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吧,集成测试
Posted 瓯得蒂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息吧,集成测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L;DR
绝大部分集成测试都可以被“实现合理”的端到端验收测试所代替。集成测试这个概念应该从测试金字塔中去掉。
引子
最近看到好几篇文章提到集成测试(以下简称 IT)在开发中的作用,常说单元测试(以下简称 UT)和验收测试(以下简称 AT)不够用,所以应该上集成测试,等等。这与我最近这一年多的开发经历非常不一致,我不写 IT,只写 AT 和 UT(我是 XP 和 GOOS 的铁粉)。在 TDD 讨论群里,就集成测试和相关话题也和很多朋友聊了不少,感觉是时候写篇文章了。
到底什么是集成测试?
首先让我们看看到底什么是集成测试。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从来没见一个合理和明确的定义。鉴于此,这里就用我自己的定义了。简单来说,集成测试就是一种自动化测试,目的是用来“集成”我们的代码,以确保几个代码模块放在一起是可以工作的。
上图是一个简单的网页表单+数据库的应用架构示意图,以 Java / Spring 框架来实现。那么,IT 可能覆盖的代码用虚线椭圆框表示,而 AT 会覆盖所有的代码,UT 则只针对某一个类或者模块。由图可见,集成测试由于缺乏共识,不同团队的实践也不一样,比如有些会把数据库包含在内,另一些则只是包含框架,Controller 和 Domain Object。另一种情况是,团队并不明确区分 UT 和 IT,而是用“Mini Integration Test” 来代替两者。这种情况与单元测试有关,本文就不讨论了。
什么是验收测试以及“端到端”?
验收测试的定义很明确,不论是 XP 中还是实例化需求中,都会把 AT 当做一个有业务价值的场景来看。而且 AT 可以把这样的场景“运行”起来,以此来验证业务价值没有被破坏。根据定义,通常实现 AT 的时候是“端到端”的。以我之前的经验,要把 AT 做好,关键是要理解“端到端”应该从团队视角出发,而不是用户视角出发。
如上图,用户在 App 上注册这个功能如果从用户视角来看,那么端到端就是从注册开始,直到他收到欢迎邮件为止。但如果从团队视角来看,端到端则变成从注册开始到 Api 后端服务将发送欢迎邮件的请求发送给 CRM 系统为止。如果是用户视角的 AT,最终的验证点是用户是否收到邮件(技术上是可行的),而团队视角的 AT,则只要验证是否正确发送请求就可以了。当然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不少公司 App 和 Api 就是分为两个团队开发,那么 App 团队的 AT 就是到发送请求给 Api 为止,Api 团队的 AT 则是从接收到 Api 请求开始。
我的建议是以团队视角实现 AT,在测试中对所有外部依赖进行隔离(如 CRM 系统,就可以用 mock server 来验证请求并给出假的响应数据 )。实话说,绝大部分应用都有不可控的外部依赖(可能来自组织内部或外部),以用户视角来实现 AT 在实际工作中将变得不切实际,难以落地。
集成测试和验收测试的特点比较
有了定义之后,就可以比较一下 IT 和 AT 了,请看下表:
集成测试 | 验收测试 | |
目的 | 集成代码并确保代码放在一起是可以工作的 | 代表有业务价值的场景并确保其不被破坏 |
实现复杂度 | IT 通常需要启动框架或容器,涉及数据库或 Api 调用时,要进行必要的数据控制和 Mock 后端服务的 IT 不会打开 App 或者浏览器这样的 GUI。而前端代码的 IT 则不会启动所需的服务 |
AT 需要启动整个被测系统,对所有涉及的数据和 Api 进行控制 AT 会打开 App 或者浏览器来进行测试,测试运行会“途径” 代码中的每一层 |
运行时间 | IT 运行的时间介于 UT 和 AT之间,一个 IT 大概是几百毫秒到一两秒 | AT 运行的时间比 IT 长,一个 AT 大概是几秒到几十秒。 如果 IT 和 AT 都做同样的数据控制并 Mock 外部依赖,那么两者的时间差主要是启动 App 或者浏览器所需要的时间 |
运行环境的复杂度 | IT 的运行环境通常是模拟环境,可能不用启动整个被测系统。比如,基于 Spring 框架的 IT 就可以利用 SpringJUnitRunner 来实现 | AT 的运行环境是和开发环境一致的,仅仅是环境配置不同(比如测试数据库的链接) |
定位问题的难度 | 如果 IT 失败,定位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涉及代码也不少 | 如果 AT 失败,定位问题更难,因为涉及了整个系统 |
为什么说应该用验收测试来代替集成测试?
