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内部运行机制解析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Vue内部运行机制解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技术A Object.defineProperty()方法会直接在一个对象上定义一个新属性,或者修改一个已经存在的属性, 并返回这个对象。
Object.defineProperty(obj,prop,descriptor)
参数
obj:需要定义属性的对象。
prop:需定义或修改的属性的名字。
descriptor:将被定义或修改的属性的描述符。
对象里目前存在的属性描述符有两种主要形式:数据描述符和存取描述符。数据描述符是一个拥有可写或不可写值的属性。存取描述符是由一对 getter-setter 函数功能来描述的属性。
数据描述符和存取描述符均具有以下可选键值:
configurable
当且仅当该属性的 configurable 为 true 时,该属性描述符才能够被改变,也能够被删除。默认为 false。
enumerable
当且仅当该属性的 enumerable 为 true 时,该属性才能够出现在对象的枚举属性中。默认为 false。
数据描述符同时具有以下可选键值:
value
该属性对应的值。可以是任何有效的 javascript 值(数值,对象,函数等)。默认为 undefined。
writable
当且仅当该属性的 writable 为 true 时,该属性才能被赋值运算符改变。默认为 false。
存取描述符(第三个参数对象)同时具有以下可选键值:
get
一个给属性提供 getter 的方法,如果没有 getter 则为undefined。当我们读取某个属性的时候,其实是在对象内部调用了该方法,此方法必须要有return语句。该方法返回值被用作属性值。默认为 undefined。
set
一个给属性提供 setter 的方法,如果没有 setter 则为 undefined。该方法将接受唯一参数,并将该参数的新值分配给该属性。默认为 undefined。也就是说,当我们设置某个属性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对象的内部调用了该方法。
parse
parse 会用正则等方式解析 template 模板中的指令、class、style等数据,形成AST。
optimize
optimize 的主要作用是标记 static 静态节点,这是 Vue 在编译过程中的一处优化,后面当 update 更新界面时,会有一个 patch 的过程, diff 算法会直接跳过静态节点,从而减少了比较的过程,优化了 patch 的性能。
generate
generate 是将 AST 转化成 render function 字符串的过程,得到结果是 render 的字符串以及 staticRenderFns 字符串。
用 addSub 方法可以在目前的 Dep 对象中增加一个 Watcher 的订阅操作;
用 notify 方法通知目前 Dep 对象的 subs 中的所有 Watcher 对象触发更新操作。
首先在 observer 的过程中会注册 get 方法,该方法用来进行「依赖收集」。在它的闭包中会有一个 Dep 对象,这个对象用来存放 Watcher 对象的实例。其实「依赖收集」的过程就是把 Watcher 实例存放到对应的 Dep 对象中去。get 方法可以让当前的 Watcher 对象(Dep.target)存放到它的 subs 中(addSub)方法,在数据变化时,set 会调用 Dep 对象的 notify 方法通知它内部所有的 Watcher 对象进行视图更新。
首先说一下 patch 的核心 diff 算法,我们用 diff 算法可以比对出两颗树的「差异」,我们来看一下,假设我们现在有如下两颗树,它们分别是新老 VNode 节点,这时候到了 patch 的过程,我们需要将他们进行比对
diff 算法是通过同层的树节点进行比较而非对树进行逐层搜索遍历的方式,所以时间复杂度只有 O(n),是一种相当高效的算法,如下图。
这张图中的相同颜色的方块中的节点会进行比对,比对得到「差异」后将这些「差异」更新到视图上。因为只进行同层级的比对,所以十分高效。
首先在 oldVnode(老 VNode 节点)不存在的时候,相当于新的 VNode 替代原本没有的节点,所以直接用 addVnodes 将这些节点批量添加到 parentElm 上。
然后同理,在 vnode(新 VNode 节点)不存在的时候,相当于要把老的节点删除,所以直接使用 removeVnodes 进行批量的节点删除即可。
最后一种情况,当 oldVNode 与 vnode 都存在的时候,需要判断它们是否属于 sameVnode(相同的节点)。如果是则进行patchVnode(比对 VNode )操作,否则删除老节点,增加新节点。
假设我们有如下这么一种情况。
当我们按下 click 按钮的时候,number 会被循环增加1000次。
那么按照之前的理解,每次 number 被 +1 的时候,都会触发 number 的 setter 方法,从而根据上面的流程一直跑下来最后修改真实 DOM。那么在这个过程中,DOM 会被更新 1000 次!太可怕了。
Vue.js 肯定不会以如此低效的方法来处理。Vue.js在默认情况下,每次触发某个数据的 setter 方法后,对应的 Watcher 对象其实会被 push 进一个队列 queue 中,在下一个 tick 的时候将这个队列 queue 全部拿出来 run( Watcher 对象的一个方法,用来触发 patch 操作) 一遍。
因为 number 执行 ++ 操作以后对应的 Watcher 对象都是同一个,我们并不需要在下一个 tick 的时候执行 1000 个同样的 Watcher 对象去修改界面,而是只需要执行一个 Watcher 对象,使其将界面上的 0 变成 1000 即可。
那么,我们就需要执行一个过滤的操作,同一个的 Watcher 在同一个 tick 的时候应该只被执行一次,也就是说队列 queue 中不应该出现重复的 Watcher 对象。...
