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 进阶训练营 控制器

Posted 果子哥丶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Kubernetes 进阶训练营 控制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控制器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 Pod 的原理和一些基本使用,但是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并不会直接使用 Pod,而是会使用各种控制器来满足我们的需求,Kubernetes 中运行了一系列控制器来确保集群的当前状态与期望状态保持一致,它们就是 Kubernetes 的大脑。例如,ReplicaSet 控制器负责维护集群中运行的 Pod 数量;Node 控制器负责监控节点的状态,并在节点出现故障时及时做出响应。总而言之,在 Kubernetes 中,每个控制器只负责某种类型的特定资源。

Kubernetes 控制器会监听资源的 创建/更新/删除 事件,并触发 Reconcile 调谐函数作为响应,整个调整过程被称作 “Reconcile Loop”(调谐循环) 或者 “Sync Loop”(同步循环)。Reconcile 是一个使用资源对象的命名空间和资源对象名称来调用的函数,使得资源对象的实际状态与 资源清单中定义的状态保持一致。调用完成后,Reconcile 会将资源对象的状态更新为当前实际状态。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一段伪代码来表示这个过程:

for 
  desired := getDesiredState()  // 期望的状态
  current := getCurrentState()  // 当前实际状态
  if current == desired   // 如果状态一致则什么都不做
    // nothing to do
   else   // 如果状态不一致则调整编排,到一致为止
    // change current to desired status
  

这个编排模型就是 Kubernetes 项目中的一个通用编排模式,即:控制循环(control loop)。

ReplicaSet 控制器

和 Pod 一样我们仍然还是通过 YAML 文件来描述我们的 ReplicaSet 资源对象,如下 YAML 文件是一个常见的 ReplicaSet 定义

# nginx-rs.yaml
apiVersion: apps/v1
kind: ReplicaSet
metadata:
  name:  nginx-rs
  namespace: default
spec:
  replicas: 3  # 期望的 Pod 副本数量,默认值为1
  selector:  # Label Selector,必须匹配 Pod 模板中的标签
    matchLabels:
      app: nginx
  template:  # Pod 模板
    metadata:
      labels:
        app: nginx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上面的 YAML 文件结构和我们之前定义的 Pod 看上去没太大两样,有常见的 apiVersion、kind、metadata,在 spec 下面描述 ReplicaSet 的基本信息,其中包含3个重要内容:

  • replias:表示期望的 Pod 的副本数量
  • selector:Label Selector,用来匹配要控制的 Pod 标签,需要和下面的 Pod 模板中的标签一致
  • template:Pod 模板,实际上就是以前我们定义的 Pod 内容,相当于把一个 Pod 的描述以模板的形式嵌入到了 ReplicaSet 中来。

ReplicaSet 控制器会通过定义的 Label Selector 标签去查找集群中的 Pod 对象:

另外被 ReplicaSet 持有的 Pod 有一个 metadata.ownerReferences 指针指向当前的 ReplicaSet,表示当前 Pod 的所有者,这个引用主要会被集群中的垃圾收集器使用以清理失去所有者的 Pod 对象。这个 ownerReferences 和数据库中的外键是不是非常类似。可以通过将 Pod 资源描述信息导出查看:

➜  ~ kubectl get pod nginx-rs-xsb59 -o yaml
apiVersion: v1
kind: Pod
metadata:
  creationTimestamp: "2021-11-03T06:18:10Z"
  generateName: nginx-rs-
  labels:
    app: nginx
  name: nginx-rs-xsb59
  namespace: default
  ownerReferences:
  - apiVersion: apps/v1
    blockOwnerDeletion: true
    controller: true
    kind: ReplicaSet
    name: nginx-rs
    uid: 4a3121fa-b5ae-4def-b2d2-bf17bc06b7b7
  resourceVersion: "1781596"
  selfLink: /api/v1/namespaces/default/pods/nginx-rs-xsb59
  uid: 0a4cae9a-105b-4024-ae96-ee516bfb2d23
......

我们可以看到 Pod 中有一个 metadata.ownerReferences 的字段指向了 ReplicaSet 资源对象。如果要彻底删除 Pod,我们就只能删除 RS 对象:

➜  ~ kubectl delete rs nginx-rs
# 或者执行 kubectl delete -f nginx-rs.yaml

这就是 ReplicaSet 对象的基本使用。

比如上面资源对象如果我们要使用 RC 的话,对应的 selector 是这样的:

selector:
  app: nginx

RC 只支持单个 Label 的等式,而 RS 中的 Label Selector 支持 matchLabels 和 matchExpressions 两种形式: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nginx

---
selector:
  matchExpressions:  # 该选择器要求 Pod 包含名为 app 的标签
  - key: app
    operator: In
    values:  # 并且标签的值必须是 nginx
    - nginx

Deployment

Deployment 资源对象的格式和 ReplicaSet 几乎一致,如下资源对象就是一个常见的 Deployment 资源类型

# nginx-deploy.yaml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nginx-deploy
  namespace: default
spec:
  replicas: 3  # 期望的 Pod 副本数量,默认值为1
  selector:  # Label Selector,必须匹配 Pod 模板中的标签
    matchLabels:
      app: nginx
  template:  # Pod 模板
    metadata:
      labels:
        app: nginx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我们这里只是将类型替换成了 Deployment,我们可以先来创建下这个资源对象:

