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之道4 - 自动化测试之单元及集成测试

Posted 电子标准院软件测试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软件测试之道4 - 自动化测试之单元及集成测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我们的工作中,为了提高测试效率或者做出测试团队的业绩来,都不得不做很多的自动化,当然这包括测试环境搭建,测试数据构造,测试执行,压力及安全测试等等,但是在各个阶段中,应该怎么样做好自动化满足我们的业务发展需要呢?今天主要谈谈单元和集成测试。



自动化投入产出比

一个被简化的公式:

自动化的收益 = 迭代次数 * 全手动执行成本 – 首次自动化成本 – 维护次数 * 维护成本

或者如果假设迭代次数和维护次数近视相等,这个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立,比如一个比较新的产品:

自动化的收益 = 迭代次数 * (全手动执行成本 – 维护成本) – 首次自动化成本

 

对此公式,我们可以解读一下:

 

1、自动化的收益与迭代次数成正比;

2、自动化收益可能为负,即维护成本和首次自动化成本比全手工执行成本还高的时候;

3、很多时候首次自动化成本并不比手工测试成本高,但是维护成本很高.


实际上,这个公式的确被简化了,原因是只是关注了其付出的时间,忽略了带来的效果,比如给项目周期缩短上带来的成效,对于质量保障的成效等等,对于项目周期上的评判则可以用以下公式:

缩短周期=手工测试时间-自动化测试时间

而且该周期都是针对同一个已经被自动化的模块评估的.

此外,很多时候我们关注自动化对于质量的贡献时,都是关注其发现了多少个bug,实际上自动化并不能帮我们发现更多的bug,都只是在原先预先设定好的程序上重复执行,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到100%的自动化,测试人员的经验,逻辑判断和探索性的测试方法都不能被有效自动化.

 


什么样的项目适合做自动化?

通过上面的公式也可以看出:

1、一个快速发展,变更频繁的项目不适合做过多的自动化,而处于后期维护阶段,自动化收益会更高;

2、对于接口类的产品;

3、手工测试非常费时费力,甚至无法达到测试目的的项目,比如对于大数据量大并发下的压力测试等.



什么时候介入?

如果对于早期,开发设计还未稳定,界面还会经常变化,接口还未明确的情况下,是不适合做自动化的,即使做了,也会频繁的修改,这个时候手工测试可能效率更高,能快速发现问题反馈给开发人员.而如果有了稳定的界面,明确的接口设计,明确的数据结构之后,自动化再介入可以自动化收益.

今天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部分.

 


谁来写单元测试

在一个软件工程团队里,的确没有必要明确到底应该谁来写,比较好的做法是依据团队人员配置而定.单元测试普遍采用白盒测试的方法,离不开深入理解被测对象的代码,同时还需要构造驱动模块、桩函数,因此开展单元测试需要较好的开发知识。从人员的知识结构、对代码的熟悉程度考虑,开发人员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最大的优点是快速,且能更好的实现。

 

但是从单元测试效果的角度考虑,保证测试组参与单元测试也有其优势,这是因为:

首先,从目前国内企业普遍现状来看,测试人员质量意识要高于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参与单元测试能够提高测试质量。

其次,对被测系统越了解,测试才有可能越深入,测试人员参与单元测试,将使得测试人员能够从代码级熟悉被测系统,这对测试组后期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活动非常有帮助,可以很快速的评估影响范围,进而可以非常准确的制定回归测试策略,而不用满盘回归.

 

测试组以何种方式参与单元测试,应该结合人员配置情况来定。如果软件组织测试资源充分,测试人员对开发人员的比例较高,那么可以由测试人员独立承担部分重要模块的单元测试工作,比如微软这样的公司,开发测试比1:1,那么测试人员就需要进行较为充分的单元测试如果测试资源不足,测试人员对开发人员的比例较低,那么单元测试的实现和执行由开发人员来完成,但测试组至少应该参与开发组的各相关设计文档评审,以及code review保证质量。

 


单元测试的现状

可以把这种现状结合业务情况来看分为两种:

