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VM回顾边界何在:当代艺术中的雕塑与装置
Posted 外滩镜像美术馆RVM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RVM回顾边界何在:当代艺术中的雕塑与装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雕塑不是一门科学,是一项最最机械的手艺。
因为它使雕塑家满头大汗,浑身疲劳。
——— 列奥纳多·达芬奇
编者按 | 什么是雕塑,什么是装置?在当代艺术中这两者又该如何区分?2018年1月21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的高珊和任倢两位老师做客RAM游读。两位老师与我们探讨了雕塑和装置间的特性与差异,结合艺术家的具体案例,深入分析了艺术内的边界和未来将如何跨界发展。
仅选取讲座中部分案例
那到底什么是雕塑,什么是装置,
两者的边界又在哪里呢?
▲观众的回答,图片内容由讲者提供
雕塑相对来说比较传统,注重对自然的模仿,自古到现在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艺术形式。而装置并不是一种传统艺术,它本身来自一个普通的名词installation,字典上的释义就是在一个空间里面,它包含了设备,包含了机械化的东西,并且它是有实用目的的,有一个特定目的,是有功能性的。实际上,装置这一名词正是由九十年代录像艺术发展而来。我们如今有投影和屏幕来展示影像作品,但在90年代只有笨重的大显示器,这就需要有一个支架来支撑,当时这个支架就叫installation,它是被拼装起来,用来支撑这个显示屏,来播放录像作品。慢慢地,下面这个支架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家们也把下面这个支架进行了拓展,使它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演变成了我们现在说的装置艺术。下面让我们通过艺术家个案来看看从雕塑到装置的发展过程:
▲安尼施·卡普尔 Anish Kapoor, 1954—,图片由讲者提供
线索:从雕塑到装置
Mixed media and pigment,
图片由讲者提供▲
八十年代早期作品,是几个立体的形状,材料语言都为纯色的粉末,是真真切切能感知到的雕塑作品。
Mixed media and pigment,
图片由讲者提供▲
雕塑与装置的边界开始模糊,给人以一种很纯净的精神世界感觉,亦或是一种玄学,在物质和非物质之间,存在和不存在之间。从处理上感知到空间非常纯净,球体光亮,并且表面没有任何人制作的痕迹。作品营造了一种场,当观众在感知这件作品的时候,是在空间中体验,一种精神性的感觉。
漩涡上升到天花板的烟雾,图片由讲者提供▲
可以说是一件装置艺术,有一种神秘主义和强烈的宗教感,以及带给观众的强烈震撼。相对于作品的美感来说,真正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思考,对于精神和物质,或者对于看不见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关注。
Shooting Into theCorner, 2008/9, Mixed media,
图片由讲者提供▲
左边是一个传统的雕塑,似乎是一个很最重要的人物。右边是一个墙角,里面装的是向作品发射的软的蜡。这个作品可以让大家非常直观地看到雕塑和装置,它们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相信大家在看过这一系列的作品展示之后,一定对雕塑与装置的边界和区别已经有一个感性的初步认识,下面让我们通过更直观的分类来加以阐释:
▲图片内容由讲者提供
从工作方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雕塑对于物质的运用是有依赖性的,都是在木头和石头,以及黏土上做手工化的处理,并合理利用加减法,基于材料对作品进行创作。而装置就不是加减法,而是建构与组合。即使运用单一的材料,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工作。再看雕塑的造型语言,以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为例,它可能是我们人类发现最早的一个雕塑作品,尽管现在没有任何的研究资料可以来告诉我们说是谁用什么的技术和方法去做了这样的一个小雕塑,但是我们仍然能从这个非常古老的雕塑作品当中看到造型的语言。同样地,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小雕塑,会感觉到它的体积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尽管很小,但仍然是一个可以从360度观看的对象,而我们的目光和手指只能触碰到它的表面,没有办法穿透进去,所以说它是一个封闭的形式,是一个实心的东西。这样一种特征,在所有的传统雕塑作品中都是存在的,不论古今中外,非洲部落的雕塑,还是经典的希腊雕塑,还是中国唐三彩,这种实心的形式是贯穿于整个传统雕塑的一个主要特征。这其中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雕塑概念——团块。
▲Tomás Saraceno, Galaxy forming along filaments,
like droplets along thestrands of a spider’s web 2008,
图片来自网络
阿根廷艺术家Tomás Saraceno的作品简单纯粹,能清晰地感知到它的存在感与人的关系,创作者用了黑色的弹力线,在空间中形成以多边形为单个元素的球体。它似乎也有一个体积,但却没有实体的表面,是一组可以穿透的空间。它没有一个所谓封闭的形式,没有团块,也没有实心的特征,这可能是装置艺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它的材料最终导致了空间性。
