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那些优秀的工程师,后来都去哪儿了?

Posted dotNET跨平台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多年前那些优秀的工程师,后来都去哪儿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是头哥侃码的第241篇原创

上周末,我读初中的儿子突然问我:“爸爸,你是不是从好买离职了?”

我听完,忙惊讶地问他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做了个鬼脸,然后指了指我的手机说:“你的文章写的如此生动,我怎么会不知道?”

我轻轻叹了口气,摸摸他的头对他说:“你十二岁了,也是大人了,你觉得爸爸这个决定做的是对,还是错?”

他绑着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看着我,然后拉起我的手对我说:“爸爸,你不要遮掩,我知道你的内心还是忐忑的。”

我一愣,刚要开口问他,他冲我摆了摆手说:“别的不说,我只是觉得好买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工程师!他们不留你是他们自己的损失,你相信自己就好,加油!”

说完,一转身就走回了自己的房间。

1

看完上面这段叙述,可能有人会质疑:“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居然能说出这样善解人意的话?你胡吹的吧?”

不好意思,那是你太低估他们了。

别说十二岁,甚至才七岁的孩子,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其实什么都懂,他们有欲望,也有想法。

在我儿子的眼里,我还算是一个比较充满正能量的人,什么健身、看书、参加论坛,甚至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小灾小病,基本都会每天很早来到公司投入工作。再加上从他出生那天算起,我差不多每天在摆弄电脑,所以在他的心里,我自然是一名 “优秀” 的工程师。

可他哪里懂得,一个工程师的成长,其实跟种一颗树差不多,虽然种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土壤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则更加重要。

说白了,环境能造就一个优秀的工程师,环境也能毁了一个优秀的工程师。

说了一大章的废话,开始进入正题。

为了能使下面的这些论点显得更加的简明、连贯,所以请允许我先暂时抛开那些恶心的职场规则和客观环境,从我主观的角度来说下 “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到底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有人说:“都啥年代了?优秀不优秀,那肯定要基于结果导向来决定呀。”

对,您说的有道理,但结果导向,我觉得这个描述是不够精确的。因为每件事情都会有个结果,你即使没有做到最后,也会有个结果,但价值不一样。

一个事情做到中间可能丝毫没有产生任何的价值,只有最后落实到位,才会有价值。所以,我理解的,对于结果导向想要表达的优秀品质,如果描述更精确一些来说,应是已是以价值为导向。

好了,话头赶到这了,那什么是价值?

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

换句话说,如果工程师是客体,那么公司就是主体。说白了,看一个工程师好不好,就看你的工作对于公司产生了多大的价值。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名架构师,并且激情且努力的开发了一套基础服务,可却没有投入到任何一个业务线使用, 那么这个工作产生价值了嘛? 显然没有。

在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见过有不少同学的脑海中有这样的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把服务做出来就好了,至于是否把服务 “兜售” 出去,这不是他的职责。

其实,以一个缓存为例,在没有接入到任何一条产线业务之前,它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也就是说,这个工作对于公司没有产生积极意义或有用性。所以,你如果真的认可你自己做的基础服务,你就应该主动把他在业务中落地,这样才会有最大的价值。

说得再直接点,你是出来卖的,无论通过什么手段,只要有人愿意买,你的价值就已兑现了一半了。

说到这,可能有些做业务研发的同学笑了,别急,那咱们换个视角来瞅瞅。

如果你是一个业务研发的同学,线上出了一个你负责的功能的BUG,你追查之后发现,不是你的问题,是一个其他部门的依赖问题,然后你就告诉了一下这个部门,有BUG需要处理,然后就这样就完了嘛?

不,这显然不够,因为这样并没有对公司产生什么价值,BUG依然存在。

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是应该跟进到底,通过各种手段推动相关部门把BUG修复上线,保证最终你负责的功能没有问题,这样才能产生价值,或者说让你的老板看到你的价值。

说到这,可能有同学会反驳:“你这些年也是搞技术中/后台的,照你这么说,你带领兄弟们把一个服务从无到有的搭建起来了,虽然没有业务用,这也算技术预研呀,你也不能说没任何价值吧?”

哎,我很理解你的心情。

只可惜,如果这番道理是站在基础情怀的角度,或者从 “知识密集型” 的工作环境(或企业文化)来谈,那我必须鼓掌认同,但如果是站在业务驱动型的视角,或者从 大部分 “劳动密集型” 的工作环境(或企业文化)来看,那还就真的没价值。

有人说,这番话怎么理解?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一家证券公司里,无论是技术情怀的驱使还是技术洞见的需要,你和一群小伙伴搞出了一套消息中间件。正当你们沾沾自喜的时候,负责决策的高管们却不断的质疑你们是不是在不务正业,或者这玩意是不是在不影响业务型项目的进度的前提下、发挥极其巨大的 “主观能动性”、自发自觉加班加点或者躲在家里作为业余兴趣搞出来的?