number 会被不停地进行 ++ 操作,不断地触发它对应的 Dep 中的 Watcher 对象的 update 方法。然后最终 queue 中因为对相同 id 的 Watcher 对象进行了筛选,从而 queue 中实际上只会存在一个 number 对应的 Watcher 对象。在下一个 tick 的时候(此时 number 已经变成了 1000),触发 Watcher 对象的 run 方法来更新视图,将视图上的 number 从 0 直接变成 1000。
参考于 https://juejin.im/book/5a36661851882538e2259c0f
从template到DOM(Vue.js源码角度看内部运行机制)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算是对最近写的一系列Vue.js源码的文章(https://github.com/answershuto/learnVue)的总结吧,在阅读源码的过程中也确实受益匪浅,希望自己的这些产出也会对同样想要学习Vue.js源码的小伙伴有所帮助。之前这篇文章同样在我司(大搜车)的技术博客中发表过,欢迎大家关注我司的技术博客,给个传送门https://blog.souche.com/。
因为对Vue.js很感兴趣,而且平时工作的技术栈也是Vue.js,这几个月花了些时间研究学习了一下Vue.js源码,并做了总结与输出。
文章的原地址:https://github.com/answershuto/learnVue。
在学习过程中,为Vue加上了中文的注释https://github.com/answershuto/learnVue/tree/master/vue-src,希望可以对其他想学习Vue源码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可能会有理解存在偏差的地方,欢迎提issue指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从new一个Vue对象开始
let vm = new Vue({
el: \'#app\',
/*some options*/
});
很多同学好奇,在new一个Vue对象的时候,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究竟Vue.js是如何将data中的数据渲染到真实的宿主环境环境中的?
又是如何通过“响应式”修改数据的?
template是如何被编译成真实环境中可用的HTML的?
Vue指令又是执行的?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从Vue的构造类开始看起。
Vue构造类
function Vue (options)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this instanceof Vue)) {
warn(\'Vue is a constructor and should be called with the `new` keyword\')
}
/*初始化*/
this._init(options)
}
Vue的构造类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调用_init函数进行
来看一下init的代码
Vue.prototype._init = function (options?: Object) {
const vm: Component = this
// a uid
vm._uid = uid++
let startTag, endTag
/* istanbul ignore if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onfig.performance && mark) {
startTag = `vue-perf-init:${vm._uid}`
endTag = `vue-perf-end:${vm._uid}`
mark(startTag)
}
// a flag to avoid this being observed
/*一个防止vm实例自身被观察的标志位*/
vm._isVue = true
// merge options
if (options && options._isComponent) {
// optimize internal component instantiation
// since dynamic options merging is pretty slow, and none of the
// internal component options needs special treatment.
