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实现原理

Posted Gjson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HashMap实现原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计算机数据结构里面的哈希表:


    散列表(Hash table,也叫哈希表),是根据关键码值(Key value)而直接进行访问的 数据结构。也就是说,它通过把关键码值映射到表中一个位               置来        访问记录,以加快查找的速度。这个映射函数叫做 散列函数,存放记录的 数组叫做 散列表。    给定表M,存在函数f(key),对任意给定的关键字值key,代入函数后若能得到包含该关键字的记录在表中的地址,则称表M为哈希(Hash)表,函数           f(key)为哈希(Hash) 函数。

常用方法

散列函数能使对一个数据序列的访问过程更加迅速有效,通过散列函数, 数据元素将被更快地定位。 实际工作中需视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 哈希函数,通常考虑的因素有: · 计算 哈希函数所需时间 · 关键字的长度 · 哈希表的大小 · 关键字的分布情况 · 记录的查找频率 1.  直接寻址法:取关键字或关键字的某个线性函数值为散列地址。即H(key)=key或H(key) = a·key + b,其中a和b为常数(这种 散列函数叫做自身函数)。若其中H(key)中已经有值了,就往下一个找,直到H(key)中没有值了,就放进去。 2. 数字分析法:分析一组数据,比如一组员工的出生年月日,这时我们发现出生年月日的前几位数字大体相同,这样的话,出现冲突的几率就会很大,但是我们发现年月日的后几位表示月份和具体日期的数字差别很大,如果用后面的数字来构成散列地址,则冲突的几率会明显降低。因此数字分析法就是找出数字的规律,尽可能利用这些数据来构造冲突几率较低的散列地址。 3. 平方取中法:当无法确定关键字中哪几位分布较均匀时,可以先求出关键字的平方值,然后按需要取平方值的中间几位作为哈希地址。这是因为:平方后中间几位和关键字中每一位都相关,故不同关键字会以较高的概率产生不同的哈希地址。 [2]   例:我们把英文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序号作为该英文字母的内部编码。例如K的内部编码为11,E的内部编码为05,Y的内部编码为25,A的内部编码为01, B的内部编码为02。由此组成关键字“KEYA”的内部代码为11052501,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关键字“KYAB”、“AKEY”、“BKEY”的内部编码。之后对关键字进行平方运算后,取出第7到第9位作为该关键字哈希地址,如下图所示
关键字 内部编码 内部编码的平方值 H(k)关键字的哈希地址
KEYA 11050201 122157778355001 778
KYAB 11250102 126564795010404 795
AKEY 01110525 001233265775625 265
BKEY 02110525 004454315775625 315
[2]   4. 折叠法:将关键字分割成位数相同的几部分,最后一部分位数可以不同,然后取这几部分的叠加和(去除进位)作为散列地址。数位叠加可以有移位叠加和间界叠加两种方法。移位叠加是将分割后的每一部分的最低位对齐,然后相加;间界叠加是从一端向另一端沿分割界来回折叠,然后对齐相加。 5. 随机数法:选择一 随机函数,取关键字的随机值作为散列地址,通常用于关键字长度不同的场合。 6. 除留余数法:取关键字被某个不大于 散列表表长m的数p除后所得的余数为散列地址。即 H(key) = key MOD p,p<=m。不仅可以对 关键字直接取模,也可在折叠、平方取中等运算之后取模。对p的选择很重要,一般取素数或m,若p选的不好,容易产生同义词。 [3]  

处理冲突编辑

1.  开放寻址法:Hi=(H(key) + di) MOD m,i=1,2,…,k(k<=m-1),其中H(key)为 散列函数,m为 散列表长,di为增量序列,可有下列三种取法: 1.1. di=1,2,3,…,m-1,称线性探测再散列; 1.2. di=1^2,-1^2,2^2,-2^2,⑶^2,…,±(k)^2,(k<=m/2)称二次探测再散列; 1.3. di= 伪随机数序列,称伪随机探测再散列。 2. 再 散列法:Hi=RHi(key),i=1,2,…,k RHi均是不同的 散列函数,即在同义词产生地址冲突时计算另一个散列函数地址,直到冲突不再发生,这种方法不易产生“聚集”,但增加了计算时间。 3. 链地址法(拉链法) 4. 建立一个公共溢出区

