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之G1垃圾回收器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JVM之G1垃圾回收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技术A
stop the world ,这个是最痛的一个点!无论是新生代垃圾回收,还是老年代垃圾回收,都会或多或少产生“stop the world”现象,对系统的运行时有一定影响的。所以其实之后对垃圾回收器的优化,都是朝着减少“stop the world”的目标去做的。在这个基础上,G1垃圾回收器就应运而生,它可以提供比 组合更好的垃圾回收的性能。
G1垃圾回收器是可以同时回收新生代和老年代的对象的,不需要两个垃圾回收器配合起来运作,它一个人就可以搞定所有的垃圾回收。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java堆内存拆分为多个大小相等的Region ,如下图:
G1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它就必须要追踪每个Region里的回收价值,什么叫做 回收价值 ?它必须搞清楚每个Region里的对象有多少是垃圾,如果对这个Region进行垃圾回收,需要耗费多长时间,可以回收掉多少垃圾。
简单来说,G1可以做到让你来设定垃圾回收对系统的影响,它自己通过把内存拆分为大量小Region,以及追踪每个Region中可以回收的对象大小和预估时间,最后在垃圾回收的时候,尽量把垃圾回收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控制在你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回收尽可能多的垃圾对象,这就是 G1的核心设计思路 。
刚开始Region可能谁都不属于,然后就分配给了新生代,放了很多属于新生代的对象,接着触发了垃圾回收这个Region,然后下一次这个Region可能又被分配给了老年代,用来放老年代长期存活的对象。所以G1对应的内存模型中,Region随时会属于新生代,也会属于老年代,所以没有所谓新生代给多少内存,老年代给多少内存这一说了。实际上新生代和老年代各自的内存区域是不停的变动的,由G1自动控制。
我们现在来思考两个问题:
1、到底有多少个Region?
2、每个Region的大小是多大呢?
其实默认情况下是自动计算和设置的,我们可以给整个堆内存设置一个大小,比如说用“-Xms”和“-Xmx”来设置堆内存的大小。然后jvm启动的时候一旦发现你使用的是G1垃圾回收器,可以使用“-XX:UserG1GC”来指定使用G1垃圾回收器,此时会自动用堆大小除以2048,因为jvm最多可以有2048个Region,然后Region的大小必须是2的倍数,比如说2MB、4MB之类的。大概就是这样子来决定Region的数量和大小的,大家一般保持默认的计算方式就可以。如果通过手动方式来指定,则可以通过“-XX:G1HeapRegionSize”参数来设置。
刚开始的时候,默认新生代堆内存的占比是5%,也就是占据200MB左右的内存,对应大概是100个Region,这个可以通过“-XX:G1NewSizePercent”来设置新生代的初始占比,其实维持这个默认值即可。因为在系统运行中,jvm其实会不停的给新生代增加更多的Region,但是新生代的占比最多不会超过60%,但是可以通过“-XX:G1MaxNewSizePercent”参数来调整比例。而且一旦Region进行了垃圾回收,此时新生代的Region数量还会减少,这些其实都是动态的。
其实在G1中虽然把内存划分为了很多的Region,但还是有新生代、老年代的区分。而且新生代里还是有Eden和Survivor的划分的,所以大家会发现之前学习的很多技术原理在G1时期都是有用的。大家应该还记得之前说过的一个新生代的参数,“-XX:SurvivorRatio=8”,所以这里还是可以区分出来属于新生代的Region里哪些属于Eden区,哪些属于Survivor区。比如之前说新生代刚开始的时候,有100个Region,那么可能80个Region就是Eden区,两个Survivor区各自占10个Region。因为新生代的Region数量是动态的,所以随着对象不停的在新生代里分配,属于新生代的Region会不断增加,Eden和Survivor对应的Region也会不断增加。
