于如何才能悟道,对不起,这是机锋。
以上是关于融合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