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Posted ZJun310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中国美学史的特点
中国美学史材料特别丰富,涉及的方面也特别多
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包含有很多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史中各门传统艺术相同或相通
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相互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包含
按时间维度往上推
学习中国美术史时,要特别注意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果,它们能提供许多新的资料和新的启发
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与时代背景
了解古代思想家的美学思想时,我们不应该脱离当时的工艺美术的实际材料,否则很难透彻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
例如:结合汉代壁画和古代建筑来理解汉人的赋,结合发掘出来的编钟来理解古代乐律,结合楚墓中极其艳丽的图案来理解《楚辞》的美
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
错彩镂金,雕贵满眼
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饰
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
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燥,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虚和实
钟和磬的声音本来已经可以引起美感,但是这位古代工匠在制作笋虡时却不是简单地做一架子就算了,他要把整个器具作为一个统一的形象来进行艺术设计。在鼓下面安放着虎豹等猛兽,使人听到鼓声,同时能看见虎豹等形状,两方面在脑中虚构结合,就好像是虎豹在吼叫一样。这样一方面木雕的虎豹显得更有生气,而鼓声也形象化了,格外有情调,整个艺术品的撼动力量就增加了一倍。
在这里,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
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
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硕人》
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彩镂金,雕贵满眼”的工画笔。后两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
线条
中国艺术的形象的组织是线纹
由于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
从中国画注重线条,可以知道中国画的工具——笔墨的重要
六法
《古画品录》中的绘画“六法”:
- 气韵生动 (表现出形象内部的生命)
- 骨法用笔
- 应物象形
- 随类赋彩
- 经营位置
- 传移模写
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
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
笔墨
用笔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的表现,但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既有力,又透气,这就叫做“骨”
“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挥一种力量,虽不讲透视,却可以有立体感,对我们产生一种感动力量
绘画中的“骨法”
- 形象、色彩有其内部的核心
- 一笔下去,墨在纸上可以呈现出轻重浓淡的种种变化
以大观小
中国画不注重从特定角度刻画空间,不使用透视法而是从高处把握全面
画家大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副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以上是关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