既然G1的新生代也有Eden和Survivor的区分,那么触发垃圾回收的机制都是类似的。随着不停的在新生代的Eden区对应的Region中放对象,jvm就会不停的给新生代加入更多的Region,直到新生代占据堆大小的最大比例60%为止。一旦新生代达到了设定的占据堆内存的最大大小60%,这个时候就会触发新生代的GC,G1就会用之前说过的复制算法来进行垃圾回收,进入一个“stop the world”状态,然后把Eden区对应的Region中的存活对象放入S1区对应的Region中,接着回收掉Eden区对应的Region中的垃圾对象。 ,因为G1是可以设定目标GC停顿时间的,也就是G1执行GC的时候最多可以让系统停顿多长时间,可以通过“-XX:MaxGCPauseMills”参数来设定,默认值是200ms,那么在程序运行期间G1会根据你设定的gc停顿时间给新生代不停分配Region,然后到一定程度,就会触发新生代gc,保证新生代gc的时候导致的系统停顿时间在你预设的范围内,当然这个数字并不是那么的精准。
我们都知道,在G1的内存模型下,新生代和老年代各自都会占据一定的Region,老年代也会有自己的Region。按照默认新生代最大只能占据堆内存60%的Region来推算,老年代最多可以占据40%的Region,大概就是800个左右的Region。
可以说跟之前几乎是一样的,还是这么几个条件:
1、对象在新生代躲过了很多次的垃圾回收,达到了一定的年龄了它就会进入老年代,“-XX:MaxTenuringThreshold”参数可以设置这个年龄。
2、动态年龄判定规则,如果一旦发现某次新生代GC过后,存活对象超过了Survivor的50%,此时就会判断一下,比如年龄为1岁,2岁,3岁,4岁的对象的大小总和超过了Survivor的50%,此时4岁以上的对象全部会进入老年代,这就是动态年龄判定规则。
以前说是那种大对象也是可以直接进入老年代的,那么现在在G1这套内存模型下呢?实际上这里会有所改变,G1提供了专门的Region来存放大对象,而不是让大对象进入老年代中的Region。在G1中,大对象的判断规则就是一个大对象超过了一个Region大小的50%,而且一个大对象如果太大,可能会横跨多个Region来存放。 不是说60%给新生代,40%给老年代吗,那还有Region给大对象?我们现在知道,在G1里,新生代和老年代的Region是不停变化的。比如新生代现在占据了1200个Region,但是一次垃圾回收之后,就让里面1000个Region都空了,此时那1000个Region就可以不属于新生代了,里面很多Region可以用来存放大对象。那么大对象既然不属于新生代和老年代,那么什么时候会触发垃圾回收呢?其实新生、老年代在回收的时候,会顺带带着大对象Region一起回收,所以,这就是在G1内存模型下对大对象的分配和回收的策略。
G1有一个参数是“-XX: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它的默认值是45%,意思是说,如果老年代占据了堆内存的45%的Region的时候,此时会尝试触发一次新生代+老年代一起回收的混合回收阶段。
,这个过程是需要进入“stop the world”的,但这个过程仅仅只是标记一下GC Roots直接能引用的对象,所以速度是很快的。 ,这个阶段会允许系统程序运行,同时进行GC Roots追踪,从GC Roots开始追踪所有的存活对象,这个过程加入了对间接引用对象的追踪,这个过程前面的文章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这个阶段会进入“stop the world”,系统程序会禁止运行,最终标记一下有哪些是存活对象,有哪些是垃圾对象。 ,这个阶段会计算老年代中每个Region中的存活对象数量,存活对象占比,还有执行垃圾回收的预期性能和效率。接着会停止系统程序,然后全力以赴进行垃圾回收,此时会选择部分Region进行回收,因为必须让垃圾回收的停顿时间控制在我们指定的范围内,所以说它会从新生代、老年代、大对象里各自挑选一些Region,保证用指定的时间回收尽可能多的垃圾,这就是所谓的混合回收。
G1垃圾回收器的一些参数