➜  ~ kubectl apply -f nginx-deploy.yaml
deployment.apps/nginx-deploy created
➜  ~ kubectl get deployment
NAME           READY   UP-TO-DATE   AVAILABLE   AGE
nginx-deploy   3/3     3            3           58s

都是根据spec.replicas来维持的副本数量,我们随意查看一个 Pod 的描述信息:

➜  ~ kubectl describe pod nginx-deploy-85ff79dd56-txc4h
Controlled By:      ReplicaSet/nginx-deploy-85ff79dd56

Controlled By: ReplicaSet/nginx-deploy-85ff79dd56,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当前我们这个 Pod 的控制器是一个 ReplicaSet 对象啊,我们不是创建的一个 Deployment 吗?为什么 Pod 会被 RS 所控制呢?观察对应的RS对象的详细信息。

➜  ~ kubectl describe rs nginx-deploy-85ff79dd56
Controlled By:  Deployment/nginx-deploy

其中有这样的一个信息:Controlled By: Deployment/nginx-deploy,明白了吧?意思就是我们的 Pod 依赖的控制器 RS 实际上被我们的 Deployment 控制着呢,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Pod、ReplicaSet、Deployment 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定义了3个副本的 Deployment 与 ReplicaSet 和 Pod 的关系,就是一层一层进行控制的。ReplicaSet 作用和之前一样还是来保证 Pod 的个数始终保存指定的数量,所以 Deployment 中的容器 restartPolicy=Always 是唯一的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容器必须始终保证自己处于 Running 状态,ReplicaSet 才可以去明确调整 Pod 的个数。而 Deployment 是通过管理 ReplicaSet 的数量和属性来实现水平扩展/收缩以及滚动更新两个功能的。

水平扩展/收缩
kubectl scale 命令来完成这个操作

➜  ~ kubectl scale deployment nginx-deploy --replicas=4
deployment.apps/nginx-deployment scaled

可以看到 ReplicaSet 控制器增加了一个新的 Pod,同样的 Deployment 资源对象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到完成了扩容的操作:

➜  ~ kubectl describe deploy nginx-deploy
Name:                   nginx-deploy
Namespace:              default
......
OldReplicaSets:  <none>
NewReplicaSet:   nginx-deploy-85ff79dd56 (4/4 replicas created)
Events:
  Type    Reason             Age    From                   Message
  ----    ------             ----   ----                   -------
  Normal  ScalingReplicaSet  43m    deployment-controller  Scaled up replica set nginx-deploy-85ff79dd56 to 3
  Normal  ScalingReplicaSet  3m16s  deployment-controller  Scaled up replica set nginx-deploy-85ff79dd56 to 4

滚动更新
如果只是水平扩展/收缩这两个功能,就完全没必要设计 Deployment 这个资源对象了,Deployment 最突出的一个功能是支持滚动更新,比如现在我们需要把应用容器更改为 nginx:1.7.9 版本,修改后的资源清单文件如下所示: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eployment
metadata:
  name:  nginx-deploy
  namespace: default
spec:
  replicas: 3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nginx
  minReadySeconds: 5
  strategy:
    type: RollingUpdate  # 指定更新策略:RollingUpdate和Recreate
    rollingUpdate:
      maxSurge: 1
      maxUnavailable: 1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nginx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1.7.9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后前面相比较,除了更改了镜像之外,我们还指定了更新策略:

minReadySeconds: 5
strategy:
  type: RollingUpdate
  rollingUpdate:
    maxSurge: 1
    maxUnavailable: 1
  • minReadySeconds:表示 Kubernetes 在等待设置的时间后才进行升级,如果没有设置该值,Kubernetes 会假设该容器启动起来后就提供服务了,如果没有设置该值,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服务不正常运行,默认值就是0。
  • type=RollingUpdate:表示设置更新策略为滚动更新,可以设置为Recreate和RollingUpdate两个值,Recreate表示全部重新创建,默认值就是RollingUpdate。
  • maxSurge:表示升级过程中最多可以比原先设置多出的 Pod 数量 ,例如:maxSurage=1,replicas=5,就表示Kubernetes 会先启动一个新的 Pod,然后才删掉一个旧的 Pod,整个升级过程中最多会有5+1个 Pod。
  • maxUnavaible:表示升级过程中最多有多少个 Pod 处于无法提供服务的状态,当maxSurge不为0时,该值也不能为0,例如:maxUnavaible=1,则表示 Kubernetes 整个升级过程中最多会有1个 Pod 处于无法服务的状态。

我们可以添加了一个额外的 --record 参数来记录下我们的每次操作所执行的命令,以方便后面查看。

现在我们来直接更新上面的 Deployment 资源对象:

kubectl apply -f nginx-deploy.yaml

更新后,我们可以执行下面的 kubectl rollout status 命令来查看我们此次滚动更新的状态:

➜  ~ kubectl rollout status deployment/nginx-deploy
Waiting for deployment "nginx-deploy" rollout to finish: 2 out of 3 new replicas have been updated...

