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缓存主要用在高并发环境下的作用?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分布式缓存主要用在高并发环境下的作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布式缓存主要用在高并发环境下,减轻数据库的压力,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并发吞吐。当大量的读、写请求涌向数据库时,磁盘的处理速度与内存显然不在一个量级,因此,在数据库之前加一层缓存,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并降低数据库的压力。作为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mysql提供完整的ACID操作,支持丰富的数据类型、强大的关联查询、where语句等,能够非常客易地建立查询索引,执行复杂的内连接、外连接、求和、排序、分组等操作,并且支持存储过程、函数等功能,产品成熟度高,功能强大。但是,对于需要应对高并发访问并且存储海量数据的场景来说,出于对性能的考虑,不得不放弃很多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原本强大的功能,牺牲了系统的易用性,并且使得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变得更为复杂。这也使得在过去几年中,流行着另一种新的存储解决方案——NoSQL,它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最大的差别在于,它不使用SQL作为查询语言来查找数据,而采用key-value形式进行查找,提供了更高的查询效率及吞吐,并且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扩展,存储海量数据,在数千个节点上进行分区,自动进行数据的复制和备份。在分布式系统中,消息作为应用间通信的一种方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消息可以被保存在队列中,直到被接收者取出,由于消息发送者不需要同步等待消息接收者的响应,消息的异步接收降低了系统集成的耦合度,提升了分布式系统协作的效率,使得系统能够更快地响应用户,提供更高的吞吐。
当系统处于峰值压力时,分布式消息队列还能够作为缓冲,削峰填谷,缓解集群的压力,避免整个系统被压垮。垂直化的搜索引擎在分布式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能够满足用户对于全文检索、模糊匹配的需求,解决数据库like查询效率低下的问题,又能够解决分布式环境下,由于采用分库分表,或者使用NoSQL数据库,导致无法进行多表关联或者进行复杂查询的问题。
参考技术A 超融合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超融合一体机,超融合一体机是将计算,存储结合,通过软件定义的形式将它们打通,再集中在一台机器中向客户提供服务。
超融合更适合业务量不大空间有限的中小型企业,少量超融合一体机就可以提供给中小型企业足够的网络,计算,存储等服务。但当随着企业业务发展,计算、网络、存储消耗占比发生较大偏移时,企业对存储、计算中某一项有更多的远超于其原有超融合一体机提供的服务需求时,再进行超融合一体机购买就会造成超融合一体机内其他资源的浪费。这就不得不另行购买独立的分布式存储来解决存储的问题,或独立的机器解决计算的需求。但某些超融合一体机不支持另行购买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使企业资源矛盾更为严重。同时超融合一体机的厂商,因为要兼顾做存储以及计算多项服务,所以存储产品的专业性及可靠性上会与专业做存储的公司的存储产品有一定差距。
所以随着企业的发展,从超融合架构走向非超融合的架构是必然的趋势。

缓存在高并发场景下的常见问题

缓存一致性问题

当数据时效性要求很高时,需要保证缓存中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保持一致,而且需要保证缓存节点和副本中的数据也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差异现象。这就比较依赖缓存的过期和更新策略。一般会在数据发生更改的时,主动更新缓存中的数据或者移除对应的缓存。

 

缓存并发问题

缓存过期后将尝试从后端数据库获取数据,这是一个看似合理的流程。但是,在高并发场景下,有可能多个请求并发的去从数据库获取数据,对后端数据库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导致 “雪崩”现象。此外,当某个缓存key在被更新时,同时也可能被大量请求在获取,这也会导致一致性的问题。那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呢?我们会想到类似“锁”的机制,在缓存更新或者过期的情况下,先尝试获取到锁,当更新或者从数据库获取完成后再释放锁,其他的请求只需要牺牲一定的等待时间,即可直接从缓存中继续获取数据。

 