你问我为什么会有这种质疑?因为大部分的大型金融机构,甚至是他们的技术团队BOSS,估计也无法弄明白一套消息中间件的价值,要说明白为什么不能用RabbitMQ、ActiveMQ改造一套,或者为什么不合适直接采用Tibco Rendezvous之类,而非得自己研发一个?

这可真是 “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更不要说IT人口舌通常都是笨拙的(现在能把一个技术问题举重若轻的给业务人员、客户、领导说明白,是IT人最最最重要的素质 ——几乎没有之一)。

说的再极端点,基础服务这一类事情,当服务开发完毕之后,如果说你付出了80分的劳动力,但就因为没有业务在用,从客观存在性上讲,你无非多耗费了公司80分的成本。

当然,你也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我和团队都获得了50分的成长,难道这不是价值?

是的,你说的有道理,但这份成长在老板眼里是你们个人的,而这份成本却是公司的。

所以在平时工作中,你除了要时刻思考,你当下的工作是否产生了价值,或者是否产生了最大的价值之外,还要看企业性质、文化及老板的出身、尿性……

2

说到这里,我不经想起十五年前给自己定过的一个目标 —— 一名优秀的技术领导者,甚至是CTO。

在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我觉得这样的目标与个人主观能力并无太直接的关系,反而是外在客观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比如机遇、人际关系及社交圈等。如果把这些定义为人生目标,就会极度痛苦,因为无论你主观上有多努力,都不一定能够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有的人说,“CTO,应该是团队中技术最好的那个人,并有深厚的技术背景,且时刻留意新趋势和新科技”。

有的人说,“千人技术团队背后的CTO,修炼远不止于技术修炼”。

这些答案虽有道理,但相对片面,没有正中要害,直到这次五一长假,我让空心情,认真思考,突然一个思绪让我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虽然这两句话只是一个段子,一场玩笑,一次吐槽,但却显得很真实。

对一名技术工程师而言,你优秀还是不优秀,这跟企业的发展阶段、规模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业务达到一定规模化之前,技术能够体现的价值就是技术价值,但等达到之后,技术要么走向没落,要么独立体现出他自己的商业价值。

毕竟对企业来说,数字化技术只是业务增长的助推器,一个阶段性的产物罢了。

说完这些,咱们先来唠唠技术价值。

在大部分企业的初期,更重要的是产品快速上线、试错。

在这个阶段,公司需要技术更多的体现迭代价值,所以工作重点应该是提升效率。到产品本身验证成功,规模化以后,你要体现的价值就是技术能够带来的稳定性和体验。

同样的产品,你的稳定性好,你的体验好(延时低,性能高),你就牛逼。

这就是你技术要体现的核心价值所在,但千万不要忽略了体验对于用户的意义,亚马逊100ms 的时延增长,销售额就降低1%(具体数据未考证),但时延对于用户的影响,相信大家也都懂。

说完技术价值,咱们再来谈一谈商业价值,它的体验往往是在公司规模化,或者是领域壁垒形成之后。

对一般的业务驱动型的公司来说,一旦到了这个阶段,什么迭代、稳定性和核心体验都已不太会有太多的问题。

到这个这个时候,技术团队想要寻找他的商业价值,要么老板的内心充斥着技术情怀,对技术团队继续持续性的投入,要么成立 “XX数科” ,让其以一家独立的企业进行技术输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AWS)。

所以,一个团队,一位老大,当价值链从第一阶段往第二阶段过度时,就应该要考虑这个风险,或开始寻找其未来的商业价值,否则,无论是总监也好,工程师也罢,即使再优秀,你也会被老板扫地出门。

你问我为什么?很简单,这就是成本中心的宿命。

还是那句话,在这个 “劳动密集型” 的产业规则中,即使你是一位优秀的工程师,你觉得有激情,你觉得有能力,你觉得很了不起?

不好意思,那要看企业处于什么阶段。

如果是快速发展中,再加上业务模式对系统有着较强的依赖性,那恭喜了,你的确是在为业务创造价值。

如果是平稳/下降过程中,再加上业务模式对系统没有什么的依赖,甚至用Excel更好。

说白了,你做的再好,表现的再出色,可能在老板眼里,却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还给公司造成了负担。

3

2019年初,我曾受邀参加某技术社区的沙龙活动,并在结束之后一起参加晚宴。

在会场到饭店的途中,我坐在一位某公司技术VP的宝马后座上,也不知道为什么,从车子启动到饭店门口的这一路上,他不断地在向我吐槽自己的老板。

什么不重视技术呀,什么工程师没幸福感啦,什么格局太小啊,还有就是自己很不开心、很焦虑,等等。

我有点不耐烦,故意呛着他说:“既然那么不爽,干嘛不走呢?”

