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到底是什么
Posted david_lv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到底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哲学家
释迦牟尼是个人,他和孔子一样,是活生生的人,他不是神话人物。有资料说他的生卒是:公元前463—公元前383年,有的资料说他是: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咱们再看孔子,孔子是: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也就是说,释迦牟尼和孔子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人。
释迦牟尼不是神,他是哲学家,和孔子一样,孔子创立了儒学,释迦牟尼创立了佛学。
他们俩都讲究述而不作。因为他们都相信在他们之前,先贤们已经洞察了所有,他们俩只是整理传播而已。所以你看孔子都是修编语文《诗经》、修编历史《春秋》、修编思想品德《礼记》。
而《论语》,是孔子死后,孔子的弟子们集结在一起,回忆老师曾经说过的话、教过的道理。这才有了《论语》。
而在释迦牟尼之前,印度早就有了修行者,他们躲到深山老林里,保持最低生存必要条件,天天在思考洞察。他们都是哲学家。
只不过释迦牟尼出名就出名在,他和孔子一样,他悟到了,他开始收徒弟教育他们,他也开始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感悟。
释迦牟尼也述而不作,也是后来他的弟子集结在一起,回忆老师曾经说过的话、教过的道理。这才有了佛经。
(2)经
释迦牟尼生前的讲述,有三个阶段的思想精华。
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产物是:华严经。释迦牟尼开悟,四方众人来贺,他给大家分享他的开悟心得。所以华严经是学习佛学、进入正宗法门的启蒙书籍。
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产物是:法华经。释迦牟尼不断各地传道,见过了很多人、很多事,也经历了很多人很多事,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于是有了思想结晶:法华经。
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产物是:涅槃经。这是释迦牟尼到老了,他回顾反思自己这一生的思想进化,觉得过去年青时、盛年时讲的一些东西,还是有一些偏颇,所以这个时候的思想精华,更加深入。
这就像咱们老说的:第一层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这层理解的山和水,已经和第一次理解的山水已经截然不同了。
就像孔子一样,孔子周游列国到处传播到处碰壁,到老了他也总结自己,确实自己年青时盛年时的一些观点思想也是偏颇,所以孔子到老了不断的参合《易经》,有经有权,而不像他早年说的《论语》:肉不方而不食。不是说孔子吃饭太挑剔,孔子其实在语义:要有原则,要坚持原则。
这也挺像管理大师德鲁克:
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产物是:公司的概念
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产物是:管理的实践
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产物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实践
作为人类社会非血缘组织:
1、跨国家:释迦牟尼
2、国家:孔子
3、企业:德鲁克
(3)大乘与小乘
我是挺信这句话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小乘佛法的意思,他们就是修自己,自己悟到了就行了,别人悟到没悟到和自己没啥关系。他们一般躲到清净的深山老林里,或者专门的修行寺庙里,天天思考、感悟。
而大乘佛法的意思是:你自己开悟了那还不行,你得引导更多的人开悟啊。
你看地藏王菩萨:芸芸众生的人开悟也还不行,地狱里那些不能转世为人的鬼还没开悟呢。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我是不信小乘佛法这套的,躲开众人到深山老林,看似一个人清净,想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其实一入红尘,感受到贪嗔痴,立马就崩溃了。很多人平时看起来挺成熟挺稳重的,一旦出了大事,立马尿了裤子。这都是假修行。所以小隐隐于野。你如果做生意,天天和各种牛鬼蛇神打交道,看你还能不能自在快乐。如果你进入体制内当官,你看你怎么办。
你看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就是:宫羽田说: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这就境界挺高,从一个武林到了一个国家,把家和国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他领导起中华武术会,在金楼里当年和同僚们协商如何救中国。而叶问呢,一生武痴,年青时候喜欢习武,家里富裕不用担心生计,练练武、听听戏、到金楼里和师兄弟们一起喝喝茶。后来叶问说到:世界这么大,又何止南北。他把一个国家放大到了世界。所以叶问后来到了香港广收门徒,让一个封闭的门派的武林,扩散到整个世界。所以叶问接了宫羽田的江湖地位。而宫若梅呢,为了报仇,不结婚生子,不传徒弟,让宫家六十四手从此绝迹。
