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线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kaic
Posted 李开兴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地铁线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kaic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 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地铁站智能通风系统总体方案
2.1 地铁站智能通风系统的基本构成
2.2 地铁站智能通风系统需求分析
2.3 整体方案结构设计
2.4 有线和无线通信传输方案
第三章 智能通风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方案
3.2 主控芯片选型
3.3 蓝牙模块选型
3.4 传感器电路设计
3.5 执行器电路设计
3.6 硬件电路总览
第四章 智能通风系统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STM32 主控制器软件设计
4.2 部分程序源代码讲解
第五章 系统调试
5.1 作品外观展示
5.2 系统测试
5.3 手机APP监控界面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摘 要
随着国家人口的不断激增,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通过兴建地下轨道交 通以解决出行难题和给人们带来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如何减少地下轨道交通 运作时的高能耗的同时为人们提供良好出行环境,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论文对当前地铁站通风系统和相关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地铁站智能 通风系统方案。地铁站通风系统借助换气稀释和空调手段去控制空气污染物的传 播与造成的危害,以此将地铁站内环境保持在令人感到最舒适的状态。系统基于 微处理器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根据场景要求对系统的核心处理模块、 监测模块、信息传输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对实时监测、远程监控、事件上报、 控制命令接受等流程的逻辑功能进行了规划以及系统软件的设计实现,最后对搭 建好的地铁站智能通风系统进行联调和整体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系统 符合设计需求。
关键词:变速风扇,温度检测,系统架构,ARM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surge of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underground rail transit has been built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solve travel problems and bring people a comfortable and convenient travel experience. How to reduce the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underground rail transit and how to provide a good travel environment for people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ubway station ventilation system
and related solutions, and proposes the subway station intelligent ventilation system scheme. The ventilation system of the subway station uses means such as ventilation dilu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to control the spread and harm caused by air pollutants, so as to maintai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subway station in the most comfortable state. Based on microprocessor technology, sensor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system designs and implements the core processing module, monitoring module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odule of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cenario, plans the logic functions of real-time monitoring, remote monitoring, event reporting, control command acceptance and other processes and designs and implements the system software, and finally conducts joint adjustment and overall testing of the built subway station intelligent ventil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st results, the system meet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Keywords:Variable Speed Fan; Temperature Detec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ARM