initInternalComponent(vm, options)
} else {
vm.$options = mergeOptions(
resolveConstructorOptions(vm.constructor),
options || {},
vm
)
}
/* istanbul ignore else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initProxy(vm)
} else {
vm._renderProxy = vm
}
// expose real self
vm._self = vm
/*初始化生命周期*/
initLifecycle(vm)
/*初始化事件*/
initEvents(vm)
/*初始化render*/
initRender(vm)
/*调用beforeCreate钩子函数并且触发beforeCreate钩子事件*/
callHook(vm, \'beforeCreate\')
initInjections(vm) // resolve injections before data/props
/*初始化props、methods、data、computed与watch*/
initState(vm)
initProvide(vm) // resolve provide after data/props
/*调用created钩子函数并且触发created钩子事件*/
callHook(vm, \'created\')
/* istanbul ignore if */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onfig.performance && mark) {
/*格式化组件名*/
vm._name = formatComponentName(vm, false)
mark(endTag)
measure(`${vm._name} init`, startTag, endTag)
}
if (vm.$options.el) {
/*挂载组件*/
vm.$mount(vm.$options.el)
}
}
_init主要做了这两件事:
1.初始化(包括生命周期、事件、render函数、state等)。
2.$mount组件。
在生命钩子beforeCreate与created之间会初始化state,在此过程中,会依次初始化props、methods、data、computed与watch,这也就是Vue.js对options中的数据进行“响应式化”(即双向绑定)的过程。对于Vue.js响应式原理不了解的同学可以先看一下笔者的另一片文章《Vue.js响应式原理》。
/*初始化props、methods、data、computed与watch*/
export function initState (vm: Component) {
vm._watchers = []
const opts = vm.$options
/*初始化props*/
if (opts.props) initProps(vm, opts.props)
/*初始化方法*/
if (opts.methods) initMethods(vm, opts.methods)
/*初始化data*/
if (opts.data) {
initData(vm)
} else {
/*该组件没有data的时候绑定一个空对象*/
observe(vm._data = {}, true /* asRootData */)
}
/*初始化computed*/
if (opts.computed) initComputed(vm, opts.computed)
/*初始化watchers*/
if (opts.watch) initWatch(vm, opts.watch)
}
双向绑定
以initData为例,对option的data的数据进行双向绑定Oberver,其他option参数双向绑定的核心原理是一致的。
function initData (vm: Component) {
/*得到data数据*/
let data = vm.$options.data
data = vm._data = typeof data === \'function\'
? getData(data, vm)
: data || {}
/*判断是否是对象*/
if (!isPlainObject(data)) {
data = {}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warn(
\'data functions should return an object:\\n\' +
\'https://vuejs.org/v2/guide/components.html#data-Must-Be-a-Function\',
vm
)
}
// proxy data on instance
/*遍历data对象*/
const keys = Object.keys(data)
const props = vm.$options.props
let i = keys.length
//遍历data中的数据
while (i--) {
/*保证data中的key不与props中的key重复,props优先,如果有冲突会产生warning*/
if (props && hasOwn(props, keys[i])) {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warn(
`The data property "${keys[i]}" is already declared as a prop. ` +
`Use prop default value instead.`,
vm
)
} else if (!isReserved(keys[i])) {
/*判断是否是保留字段*/
/*这里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代理,将data上面的属性代理到了vm实例上*/
proxy(vm, `_data`, keys[i])
}
}
/*Github:https://github.com/answershuto*/
// observe data
/*从这里开始我们要observe了,开始对数据进行绑定,这里有尤大大的注释asRootData,这步作为根数据,下面会进行递归observe进行对深层对象的绑定。*/
observe(data, true /* asRootData */)
}
observe会通过defineReactive对data中的对象进行双向绑定,最终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对对象设置setter以及getter的方法。getter的方法主要用来进行依赖收集,对于依赖收集不了解的同学可以参考笔者的另一篇文章《依赖收集》。setter方法会在对象被修改的时候触发(不存在添加属性的情况,添加属性请用Vue.set),这时候setter会通知闭包中的Dep,Dep中有一些订阅了这个对象改变的Watcher观察者对象,Dep会通知Watcher对象更新视图。
如果是修改一个数组的成员,该成员是一个对象,那只需要递归对数组的成员进行双向绑定即可。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进行pop、push等操作的时候,push进去的对象根本没有进行过双向绑定,更别说pop了,那么我们如何监听数组的这些变化呢?