查找性能编辑

散列表的查找过程基本上和造表过程相同。一些关键码可通过 散列函数转换的地址直接找到,另一些关键码在散列函数得到的地址上产生了冲突,需要按处理冲突的方法进行查找。在介绍的三种处理冲突的方法中,产生冲突后的查找仍然是给定值与关键码进行比较的过程。所以,对 散列表查找效率的量度,依然用平均查找长度来衡量。 查找过程中,关键码的比较次数,取决于产生冲突的多少,产生的冲突少,查找效率就高,产生的冲突多,查找效率就低。因此,影响产生冲突多少的因素,也就是影响查找效率的因素。影响产生冲突多少有以下三个因素: 1.  散列函数是否均匀; 2. 处理冲突的方法; 3.  散列表的装填因子。 散列表的装填因子定义为:α= 填入表中的元素个数 / 散列表的长度 α是 散列表装满程度的标志因子。由于表长是定值,α与“填入表中的元素个数”成正比,所以,α越大,填入表中的元素较多,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α越小,填入表中的元素较少,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 实际上, 散列表的平均查找长度是装填因子α的函数,只是不同处理冲突的方法有不同的函数。 了解了hash基本定义,就不能不提到一些著名的hash算法,MD5 和 SHA-1 可以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Hash算法,而它们都是以 MD4 为基础设计的。那么他们都是什么意思呢?


接下来进入正题:

1. HashMap的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中有数组和链表来实现对数据的存储,但这两者基本上是两个极端。

      数组

数组存储区间是连续的,占用内存严重,故空间复杂的很大。但数组的二分查找时间复杂度小,为O(1);数组的特点是:寻址容易,插入和删除困难

链表

链表存储区间离散,占用内存比较宽松,故空间复杂度很小,但时间复杂度很大,达O(N)。链表的特点是:寻址困难,插入和删除容易。

哈希表

那么我们能不能综合两者的特性,做出一种寻址容易,插入删除也容易的数据结构?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要提起的哈希表。哈希表((Hash table既满足了数据的查找方便,同时不占用太多的内容空间,使用也十分方便。

  哈希表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方法,我接下来解释的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拉链法,我们可以理解为“链表的数组” ,如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哈希表是由数组+链表组成的,一个长度为16的数组中,每个元素存储的是一个链表的头结点。那么这些元素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则存储到数组中呢。一般情况是通过hash(key)%len获得,也就是元素的key的哈希值对数组长度取模得到。比如上述哈希表中,12%16=12,28%16=12,108%16=12,140%16=12。所以12、28、108以及140都存储在数组下标为12的位置。

  HashMap其实也是一个线性的数组实现的,所以可以理解为其存储数据的容器就是一个线性数组。这可能让我们很不解,一个线性的数组怎么实现按键值对来存取数据呢?这里HashMap有做一些处理。

  首先HashMap里面实现一个静态内部类Entry,其重要的属性有 key , value, next,从属性key,value我们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Entry就是HashMap键值对实现的一个基础bean,我们上面说到HashMap的基础就是一个线性数组,这个数组就是Entry[],Map里面的内容都保存在Entry[]里面。

    /**      * The table, resized as necessary. Length MUST Always be a power of two.      */

    transient Entry[] table;

2. HashMap的存取实现

     既然是线性数组,为什么能随机存取?这里HashMap用了一个小算法,大致是这样实现:

// 存储时:
int hash  = key.hashCode();  // 这个hashCode方法这里不详述,只要理解每个key的hash是一个固定的int值
int index  = hash  % Entry[].length;
Entry[index]  = value;

// 取值时:
int hash  = key.hashCode();
int index  = hash  % Entry[].length;
return Entry[index];  

1)put

  疑问:如果两个key通过hash%Entry[].length得到的index相同,会不会有覆盖的危险?