从上面的信息可以看出我们的滚动更新已经有两个 Pod 已经更新完成了,在滚动更新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执行如下的命令来暂停更新

➜  ~ kubectl rollout pause deployment/nginx-deploy
deployment.apps/nginx-deploy paused

这个过程就是滚动更新的过程,启动一个新的 Pod,杀掉一个旧的 Pod,然后再启动一个新的 Pod,这样滚动更新下去,直到全都变成新的 Pod,这个时候系统中应该存在 4 个 Pod,因为我们设置的策略maxSurge=1,所以在升级过程中是允许的,而且是两个新的 Pod,两个旧的 Pod。

回滚到前面的任意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是如何定义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命令 rollout history 来获取:

➜  ~ kubectl rollout history deployment nginx-deploy
deployment.apps/nginx-deploy
REVISION  CHANGE-CAUSE
1         <none>
2         <none>

其实 rollout history 中记录的 revision 是和 ReplicaSets 一一对应。如果我们手动删除某个 ReplicaSet,对应的rollout history就会被删除,也就是说你无法回滚到这个revison了,同样我们还可以查看一个revison的详细信息:

➜  ~ kubectl rollout history deployment nginx-deploy --revision=1
deployment.apps/nginx-deploy with revision #1
Pod Template:
  Labels:       app=nginx
        pod-template-hash=85ff79dd56
  Containers:
   nginx:
    Image:      nginx
    Port:       80/TCP
    Host Port:  0/TCP
    Environment:        <none>
    Mounts:     <none>
  Volumes:      <none>

假如现在要直接回退到当前版本的前一个版本,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如下命令进行操作:

➜  ~ kubectl rollout undo deployment nginx-deploy

当然也可以回退到指定的revision版本:

➜  ~ kubectl rollout undo deployment nginx-deploy --to-revision=1
deployment "nginx-deploy" rolled back

回滚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查看回滚状态:

➜  ~ kubectl rollout status deployment/nginx-deploy
Waiting for deployment "nginx-deploy" rollout to finish: 1 old replicas are pending termination...
Waiting for deployment "nginx-deploy" rollout to finish: 1 old replicas are pending termination...
Waiting for deployment "nginx-deploy" rollout to finish: 1 old replicas are pending termination...
Waiting for deployment "nginx-deploy" rollout to finish: 2 of 3 updated replicas are available...
Waiting for deployment "nginx-deploy" rollout to finish: 2 of 3 updated replicas are available...
deployment "nginx-deploy" successfully rolled out

这个时候查看对应的 RS 资源对象可以看到 Pod 副本已经回到之前的 RS 里面去了。

➜  ~ kubectl get rs -l app=nginx
NAME                      DESIRED   CURRENT   READY   AGE
nginx-deploy-5b7b9ccb95   0         0         0       31m
nginx-deploy-85ff79dd56   3         3         3       95m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回滚的操作滚动的revision始终是递增的:

➜  ~ kubectl rollout history deployment nginx-deploy
deployment.apps/nginx-deploy
REVISION  CHANGE-CAUSE
2         <none>
3         <none>

StatefulSet控制器

Deployment 并不能编排所有类型的应用,对无状态服务编排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对于有状态服务就无能为力了。我们需要先明白一个概念:什么是有状态服务,什么是无状态服务。

  • 无状态服务(Stateless Service):该服务运行的实例不会在本地存储需要持久化的数据,并且多个实例对于同一个请求响应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比如前面我们讲解的 WordPress 实例,我们是不是可以同时启动多个实例,但是我们访问任意一个实例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吧?因为他唯一需要持久化的数据是存储在mysql数据库中的,所以我们可以说 WordPress 这个应用是无状态服务,但是 MySQL 数据库就不是了,因为他需要把数据持久化到本地。
  • 有状态服务(Stateful Service):就和上面的概念是对立的了,该服务运行的实例需要在本地存储持久化数据,比如上面的 MySQL 数据库,你现在运行在节点 A,那么他的数据就存储在节点 A 上面的,如果这个时候你把该服务迁移到节点 B 去的话,那么就没有之前的数据了,因为他需要去对应的数据目录里面恢复数据,而此时没有任何数据。

现在对有状态和无状态有一定的认识了吧,比如我们常见的 WEB 应用,是通过 Session 来保持用户的登录状态的,如果我们将 Session 持久化到节点上,那么该应用就是一个有状态的服务了,因为我现在登录进来你把我的 Session 持久化到节点 A 上了,下次我登录的时候可能会将请求路由到节点 B 上去了,但是节点 B 上根本就没有我当前的 Session 数据,就会被认为是未登录状态了,这样就导致我前后两次请求得到的结果不一致了。所以一般为了横向扩展,我们都会把这类 WEB 应用改成无状态的服务,怎么改? ==将 Session 数据存入一个公共的地方,比如 Redis 里面 == ,是不是就可以了,对于一些客户端请求 API 的情况,我们就不使用 Session 来保持用户状态,改成用 Token 也是可以的。

无状态服务利用我们前面的 Deployment 可以很好的进行编排,对应有状态服务,需要考虑的细节就要多很多了,容器化应用程序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就是设计有状态分布式组件的部署体系结构。由于无状态组件没有预定义的启动顺序、集群要求、点对点 TCP 连接、唯一的网络标识符、正常的启动和终止要求等,因此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容器化