缓存穿透问题

缓存穿透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击穿”。很多朋友对缓存穿透的理解是:由于缓存故障或者缓存过期导致大量请求穿透到后端数据库服务器,从而对数据库造成巨大冲击。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真正的缓存穿透应该是这样的:

在高并发场景下,如果某一个key被高并发访问,没有被命中,出于对容错性考虑,会尝试去从后端数据库中获取,从而导致了大量请求达到数据库,而当该key对应的数据本身就是空的情况下,这就导致数据库中并发的去执行了很多不必要的查询操作,从而导致巨大冲击和压力。

可以通过下面的几种常用方式来避免缓存传统问题:

  1. 缓存空对象

对查询结果为空的对象也进行缓存,如果是集合,可以缓存一个空的集合(非null),如果是缓存单个对象,可以通过字段标识来区分。这样避免请求穿透到后端数据库。同时,也需要保证缓存数据的时效性。这种方式实现起来成本较低,比较适合命中不高,但可能被频繁更新的数据。

  1. 单独过滤处理

对所有可能对应数据为空的key进行统一的存放,并在请求前做拦截,这样避免请求穿透到后端数据库。这种方式实现起来相对复杂,比较适合命中不高,但是更新不频繁的数据。

 

缓存颠簸问题

缓存的颠簸问题,有些地方可能被成为“缓存抖动”,可以看做是一种比“雪崩”更轻微的故障,但是也会在一段时间内对系统造成冲击和性能影响。一般是由于缓存节点故障导致。业内推荐的做法是通过一致性Hash算法来解决。这里不做过多阐述,可以参照其他章节

 

缓存的雪崩现象

缓存雪崩就是指由于缓存的原因,导致大量请求到达后端数据库,从而导致数据库崩溃,整个系统崩溃,发生灾难。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上面提到的“缓存并发”,“缓存穿透”,“缓存颠簸”等问题,其实都可能会导致缓存雪崩现象发生。这些问题也可能会被恶意攻击者所利用。还有一种情况,例如某个时间点内,系统预加载的缓存周期性集中失效了,也可能会导致雪崩。为了避免这种周期性失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过期时间,来错开缓存过期,从而避免缓存集中失效。

从应用架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限流、降级、熔断等手段来降低影响,也可以通过多级缓存来避免这种灾难。

此外,从整个研发体系流程的角度,应该加强压力测试,尽量模拟真实场景,尽早的暴露问题从而防范。

缓存无底洞现象

该问题由 facebook 的工作人员提出的, facebook 在 2010 年左右,memcached 节点就已经达3000 个,缓存数千 G 内容。

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memcached 连接频率,效率下降了,于是加 memcached 节点,

添加了后,发现因为连接频率导致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好转,称之为”无底洞现象”。

 

目前主流的数据库、缓存、Nosql、搜索中间件等技术栈中,都支持“分片”技术,来满足“高性能、高并发、高可用、可扩展”等要求。有些是在client端通过Hash取模(或一致性Hash)将值映射到不同的实例上,有些是在client端通过范围取值的方式映射的。当然,也有些是在服务端进行的。但是,每一次操作都可能需要和不同节点进行网络通信来完成,实例节点越多,则开销会越大,对性能影响就越大。

 

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避免和优化:

  1. 数据分布方式

有些业务数据可能适合Hash分布,而有些业务适合采用范围分布,这样能够从一定程度避免网络IO的开销。

  1. IO优化

可以充分利用连接池,NIO等技术来尽可能降低连接开销,增强并发连接能力。

  1. 数据访问方式

一次性获取大的数据集,会比分多次去获取小数据集的网络IO开销更小。

 

当然,缓存无底洞现象并不常见。在绝大多数的公司里可能根本不会遇到。

以上是关于分布式缓存主要用在高并发环境下的作用?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实战并发-使用分布式缓存和有限状态机

(实用篇)Memcached 分布式缓存实现原理简介

Memcached 分布式缓存实现原理

memcached 分布式实现原理

缓存在高并发场景下的常见问题

缓存在高并发场景下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