看了前面那么多的作品,大家对于雕塑和装置的定义可能已经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标准,但也不应该给大家一个所谓的标准,因为艺术本来是没有标准的。而我们今天想聊的,最有意思的部分,其实是那些介于雕塑和装置之间的作品,它们既拥有雕塑的特征,同时也拥有装置艺术的特征,这样的作品恰恰是最具吸引力的。
介于雕塑和装置的作品
▲Louise Bourgeois作品,图片由讲者提供
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Bourgeois)的作品在雕塑和装置之间是极具代表性的,早期是做纯粹的雕塑,有大理石雕刻的,有镀铜的,利用传统材料对人体或手,或者人体的某个局部进行塑造的一种方式。从90年代开始,他更多地运用了多种材料,大体量的装置。一个系列,下面这个系列叫CELL,直接翻译是细胞,也有翻译成牢房,像监禁一样的感觉。在这件作品中,已经很难去定义它是装置还是雕塑了,他用基础的材料在表面做了一个框,做了一个空间,里面的人物是运用雕塑的手法,利用一些镜子,或是一些日常用品,这其中有很多装置的概念了,雕塑与装置两者同呈现。艺术家在制作这件作品时,比较关注的是自己自身的一种经历,自己的情绪或是内心的感受。
雕和装置之间的交叉
雕塑何以向装置发展?
从雕塑到装置的发展必然有一个过程,公元前两万多年已经有雕塑作品,直至当下仍然在不断地发展着,雕塑的装置化其实是跟雕塑自身的发展有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开放的结构、材料的拓展、去中心化。
一. 开放的结构
俄国艺术家瑙姆·加博 Naum Gabo(1890-1977)在开放的结构和封闭的形式之间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打通,他个人的创作把雕塑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早期的时候,他非常迷恋传统的雕塑主题,比如说运用一些非常不传统的材料,诸如多层板,似乎是在做一个拼接、穿插的动作。但当我们把他的作品和一些经典的、传统的雕塑放在一起看的时候,对比就会非常强烈,同时也具有一种对应性。尽管他运用了跟传统完全不一样的雕塑语言,但仍能看到他对于空间的理解和表现,打破了封闭的形式,使得雕塑也可以开始用开放的形式说自己的事,推动雕塑走向装置。
同时还有很多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们,例如安东尼·卡罗和亚历山大·考尔德两位艺术家,他们都在同时向这个命题发起挑战,可能这样的雕塑在我们现在看来已经有点过时,但对当时来说确实是雕塑史上的一大步。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对于传统雕塑的推动力量是非常大的,他们的作品不管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完全找不到那些传统概念的束缚,是通透的,是一种全新的方式,用一种全新的语言重新阐释空间。
▲瑙姆·加博 Naum Gabo(1890-1977),图片由讲者提供
二. 材料的拓展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艺术家在材料的拓展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相对于一百年前那些主流的雕塑材料,大理石、木头、黏土和石膏等,如今用到了更多的软材料。软材料具备传统材料不具备的延展性,可以给艺术家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同时还具有一种不确定性,艺术家很难根据主观想法去做出形态上的某种变化,所以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反形式”,这些软材料的特点也被延续到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当中。
还有一部分是跟现成品有关,例如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会把一些小东西放在一个盒子里,这种工作方式偏向于建构与组合。同时,现成品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当代的美国艺术家Sarah Sze的作品和工作方法都很特别,也是运用现成品,没有人工的制作和干预,完全是建构式的。她在每次展览的所在地购买各种小东西,然后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可以算是把当代艺术家对现成品的组合建构推到了极致。
同时自然材料也是当代艺术家经常会用到的材料,但却跟传统材料存在区别。当代艺术家采用自然材料的时候,会刻意地去避免那些永垂不朽的东西,他们会找一些特别不容易保存的物质,比如说花粉、水果、草或泥土,艺术家运用这些完全不在传统雕塑语境里面的材料,来传达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永恒持久的概念。
▲Jannis Kounellis,Untitled, 1968, Wood and wool,
2500 x 2810 x 450 mm,图片由讲者提供
三.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这个概念跟之前讲到的材料的拓展,形式的改变都不太一样,它是一种文化思想上的推进。任何一个传统雕塑里面都会存在一个所谓的中心,旁边的事物仅仅作为陪衬,是次要的。但从六十年代开始的这些艺术家,他们明显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有问题的想法,这个是应该被质疑的,所以很多艺术家开始做去中心化的作品。当代的加拿大艺术家Phillip Beesley的作品《附生植物的春天》就是一件典型的去中心化的作品。作品虽然看上去很华丽,很复杂,也看不出什么特殊的结构,没有一个具象的东西,但每一个小元素都通过组合,形成上一级的元素,以此类推,作品就形成了。正是因为这种组成方式,它完全没有提示出一个中心。每一个单元都是一样的,每个小元素都是平等的。
▲Phillip Beesley, Epiphyte Spring,2013
700 x 600 x 300 cm,图片由讲者提供
雕塑何以向装置发展?
