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RocketMQ是怎样孵化成Apache顶级项目的?
Posted InfoQ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阿里RocketMQ是怎样孵化成Apache顶级项目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6 年 11 月 11 号, 对阿里巴巴中间件消息团队来说,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这一天,在光明顶上奋战的小伙伴们见证了 RocketMQ 低延迟存储架构的成功试水,完成了保障双十一如丝般顺滑的既定目标。在另一个战场,历时 3 个月的开源重塑之后,Apache RocketMQ Champion Bruce 代表团队正式启动了 Apache 捐赠工程。至此,RocketMQ 开启了迈向全球顶级开源软件的新征程。
截止今天,RocketMQ 进入 Apache Incubator 已经 7 个月有余。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团队走过很多路,也经历了很多事。
第一次按照 Apache Way 走通 Apache 软件发布流程,完成了在整个 IPMC 都极为罕见的 Rc3 发布壮举,体现了中国团队的严谨、高效,赢得了社区的赞誉。
第一次吸纳外籍 Committer - 日本博士 Roman。2 个月时间里,他提交近 20 个 Pull Request,推动 RocketMQ 跟 Apache 其它顶级社区项目合作,对社区起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次面向社区举办编程马拉松。PMC 成员全程跟进,帮助参赛选手评审设计、Review 代码。
第一次吸纳 PMC 成员。在 RocketMQ 社区,PMC 是对 Committer 持续贡献的进一步 Merit。
第一次向 Apache 社区昭告 OpenMessaging 标准的愿景。紧接着, ASF Director Jim 毛遂自荐,加入到 RocketMQ 超强豪华的全球 Mentor 阵营中。
第一次面向国内社区举办了大型 MeetUp。全球图文现场直播,5 场纯技术 Messaging & Streaming 干货分享,传达了团队誓将做好社区,搞好生态的决心。
第一次......
人生就是一场跋涉,走久了,才知心酸,才知艰难,才有坚韧,才有渴望。前方的路,尽管遥远,尽管颠簸。但脚步依然,追求依然,方向依然。
2017 年 8 月 3 号,团队正式发起了冲击 TLP 的讨论。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讨论和投票,几乎成了每天的必修课。终于,抢在 Java 9 发布之前,RocketMQ 正式通过董事会决议,结束了在 Apache 上的孵化,正式成为 Apache 340 多个顶级项目中的一员。这一刻,完全出自中国团队,来自阿里巴巴的分布式消息引擎成为全球互联网中间件、大数据领域璀璨的新星。下一站,等待它的将是在国际舞台上与世界顶级老牌消息中间件的激烈角逐。相信在 Apache 先进的社区理念指引下,RocketMQ 社区生态会继续蓬勃发展,完成我们所赋予它的光荣使命。
接下来,我们从产品、社区、生态这三个维度,分别回顾一下 RocketMQ 这半年多的 Apache 孵化历程。
与 Apache 大多数顶级项目不同,RocketMQ 在进入 Apache 之前,Open Source 之路已经走过了 3 个春秋。历经多次双十一洗礼,在国内积累了一定的口碑,社区也有不错的 Active Contributors,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正式开启捐赠之前,团队对 RocketMQ 甚至包括社区做了大量重塑工作。如国际化方面,在 Github 上利用 sidebar 特性重新设计编排了文档。如今,User Guide, Quick Start, Architecture & Design, How to contribute, Community, FAQ 这些几乎成为了团队新产品标配的文档结构。
代码层面更是进行了比较“激进”地优化。如去除 GBK 字符,全面拥抱 UTF-8。重写 API JavaDoc。清理代码,优化代码结构。利用 JDepend 优化组件之间的抽象依赖关系。利用 Findbugs 扫描代码漏洞,指导规范编码。交付方面,规范 Release 流程,New Features、Improvement and Bug 分类 Release note。社区层面则开启了全英式互动,发布问问题的技巧。
经过这些精心的准备,RocketMQ 完成了从 3.0 到 4.0 的悄然升级。而 4.0 是个过渡版本(和 3.0 相比,架构层面没有较大的改变),也是在 Apache 开启孵化的版本。通过孵化,团队重新认识了软件研发流程的重要性,尤其是像精细设计,代码 Review,编码规约,分支模型,发布规约等容易被忽略的过程。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尤其是当你置身于并领导一个全球协作的开源项目时,这些都显得是尤为重要。
RocketMQ 的编码规约是比较宽松的,至少在 4.0 这个版本上。与其它 Apache 顶级项目不同,我们并没有从编码细节上去做过多约束,如静态变量如何使用,日志怎么打,异常怎么捕获、处理。而主要通过 Code Style, Copyright, Code Template 3 块来进行一些大方向上的约束。为了防止不遵循规约的代码合并仓库,我们通过 PR Checklist, checkstyle 和持续集成来自动化校验行为。因为我们相信,凡是有人介入的地方,就存在 check 的必要。凡是有人介入的地方,就存在自动化的可能。