最后一个阶段混合回收的时候,会停止所有程序运行,所以说G1是允许执行多次混合回收。比如先停止工作,执行一次混合回收,回收掉一些Region,接着恢复系统运行,然后再次停止系统运行,再执行一次混合回收,回收掉一些Region。有一些参数可以控制这个,比如“-XX:G1MixedGCCountTarget”参数,就是一次混合回收的过程中,最后一个阶段执行几次混合回收,默认值是8次。这样的好处是不让系统停止的时间过长。还有一个参数就是“-XX:G1HeapWastePercent”,默认值是5%,它的意思是说,在回收的过程中会不断空出来新的Region,一旦空闲出来的Region数量达到了堆内存的5%,此时就会立即停止混合回收,意味着本次混合回收就结束了。
G1整体是基于复制算法进行Region垃圾回收的,不会出现内存碎片的问题,不需要像CMS那样标记-清理之后再进行内存碎片的整理。
还有一个参数,“-XX:G1MixedGCLiveThresholdPercent”,它的默认值是85%,意思是确定要回收的Region的时候,必须是存活对象低于85%的Region才可以进行回收,否则要是一个Region的存活对象多余85%,回收它也作用不大,而且还要把85%的对象都拷贝到别的Region,这个成本是很高的。
万一出现拷贝的过程中发现没有空闲Region可以承载自己的存活对象了,就会触发一次失败。一旦失败,立马就会切换为停止系统程序,然后采用单线程进行标记、清理和压缩整理,空闲出来一批Region,这个过程是极慢的。
G1垃圾回收器的使用场景
当你的系统部署在大内存机器上的时候,比如说你的机器是32核64G的机器,此时你分配给系统的内存有几十个G,新生代的Eden区可能30~40G的内存。比如类似kafka、elasticsearch之类的大数据相关系统,都是部署在大内存的机器上的。此时如果你的系统负载非常的高,比如每秒几万的访问请求到kafka、elasticsearch上去,那么可能导致你Eden区的几十G内存频繁塞满,然后要触发垃圾回收,假设1分钟会塞满一次。然后每次垃圾回收要停掉kafka、elasticsearch的运行,然后执行垃圾回收大概需要几秒钟,此时你发现,可能每过一分钟,你的系统就要卡顿几秒钟,有的请求一旦卡死几秒钟就会超时报错,此时可能会导致你的系统频繁出错。 !针对G1垃圾回收器,我们可以设置每次GC的停顿时间,比如我们设置100ms,那么每次垃圾回收我们的系统最多也就停顿100ms,然后系统继续运行。G1天生就适合这种大内存机器的jvm运行。
本文结束。
JVM之垃圾回收机制
JVM之垃圾回收机制
1.什么是垃圾回收机制:
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GC),即对内存堆中已经死亡的或者长时间没有使用的对象进行清除和回收。
2.JVM什么时候进行回收
①CPU空闲时
②堆内存满了,发生了OOM
③手动执行system.gc()
3.JVM如何确定哪些对象需要被回收
①引用计数法:当一个对象被引用时,计数器加1,当对象不再被引用时,计数器减1,当计数器为0时触发垃圾回收。
缺陷:无法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
②可达性算法:引用自离散数学中图论的概念。根据对象的引用链是否可达来判断是否进行回收
4.垃圾回收的方法:
①标记清除:对已经不再被引用的对象进行标记,然后进行回收。
缺陷:会产生不连续的内存碎片,造成空间浪费。
②标记整理:和标记清除类似,但不同的是也会对存活的对象进行标记并进行处理,因此不会产生内存碎片,但效率太低。
③复制算法:将内存分为两块,每次使用一半,将存活的对象复制到新的内存块,对消亡的对象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回收的目的。
缺点:在垃圾对象少的情况下,不适用。在同一时刻只能使用一半内存。
④分代收集:针对堆内存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回收方法。
新生代中每次手机有大量的对象死去,因此采用复制算法。
老年代中有大量对象一直存活,采用标记整理/标记清除算法。
以上是关于JVM之G1垃圾回收器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直通BAT必考题系列:深入剖析JVM之G1收集器及回收流程与推荐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