Written by Supervised b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便捷出行、舒适旅 途的向往也更加强烈。全国各地通过兴建地铁方便人民出行,位于城市中心区域 的地铁为了缓解用地紧张的情况一般选择铁路建于地下,而地下车站会存在气体 流通不够充分并伴随有害气体无法排出和温度多变的情况。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 是否有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是决定地铁上座率的重要因素,如果地铁站内的二氧 化碳的浓度高同时氧气的含量低必会导致乘客在早晨通勤路上昏昏欲睡,不合适 的温度让人心情烦躁,必然会减少人们通过坐地铁来实现通勤目的的想法,并且 当人们处在更加舒适的通勤环境中,有利于提高后续的工作效率和有益于身心健 康,通风系统的优化迫在眉睫。通风是优化地铁站内复杂物理环境的主要措施, 因此需要设计一套智能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来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
智能通风系统是以地铁站为平台,利用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空调和 通风技术,通过微处理器实现智能统一的系统功能调度和管理,以此实现多点位 温度监测、有害气体检测,当检测到危险气体时自动报警同时更变空调、通风装 置的运行模式。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指出,地铁车站用能情况中 通风空调系统占比最大,约为 54-71%。因此,在地铁网络遍布城市地下的时代, 如何合理确定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形式和运行控制模式,将是降低整个车站运行能 耗的关键[1] 。与普通地铁站通风系统相比,智能通风系统不仅有常见的通风功能 还可以实现对环境实时监测并做出分析,判断出适合当前状况的空调温度和通风 装置工作功率,在营造舒适的地铁站内环境的前提下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大 电流对电网的冲击,最终实现节能减排。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
英国在 1863 年 1 月首次在伦敦建成地下铁路,当时列车的动力来源是蒸汽 机,在地下相对密闭的环境中蒸汽机工作时会焚烧大量煤炭产生有毒气体,仅仅 依靠列车运作时所产生的活塞效应难以将有毒有害气体排出车站,需通过管道将
有害气体排除车站。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伦敦引入更多的地铁线路,地铁站 客流量的增加和地铁运作所产生的巨大热量使地铁站内温度异常的高,原先的活 塞效应显然无法满足散热要求,随后伦敦在地铁车站中引入大型风扇,通过管道 将外部的冷空气引入地铁站,并将地铁站内高温气体抽出,通过这种机械的排风 方式极大的改善了地铁内的空气质量和调节了地铁站内温度[2]。
美国地铁建设初期科学家就考虑到了环境控制问题,地铁站内可能存在的高
温,通过计算公式测出列车活塞效应的影响,通过数据设计建造地下铁路,在站 台处设置通风管道排出高温。1980 到 1990 年期间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计算地 铁站内空气流通、温度、风量以及空调负载,在实际验证中获得成功。现如今引 入了空气—水空调系统,充分采用暗挖车站的功能,可用于将冷水有效地输送到 相应的盘管位置处,使新风可以通过风管送入车站内部,在公共区域中可以实现 自然通风,在空调运行时新风会与回风混合完成冷却处理之后,供给公共区域使 用,进一步的实现了节能减排。
1.2.2 国内研究发展
国内地铁发展较晚,1965 年开建的北京地铁利用活塞效应自然通风以此来 冷却隧道和地铁站以达到降温的效果。1980 年后专家对地铁站和隧道进行重新 勘探,收集并分析了地铁站和隧道内温度分布、气体流动速度变化等多种数据, 对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进行改造,引入机械通风装置,对自动控制系统提供技术 支持。
上海地铁建成于 1995 年,是国内初次在地铁站内引入屏蔽门系统,地铁屏 蔽门系统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铁运行的环保节约[3]。地铁屏蔽门能够很好 地控制车站温度,同时还能控制车站整体的温度,防止过多热量进入隧道,减少 能源上的消耗。地铁中的空调系统能够很好地改善地铁中的温度,利用屏蔽门的 形式进行温度控制。
北京地铁建成后国内地铁通风系统进入缓慢发展,在往后的十几年间引入空 调系统冷冻水。陈华等人在 2004 年通过对某常规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的研究,得 出可以通过不同的控制方式来对通风空调系统的能效进行一定优化改进[4]。王童 等人在 2012 年通过MATLAB 软件模拟了水泵的变流量运行模式对冷水机组工作效 率的影响,得出水泵变流量模式下冷水机组的效率下降的不多,因此可以利用变 流量模式进行节能[5] 。
到 2020 年各地地铁站通风系统结合了活塞风、屏蔽门和通风空调冷冻水系
统等设施能有效的创造舒适环境。地铁站设施已经相对完善但通风空调系统仍然 消耗非常多的能量,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指出,地铁车站用能情 况中,通风空调系统占比最大,约为 54-71%。想要使地铁站的运作成本下降的 同时给乘客营造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在后续的发展中,节能智能的地铁站通风 空调系统引入显得尤为重要。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本论文研究地铁站内智能通风系统,通过查阅有关地铁站通风系统的文献和 有关自动化控制的文献,找出当前地铁站通风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 设计制作一套适合地铁站的通风系统。智能控制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将智能硬 件与无线通信相结合,能推动传统通风系统更新换代。系统集安全监测报警、环 境状况检测、通风装置控制、空调系统控制于一体,可以使得地铁站内长期保持 一个温度合适和各种气体含量平衡的舒适的环境。系统的环境监控平台可以通过 手机 APP 进行访问,实时查看各种环境数据,如遇火情或有有害气体可以在第一 时间内通知到地铁管理人员。系统通过多点的环境检测设施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 决策,最终决定通风装置的工作效率和空调的开启以此做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第二章 地铁站智能通风系统总体方案