1、在业务快速发展迭代频繁的团队,追求高覆盖的单元测试是一件奢侈而且不可取的事情,毕竟把单元测试做好的话可能需要写比开发代码还要多的测试代码,这就需要持续的投入,包括人力和时间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微软有那么多测试同学的原因,对于传统软件而言可能值得这样的投入,也就是软件测试工程中的正三角模型。





2、而互联网时代,短平快是赢得市场的重要理念,为了获得快速的迭代,大家都没有过度的追求单元测试的覆盖率,但是我了解到在百度一些产品线,迭代并不频繁的项目,还是有强制要求对单元测试的覆盖率的,不达到标准是需要打回给开发继续完善单测的,但是我们大多数公司要么是开发一点都不做或者做的不够好,我想这是目前的窘况,这也给我们测试工作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经常会为了项目按期上线加班加点做回归。同时,也有些公司在区分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策略和范围时就比较模糊,本应该单元测试解决的放到集成测试了,甚至是单元测试就按照集成测试的思路来做的,包含了很多业务很细的case,那么就成立下面这种情况,而且更多的就是这样的现状:





单元和集成测试并行开展

单元测试更侧重于逻辑代码片段,粒度更细,可能不同的开发人员各自写自己那部分的方法,自己做方法的单元测试,若需要调用别人代码或被调用时,就自己写桩或者驱动函数,把对应的内容mock掉。单元测试不应该关注上层侧重业务的case,也就是说每个user story应该只有少量的case用来做集成测试,把更细粒度的case应该放到单元测试中去做,这样可以避免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的重复性工作,为了达到这样很好的组合,就需要开发与测试同学密切配合,提前设计好产品并有文档化的设计资料。如果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能很好的区分并且履行好各自职责的话,这对于产品的质量一定能带来非常积极的作用。

那问题来了:

1)这样会不会延长项目周期呢?

在前期,框架不完善,大家对项目都不熟悉的情况下,要想做起来,必然会增加一定工期的,但是在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之后,特别是自动化case达到一定量之后,就会缩短项目工期。

2)如果单元测试开展的不够好怎么办?

我想,在目前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甚少有把单元测试做的好的,并且迫于较低的测试开发比,测试人员根本没有精力来做单元测试,那在这种情况下,测试人员要想进一步保证代码质量的话,就只有通过设计评审,静态代码扫描和code reivew来保证方法的质量,而测试人员可以把精力放到集成测试或接口测试上,只不过这个时候集成测试就需要把更多更细的case包含进去。

 


面对现实,随机应变

最后我们不得不无奈的面对现实,如果真的没办法实现正三角形模型的测试架构的话,也不用过于学术化非要按照模型来做,但我们也要竭力避免让系统测试成为我们最大的工作量和包袱。应Google的一句话,大意是当软件产品没有bug的时候,说明它发布的晚了。这也指我们对于产品质量所做的一定妥协,为了业务快速往前,我们何不因此而变呢?


电子标准院培训中心IT软件培训基地是由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培训中心授权北京软达启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的软件培训基地,专注软件人才培训,由多年项目实战经验的老师教授相关课程,就业率100%,入职名企,打造高薪人生。

 

电子标准院培训中心IT软件培训基地与上千家企业建立人才供给合作关系,就业率一直居于同业前列,平均就业率高达99.5%,就业单位包括滴滴出行、搜狐视频、中信银行、阿里巴巴、腾讯科技、百度、小米、奇虎科技、中国中车、中核控制科技等知名企业,其中已有上千名学员晋升为测试总监、项目主管乃至CEO,成为软件测试领域的中坚力量。

 

作为中国软件测试培训参与者,我们一直秉持“为学员提供高品质的教学服务” 的核心价值观,坚守教学品质,致力于帮助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实现就业,找到满意工作;帮助更多的职场新人突破职业瓶颈,实现职业梦想;帮助更多的用人单位轻松招到软件测试人才,推动企业发展和产业进步。


以上是关于软件测试之道4 - 自动化测试之单元及集成测试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测试之道测试发展之路

测试之道测试发展之路

.NET 单元测试的艺术&单元测试之道C#版

干货|简单重构,显著效果-提升scala自动化测试效率之道

测试岗位职责(Python测试之道)

Python接口自动化之unittest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