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致命死锁,「少加点班」的社会实验

Posted 少加点班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识的致命死锁,「少加点班」的社会实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少加点班」今天将正式发起一场打破知识市场怪圈的社会实验,你来不来?


先说下事情原委。


知识市场近年的惊人发展各位是有目共睹的,但如果把知识看作一种“商品”,它未免太特殊了——用户最需要的知识永远超过用户的认知层次,即用户没法识别自己的需求。


其实自「少加点班」自诞生起的一年多,我就从未停止思索:

到底该给用户提供什么? 

能实质提升个人能力的知识到底又是什么(*特指职业相关的智力类知识


直觉告诉我,知识市场陷入了一个“靠自身无法挣脱”的怪圈中(计算机术语叫死锁),这不,我随便摘录几个最近推文的留言即可发现大伙儿的普遍共识:


这篇文章,读了我两三个小时,果真不畅快。Ps:上周去参加了XX的签书会,毫无感知,问答环节,感觉拿着少加老师的【运营视角】,我上去可以更专业

——摘自推文  读者留言


少加老师,你的运营理论讲得比我报的一个在线培训班深刻多了!可怜我花了4000大洋,学得还不如你的免费文章,真替好内容叫屈!

——摘自  读者留言


为啥每次看你写的内容总有种“一语道破天机”的感觉……看了这篇豁然开朗,你是那个总从“本质”出发的牛人~~ 

——摘自  读者留言


——摘自  读者留言


别误会,摘录这些不是为了自吹。

恰恰相反,这些反馈与我对整个知识市场的忧虑其实是惊人的一致:上述文章阅读量极低,让读者产生实质提升价值越高,阅读量反倒越低。

类似的情况在我的推文中一.直.存.在.


与之相反的是,主流知识市场的内容一直为大众所诟病,含金量低,包装过度。

是从业者的问题么?不是的,我很清楚,许多从业的朋友是很尽责的。


那这知识市场恶劣的环境到底是怎么回事?


带着问题,我进一步对“知识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大体得出了结论,结果令人震惊:


为便于理解,我先将所有的“知识”归纳为四大类:



即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归纳入上图波士顿矩阵中,其中:


第一区间,知道自己需要:即认为自己需要的知识,比如我近期要跳槽,那么面试攻略就是我认为自己需要的


第二区间,知道自己不需要:比如快高考了,那么高考不考的知识,我知道自己不需要


第三区间,不知道自己不需要:比如我做运营,我以为成功案例很有用,但学习大量成功案例后,发觉运营能力好像并没实质提升


第四区间,不知道自己需要:比如要提升运营水平,最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视角,但我不知道自己需要,所以哪怕业界有人提出,我也未留意


在思考『实质提升个人能力的知识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一年多时间中,我总算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学、进化论、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的跨界研究中找到了答案,论述省略1万字,直接上结论:


「 真正使人产生实质性提升的知识恰恰是那些你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知识。」

即上图区间四


有点匪夷所思?

其实,光是国内就就有数亿个案例支持这个理念——对,就是那广受社会抨击的义务教育。


我们仔细想想,义务教育是不是强塞了许许多多那会的我们压根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知识?

比如函数、几何定理、逻辑判断、加速度、质能守恒、提炼中心思想、修辞手法、生化实验……这些玩意儿,对于小学初中高中生,日常生活中哪里需要呢?


然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能从事运营、从事研发、从事金融,之所以看得懂本文,还不是因为从小到大慢慢积累那无数“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知识硬塞之下的成果。

*义务教育虽不完美,但它确实提供了大量区间四的知识,须肯定其历史功绩。


但进入社会后,已经再也没有“烦人的教育、考试”来告诉你哪些“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知识来学习了,而我们多数人唯有顺应自己的直觉需求认为自己需要什么来学习(区间一)、以及“不知道自己不需要”的知识(区间三)引导自己。

知识的致命死锁,「少加点班」的社会实验

——这就是为何多数人的能力在工作后数十年几乎没有实质的提升。

因为多数人在脱离学校的强制教育之后,并没有契机、动力去学习全新先进的思维模式。


就拿我自身来说,“批判性思想”(Critical Thinking)对运营工作而言非常重要,然而我在从事运营的前3年却完全没欲望去学。即,我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还是没有去学(典型的“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状态


那么,后来又是怎么突发奇想去学习的呢?