Vue.js提供的方法是重写push、pop、shift、unshift、splice、sort、reverse这七个数组方法。修改数组原型方法的代码可以参考observer/array.js以及observer/index.js。
export class Observer {
value: any;
dep: Dep;
vmCount: number; // number of vms that has this object as root $data
constructor (value: any) {
//.......
if (Array.isArray(value)) {
/*
如果是数组,将修改后可以截获响应的数组方法替换掉该数组的原型中的原生方法,达到监听数组数据变化响应的效果。
这里如果当前浏览器支持__proto__属性,则直接覆盖当前数组对象原型上的原生数组方法,如果不支持该属性,则直接覆盖数组对象的原型。
*/
const augment = hasProto
? protoAugment /*直接覆盖原型的方法来修改目标对象*/
: copyAugment /*定义(覆盖)目标对象或数组的某一个方法*/
augment(value, arrayMethods, arrayKeys)
/*如果是数组则需要遍历数组的每一个成员进行observe*/
this.observeArray(value)
} else {
/*如果是对象则直接walk进行绑定*/
this.walk(value)
}
}
}
/**
* Augment an target Object or Array by intercepting
* the prototype chain using __proto__
*/
/*直接覆盖原型的方法来修改目标对象或数组*/
function protoAugment (target, src: Object) {
/* eslint-disable no-proto */
target.__proto__ = src
/* eslint-enable no-proto */
}
/**
* Augment an target Object or Array by defining
* hidden properties.
*/
/* istanbul ignore next */
/*定义(覆盖)目标对象或数组的某一个方法*/
function copyAugment (target: Object, src: Object, keys: Array<string>) {
for (let i = 0, l = keys.length; i < l; i++) {
const key = keys[i]
def(target, key, src[key])
}
}
/*
* not type checking this file because flow doesn\'t play well with
* dynamically accessing methods on Array prototype
*/
import { def } from \'../util/index\'
/*取得原生数组的原型*/
const arrayProto = Array.prototype
/*创建一个新的数组对象,修改该对象上的数组的七个方法,防止污染原生数组方法*/
export const arrayMethods = Object.create(arrayProto)
/**
* Intercept mutating methods and emit events
*/
/*这里重写了数组的这些方法,在保证不污染原生数组原型的情况下重写数组的这些方法,截获数组的成员发生的变化,执行原生数组操作的同时dep通知关联的所有观察者进行响应式处理*/
;[
\'push\',
\'pop\',
\'shift\',
\'unshift\',
\'splice\',
\'sort\',
\'reverse\'
]
.forEach(function (method) {
// cache original method
/*将数组的原生方法缓存起来,后面要调用*/
const original = arrayProto[method]
def(arrayMethods, method, function mutator () {
// avoid leaking arguments:
// http://jsperf.com/closure-with-arguments
let i = arguments.length
const args = new Array(i)
while (i--) {
args[i] = arguments[i]
}
/*调用原生的数组方法*/
const result = original.apply(this, args)
/*数组新插入的元素需要重新进行observe才能响应式*/
const ob = this.__ob__
let inserted
switch (method) {
case \'push\':
inserted = args
break
case \'unshift\':
inserted = args
break
case \'splice\':
inserted = args.slice(2)
break
}
if (inserted) ob.observeArray(inserted)
// notify change
/*dep通知所有注册的观察者进行响应式处理*/
ob.dep.notify()
return result
})
})
从数组的原型新建一个Object.create(arrayProto)对象,通过修改此原型可以保证原生数组方法不被污染。如果当前浏览器支持proto这个属性的话就可以直接覆盖该属性则使数组对象具有了重写后的数组方法。如果没有该属性的浏览器,则必须通过遍历def所有需要重写的数组方法,这种方法效率较低,所以优先使用第一种。
在保证不污染不覆盖数组原生方法添加监听,主要做了两个操作,第一是通知所有注册的观察者进行响应式处理,第二是如果是添加成员的操作,需要对新成员进行observe。
但是修改了数组的原生方法以后我们还是没法像原生数组一样直接通过数组的下标或者设置length来修改数组,Vue.js提供了remove()方法。
对于更具体的讲解数据双向绑定以及Dep、Watcher的实现可以参考笔者的文章《从源码角度再看数据绑定》。
template编译
在$mount过程中,如果是独立构建构建,则会在此过程中将template编译成render function。当然,你也可以采用运行时构建。具体参考运行时-编译器-vs-只包含运行时。
template是如何被编译成render function的呢?