他愣了几秒钟,也不示弱,立马给我怼回来:“和你一样,在忍和滚之间,我选择了前者。”

我接着说:“哦?为什么这么说?”

他回过头,拍了拍我的后背说:“头哥,你知道我的,不仅俩孩子,还有一百多万的贷款……我不是没出去找过,结果呢?不是降薪就是降职,无论是金钱和面子,我都丢不起啊。”

我听完笑了,忙问他:“你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在我的记忆中,你可是技术大神呐,我可是看着你的博客成长……”

他忙打断我,说:“别提了行不?什么优秀不优秀,什么技术不技术,能活着就不易……”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老婆曾问我的一句话:“理想和金钱哪个更重要?”

我说:“理想更重要。”

她又问:“为什么?”

我说:“理想等同目标,人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生活才能充实,更何况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实现理想的同时,一般都能获得金钱。”

我老婆笑了笑,说:“说得像那么回事,给你头顶上压300W房贷,估计你还没摸到理想的门槛,就已经死在路上了……”

是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是说过吗?先生存,后精神,再理想。

说到这,让我想起马云曾力劝年轻人不要买房,他认为年轻人一毕业就被高房价所累,过早地承担高额债务于年轻人的后天发展不利,年轻人就该勇于创新,用智慧去拼得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后,物质的东西自然而然就来了。

说的很对,但事实上,技术出身的小伙伴们,多数来自于农村,传统思想较重,再加上技术岗位多半集中在一线城市,焦虑与抑郁的氛围,让 “要扎根,先买房,要立业,先成家” 的思想和现实交错在他们的心头,除非实在经济窘迫,或者准入条件不允许(比如上海单身不可以买房),否则就算求爹爹告奶奶,每天啃着窝头,都会买套房的。

更何况,那些85年的经历告诉后辈们,想翻身,靠买房。

所以,马云的那种理论,对现在年轻一代的技术人群,尤其是那些正处于中年期的 “伪大叔们”,基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在机遇出现时,他们往往会在一番纠结之后,默默地接受现实。

时间一长,一个多年前优秀的工程师,被活生生逼成了小怨妇。

不过话说回来,人和人还是不太一样的。

这些年,有不少从技术走向创业的小伙伴,虽然除了那些 “做得早,情商高,且运气好” 的少数几个之外,绝大多数都混得不咋样,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投入其中。

虽然说,国内的技术大环境确实充斥着太多的浮躁,所以导致很多人的抱怨转化成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和自身的缺陷产生的反差,但总体势头是向上的、向前的。

以开源为例,就已经成为当下资本最热的风口。

在 3 月 12 日由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中,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等相关规定跃然纸上。

你瞧,与几年前相比,“开源” 似乎已经成为了 “技术时髦” 的代名词。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事在未来的5-10年很有搞头?

嗯,我这不也下海了吗?

相信有了资本的助力,相信会有更多的优秀的工程师投入到开源的浪潮中,并用自己手中的技术能力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

讲在最后

上个月,我在微信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 “近来外卖小哥人数疯狂增长,工厂却越来越难招人,背后原因太现实”。

其他倒没什么,主要是文中提到几点让我很有共鸣。

一是说外卖员这个职业门槛较低,工作时间自由,工作时间合理,虽说是头顶烈日,冬日严寒,但相对来说是个非常公平的行业,特别是多劳多得上面,没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问题。

二是外卖员相比于工厂而言工作性质比较单纯,少了些应酬和繁杂的人际关系,想喝酒就找几个聊得来的同事朋友一起吃个饭,没有阶级斗争。

三是外卖员的工作少了很多勾心斗角的“宫廷戏”。同事之间说话行事比较随意,没有太多的利益纠葛,谁送得多拿的回报就多,全凭自己努力,不需要看领导脸色,更不需要溜须拍马和阿谀奉承之类的心理压力和不情愿,最起码活得像个人,比较有尊严。

……

嗨,朋友,请你结合自己当下的工作现状,再读一读这三段文字,看看是什么感受?

所以说,只有拥有自由、认可、尊重和健康的前提下,并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幸福。

好了,枯燥的大道理讲的够多了,也就成了 “毒鸡汤”,最后如果你内心还怀揣着对技术的情怀,并对开源开感兴趣,欢迎你加入我们

以上是关于多年前那些优秀的工程师,后来都去哪儿了?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职场心得优秀工程师的标准

程序员年龄增大后的职业出路是什么?

深度 | 30 岁以上的 .NET 程序员,都去了哪儿?

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工程师?让这位微软技术大牛告诉你

那些参加过创业赛事活动的创业者后来怎么样了?

从一个工程师成长看自动化运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