诸如数据库,大数据分析系统,分布式 key/value 存储、消息中间件需要有复杂的分布式体系结构,都可能会用到上述功能。为此,Kubernetes 引入了 StatefulSet 这种资源对象来支持这种复杂的需求。StatefulSet 类似于 ReplicaSet,但是它可以处理 Pod 的启动顺序,为保留每个 Pod 的状态设置唯一标识,具有以下几个功能特性:

  • 稳定的、唯一的网络标识符
  • 稳定的、持久化的存储
  • 有序的、优雅的部署和缩放
  • 有序的、优雅的删除和终止
  • 有序的、自动滚动更新

Headless Service

Headless Service。Service 其实在之前我们和大家提到过,Service 是应用服务的抽象,通过 Labels 为应用提供负载均衡和服务发现,每个 Service 都会自动分配一个 cluster IP 和 DNS 名,在集群内部我们可以通过该地址或者通过 FDQN 的形式来访问服务。比如,一个 Deployment 有 3 个 Pod,那么我就可以定义一个 Service,有如下两种方式来访问这个 Service:

  • cluster IP 的方式,比如:当我访问 10.109.169.155 这个 Service 的 IP 地址时,10.109.169.155 其实就是一个 VIP,它会把请求转发到该 Service 所代理的 Endpoints 列表中的某一个 Pod 上。具体原理我们会在后面的 Service 章节中和大家深入了解。
  • Service 的 DNS 方式,比如我们访问“mysvc.mynamespace.svc.cluster.local”这条 DNS 记录,就可以访问到 mynamespace 这个命名空间下面名为 mysvc 的 Service 所代理的某一个 Pod。

对于 DNS 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有两种情况:

  • 第一种就是普通的 Service,我们访问“mysvc.mynamespace.svc.cluster.local”的时候是通过集群中的 DNS 服务解析到的 mysvc 这个 Service 的 cluster IP 的
  • 第二种情况就是Headless Service,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访问“mysvc.mynamespace.svc.cluster.local”的时候是直接解析到的 mysvc 代理的某一个具体的 Pod 的 IP 地址,中间少了 cluster IP 的转发,这就是二者的最大区别,Headless Service 不需要分配一个 VIP,而是可以直接以 DNS 的记录方式解析到后面的 Pod 的 IP 地址。

比如我们定义一个如下的 Headless Service:(headless-svc.yaml)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nginx
  namespace: default
  labels:
    app: nginx
spec:
  ports:
  - name: http
    port: 80
  clusterIP: None
  selector:
    app: nginx

实际上 Headless Service 在定义上和普通的 Service 几乎一致, 只是他的 clusterIP=None ,所以,这个 Service 被创建后并不会被分配一个 cluster IP,而是会以 DNS 记录的方式暴露出它所代理的 Pod,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对于 Headless Service 所代理的所有 Pod 的 IP 地址都会绑定一个如下所示的 DNS 记录:<pod-name>.<svc-name>.<namespace>.svc.cluster.local
这个 DNS 记录正是 Kubernetes 集群为 Pod 分配的一个唯一标识,只要我们知道 Pod 的名字,以及它对应的 Service 名字,就可以组装出这样一条 DNS 记录访问到 Pod 的 IP 地址,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下 StatefulSet 资源对象是如何结合 Headless Service 提供服务的。

StatefulSet

特性

apiVersion: v1
kind: PersistentVolume
metadata:
  name: pv001
spec:
  capacity:
    storage: 1Gi
  accessModes:
  - ReadWriteOnce
  hostPath:
    path: /tmp/pv001

---

apiVersion: v1
kind: PersistentVolume
metadata:
  name: pv002
spec:
  capacity:
    storage: 1Gi
  accessModes:
  - ReadWriteOnce
  hostPath:
    path: /tmp/pv002

然后接下来声明一个如下所示的 StatefulSet 资源清单:(nginx-sts.yaml)

apiVersion: apps/v1
kind: StatefulSet
metadata:
  name: web
  namespace: default
spec:
  serviceName: "nginx"
  replicas: 2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nginx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nginx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1.7.9
        ports:
        - name: web
          containerPort: 80
        volumeMounts:
        - name: www
          mountPath: /usr/share/nginx/html
  volumeClaimTemplates:
  - metadata:
      name: www
    spec:
      accessModes: [ "ReadWriteOnce" ]
      resources:
        requests:
          storage: 1Gi

从上面的资源清单中可以看出和我们前面的 Deployment 基本上也是一致的,也是通过声明的 Pod 模板来创建 Pod 的,另外上面资源清单中和 volumeMounts 进行关联的不是 volumes 而是一个新的属性:volumeClaimTemplates,该属性会自动创建一个 PVC 对象,其实这里就是一个 PVC 的模板,和 Pod 模板类似,PVC 被创建后会自动去关联当前系统中和他合适的 PV 进行绑定。
除此之外,还多了一个 serviceName: "nginx" 的字段,serviceName 就是管理当前 StatefulSet 的服务名称,该服务必须在 StatefulSet 之前存在,并且负责该集合的网络标识,Pod 会遵循以下格式获取 DNS/主机名:pod-specific-string.serviceName.default.svc.cluster.local,其中 pod-specific-string 由 StatefulSet 控制器管理。