本章主要介绍基于 STM32F103 微处理器的地铁站智能通风系统的基本概念 和涉及到的主要技术。给出环境检测的重要技术指标,最终确定智能通风系统的 总体方案。
2.1 地铁站智能通风系统的基本构成
地铁站智能通风系统是以 STM32 微处理器和传感器技术为核心,其主要目 的是实现对地铁站内的温度、空气质量以及危险气体进行监测,在获得上述数据 的基础上合理控制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的运作。系统利用蓝牙通信技术、计算机 技术、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构建一个智能化监控管理平台,以此打造一个舒 适、舒心、安全的候车乘车环境。
2.2 地铁站智能通风系统需求分析
随着人口增长,地铁作为广受人们青睐的公共交通工具,人们对在地下候车 时的环境舒适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经过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地下车站的温度和 空气质量还有安全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地下车站的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也一 直占据这地下车站总能耗的一半以上,因此能够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又可以节约能 耗的智能通风系统尤为重要。
2.2.1 地铁站内环境质量指标
根据国家地铁设计规范中指出夏季车站中心温度不得超过 25℃ ,采用通风 系统时室内每个乘客每小时所获的新鲜空气量不少于 30 平方米。采用空调系统 时每个人所获得的新鲜空气含量不得少于 12.6 平方米。当车站内发生火灾事故 时,应具备排烟、通风功能。车站公共区内的二氧化碳 (CO2)日平均浓度应小于 1.5%。车站内空气中存在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应小于 0.25mg/平方米[6]。
2.2.2 系统需求分析
本文设计的地铁站智能通风系统需求分析如下:
(1) 地铁站位于地下,站内环境多变充满不确定性,将多种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危险气体传感器等布局在不同点位进 行实时监测以此达到全面监测,传感器将数据发送到主控芯片上,主控芯片 进行分析和校准数据以此得到准确数值。
(2) 系统需要具有手机端监控功能,除了固定的显示屏获取实时更新得 到的数据,微处理器还能通过蓝牙将数据发送到手机,在手机上通过 APP 可 以查看实时的环境数据和收到报警信息,有助于车站管理员第一时间内收到 通知并进行险情处置。
(3) 系统需要具有通风装置、空调多设备联动功能。系统在收到传感器 数据后进行分析, 自动判断是否需要打开空调和是否需要打开通风系统, 以 此营造舒适的候车环境。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模拟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kaic
目 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旅游模拟漫游研究现状
1.4.2 国内旅游模拟漫游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2 系统相关技术与理论
2.1 虚拟现实
2.1.1 虚拟现实概述
2.1.2 网络虚拟现实
2.2 人机界面设计
2.2.1 人机界面概述
2.2.2 人机界面发展趋势
2.3 场景构建关键技术
2.3.1 纹理映射技术
2.3.2 外部引用和实例化技术
2.3.3 细节层次(LOD)技术
3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模拟漫游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设计目标
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3.3 功能需求分析
3.4 数据需求分析
4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模拟漫游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总体结构
4.2.2 系统模块划分
4.3 技术架构设计
5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模拟漫游系统详细设计
5.1 系统模块关系
5.2 地图加载和初始化模块
5.2.1 地图加载和初始化模块构成
5.2.2 地图加载和初始化模块设计
5.3 景区旅游信息模块
5.3.1 旅游信息模块构成
5.3.2 旅游信息模块设计
5.4 景区虚拟漫游模块
5.4.1 虚拟漫游模块构成
5.4.2 虚拟漫游模块设计
5.5 系统发布模块
5.5.1 系统发布模块构成
5.5.2 系统发布模块设计
6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模拟漫游系统实现
6.1 系统运行环境
6.2 系统功能实现
6.2.1 开发准备
6.2.2 地图加载和初始化模块实现
6.2.3 景区旅游信息模块实现
6.2.4 景区场景漫游模块实现
6.2.5 系统发布模块实现
7 系统测试
7.1 站点测试
7.1.1 检查链接
7.1.2 生成站点报告
7.2 检测浏览器兼容性
7.3 测试用例表
参考文献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模拟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在2019年中国旅游及旅行业报告中,预测中国大陆旅游业未来十年将取得8.7%的年增长,成为世界观光业发展第二迅速的经济体。其中个人旅游业能取得9.9%的年平均增长,商务旅游达到10.1%。报告还指出,未来十年,大陆游客的出口预计能取得5.4%的年平均增长率。2020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增长5.78%。出境旅游人数7025万人次,增长22.42%;入境旅游人数5758万人次,增长3.44%。国内旅游人数26.4亿人次,增长13.2%。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人民币,增长20.1%。可见,中国在世界旅游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2)我国旅游资源极大丰富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2007年5月,我国66家景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其中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八达岭长城、苏州拙政园、杭州西湖等名胜古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现行景区中最高等级。