我和释迦牟尼一样,都是属于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中间过渡。释迦牟尼就是这样,既代表了小乘佛法的最高境界,又放开自己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感悟。我呢,借助互联网,从聊天室时代到BBS时代,从博客时代到微博时代到公众号时代,就这样不断总结梳理、反思洞察、交流碰撞、写作传播。当然,我肯定是没法和佛陀比。
(4)悟
佛,就是佛陀的意思。佛陀是古梵语音译(和我们小时学英语GoodMoring标注为雇的毛宁一样),意思就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啥叫大智慧啊。大智慧可不是你会算命。大智慧是你有判断事情的原则,通过原则你能判别出事务的发展规律。
所谓成佛,就是你终于找到了你终于明白了判断事情的原则,而且你通过原则确实能判断出了事务的发展规律,真的和你预测的一样。所以别人会误以为你会算命。
这就是思想的升华。思想,这都是看不见但人类能感受到的,都在用脑子和心在产生在运作。所以西游记老说:斜月三星洞(这就是心这个字的形意啊),讲究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其实一个跟头就是佛所说的一刹那,所谓的十万八千里,就是你的心思一动,就可以从这件事情想到另外一件事情。在佛学中,思想的升华,就叫:到彼岸。
佛学有一个基本入门经,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但怎样才能开悟呢?
中国禅宗给的方法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佛。你挑水砍柴、生火做饭等等都是修行。你痛苦不堪。当你痛苦到极点时,有导师给你引导,你就会立马真正明白到导师过去曾告诉你的道理。过去告诉你时你并不真正明白,真正事情轮到你身上了你才能真正明白道理。
所谓的棒喝,其实本质就是给你一个异常的刺激。在平和中,你是没法升华的。那都是假升华。
所以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也讲到: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只有你经历过了最极端的极乐癫狂人生大顺,你也经历过了人生的生死别离至暗时刻,你才能真正见到众生的嘴脸相,你看遍了众生的凄凉,你才能看清楚自己到底几斤几两,你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本我和真我
但是芸芸众人,哪能那么容易开悟呢?所以大乘佛教就给芸芸众人制定了律:
1、每天:敲一声木鱼、念一句阿弥陀佛、敬一炷香、磕一个感恩敬畏摩礼头
2、每月:初一、十五,每隔半个月,到寺庙里来和众修行者一起学习交流
所以佛教有句话叫:普天下生、度有缘人。
世间大部分的芸芸众生都是不明人。他们觉得你们好奇怪啊,思考人生意义有啥用啊,吃点好吃的,困了就睡觉,饿了就去找食,过一天就是一天,这不是挺好吗。想那么多干嘛。
佛教还有一句话叫:大痴者,也可能会成佛陀,成为拥有大智慧者。
佛教讲究一个叫本我,一个叫真我。
本我,就是我刚才讲的,你明白了自己几斤几两,你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你认了你自己这个人,按照自己的几斤几两安分守己地去做事了,也就不痛苦了。最痛苦的人就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想要的太多,能做到的太少,所以痛苦不堪无法解脱。
而真我是什么呢?真我不是本我。真我是,你一天生下来是什么性格就是什么什么性格,由着自己天性子来。能真我地活着的就三类人:
1、小孩。不懂事,所以他活的真我
2、大痴。他本来就不懂事,所以他一直按天性活
3、老人。本来他懂事,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去日无多,他也经历了一辈子了,有很多后悔事,觉得人就剩这么多天了,你委屈自己活也是一辈子,不委屈自己活也是一辈子,那剩下不多的日子,干嘛不为自己真正的活一回呢。所以说返老还童,其实不是真的从生理上年龄上返老还童,而是从心理上返老还童
去年有部电影就叫《无问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这部电影专门避开了清华大学校庆100周年。其实这部电影是借清华大学几代人的事,本质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真心真性。
人啊,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心真性,真的是很难很难。
所以啊,不要问东问西的,直指内心,面对自己的真心真性,跟随你的内心真实想法。当你真的跟随了自己的内心,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就会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6)道
我在这里说的道,不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绕来绕去故作神秘的东西。
我说的道,就是原则就是规律。
那什么是原则规律呢?