StatefulSet 的拓扑结构和其他用于部署的资源对象其实比较类似,比较大的区别在于 StatefulSet 引入了 PV 和 PVC 对象来持久存储服务产生的状态,这样所有的服务虽然可以被杀掉或者重启,但是其中的数据由于 PV 的原因不会丢失。

由于我们这里用volumeClaimTemplates声明的模板是挂载点的方式,并不是 volume,所有实际上上当于把 PV 的存储挂载到容器中,所以会覆盖掉容器中的数据,在容器启动完成后我们可以手动在 PV 的存储里面新建 index.html 文件来保证容器的正常访问,当然也可以进入到容器中去创建,这样更加方便:
$ for i in 0 1; do kubectl exec web-$i -- sh -c 'echo hello $(hostname) >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done

现在我们优先创建上面定义的 Headless Service:
➜  ~ kubectl apply -f headless-svc.yaml
service/nginx created
➜  ~ kubectl get service nginx
NAME    TYPE        CLUSTER-IP   EXTERNAL-IP   PORT(S)   AGE
nginx   ClusterIP   None         <none>        80/TCP    9s


Headless Service 创建完成后就可以来创建对应的 StatefulSet 对象了:
➜  ~ kubectl apply -f nginx-sts.yaml
statefulset.apps/web created
➜  ~ kubectl get pvc
NAME        STATUS   VOLUME   CAPACITY   ACCESS MODES   STORAGECLASS   AGE
www-web-0   Bound    pv001    1Gi        RWO                           10m
www-web-1   Bound    pv002    1Gi        RWO                           6m26s

可以看到这里通过 Volume 模板自动生成了两个 PVC 对象,也自动和 PV 进行了绑定。

StatefulSet 中的 Pod 拥有一个具有稳定的、独一无二的身份标志。这个标志基于 StatefulSet 控制器分配给每个 Pod 的唯一顺序索引。Pod 的名称的形式为<statefulset name>-<ordinal index>。我们这里的对象拥有两个副本,所以它创建了两个 Pod 名称分别为:web-0 和 web-1,我们可以使用 kubectl exec 命令进入到容器中查看它们的 hostname。

管理策略

对于某些分布式系统来说,StatefulSet 的顺序性保证是不必要和/或者不应该的,这些系统仅仅要求唯一性和身份标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在声明 StatefulSet 的时候重新设置 spec.podManagementPolicy 的策略即可。

默认的管理策略是 OrderedReady,表示让 StatefulSet 控制器遵循上文演示的顺序性保证。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为 Parallel 管理模式,表示让 StatefulSet 控制器并行的终止所有 Pod,在启动或终止另一个 Pod 前,不必等待这些 Pod 变成 Running 和 Ready 或者完全终止状态。

更新策略

前面课程中我们学习了 Deployment 的升级策略,在 StatefulSet 中同样也支持两种升级策略:onDeleteRollingUpdate,同样可以通过设置 .spec.updateStrategy.type 进行指定。

  • OnDelete: 该策略表示当更新了 StatefulSet 的模板后,只有手动删除旧的 Pod 才会创建新的 Pod。
  • RollingUpdate:该策略表示当更新 StatefulSet 模板后会自动删除旧的 Pod 并创建新的Pod,如果更新发生了错误,这次“滚动更新”就会停止。不过需要注意 StatefulSet 的 Pod 在部署时是顺序从 0~n 的,而在滚动更新时,这些 Pod 则是按逆序的方式即 n~0 一次删除并创建。

另外SatefulSet 的滚动升级还支持 Partitions的特性,可以通过.spec.updateStrategy.rollingUpdate.partition 进行设置,在设置 partition 后,SatefulSet 的 Pod 中序号大于或等于 partition 的 Pod 会在 StatefulSet 的模板更新后进行滚动升级,而其余的 Pod 保持不变,这个功能是不是可以实现灰度发布?大家可以去手动验证下。

在实际的项目中,其实我们还是很少会去直接通过 StatefulSet 来部署我们的有状态服务的,除非你自己能够完全能够 hold 住,对于一些特定的服务,我们可能会使用更加高级的 Operator 来部署,比如 etcd-operator、prometheus-operator 等等,这些应用都能够很好的来管理有状态的服务,而不是单纯的使用一个 StatefulSet 来部署一个 Pod 就行,因为对于有状态的应用最重要的还是数据恢复、故障转移等等。

DaemonSet

通过该控制器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用法:Daemon,就是用来部署守护进程的,DaemonSet用于在每个 Kubernetes 节点中将守护进程的副本作为后台进程运行,说白了就是在每个节点部署一个 Pod副本,当节点加入到 Kubernetes 集群中,Pod 会被调度到该节点上运行,当节点从集群只能够被移除后,该节点上的这个 Pod 也会被移除,当然,如果我们删除 DaemonSet,所有和这个对象相关的 Pods都会被删除。那么在哪种情况下我们会需要用到这种业务场景呢?其实这种场景还是比较普通的,比如:

  • 集群存储守护程序,如 glusterd、ceph 要部署在每个节点上以提供持久性存储;
  • 节点监控守护进程,如 Prometheus 监控集群,可以在每个节点上运行一个 node-exporter 进程来收集监控节点的信息;
  • 日志收集守护程序,如 fluentd 或 logstash,在每个节点上运行以收集容器的日志
  • 节点网络插件,比如 flannel、calico,在每个节点上运行为 Pod 提供网络服务。