忻州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属于太行山系的北端,以台怀镇为中心,周围屹立着东、西、南、北、中五个山峰,称作五台,五峰之内称台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谷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忻州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被称为”避暑胜地“。1982年11月,国务院首批公布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审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我国必将成为世界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3)计算机软硬件与网络快速发展
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GIS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不断成熟,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基础和软件支撑。此外,国内互联网网速的提升以及硬件设备的升级,已经达到了流畅操作虚拟现实系统的条件。旅游业的信息数字化是现代化经济技术发展的需求和必然,也是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众旅游快速增长期,五台山风景区旅游模拟漫游系统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旅游模拟漫游系统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畅游特色景点,可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程、获取详细的旅游资讯、享受线上预约等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体验旅游模拟漫游的乐趣。
2.旅游模拟漫游系统可以作为五台山景区的新型宣传媒介,充分展示景区旅游风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战略合作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模拟漫游系统可以为五台山景区的规划和开发提供直观形象的参考,进行三维立体规划,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应对,降低旅游开发的风险,也可以将规划成果通过互联网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
4.旅游模拟漫游系统可以有效缓解因“过度旅游”对五台山建筑等造成的人为破坏,起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作用。
5.旅游模拟漫游系统可以为旅游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节省更多的费用和时间。
1.3 研究目的
以五台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一个基于GoogleMaps&Earth平台的五台山风景区网络旅游模拟漫游系统。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旅游模拟漫游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开始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进行研究。P.Williams、R.Cheong等3H51首先对旅游模拟漫游的内涵进行研究,P.Wiliams和J.S.P.Hobson指出旅游业将步入一个旅游模拟漫游时代,虚拟现实技术必将对旅游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认为目前消费者对旅游模拟漫游的体验充满兴趣,并且在虚拟环境中旅游已成为事实。R.Cheong等认为虚拟现实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可以增强旅游目的地对游览者的吸引力。W.Hibbard、J.Dykes、M.Traka、J.Baron等着重对旅游模拟漫游系统实现与交互的研究。W.Hibbard等应用Java2D和Java3D设计开发了VisAD可视化环境系统。J.Dykes基于360°图像全景(Panorama)技术进行虚拟环境的开发,并提供虚拟环境空间信息搜索。M.Traka等研究构建全景图系统所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J.Barton等运用VRML/X3D构建居民区虚拟环境,开发居民区公共空间决策系统,并结合其他数字工具实现用户交互等功能。由于应用需求的推动和计算机系统性能的提高,旅游模拟漫游系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涌现出了大量有关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学术研究论文,旅游模拟漫游项目实践也随即展开。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制出一种单机模式的袖珍虚拟导旅系统,系统由微型电脑和头戴系统组成,通过系统游览者可以重见昔日古迹的历史原貌。“第二生命(SecondLife)”是由LindenResearch公司开发的旅游模拟漫游网站,玩家登录后,下载相关程序,就可以畅游世界1000多个景点,在网络上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另一个世界。意大利Altair4小组开发的古埃及旅游模拟漫游系统,通过360°全景图像和3D模型真实再现了古埃及当年的情形。由摄影师兼web开发人员JonasCarlsonAlmqvist设计开发的虚拟瑞典(virtualsweden)摄影博客网站,提供了欧洲多个著名景点360°全景图,其中包括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广场、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瑞士苏黎世歌剧院、圣彼得大教堂等,是以多角度多时段多幅照片合成的可环绕三维空间。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of BritishColumbia)与我国万方幸星数码科技公司联合开发的虚拟圆明园,以数字化的方式再现了圆明园的历史风貌,使用户对圆明园300年沧桑的历史有了更直观地认识。虚拟明孝陵网站应用德国Bitmanagerment公司提供的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现有建筑,用户可以在同一场景中进行对话交流。