基于上面的比较,来看看为什么验收测试可以代替集成测试吧:
目的:IT 的目的是集成代码,代表业务场景的 AT 一样可以集成代码,而且集成的代码更加完整并有业务上的意义。这回合,AT 完胜 IT。
实现复杂度:在 IT 出现的年代,端到端测试框架和服务Mock技术尚不成熟,实现 IT 的复杂度的确比 AT 要低不少。然而,现在这些框架和工具都已经很成熟了,如 cucumber ruby 的生态圈(包括 cucumber/capybara/selenium/appium/mock-server/factory-bot/activerecord 等等),AT 的实现复杂度已经大大下降了。这回合,AT 胜在生态圈已经追平甚至超过 IT 了。
运行时间:这恐怕是 IT 的拥护者们最有信心的一点了,IT 就是比 AT 快,还快不少呢。的确,即使以目前的技术,AT 的运行时间依然是 IT 的10 倍左右。不过,我想说这个关注点错了。道理很简单,在提交代码之前,绝大部分提交都不需要运行所有的 AT,只要运行代码修改相关的那些就可以。而这些 AT 的数量不多,加在一起就是一两分钟到几分钟的时间,也不需要像单元测试那样频繁的运行。AT 的全集则可以在 Jenkins 这样的 CI 服务里面定期运行。因此,这回合 AT 至少可以和 IT 打个平手。
运行环境的复杂度:这一点其实和“实现复杂度”类似。由于开发机(如 MacBook Pro)的性能提升和虚拟机容器技术的发展,使得开发机上已经可以安装几乎所有生产环境所需的服务了。AT 运行环境搭建的复杂度大大下降,加上基本是一次性工作(也能自动化),AT 同样胜在日益强大的生态圈。
定位问题的难度:实话说,这一点 IT 和 AT 是打平的,因为都不胜任。单元测试才是定位问题(准确的说是预防问题)的生力军,IT 和 AT 只能靠边站。
之前不少文章认为写和维护 AT 的成本比 IT 要高,我对此说法并不认可。在我看来写 AT 的成本由于测试框架和工具的发展已经变得很低了,至少可以和 IT 打个平手。而维护 AT 的成本则更是和测试代码本身的设计和重构有关,和自动化测试的类型无关。即使是 IT 和 UT,只写不重构,依然会得到难以维护的测试代码。因此,经过一些辅导和实践,写和维护 AT 的成本不会高于 IT 很多,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对于新开发的系统,我建议尽量以 AT 和 UT 先行的方式来开发,因为只有让 AT 写在代码之前,才能更早的发现一些系统级依赖并隔离掉。对于遗留代码系统,我会尽早建立 AT 防护网(其实并没想的那么难),同时对要修改的代码进行最小范围隔离并加 UT 。
什么样的集成测试是有意义的?
集成测试依然有适合的场景,比如:
有时团队的外部依赖(如之前那个 CRM 系统)很不稳定,要么接口频繁修改,要么测试环境天天出状况。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团队可以考虑对外部依赖编写一些 IT,用来监控(Liu Zheng Ju)和及时沟通(Che Pi)。
如果多个团队共同开发一个系统(如之前的 App+Api 团队和 CRM 团队),那最好还是写有一套从用户视角出发的 AT。当然,这些 AT 实现和运行环境的复杂度较团队视角 AT 更高,运行时间更长,而且谁来写会是一个需要沟通(Si Bi)的事情。
结束语
本文并不是说现在很多团队写的 IT 都是错误或者无用的,无论哪种自动化测试,都是回归测试的生力军。而且只要团队愿意,在现有 IT 技术栈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测试框架和工具并非难事,完全可以在未来逐步实践 AT,让自动化测试更好的关注在业务场景上。
最后,非常感谢 TDD 讨论群里面诸多小伙伴的无私反馈和讨论,没有这些反馈和讨论是不会有这篇文章的。由于参与讨论的人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名字了。
R.I.P Integration Test; Long Live Acceptance Test and Unit Test.
近期课程
6月敏捷团队工程实践:实例化需求及ATDD课程
【Odd-e大师课】8月大规模敏捷LeSS认证课(CLP)——RSG会前,LeSS创始人Bas Vodde亲自授课
以上是关于安息吧,集成测试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