由 DaemonSet 控制器创建的 Pod 实际上提前已经确定了在哪个节点上了(Pod创建时指定了.spec.nodeName),所以:

  • DaemonSet 并不关心一个节点的 unshedulable 字段,这个我们会在后面的调度章节和大家讲解的。
  • DaemonSet 可以创建 Pod,即使调度器还没有启动。

下面我们直接使用一个示例来演示下,在每个节点上部署一个 Nginx Pod:

# nginx-ds.yaml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aemonSet
metadata:
  name: nginx-ds
  namespace: default
spec:
  selector:
    matchLabels:
      k8s-app: nginx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k8s-app: nginx
    spec:
      containers:
      - image: nginx:1.7.9
        name: nginx
        ports:
        - name: http
          containerPort: 80

然后直接创建即可:

➜  ~ kubectl get nodes
NAME      STATUS   ROLES                  AGE   VERSION
master1   Ready    control-plane,master   18d   v1.22.2
node1     Ready    <none>                 18d   v1.22.2
node2     Ready    <none>                 18d   v1.22.2
➜  ~ kubectl get pods -l k8s-app=nginx -o wide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IP             NODE    NOMINATED NODE   READINESS GATES
nginx-ds-5b2m7   1/1     Running   0          15s   10.244.2.165   node2   <none>           <none>
nginx-ds-jfr89   1/1     Running   0          15s   10.244.1.170   node1   <none>           <none>

我们观察可以发现除了 master1 节点之外的2个节点上都有一个相应的 Pod 运行,因为 master1 节点上默认被打上了污点,所以默认情况下不能调度普通的 Pod 上去

基本上我们可以用下图来描述 DaemonSet 的拓扑图:

集群中的 Pod 和 Node 是一一对应d的,而 DaemonSet 会管理全部机器上的 Pod 副本,负责对它们进行更新和删除。

那么,DaemonSet 控制器是如何保证每个 Node 上有且只有一个被管理的 Pod 呢?

  • 首先控制器从 Etcd 获取到所有的 Node 列表,然后遍历所有的 Node。
  • 根据资源对象定义是否有调度相关的配置,然后分别检查 Node 是否符合要求。
  • 在可运行 Pod 的节点上检查是否已有对应的 Pod,如果没有,则在这个 Node 上创建该 Pod;如果有,并且数量大于 1,那就把多余的 Pod 从这个节点上删除;如果有且只有一个 Pod,那就说明是正常情况。

当然该资源对象也有对应的更新策略,有 OnDelete 和 RollingUpdate 两种方式,默认是滚动更新。

Job与CronJob

Job 负责处理任务,即仅执行一次的任务,它保证批处理任务的一个或多个 Pod 成功结束。而CronJob 则就是在 Job 上加上了时间调度。

Job

我们用 Job 这个资源对象来创建一个任务,我们定义一个 Job 来执行一个倒计时的任务,对应的资源清单如下所示:

# job-demo.yaml
apiVersion: batch/v1
kind: Job
metadata:
  name: job-demo
spec:
  template:
    spec:
      restartPolicy: Never
      containers:
      - name: counter
        image: busybox
        command:
        - "bin/sh"
        - "-c"
        - "for i in 9 8 7 6 5 4 3 2 1; do echo $i; done"

我们可以看到 Job 中也是一个 Pod 模板,和之前的 Deployment、StatefulSet 之类的是一致的,只是 Pod 中的容器要求是一个任务,而不是一个常驻前台的进程了,因为需要退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Job 的 RestartPolicy 仅支持 Never 和 OnFailure 两种,不支持 Always,我们知道 Job 就相当于来执行一个批处理任务,执行完就结束了,如果支持 Always 的话是不是就陷入了死循环了?

Job 对象创建成功后,我们可以查看下对象的详细描述信息:

➜  ~ kubectl describe job job-demo
Name:             job-demo
Namespace:        default
Selector:         controller-uid=10618fc6-5610-41c6-bdeb-531167716179
Labels:           controller-uid=10618fc6-5610-41c6-bdeb-531167716179
                  job-name=job-demo
Annotations:      <none>
Parallelism:      1
Completions:      1
Completion Mode:  NonIndexed
Start Time:       Sat, 13 Nov 2021 18:34:17 +0800
Completed At:     Sat, 13 Nov 2021 18:34:36 +0800
Duration:         19s
Pods Statuses:    0 Running / 1 Succeeded / 0 Failed
Pod Template:
  Labels:  controller-uid=10618fc6-5610-41c6-bdeb-531167716179
           job-name=job-demo
  Containers:
   counter:
    Image:      busybox
    Port:       <none>
    Host Port:  <none>
    Command:
      bin/sh
      -c
      for i in 9 8 7 6 5 4 3 2 1; do echo $i; done
    Environment:  <none>
    Mounts:       <none>
  Volumes:        <none>
Events:
  Type    Reason            Age   From            Message
  ----    ------            ----  ----            -------
  Normal  SuccessfulCreate  73s   job-controller  Created pod: job-demo--1-p9s5r
  Normal  Completed         54s   job-controller  Job completed