国外在旅游模拟漫游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卫星影像方面、虚拟现实交互方面、二维和三维结合方面,并开发出了许多实用的旅游模拟漫游软件。
1.4.2 国内旅游模拟漫游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涉及旅游模拟漫游的学术论文是1999年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裘伟廷在《旅游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旅游模拟漫游的喜与忧》。国内相关研究基本上从这个时候开始。蒋文燕、沈雅琼、杨莉等主要针对旅游模拟漫游内涵、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蒋文燕等着重分析了旅游模拟漫游的主要研究范畴和技术实现难点,并对下一步研究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沈雅琼等通过对GoogleEarth在旅游模拟漫游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为我国旅游模拟漫游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启示。杨莉等从旅游模拟漫游的概念、旅游模拟漫游的技术系统、旅游模拟漫游景区规划营销和旅游模拟漫游教学四个方面对各研究方向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路遥、陈立伟、罗立宏、何万银、马立广、闫发泽等侧重于旅游模拟漫游技术实现方法的研究。路遥等通过对虚拟系统的功能与技术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以虚拟场景漫游为系统核心模块,重点研究Java3D技术在核心模块开发中的应用。陈立伟等基于Vega开发平台,详细阐述了数字景区虚拟系统的建模、编码和系统总体设计等关键技术。罗立宏等通过KML控制地标显示、地标说明图文和3D模型加载,利用图文中超链接,使地标链接到系统网页或Servlet,以返回3D模型数据,实现基于GoogleEarth平台在线场景展示。何万银以3DMax和MultigenCreator创建清明上河园古典园林场景模型库,并基于Converse3D平台进行系统开发,实现了听觉仿真、2D导航、3D漫游及虚拟导游等系统功能和交互设计。马立广等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通过GoogleEarthAPI快速实现旅游场景三维可视化、旅游信息快速查询与空间定位以及旅游场景3D自动飞行漫游等功能。闫发泽等基于GoogleEarth构建动态旅游模拟漫游平台,通过GoogleEarthAPI调用KML文件,加载地标信息、图片、视屏,用户通过点击景点的地标,激活GoogleEarth,全方位浏览地标所在景点的信息。
与此同时,我国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专业的旅游模拟漫游网站。被誉为中国全景第一站的“四方环视”,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三维全景图库,但其主流实现技术仍以基于图像的360°全景为主。国内一些大学也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尝试,开发出一些比较成功的虚拟漫游场景,如杭州大学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虚拟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开发的“数字敦煌”,集文物保护、教育科研、文化旅游于一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精美的敦煌壁画和彩塑。我国旅游模拟漫游系统的开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先进的技术成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旅游模拟漫游正处于探索与逐步完善阶段,旅游平台大多使用三维全景技术生成,旅游模拟漫游产品主要为旅游图片、部分全景图,景点视频等。普遍存在景点信息匾乏、展示效果缺乏真实感、界面交互性和可操作性差、产品更新速度滞后等问题。而基于几何建模平台则因数据采集难,模型数据量大,投入实际使用较少。
1.5 研究内容
1.绪论。介绍旅游模拟漫游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本论文研究主要工作和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2.旅游模拟漫游系统相关技术理论。阐述虚拟现实技术(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人机界面设计、场景构建技术相关技术理论。
3.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模拟漫游系统需求分析。对旅游模拟漫游系统的可行性、功能需求和数据需求进行分析。
4.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模拟漫游系统概要设计。主要对旅游模拟漫游系统总体结构、功能模块以及系统实现技术架构进行设计。
5.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模拟漫游系统详细设计。主要对地图加载和初始化、景区旅游信息、虚拟漫游以及系统发布四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
6.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模拟漫游系统实现。着重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编码的实现和网络系统的发布。
7. 五台山风景区旅游模拟漫游系统测试。主要对站点链接进行检查,生成站点报告,以及系统浏览器兼容性检测。
以上是关于地铁线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_kaic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