原因是无意中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一哲学家在教堂里看一幅画,画中是一群幸免于海难的人们在沉船前虔诚祷告。

神父便对哲学家说,“祷告才能救赎自我。”哲学家想了一会,问“那些虔诚祷告却遇难了的人们,他们死去的那幅画在哪?”


这个故事当时给我的触动很大——想想,当我们不断满足那些发声反馈的用户时,到底忽略了多少“沉默”用户?这些沉默用户的量级远远大于“发声”用户。


对,当时我就是在这个小故事的“契机”之下才去正儿八经的学习Critical Thinking的。而这个思想对我后续新思想的学习帮助甚大,形成了良性循环。


以上充分验证前面的结论:

真正使人实质提升的是那些『自己不知道自己需要』(区间四)的知识


它还推导出另一个更致命的结论:


知识市场无法提供让用户实质提升的知识,因为它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


逻辑很简单,“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知识”才能让人实质提升,但它完全排斥大众需求(大众不认为自己需要),大众需求必然落在上图一、三区间,因此追求商业盈利的知识市场不可能提供这类知识。


「从商业视角来看,区间四是个伪需求,因为目标用户并不认为自己需要。」


我们稍微观察下知识市场最火的内容类型就清楚。

清一色是“工具、素材类内容、以及各色漂亮包装的成功案例、功利型、快餐书籍”(一、三区间)……这些都在迎合大众懒得思考,而任何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却恰恰在于进化后的全新思维模式。


所以,这就是为何整个“知识市场”深陷低价值怪圈中的根源!


这不能归为知识市场的道德素质问题,商人在其位谋其职必须如此。


这是市场经济机制与知识这种特殊商品的本质相冲突的必然性所致。


探讨至此,在欣喜于“总算想透了「少加点班」的核心价值”的转瞬间,我又陷入了忧虑。


诚然,「少加点班」的内容定位——提供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知识(区间四),让用户从自身固化的知识环境中撕开一道裂缝,获得后教育生涯的实质能力提升。


这既弥补知识市场最稀缺的内容,又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PS:此定位与业界商业公司宣传的“认知升级”有着本质区别,商业化公司的内容外在无论如何包装,本质上都不可能摆脱区间一、三(否则读者压根不会去看)


但是,正如商业机构不愿提供此类内容的理由类同,市场内在机制同样会扼杀它存活的空间。

存在三个致命问题:


  • 用户体量极少:只有少部分的知识精英(也就你们了)。

  • 主题不迎合用户: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活跃率低。

  • 成长滞后感:大量发展心理实验及神经科学均证实,人类的思维进步必须经历一段“看不见的漫长潜伏期”以及快速进步的“高原期”(见下图),而对潜伏期作出重大贡献的区间四知识,很容易让人们认为没价值。(所以职场后生涯大部分人缺乏义务教育提供的区间四知识,再没有实质提升了


知识的致命死锁,「少加点班」的社会实验


「少加点班」推文中位于“区间四”的下述文章,推送当天阅读量、转载量极低,这无疑验证了上述问题,比如: 



背后传递的全新思维是“商业的内在逻辑”


背后的全新思维是“人性的生物复杂本源”、“过度简化思考的危害”


全新思维是“以演化的视角动态思考”


全新思维是“情绪、想象力的逆向应用”


全新思维是“价值标尺的逆向应用”

……


很失调吧,价值越高阅读量倒越低(尴尬的区间四):


但是,前文读者的留言又明显验证了「少加点班」“区间四”内容的矜贵。


那么,以“区间四”为定位如果想存活下去,该怎么办?


