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算法堆排序
Posted 程序员思语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排序算法堆排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无论从事编程的哪一个方向,负责哪块业务或者从事某块岗位,都离不开算法的历练,接触岗位、业务越多,越觉得语言只是工具,而算法和编程解决思路才是根本。
友情提示:阅读本文大概需要 30分钟
前言
堆是一种特殊的树形数据结构,即完全二叉树。堆分为大根堆和小根堆,大根堆为根节点的值大于两个子节点的值;小根堆为根节点的值小于两个子节点的值,同时根节点的两个子树也分别是一个堆。
二叉堆
二叉堆本质上是一种完全二叉树,它分为:最大堆、最小堆。什么是最大堆呢?最大堆任何一个父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它左右孩子节点的值;相对的,最小堆任何一个父节点的值,都小于等于它左右孩子节点的值。
二叉堆的根节点叫做堆顶。最大堆和最小堆的特点,决定了在最大堆的堆顶是整个堆中的最大元素;最小堆的堆顶是整个堆中的最小元素。
堆的自我调整
对于二叉堆,如下有几种操作:插入节点、删除节点、构建二叉堆。这几种操作都是基于堆的自我调整。下面让我们以最小堆为例,看一看二叉堆是如何进行自我调整的。
1.插入节点
二叉堆的节点插入,插入位置是完全二叉树的最后一个位置。比如
1.我们插入一个新节点,值是 0。
2.我们让节点0的它的父节点5做比较,如果0小于5,则让新节点“上浮”,和父节点交换位置。
3.继续用节点0和父节点3做比较,如果0小于3,则让新节点继续“上浮”。
4.继续比较,最终让新节点0上浮到了堆顶位置。
2.删除节点
二叉堆的节点删除过程和插入过程正好相反,所删除的是处于堆顶的节点。比如
1.我们删除最小堆的堆顶节点1。
2.为了维持完全二叉树的结构,我们把堆的最后一个节点10补到原本堆顶的位置。
3.接下来我们让移动到堆顶的节点10和它的左右孩子进行比较,如果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显然是节点2)比节点10小,那么让节点10“下沉”。
4.继续让节点10和它的左右孩子做比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是节点7,由于10大于7,让节点10继续“下沉”。
这样一来,二叉堆重新得到了调整。
3.构建二叉堆
构建二叉堆,也就是把一个无序的完全二叉树调整为二叉堆,本质上就是让所有非叶子节点依次下沉。
我们举一个无序完全二叉树的例子:
1.首先,我们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也就是从节点10开始。如果节点10大于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则节点10下沉。
2.接下来轮到节点3,如果节点3大于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则节点3下沉。
3.接下来轮到节点1,如果节点1大于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则节点1下沉。事实上节点1小于它的左右孩子,所以不用改变。接下来轮到节点7,如果节点7大于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则节点7下沉。
4.节点7继续比较,继续下沉。
这样一来,一颗无序的完全二叉树就构建成了一个最小堆。
注意
二叉堆虽然是一颗完全二叉树,但它的存储方式并不是链式存储,而是顺序存储。换句话说,二叉堆的所有节点都存储在数组当中。
数组中,在没有左右指针的情况下,如果要定位到一个父节点的左孩子和右孩子,可以通过数组下标来计算。假设父节点的下标是parent,则它的左孩子下标就是 2parent+1, 它的右孩子下标就是 2parent+2 。
堆排序
二叉堆和最大堆的特性:①.二叉堆本质上是一种完全二叉树;②.最大堆的堆顶是整个堆中的最大元素。当我们删除一个最大堆的堆顶(并不是完全删除,而是替换到最后面),经过自我调节,第二大的元素就会被交换上来,成为最大堆的新堆顶。
正如上图所示,当我们删除值为10的堆顶节点,经过调节,值为9的新节点就会顶替上来;当我们删除值为9的堆顶节点,经过调节,值为8的新节点就会顶替上来…….
由于二叉堆的这个特性,我们每一次删除旧堆顶,调整后的新堆顶都是大小仅次于旧堆顶的节点。那么我们只要反复删除堆顶,反复调节二叉堆,所得到的集合就成为了一个有序集合,过程如下:
1.删除节点9,节点8成为新堆顶:
2.删除节点8,节点7成为新堆顶:
3.删除节点7,节点6成为新堆顶:
4.删除节点6,节点5成为新堆顶:
5.删除节点5,节点4成为新堆顶:
6.删除节点4,节点3成为新堆顶:
7.删除节点3,节点2成为新堆顶:
到此为止,我们原本的最大堆已经变成了一个从小到大的有序集合。之前说过二叉堆实际存储在数组当中,数组中的元素排列如下: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堆排序算法的步骤:
1. 把无序数组构建成二叉堆。
2. 循环删除堆顶元素,移到集合尾部,调节堆产生新的堆顶。
// C++
#include<iostream>
#include<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 递归方式构建大根堆(len是arr的长度,index是第一个非叶子节点的下标)
void adjust(vector<int> &arr, int len, int index) {
int left = 2*index + 1; // index的左子节点
int right = 2*index + 2;// index的右子节点
int maxIdx = index;
if(left<len && arr[left] > arr[maxIdx]) maxIdx = left;
if(right<len && arr[right] > arr[maxIdx]) maxIdx = right;
if(maxIdx != index)
{
swap(arr[maxIdx], arr[index]);
adjust(arr, len, maxIdx);
}
}
// 堆排序
void heapSort(vector<int> &arr, int size) {
// 构建大根堆(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向上)
for(int i=size/2 - 1; i >= 0; i--)
{
adjust(arr, size, i);
}
// 调整大根堆
for(int i = size - 1; i >= 1; i--)
{
swap(arr[0], arr[i]); // 将当前最大的放置到数组末尾
adjust(arr, i, 0); // 将未完成排序的部分继续进行堆排序
}
}
int main() {
vector<int> arr = {8, 1, 14, 3, 21, 5, 7, 10};
heapSort(arr, arr.size());
for(int i=0;i<arr.size();i++)
{
cout<<arr[i]<<endl;
}
return 0;
}
二叉堆的节点下沉调整(downAdjust 方法)是堆排序算法的基础,这个调节操作本身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呢?假设二叉堆总共有n个元素,那么下沉调整的最坏时间复杂度就等同于二叉堆的高度,也就是O(logn)。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堆排序算法的步骤:
第一步,把无序数组构建成二叉堆,需要进行n/2次循环。每次循环调用一次 downAdjust 方法,所以第一步的计算规模是 n/2 * logn,时间复杂度 O(nlogn)。
第二步,需要进行n-1次循环。每次循环调用一次 downAdjust 方法,所以第二步的计算规模是 (n-1) * logn ,时间复杂度 O(nlogn)。
两个步骤是并列关系,所以整体的时间复杂度同样是 O(nlogn)。
总结
与堆排序和快速排序相比
相同:堆排序和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都是O(nlogn),并且都是 不稳定排序。
不同:快速排序的最坏时间复杂度是O(n^2),而堆排序最坏时间复杂度稳定在O(nlogn);快速排序的递归和非递归方法空间复杂度都是O(n),而堆排序的空间复杂度是O(1)。
最后
今天的 排序算法(六)堆排序 就分享到这里,有问题欢迎大家留言,谢谢 ~
以上是关于排序算法堆排序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