1. 场域特定性
在装置艺术中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特征,往往可以从很多层次去解读。例如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作品《冰块》。艺术家从格陵兰岛挖了12块巨大的冰块,并一路运回到巴黎的广场上,摆成一个圆形,对应钟表上的时间点,等待它慢慢融化。这件作品不仅是两个地点之间的呼应,也是对当年举办的巴黎气候峰会的一个回应。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冰钟》巴黎先贤祠,2015,
图片由讲者提供
2. 参与与互动
如今越来越多的装置艺术希望让观众参与其中,与作品互动。比如艺术家安·汉密尔顿的作品,观众在秋千上面来回摆动会造成白色幕布的起落,躺在地上的观众则能听到扬声器里传来的朗读的声音。现场还有其他一些相互牵连的互动元素。因此这个作品对于参与互动的表达就比较多元化。
▲Ann Hamilton, The Event of A Thread 2012
丝绸、秋千、鸽子、桌椅、声音材料、扬声器、绳索等,
图片由讲者提供
当代艺术中的边界:延展的思考
往往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都跟一个人的经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相结合,传达内心所想。艺术家卡巴科夫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当时是前苏联的非官方艺术家,由于官方艺术家和非官方艺术家存在差别,因此他的作品是不能被展出的。在前苏联的生活里面,个人的感受和集体的感受,个人的情感和集体的情感都是要分离开,这是一种不大正常的状态,个人为了安全地生活下来,总是要掩饰自己的个人情感。他的这个作品搭建了一个很小的公寓,作品里面用到的细节都是从前苏联运过来的,都是现成物品。要参观这件作品,观众会经由一个小门进入,抵达一个个单独的房间,公寓中仅有一个房间是无法入内的,只能通过门上的裂缝向内窥视。原来,公寓的主人制造了一个弹射装置,把自己弹穿天花板送去外太空。一边的文字记录了三位邻居的证词。而透过门上的裂缝,观众可以看到天花板上有一个巨大的窟窿,墙壁上除了苏联的宣传海报,还有一些科学图标和计算公式。文字解释说,当这名男子将自己弹入太空轨道,官方便赶来封锁了房间。卡巴科夫曾经说自己是一个精神流亡者。他在苏联被视作西方艺术家,到了西方,又被看做苏联艺术家。卡巴科夫的转型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有很多借鉴意义。
▲《从自己的公寓里被弹射到太空的男人》 1986,
卡巴科夫,图片由讲者提供
艺术家总是在不断地运用,甚至是 “转移”新的认识工具和行动工具,以便拓宽自己的视野、注意方式和意识,从而创造新的语言,还有自己观看、思考和理解的方式。这种创造必定打破早已确定的规则。任何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系网络中的一部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与其他事情有关系,艺术当然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以前我们总是习惯把艺术形式分为雕塑、绘画、装置、工艺等,但在特定空间、特定条件下,我们真能够完全把这种界限划清楚吗?在我们见过了如此多的作品过后,还有当代艺术的种种展示之后,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去明确确定这种边界了。在我们这个时代,艺术与非艺术之间有时可能就是一念之差。艺术可以是无处不在的,也可以是了无生息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具备了怎样的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
▲游读现场
PART 1
PART 2
本回顾由实习生吴友如整理,
感谢高珊和任倢老师修正勘误。
展览预告
行将消退
展期:2018年3月24日-2018年5月27日
欲知更多详情,请访问RAM官网。
上海外滩美术馆
费用: 50元(门票) 20元(优惠票)
开放时间:周二 至 周日 10:00 - 18:00
官网:http://www.rockbundartmuseum.org/cn/
以上是关于RVM回顾边界何在:当代艺术中的雕塑与装置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雕塑艺术家Doubleparlour Ernie和Cassandra Vela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