可以看到,Job 对象在创建后,它的 Pod 模板,被自动加上了一个 controller-uid=< 一个随机字符串 > 这样的 Label 标签,而这个 Job 对象本身,则被自动加上了这个 Label 对应的 Selector,从而 保证了 Job 与它所管理的 Pod 之间的匹配关系。而 Job 控制器之所以要使用这种携带了 UID 的 Label,就是为了避免不同 Job 对象所管理的 Pod 发生重合。

我们可以看到很快 Pod 变成了 Completed 状态,这是因为容器的任务执行完成正常退出了,我们可以查看对应的日志:

➜  ~ kubectl logs job-demo--1-p9s5r
9
8
7
6
5
4
3
2
1
➜  ~ kubectl get pod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job-demo--1-p9s5r          0/1     Completed    0          11m

上面我们这里的 Job 任务对应的 Pod 在运行结束后,会变成 Completed 状态,但是如果执行任务的 Pod 因为某种原因一直没有结束怎么办呢? 同样我们可以在 Job 对象中通过设置字段 spec.activeDeadlineSeconds 来限制任务运行的最长时间,比如:

spec:
 activeDeadlineSeconds: 100

那么当我们的任务 Pod 运行超过了 100s 后,这个 Job 的所有 Pod 都会被终止,并且, Pod 的终止原因会变成 DeadlineExceeded

如果的任务执行失败了,会怎么处理呢,这个和定义的 restartPolicy 有关系,比如定义如下所示的 Job 任务,定义 restartPolicy: Never 的重启策略:

# job-failed-demo.yaml
apiVersion: batch/v1
kind: Job
metadata:
  name: job-failed-demo
spec:
  template:
    spec:
      containers:
      - name: test-job
        image: busybox
        command: ["echo123", "test failed job!"]
      restartPolicy: Never

直接创建上面的资源对象:

➜  ~ kubectl apply -f job-failed-demo.yaml
job.batch/job-failed-demo created
➜  ~ kubectl get pod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job-failed-demo--1-87wvj   0/1     StartError   0          4m40s
job-failed-demo--1-bl7jm   0/1     StartError   0          5m7s
job-failed-demo--1-dcmph   0/1     StartError   0          3m
job-failed-demo--1-hb24j   0/1     StartError   0          20s
job-failed-demo--1-n7h24   0/1     StartError   0          4m20s
job-failed-demo--1-q7vxq   0/1     StartError   0          5m24s

可以看到当我们设置成 Never 重启策略的时候,Job 任务执行失败后会不断创建新的 Pod,但是不会一直创建下去,会根据 spec.backoffLimit 参数进行限制,默认为6,通过该字段可以定义重建 Pod 的次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Job 控制器重新创建 Pod 的间隔是呈指数增加的,即下一次重新创建 Pod 的动作会分别发生在 10s、20s、40s… 后

但是如果我们设置的 restartPolicy: OnFailure 重启策略,则当 Job 任务执行失败后不会创建新的 Pod 出来,只会不断重启 Pod。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置 spec.parallelism 参数来进行并行控制,该参数定义了一个 Job 在任意时间最多可以有多少个 Pod 同时运行。spec.completions 参数可以定义 Job 至少要完成的 Pod 数目。如下所示创建一个新的 Job 任务,设置允许并行数为2,至少要完成的 Pod 数为8:

# job-para-demo.yaml
apiVersion: batch/v1
kind: Job
metadata:
  name: job-para-test
spec:
  parallelism: 2
  completions: 8
  template:
    spec:
      containers:
      - name: test-job
        image: busybox
        command: ["echo", "test paralle job!"]
      restartPolicy: Never

创建完成后查看任务状态:

➜  ~ kubectl get pod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job-para-test--1-rwxm8   0/1     ContainerCreating   0          6s
job-para-test--1-vgtxf   0/1     ContainerCreating   0          2s
➜  ~ kubectl get job
NAME            COMPLETIONS   DURATION   AGE
job-para-test   0/8           29s        29s
➜  ~ kubectl get job
NAME            COMPLETIONS   DURATION   AGE
job-para-test   8/8           111s       2m34s
➜  ~ kubectl get pod
NAME                     READY   STATUS      RESTARTS   AGE
job-para-test--1-7nk2x   0/1     Completed   0          76s
job-para-test--1-dcdvp   0/1     Completed   0          2m2s
job-para-test--1-k9sgw   0/1     Completed   0          2m36s
job-para-test--1-rwkkb   0/1     Completed   0          2m17s
job-para-test--1-rwxm8   0/1     Completed   0          2m36s
job-para-test--1-tqlzd   0/1     Completed   0          106s
job-para-test--1-vgtxf   0/1     Completed   0          2m32s
job-para-test--1-vxj6b   0/1     Completed   0          91s

可以看到一次可以有2个 Pod 同时运行,需要8个 Pod 执行成功,如果不是8个成功,那么会根据 restartPolicy 的策略进行处理,可以认为是一种检查机制。

CronJob

一个 CronJob 对象其实就对应中 crontab 文件中的一行,它根据配置的时间格式周期性地运行一个 Job,格式和 crontab 也是一样的。

crontab 的格式为:分 时 日 月 星期 要运行的命令 。
第1列分钟 0~59
第2列小时 0~23
第3列日 1~31
第4列月 1~12
第5列星期 0~7(0和7表示星期天)
第6列要运行的命令