RocketMQ 的开源模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放内核模式,而是和 Apache Hadoop 和 OpenStack 这一类开源平台模式类似,我们尝试把开源世界和专有世界最好的结合起来,在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平台上生产专有产品。我们希望 Redhat,CentOS 和 Fedora 这样的产品簇协同发展效应也能体现在 RocketMQ 未来的演进中。为了迎接这样的挑战,团队必须从软件研发流程方面做出改变,构建能够同时支撑内部、开源社区以及商业化的生态体系。
RocketMQ 在设计之初就曾设想过未来 One Kernel 这样的产品形态。这些年下来,围绕着它,团队打造了 AliwareMQ、MetaQ、以及 Notify 3.0 等内部、商业化产品。随着 RocketMQ 进入 Apache,代码的演进变得愈加复杂,而传统的 Master 分支模型很难满足开源、商业化、集团内部和公有云、私有云共用一个 RocketMQ 内核这样的需求。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我们通过引入镜像仓库机制解决了这一难题。具体讲,就是通过在每个仓库配置 master 和 develop 分支,不同的仓库直接由镜像节点进行转换和特性缓冲。这样下来,在 Apache 上孵化的特性可以一路合并至内部甚至输出到公有云、私有云,在内部孵化的特性也能以 PATCH 的方式反哺到开源社区。如下图所示:
借助 Travis 和 Jenkins,我们搭建了两套基础设施。在 Github 上,Travis 会对所有 commit,所有 PR 触发持续集成,这是它的一个强大之处。除此之外,它还支持跨 JDK,跨平台的 Matrix 验证(不过很可惜,OSX 平台似乎一直都有问题)。在内部,利用 Jenkins 2.0 的 Pipeline 实现了持续集成,持续压测,持续交付(Docker,Pandora 以及 AWS Cloud,Azure Cloud)。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整个持续集成分为代码静态检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Sonar 质量评测这个几个 Stage。对于单元测试,不仅要覆盖核心逻辑,而且要快(内置 3 分钟阈值,超过就报错和发邮件)。无数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不够快,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在本地编译时选择跳过单测,久而久之,单测就慢慢失去了意义,变得愈发不可维护。要全,要快,还要可维护性。这对单测编写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多线程之间的交互尽量避免依赖 sleep,自底向下的尽可能 Mock 依赖,动宾状结构的优雅命名,断言异常而不是抛出异常。
进入 Apache 后,尤其在孵化阶段,学习并遵循 Apache 发布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上面这幅图描述的是 Apache 孵化项目的发布流程。快、稳,这是 RocketMQ 团队第一次发布传达给社区的信息。纵观所有 Apache 孵化项目,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用这么少的次数 (RC3) 学习并走完发布,用行动证明中国人同样具备严谨且专业地做事态度。当然,我们也是幸运地,幸运地碰到了 Justin 和 Bruce 这两位热心、专业的 Mentor。这里,需要强调下 Release 生成的几个重要文件,如下图:
源码 (src) 和二进制文件 (bin) 被分别打包。asc 是一个签名文件,committer 使用自己的私钥对分发包进行签名,任何人可以用我们对外公布的 512 位的公钥进行验证。
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事情。Apache 对 License 进行了严格的分类,比如 Apache License 2.0/1.1,BSD,MIT/X11 等属于 Category A,这些协议与 Apache License 是兼容的,可以放心地引入。对于 Category B 中的 License,比如 EPL 1.0,MPL 1.0/1.1/2.0 等能够以 binary 的形式引入。对于 Category X 中的 License 如 GPL,LGPL 则不能引入到产品当中。
针对 License 的问题,RocketMQ 在首次发布的时候,在社区里进行了充分讨论。如何处双重 License 的依赖,如何区分 Source 和 Binary Release 依赖的 License 问题,如何处理 NOTICE。这些知识被我们“现学现卖”的用在了指导社区贡献上面,既加强了记忆,又很好地传承给了社区。
这是一个 RocketMQ way 的具体体现。针对 PR,我们设计了一套 Checklist,如下图所示:
所有 PR 必须有 3+ Committer Review,Committer 提交的 PR,尽量不要自己 Merge。另外,PR 的合并是个费时费力的工作,团队成员通过研究,编写了一个自动化 Python 脚本,巧妙地将原先几分钟的常态工作缩减到了几秒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工程师“懒中求胜”的匠心精神。而 Jira,我们强调 component,每个 component 都有 2 到 3 位 committer or maintainer 把持。Jira 的处理一般是需要经过 Resolve 阶段,最后才是 Close,并且详细标明受影响的版本,在哪个版本修复掉。
