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你的代码我送到北极去啦

Posted 代码审计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Github:你的代码我送到北极去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今年以来Github频频发布更新,其中有不少功能让人眼前一亮,尽管也有一些界面上的改变让人十分不适应,但是我相信这些改进都是针对大数据分析得出来的结果。

我怎么知道?原因来自于Github的一个新功能——Feature preview:
其实,Github在发布重大更新前,都会向用户提供“Feature preview”测试。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让部分用户优先体验新的改版,并提供一定反馈渠道的功能。
比如,我最近一直在体验新的Repo页面:
Github:你的代码我送到北极去啦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看到自己头像上有一个小红点,那么多半是因为官方邀请你体验新功能了。
相比于此,我觉得近期以来Github最有价值的改动还是用户个人页面,首先给大家看看我的个人主页:
Github:你的代码我送到北极去啦
焕然一新吧,主要多的是个人介绍板块。你可以创建一个和你用户名相同的代码仓库,然后在其中的REAME文件中增加任何信息,这段信息将会被展示在你的个人主页上。
这个板块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的粉丝们更加了解我,并能引导他们关注我在其他平台的信息。我为这个板块添加了自己的中英文个人简介,包括我在做的一些事情和我的社交媒体等等,不到一个礼拜,为我的博客、公众号引入了不少新的流量。
美国一个叫Simon Willison的开发者,借助Github Action,为自己生成了一个动态的“Timeline”,它会展示出作者近期的Release、博文、计划等,十分有趣:
Github:你的代码我送到北极去啦
这个功能的推出,让Github更像一个在线简历平台了。
我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技术类平台,如果想长期保持热度并建立自己的核心壁垒,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
技术类平台的个人展示页面往往是粉丝、面试官对展示者的第一印象,一个好的平台能够帮助用户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拉进用户与自己粉丝的距离,这才是让用户不会随便抛弃一个平台的凝聚力。
比如说,2016年乌云的离去不仅仅是让大家少了一个可以学习的窗口,其实还让大家痛失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窗口。我一个朋友曾在乌云是核心、认证白帽子,提交过百余个漏洞,精华、精品漏洞的奖项也获得过好多次,这些都是他的荣誉,也是证明技术最好的凭证。但是随着乌云的关闭,他就不再拥有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简历”了(网上虽然有备份,但爬取的白帽子页面的时间都较早)。
展示用户的窗口,很少有平台能把这件事做好,大部分的技术社区不具有“简历”的属性,更做不好“社交”这件事,自然很难带动大家主动把文章、代码投到自己平台上。
回到Github,我觉得这次的改动从产品的逻辑上来看是比较优秀的,Github把用户个人页面分成了两个部分,左栏是个人相关内容,其中展示了用户的昵称、头像、被关注数、星星数量、个人主页等;右栏是项目相关内容,包括了前面说到的个人介绍仓库、用户参与的项目、活跃热度图等。
习惯了以后觉得这样的展示一目了然,比早先所有信息掺杂在一块要清晰很多。
另外,如果你平时在Github上较为活跃,参与过一些高价值的开源项目,官方会给你送上一枚“勋章”:Arctic Code Vault Contributor
Arctic Code Vault Contributor翻译成中文就是“北极代码库贡献者”,Github官方去年宣布了自己的“代码存档计划”,他们会将大量高价值的开源项目送到北极的数百米底下,而这些代码将可以被保存至少一千年。北极
去年很多人以为这仅是一场行为艺术,但没想到前几天他们真的行动了——我被授予了“Arctic Code Vault Contributor”勋章,我的项目Vulhub真的被送到了北极
也许有那么一天,我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他们打开了被封存一千多年的Github代码库,看到自己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写的代码,会不会忍不住骂出声来:这写的什么狗屁!

以上是关于Github:你的代码我送到北极去啦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除了bug,GitHub可能还把你的女装照冻到了北极,1000年后还能读那种

祖传!你的GitHub代码已打包运往北极,传给1000年后人类

你的代码永远在线!GitHub代码已打包运往北极,传给1000年后人类

叮,你的Github代码已发往北极,将被封存一千年

GitHub真把代码冰封北极1000年!

Github把你的代码保存在了北极几百米深的煤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