付费阅读是一种方式,毕竟,高价值知识免费本身就是个悖论,用一朋友的话来说:免费了,人们还嫌文章太长,但是付费了会怎样?肯定会嫌文章短了啊。

但这样难免又回到知识市场的内在矛盾中——内容慢慢回归区间一、区间三。


反复思虑后,我认为,或许需彻底摆脱市场商业的逻辑来运作「少加点班」



想要在后教育生涯中持续获得“高原期”提升,至少需要满足上图中的四个条件:

契机、契约、第四区的内容、应用启示。


其中,「契约」是只有你自己能提供的,正如你为了获得学位认证而与教育签订“付出学费、努力学习”的承诺类似。


「少加点班」的契约是:

你既是内容受益方,又是主体,没有你的参与,「少加点班」无法运作,没有契约承诺,你自身也缺乏动机(第四区价值的滞后性质导致

——这是一次完全依赖少数知识精英「精神契约」的社会实验。


因此,「少加点班」即日起正式启动“知愿者”申请。

知愿者,知识愿景构建者的简称


(一)我们诚邀符合下述条件的读者成为「少加点班」的知愿者

如果你:

  • 腻烦了乐至死的“泛娱乐”

  • 腻烦了功利却无多大卵用的内容

  • 心态开放,愿意给自己一个突破“知识环境固化”的机会(背后其实是阶级固化)

那么,我们欢迎你。

心态、三观不符者请勿凑热闹了,我们需要「认真」的知愿者。


(二)「少加点班」知愿者能得到什么?

但凡是“知愿者”,我将视你为伙伴关系,与你共享以下知识:

1.永久获得咨询答疑特权

因精力有限,后续不再对非知愿者提供免费答疑,有需求者请移步至付费咨询,价格166元/次

2.永久获得知愿者们的思想碰撞补充推文、其他不对外公布的优质内容

知愿者将接收不到

3.永久获得优质书籍的脑图笔记原件(定期推送)

知愿者将接收不到

4.成为「少加点班」知识社群的种子用户,第一时间获得全新稀缺高价认知、参与选题。(社群平台确定后会定向通知大家

认可本文思想的人几乎清一色是知识精英,这个社群本身也是很大的资源池。

5.企业机构知愿者将额外获得品牌宣传、优质产品优先推荐


后续还将陆续开放新的特权福利。


(三)知愿者们需要做什么?

  • 如有可能,理论上,文章阅后谈谈观点,相互碰撞能加速构建自身新思想的形成,后续只要有好的观点我会补充推文贴出。

  • 如有可能,尽量将「少加点班」宣传出去,吸纳的用户(知识精英)越多,后续内容升级也越快。

PS:如后续还有参与宣传或赞助行为,烦请截图告知一声(打赏文章不用“参与贡献的次数越多、力度越大”,知愿者优先级越高(我会在后台标记更新)。


(四)如何成为「少加点班」的知愿者

个人名义宣传(推荐):用心写下推荐语,对外推荐本文,截图后台发我即可(非用心者不通过)

个人名义赞助:赞助累积超6次,累计金额超66元者(二维码转账请务必后台留言告知,我才能标记)

企业机构赞助(或宣传):后台留言,我会进一步联系你


历史符合条件的朋友们,你们已经是知愿者了(有些以前没统计到的烦请截图再后台发一次


(五)强调一次后续内容方向:

  • 仅提供“不知道自己需要”(区间四)的专题文章,我的承诺是每篇文章都能刺激、引导你的思维产生实质性成长。

  • 这些文章不属于碎片化知识,请勿与主流“干货”混淆。

  • 后续专题推文时间,如无意外均统一改在周六晚9点推送,周六晚9点啊同志们

  • 非专题文章(比如知愿者们的深度探讨补充)会随时推文(仅知愿者可见

  • 「少加点班」的内容还将持续“进化”。


最后,重申下「知识众筹」社会实验的内因:


一、「少加点班」维持(区间四)定位无法维系运作。其他商业变现与各位利益冲突,我不做。


二、从你的角度看,消化区间四的知识需要动力,而付出代价是对自己促进实质进步的承诺。即知愿越多收获越大(请自行领悟这句话的多层深意



以上是摆脱知识市场先天性缺陷,我所能想到的唯一方案。


写到最后,我竟然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的名言。


每当我们想要批评任何“愚昧浅薄”的人,内心闪过一丝优越感时,千万别忘了提醒自己:他们并不比任何人笨,他们无非是缺乏智力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契机罢了。我们不过是稍微幸运那么一点,仅此而已。


你会抓住这个「契机」么?




以上是关于知识的致命死锁,「少加点班」的社会实验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第一章

社会经济学中的因果分析思想初探

武昌将开展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试点

社会主义为何能战胜资本主义

新学习技巧探索

报班学习Java,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