在产品篇章里,我们主要从编码规约,分支模型,持续交付,发布规约等环节回顾了这半年来可喜的变化。接下来的社区篇,我们将聚焦社区,重点介绍 Apache Way,RocketMQ Way,以及社区成熟度模型。至于品牌 & 社区的 Building,业界也有很多实践,如 DevRel,JUG 等。这里,放张图感受一下。
在 Apache 社区,一个很重要的理念,Community over Code。社区是判断一个孵化项目能否毕业的重要考核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 Code 就不重要。仔细回想一下,在你接触过的所有 Apache 顶级项目中,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 Code(请允许我拿代码来说事,代码就像一面镜子,是工程师的门面,也是工匠荣辱的最直接体现)。相信那些研究过大量 Apache 顶级项目的同学,一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Apache 在大力强调社区的今天,很容易给大家让大家误解 - 设计不重要了,代码不重要了。试想下,如果产品的设计,产品的质量不过硬,又怎么指望会有一个健康多元的社区呢?所以,我们重视社区,但也重视设计,重视代码质量,重视产品带给用户的体验。
上面这幅图节选自之前 MeetUp 上的分享,是我们对于 Apache Way 的理解。
Community - Over Code,首先要认识社区,社区包罗万象,有 Developers,Writers,Testers,Sysadmins,Devops,Users 等等,但不需要 Employee。由 Employees 打造的社区是不健康的,不可持续的,缺乏多元化。国际上一些大公司,早期参与 Apache 项目,一味想着控制社区,殊不知 Apache 社区理念的精髓在于与社区,与其它企业,其它个人贡献者,培养协作,加速项目与个人的成长。社区不会凭空产生,不是把项目往 Github 上一丢就是开源了,然后社区就会自动产生。一个社区的经营是需要花费心思的,发展一个社区成员,争取一个国际贡献者,这些都是一个长期经营的过程。RocketMQ 社区的第一个国际贡献者,我们整整跟进、鼓励了近 2 个月。当然,还有不少老外也表达出了贡献社区的兴趣,万丈高楼平地起,先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让社区看到你的努力,看到你持续跟进、贡献社区的决心,Apache Committer(认证程序员)自然离你不远。
Merit - Recognizing Your Work,参与社区的建设能获得什么,一个 Contributor 在社区的所有努力是有目共睹和有迹可循的,提交了多少 Issue 和 PR?参与了多少 Code Review,邮件列表里是否总有真知灼见冒出来,这一切都在 Github、JIRA、和邮件列表里进行了沉淀,在得到社区的认可后,Contributor 变成为了 Committer,Committer 变成为了 PMC Member。一步一步,社区认可了你的贡献,你也获得了不错的成长。
Open Development - For Everything,社区一切都是开放的,特别是对于开发,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每行代码中,从开发前的 DISCUSS,再到 Pull Request 中的 Code Review,甚至作为 User 使用方面的 Feedback。所有的讨论,思想的碰撞,甚至是争论,都是 Public 的。对于国内社区,我们一直在鼓励所有线下 (包括 QQ) 的重要讨论,在邮件列表里都能有所体现,一切都是开放与透明的,没有私下的决定。
Decision Making - Consensus & Votes,绝对的开放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如流程上的繁琐与拖沓。在社区做决议,首先需要通过在邮件列表中发起讨论,达成一致后,需要再发起一次投票,并至少等待 72 小时(考虑全球时区)后才能宣布投票结果。流程虽繁,但决议一旦通过,就坚决执行,这也是一种社区执行力的体现。
在学习和实践 Apache Way 的过程中,团队也摸索出了一套我们称之为 RocketMQ Way 的最佳实践。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 禁止中文注释,允许 User 邮件列表使用中文提问,但 Dev 邮件列表必须使用英文。关于几个邮件列表的用途,请参考官方说明。
PR Management - Pull Request 提交、合并需遵循一定的规约 (checklist);每个 PR 必须有足够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有增量的代码覆盖率要求;PR 的合并有 3+ +1,Committer 提交的 PR 不要自己 Merge。
Diversity Review - 对于 Committer 代码实施 CTR(Commit then Review) 策略,对于 Contributor 则是 RTC(Review then Commit) 策略。
Branch Model - 采用双主干模式(Master 与 Develop),秉持 One kernel 的理念。
Community CodeMarathon - 不定期的编程马拉松,挖掘社区活跃的贡献者,培养并辅导社区的深度参与者。
Ecosystem Assemble - 独立仓库,为社区项目安营扎寨。每个个体在贡献之前,首先要提交 Apache 的 ICLA。
