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Posted 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梁启超说:王子之学,高尚纯美,优入圣域。

王阳明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圣人。他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是历史上的全能大儒。更重要的是,他创立了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手段的“阳明心学”。盛行几百年,阳明心学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意义影响至今。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是新儒学的大成和递进,如果我们说心学是儒学的集大成者,那么二程一朱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陆九渊的客观唯心主义(心学)、陈献章的“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湛若水的“随处体用天理”,这些都是王阳明的“阳明学”的基石和发源。

王阳明通过由"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在物则为理"三大命题构成的"心即理"说圆满自洽。

1、心外无理:普遍规律只有与你的心灵融合才有意义,才能渗透到你的信念与情感中,从而有效地影响你的行为,否则只是一种空疏的概念、束缚主体的桎梏。

2、心外无物(事):心之发动处谓之意,即我们所说的"动心"。意不可能悬空,必有落实的对象,一切活动(事)都是意识参与的活动,因此,离开主体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心外无物”,所有没有映射到我们心中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所以我们要去私欲,唯有“求诸于心”,只要让那些私欲不要进入、干扰我们的心就可以了。因为只有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才对我们有价值。

3、此心在物(事)则为理:具体的理体现在心与外部世界所存在的关系中,脱离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理没有意义。知就是良知,行就是实践。

王阳明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心即理

关于心即理 重要意义在于,充分指出了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世界,知识不分贵贱人人平等,这种打破知识垄断的思想。要知道,对知识垄断,是所有专制统治者共同的选择,包括当今的真理部。心即理的思想在其弟子泰州学派传世人王龙溪之后,更是在当时的社会中下层中迅速的发展,可以说是晚明商人阶级之所以迅速崛起的思想基础。从这一点上说,阳明学说具备天生的反专制的本质。

二、知行合一

关于知行合一 从哲学上来看,其重要意义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不可分割,是中国辩证法的集大成。最重要的是,从实际运用角度来看,这个理论彻底纠正了之前一种分裂人格,即口是心非,嘴上一套实际又是一套。而这种劣根性,即便是在今天,也体现在无数人身上。知行合一,即达到一种人内心和行为和谐共处行为不违背内心的最佳状态。通过“诚意”、“谨独”、“立志”,再加上“事上磨练”。通过与“外物”的交涉,经历过艰难困苦,就能从内心体认“良知”,而一旦真正体认了“良知”、“天理”,自然就“知行合一”了。

三、致良知

佛教禅宗再到阳明的“致良知”,完成了中国本土文化宗教式的改良。其他民族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宗教和神,中国当然也不例外,但中国宗教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神不在外面,不是客体,而是在心中,在心内与身外的圆融统一中。

不论是儒家强调“正心诚意”才能”治国平天下“,强调“慎独”和问心无愧,还是禅宗强调“菩提自向心觅”,以及道教强调的“道法自然”。均无一例外的以个体生命与世界的圆融统一为最终目标。

从拜孔子,到求自己本心,这种变化的意义,不言自明。

阳明学说,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自发产生的人文精神,对中国而言,丝毫不亚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意义,是中国本土文化发展的高峰。其产生于本土文化发展最困难,即礼教最为极端,对人性的遏制最恶劣的时候,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发展自我救赎的必然,于最黑暗处见光明。

可惜明朝阴差阳错的被清朝灭亡,让中国人的思想再一次被压制了300年。然而思想一旦打开,就无法永远压制,清灭后无论在朝在野,感受了中西方发展的巨大差异,自然都开始反思,也不约而同的都对阳明学说极为推崇。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

   阳明良知学的理论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是良知本体论

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

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

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

第一,“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如他所说: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这里所谓“是非”、“好恶”、“真诚”、“恻怛”也即孟子的“四端”之心,在根本上是一个“仁心”,这“仁心”便是“良知”,这“良知”便是“天理”。

   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论。他对《大学》的“致知在格物”一语,作了与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释。他说: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又如王阳明送给门人的几首《咏良知》诗所表达的: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诸如此类,生动地概括了王阳明哲学的本体论和致良知的方法论思想。“万化根源总在心”、“万化根源在良知”。

   三是知行合一的工夫论。他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

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

第二,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就本质而言,王阳明所说的“知”只是“吾心之良知”,或曰“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只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

心学四句教

最后一个是关于阳明“四句教”的问题。心学四句教法: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引起了弟子后学的许多纷争。刘宗周和黄宗羲对四句教提出了一些批评。也有不少人认为,四句教反映了王阳明思想的成熟。我觉得四句教应该说是王阳明的精神所在,是王阳明对致知与格物、本体与工夫关系的疏解。

阳明学的根本精神

   阳明学的根本精神到底在哪里?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明代理学的精神在阳明,而阳明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这个“良知”精神表现在如下四点:

   第一是道德理想主义。前述王阳明诗中所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示诸生》、《答人问良知》,《全集》卷20,第870-871页)这些都是概括王阳明道德理想主义根本精神的话语。所以“良知”是心之本体,是进入圣门的秘诀,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这正是阳明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

   第二是人文精神。阳明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哪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王阳明对《大学古本》的修订。因为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就根据《大学古本》把“在新民”改为“在亲民”。这个“亲民”就像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亲之即仁之,就是孔子所说的“安百姓”。这么一种重民生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贯彻在他的儒学实践中。  古往今来,王阳明确实是一个“真三不朽”的大儒。孔子主要是讲学,他的学说统治者不接受,他也无从发挥。朱熹也是以讲学为主,一旦实践人家把他当作伪学。王阳明文治武功,“社会实践”显著。比如说,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叛,平定少数民族之乱。王阳明平乱之后,他向朝廷申请,在江西、福建设几个县。贵州龙场是蛮荒之地,王阳明去那里办教育,所以当今贵州学人一直在大力弘扬王阳明的丰功伟绩。

   第三是和而不同的精神。王阳明虽然与朱陆有差异,他也想折衷朱陆,会通佛老。他吸收了道教和佛教不少东西。它实质上是一种“和而不同”、“多元和谐”的精神。

   第四是力行实践的精神。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可把“致良知”概括为“行良知”,因为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黄宗羲对这种力行实践的精神解说得更明确,说“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

王阳明书法

王阳明书法,深深烙印着二王风韵,却又更趋向自由挥洒。其书法清劲峻游,自由散逸。取势凌厉,点划精谨。发自肺腑,凝于笔端。直书胸臆,犹如风卷云舒。俊逸而蕴籍,外放而内敛,毫无滞涩之处。其书法在章法上每行略向右呈倾斜势,呈现出灵动飞舞的气势。王阳明是明代中后期浪漫主义书风兴起的先锋,书法成就也很大,只是被其突出的哲学成就所掩。

以上是关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机缘参悟-6]:阳明心学三大核心思想: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解

善不可尽言-王阳明的心学智慧

退一步 -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

读书笔记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王阳明的心学智慧

《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观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