  这里HashMap里面用到链式数据结构的一个概念。上面我们提到过Entry类里面有一个next属性,作用是指向下一个Entry。打个比方, 第一个键值对A进来,通过计算其key的hash得到的index=0,记做:Entry[0] = A。一会后又进来一个键值对B,通过计算其index也等于0,现在怎么办?HashMap会这样做:B.next = A,Entry[0] = B,如果又进来C,index也等于0,那么C.next = B,Entry[0] = C;这样我们发现index=0的地方其实存取了A,B,C三个键值对,他们通过next这个属性链接在一起。所以疑问不用担心。也就是说数组中存储的是最后插入的元素。到这里为止,HashMap的大致实现,我们应该已经清楚了。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null总是放在数组的第一个链表中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遍历链表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Object k;             //如果key在链表中已存在,则替换为新value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modCount++;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e); //参数e, 是Entry.next     //如果size超过threshold,则扩充table大小。再散列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2 * table.length);

  当然HashMap里面也包含一些优化方面的实现,这里也说一下。比如:Entry[]的长度一定后,随着map里面数据的越来越长,这样同一个index的链就会很长,会不会影响性能?HashMap里面设置一个因子,随着map的size越来越大,Entry[]会以一定的规则加长长度。

2)get

 public V get(Object key)          if (key == null)             return getForNullKey();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先定位到数组元素,再遍历该元素处的链表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return e.value;                  return null;

 

3)null key的存取

null key总是存放在Entry[]数组的第一个元素。

   private V putForNullKey(V value)          for (Entry<K,V> e = table[0]; e != null; e = e.next             if (e.key == null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modCount++;         addEntry(0, null, value, 0);         return null;            private V getForNullKey()          for (Entry<K,V> e = table[0]; e != null; e = e.next             if (e.key == null)                 return e.value;                  return null;             

4)确定数组index:hashcode % table.length取模

HashMap存取时,都需要计算当前key应该对应Entry[]数组哪个元素,即计算数组下标;算法如下:

   /**      * Returns index for hash code h.      */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return h & (length-1);        按位取并,作用上相当于取模mod或者取余%。 这意味着数组下标相同,并不表示hashCode相同。  

5)table初始大小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 Find a power of 2 >= initialCapacity         int capacity = 1;         while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capacity <<= 1;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reshold = (int)(capacity * loadFactor);         table = new Entry[capacity];         init();       

注意table初始大小并不是构造函数中的initialCapacity!!

而是 >= initialCapacity的2的n次幂!!!!

————为什么这么设计呢?——

3. 解决hash冲突的办法

  1. 开放定址法(线性探测再散列,二次探测再散列,伪随机探测再散列)
  2. 再哈希法
  3. 链地址法
  4. 建立一个公共溢出区

Java中hashmap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的链地址法。

 

4. 再散列rehash过程

当哈希表的容量超过默认容量时,必须调整table的大小。当容量已经达到最大可能值时,那么该方法就将容量调整到Integer.MAX_VALUE返回,这时,需要创建一张新表,将原表的映射到新表中。

   /**      * Rehashes the contents of this map into a new array with a      * larger capacity.  This method is called automatically when the      * number of keys in this map reaches its threshold.      *      * If current capacity is MAXIMUM_CAPACITY, this method does not      * resize the map, but sets threshold to Integer.MAX_VALUE.      * This has the effect of preventing future calls.      *      * @param newCapacity the new capacity, MUST be a power of two;      *        must be greater than current capacity unless current      *        capacity is MAXIMUM_CAPACITY (in which case value      *        is irrelevant).      */     void resize(int newCapacity)          Entry[] oldTable = table;         int oldCapacity = oldTable.length;         if (old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Entry[] newTable = new Entry[newCapacity];         transfer(newTable);         table = newTable;         threshold = (int)(newCapacity * loadFactor);

    

 

    /**      * Transfers all entries from current table to newTable.      */     void transfer(Entry[] newTable)          Entry[] src = table;         int newCapacity = newTable.length;         for (int j = 0; j < src.length; j++)              Entry<K,V> e = src[j];             if (e != null                 src[j] = null;                 do                      Entry<K,V> next = e.next;                     //重新计算index                     int i = indexFor(e.hash, newCapacity);                     e.next = newTable[i];                     newTable[i] = e;                     e = next;                  while (e != null);                      

    

以上是关于HashMap实现原理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为啥面试要问hashmap 的原理

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是啥?

HashMap底层的实现原理

HashMap工作原理及实现

hashmap:面试必问知识点,你了解多少?

HashMap实现原理及源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