One contributor, One Mentor - 每位 PMC 成员都有义务帮助社区 Contributor,辅导并带领他们熟悉 Apache Way,成为 Committer 甚至是 PMC Member。
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陆续在云栖社区,CSDN,InfoQ 中文站、国际站发表了多篇技术文章,撰写国际论文,在 ApacheCon、LinuxCon 等国际顶级开源峰会发表主题演讲,全球图文同步直播 Meetup。通过这一系列国际输出,网站流量迎来了可喜变化。
通过这幅图可以看到,美国现在已经是 RocketMQ 全球第 2 大访问国。这对团队即将开展的 Aliware MQ 国际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种持续走高的流量也在不断鞭策着我们,写高质量代码,做高质量产品,向全球输出中国智 (质) 造。
坦白说,RocketMQ 进入 Apache 之初,并没有针对这个模型做任何学习(讨厌应试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践行,完成全球社区的构建,完成毕业。令人惊喜的是,当团队 8 月份开始正式审视毕业 TODO List 时,发现 Apache 的理论指导和我们的实践惊人的一致。理解万岁!下图是 RocketMQ 的社区成熟度评估。
作为国内首个非 Hadoop、Spark 大数据生态下的 Apache 顶级项目,我们在打造多元化社区的同时,也在努力构建以 Messaging 为 Core 的生态体系。之前提到过的,我们为社区生态贡献者提供了单独的 Apache 代码仓库。这一做法,现在也在纷纷被其它 Apache 顶级项目所效仿。截止目前为止,来自社区贡献的 RocketMQ-Console, RocketMQ-JMS, RocketMQ-Flume,RocketMQ-CPP 等生态项目已经在诸多公司内部进行了线上验证,像 RocketMQ-Druid,RocketMQ-Ignite,RocketMQ-Storm 等项目,代码更是被合并进对方仓库,这也使 RocketMQ 和其它顶级开源项目、社区之间有了更多连接。更多的生态项目介绍,请参考官网介绍。
上面这幅图是团队围绕着 OpenMessaging 标准而努力打造的生态体系。OpenMessaging 是团队多年来从事 Messaging 领域研究的一个经验提炼。经过半年多的发展,这套标准已经进入 Linux 基金会,接下来会进入到 CNCF,成为云计算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而这套 API 级的跨平台,跨语言标准,会尝试解决之前我们遇到但未曾彻底解决的所有问题。如下图所示,分布式事务,我们内部的产品 MateQ 和 Notify 也有类似的特性,但这种分布式事务更多的是发送者分布式事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事务。负载均衡,在拉模式和推模式下策略会有所不同,消息本身的 sharding 也会因业务场景不同而不同。分布式追踪,主要是考虑 Linux CNCF 中的 opentracing。协议桥接,主要是考虑如何和现有的标准,如 JMS 进行无缝桥接。流计算,通过引入流计算算子,在消息投递过程中针对内容进行计算。Benchmark,类似 SPECJMS,把所有 Messaging Engine 拉到同一基调上做性能测试。
总结一下,基于 OpenMessaging 的下一代的消息引擎 RocketMQ 5.0 主要会在四个领域持续发力:电子商务,高并发下削峰填谷。物联网领域,海量连接同时在线。大数据领域,吞吐为王。金融领域,重要的是高可靠,数据冗余。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团队在开源上到底投入了多少?
原则上,我们希望团队每个人投入一些时间(10%~20%)。时不时的复盘,我们惊讶地发现最终的投入要远远小于这个值。当然,这也是团队现实所决定的,除了开源,团队目前还有内部、公有云、私有云的研发支撑工作。除了 RocketMQ,团队还在 AliwareMQ,Kafka,中继等产品上持续耕耘。当然,更不能忘记 OpenMessaging,这一极具挑战的规范演进。自然而然的,团队纳新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们希望在分布式、大数据、多语言架构领域有较高造诣,有追求的同学加入团队,而团队也会努力为大家创造极具挑战的施展空间。我们重视成长,关注可持续发展。Apache RocketMQ 顶级项目的毕业只是一个开始。前路漫漫,未来可期!
始于 2017.8.03 晚,终稿于 2017.9.20 Apache 董事会决议前
作者介绍
冯嘉,花名鼬神,阿里巴巴中间件架构师,具有丰富的分布式软件架构、高并发网站设计、性能调优经验,拥有多项分布式领域的专利。开源爱好者,专注分布式、大数据领域,关注 Hbase/Hadoop/Spark/Flink 等大数据技术栈。目前负责阿里消息中间件生态输出、云上商业化,Apache RocketMQ 联合创始人。联系方式: vongosling@apache.org
今日荐文
1024 丨第一次全国程序员人口普查
极客时间 App 已在苹果商店上线,点击 阅读原文 即刻下载!
安卓版将于近期面世,敬请期待!
以上是关于阿里RocketMQ是怎样孵化成Apache顶级项目的?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重磅]Apache基金会宣布接收阿里消息中间件RocketMQ为孵化项目
喜讯!RocketMQ成为Apache软件基金会顶级开源项目
开源推荐 16RocketMQ 孵化成为 Apache 顶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