前段时间慧文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说:你是如何判断一件事情到底是对是错呢?
我回了一个我的个人观点:我说我是靠人性判断。
很多事,短期看是对的,长期看又是错的。也有很多事,短期看是错的,长期看又是对的。那拿捏的原则是什么?
我个人的拿捏原则是:短期看人性之恶,长期看人性之美。
人性之恶,有四大恶人:贪婪、恐惧、虚荣、懒惰。
人性之美,就三个:真、善、美。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管经历多少黑暗,终究是朝向真善美的。
这就是道。
(7)哲学
道就是人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在这篇文章,是不是把佛、道、儒、组织管理,是不是都说了(此处应有捂嘴笑小人儿表情)。
其实所谓的哲学,就是对人、人性、由人组成的这个社会的洞察规律。哲学并不神秘。所以,你看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简史》,都把佛、道、儒纳含进去。
那哲学的这个一生二是什么。
嗯,这个一生二就是两个东西:一个叫逻辑法,一个叫辩证法。这是哲学方法体系的原素。
逻辑,是静态的。就跟宋代儒学圣人朱熹说的:格物致理。世间每个物品之所以他那样存在,必然有他的道理,也必然有他自己的发展规律,你一个个去观察,你就明白了。
曾经,明朝圣人王阳明在年青时候也真这么干过,无奈明朝后期是全球大航海时代,出了很多新鲜事物,王阳明格来格去,无穷无尽,王阳明就困惑了,他觉得在这些每个事物的背后,还有更高一层次的道理。
最后他悟到了,更高一层次的道理就是:人欲即天理。
这就又回到了道就是人性的轨道。
之前朱熹教的方法,就是静态的,逻辑法。
逻辑法和辩证法就和道教的阴阳鱼是一样的。
光有逻辑法没用,世间万物都在发展变化。只有应用辩证法,这些静态的逻辑才能与时俱进,整个知识体系就活起来了,不断持续改进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几千年以前的佛学仍然觉得很有道理,那就是因为人性是稳定的,但它会表现出来不同的样子,你看电影《教父》你说他是好是坏,他对敌人很残忍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所以一个人是多面的,他面对不同的利益格局,他表现出来的决策行为就不同。这就是佛所说的:色、相。都容易迷惑人,都是一个事情的不同面、不同表现而已,其实都是这一个人、一个事物。你穿越了这些表面表现,你就看到了本质。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人说那啥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嗯,这是很高很高的境界。所以你别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入门经,也是最高经。就和我那阵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一样的。当你修为到最高思想境界的时候,你就什么都不用遵守了,不用到了一件事就想想用人性原则和规律来判断一下。你不用这样了,你已经了然于胸,收放自如了。
什么叫罗汉?就是你知道了自己几斤几两,但你还看不透别人,而且即使你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你也是知道做不到。人啊,在各种利益的诱惑或压力下,很多东西都是知道做不到。当然,世界上的芸芸众生都是不明人,连自己几斤几两都不知道。
什么叫菩萨?就是你知道自己,你也能看透别人,但是,你知己知彼了,你还做不到知行合一。还是利啊。这就是色(诱惑)。
什么叫佛陀?就是不仅知道自己,也能看透别人,而且还能做到知行合一。这样的人,确实是能称得上大智慧者了。
按照禅宗的方法好好俗世修行: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按照佛祖的指导去大乘:普天下生 度有缘人。
一个原则:人欲即天理。短期看人性之恶,长期看人性之美。
两个工具:逻辑法、辩证法。
欧耶!
以上是关于佛到底是什么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