现在,我们用 CronJob 来管理我们上面的 Job 任务,定义如下所示的资源清单:

# cronjob-demo.yaml
apiVersion: batch/v1
kind: CronJob
metadata:
  name: cronjob-demo
spec:
  schedule: "*/1 * * * *"
  jobTemplate:
    spec:
      template:
        spec:
          restartPolicy: OnFailure
          containers:
          - name: hello
            image: busybox
            args:
            - "bin/sh"
            - "-c"
            - "for i in 9 8 7 6 5 4 3 2 1; do echo $i; done"

这里的 Kind 变成了 CronJob 了,要注意的是 .spec.schedule 字段是必须填写的,用来指定任务运行的周期,格式就和 crontab 一样,另外一个字段是 .spec.jobTemplate, 用来指定需要运行的任务,格式当然和 Job 是一致的。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字段 .spec.successfulJobsHistoryLimit(默认为3) 和 .spec.failedJobsHistoryLimit(默认为1),表示历史限制,是可选的字段,指定可以保留多少完成和失败的 Job。然而,当运行一个 CronJob 时,Job 可以很快就堆积很多,所以一般推荐设置这两个字段的值,如果设置限制的值为 0,那么相关类型的 Job 完成后将不会被保留。

这个就是 CronJob 的基本用法,一旦不再需要 CronJob,我们可以使用 kubectl 命令删除它:

kubectl get cronjob
➜  ~ kubectl delete cronjob cronjob-demo
cronjob "cronjob-demo" deleted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将会终止正在创建的 Job,但是运行中的 Job 将不会被终止,不会删除 Job 或 它们的 Pod。

思考:那如果我们想要在每个节点上去执行一个 Job 或者 Cronjob 又该怎么来实现呢?

HPA

kubectl scale 命令可以来实现 Pod 的扩缩容功能,但是这个是完全手动操作的,要应对线上的各种复杂情况,我们需要能够做到自动化去感知业务,来自动进行扩缩容 。为此,Kubernetes 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资源对象:Horizontal Pod Autoscaling(Pod 水平自动伸缩),简称 HPA,HPA 通过监控分析一些控制器控制的所有 Pod 的负载变化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 Pod 的副本数量,这是 HPA 最基本的原理:

Metrics Server

在 HPA 的第一个版本中,我们需要 Heapster 提供 CPU 和内存指标,在 HPA v2 过后就需要安装 Metrcis Server 了,Metrics Server 可以通过标准的 Kubernetes API 把监控数据暴露出来,有了 Metrics Server 之后,我们就完全可以通过标准的 Kubernetes API 来访问我们想要获取的监控数据了:

https://10.96.0.1/apis/metrics.k8s.io/v1beta1/namespaces/<namespace-name>/pods/<pod-name>

比如当我们访问上面的 API 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获取到该 Pod 的资源数据,这些数据其实是来自于 kubelet 的 Summary API 采集而来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可以通过标准的 API 来获取资源监控数据,并不是因为 Metrics Server 就是 APIServer 的一部分,而是通过 Kubernetes 提供的 Aggregator 汇聚插件来实现的,是独立于 APIServer 之外运行的。

聚合API

Aggregator 允许开发人员编写一个自己的服务,把这个服务注册到 Kubernetes 的 APIServer 里面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像原生的 APIServer 提供的 API 使用自己的 API 了,我们把自己的服务运行在 Kubernetes 集群里面,然后 Kubernetes 的 Aggregator 通过 Service 名称就可以转发到我们自己写的 Service 里面去了。这样这个聚合层就带来了很多好处:

  • 增加了 API 的扩展性,开发人员可以编写自己的 API 服务来暴露他们想要的 API。
  • 丰富了 API,核心 kubernetes 团队阻止了很多新的 API 提案,通过允许开发人员将他们的 API 作为单独的服务公开,这样就无须社区繁杂的审查了。
  • 开发分阶段实验性 API,新的 API 可以在单独的聚合服务中开发,当它稳定之后,在合并会 APIServer 就很容易了。
  • 确保新 API 遵循 Kubernetes 约定,如果没有这里提出的机制,社区成员可能会被迫推出自己的东西,这样很可能造成社区成员和社区约定不一致。

安装

所以现在我们要使用 HPA,就需要在集群中安装 Metrics Server 服务,要安装 Metrics Server 就需要开启 Aggregator ,因为 Metrics Server 就是通过该代理进行扩展的,不过我们集群是通过 Kubeadm 搭建的,默认已经开启了,如果是二进制方式安装的集群,需要单独配置 kube-apsierver 添加如下所示的参数:

--requestheader-client-ca-file=<path to aggregator CA cert>
--requestheader-allowed-names=aggregator
--requestheader-extra-headers-prefix=X-Remote-Extra-
--requestheader-group-headers=X-Remote-Group
--requestheader以上是关于Kubernetes 进阶训练营 控制器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Kubernetes 进阶训练营 控制器

Kubernetes 进阶训练营 调度器

Kubernetes 进阶训练营 存储

Kubernetes 进阶训练营 存储

Kubernetes 进阶训练营 存储

Kubernetes 进阶训练营 Pod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