function baseCompile (
template: string,
options: CompilerOptions
): CompiledResult {
/*parse解析得到ast树*/
const ast = parse(template.trim(), options)
/*
将AST树进行优化
优化的目标:生成模板AST树,检测不需要进行DOM改变的静态子树。
一旦检测到这些静态树,我们就能做以下这些事情:
1.把它们变成常数,这样我们就再也不需要每次重新渲染时创建新的节点了。
2.在patch的过程中直接跳过。
*/
optimize(ast, options)
/*根据ast树生成所需的code(内部包含render与staticRenderFns)*/
const code = generate(ast, options)
return {
ast,
render: code.render,
staticRenderFns: code.staticRenderFns
}
}
baseCompile首先会将模板template进行parse得到一个AST语法树,再通过optimize做一些优化,最后通过generate得到render以及staticRenderFns。
parse
parse的源码可以参见https://github.com/answershuto/learnVue/blob/master/vue-src/compiler/parser/index.js#L53。
parse会用正则等方式解析template模板中的指令、class、style等数据,形成AST语法树。
optimize
optimize的主要作用是标记static静态节点,这是Vue在编译过程中的一处优化,后面当update更新界面时,会有一个patch的过程,diff算法会直接跳过静态节点,从而减少了比较的过程,优化了patch的性能。
generate
generate是将AST语法树转化成render funtion字符串的过程,得到结果是render的字符串以及staticRenderFns字符串。
具体的template编译实现请参考《聊聊Vue.js的template编译》。
Watcher到视图
Watcher对象会通过调用updateComponent方法来达到更新视图的目的。这里提一下,其实Watcher并不是实时更新视图的,Vue.js默认会将Watcher对象存在一个队列中,在下一个tick时更新异步更新视图,完成了性能优化。关于nextTick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Vue.js异步更新DOM策略及nextTick》。
updateComponent = () => {
vm._update(vm._render(), hydrating)
}
updateComponent就执行一句话,_render函数会返回一个新的Vnode节点,传入_update中与旧的VNode对象进行对比,经过一个patch的过程得到两个VNode节点的差异,最后将这些差异渲染到真实环境形成视图。
什么是VNode?
VNode
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我们需要在各个事件方法中直接操作DOM来达到修改视图的目的。但是当应用一大就会变得难以维护。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真实DOM树抽象成一棵以JavaScript对象构成的抽象树,在修改抽象树数据后将抽象树转化成真实DOM重绘到页面上呢?于是虚拟DOM出现了,它是真实DOM的一层抽象,用属性描述真实DOM的各个特性。当它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去修改视图。
但是这样的JavaScript操作DOM进行重绘整个视图层是相当消耗性能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每次只更新它的修改呢?所以Vue.js将DOM抽象成一个以JavaScript对象为节点的虚拟DOM树,以VNode节点模拟真实DOM,可以对这颗抽象树进行创建节点、删除节点以及修改节点等操作,在这过程中都不需要操作真实DOM,只需要操作JavaScript对象,大大提升了性能。修改以后经过diff算法得出一些需要修改的最小单位,再将这些小单位的视图进行更新。这样做减少了很多不需要的DOM操作,大大提高了性能。
Vue就使用了这样的抽象节点VNode,它是对真实DOM的一层抽象,而不依赖某个平台,它可以是浏览器平台,也可以是weex,甚至是node平台也可以对这样一棵抽象DOM树进行创建删除修改等操作,这也为前后端同构提供了可能。
先来看一下Vue.js源码中对VNode类的定义。
export default class VNode {
tag: string | void;
data: VNodeData | void;
children: ?Array<VNode>;
text: string | void;
elm: Node | void;
ns: string | void;
context: Component | void; // rendered in this component\'s scope
functionalContext: Component | void; // only for functional component root nodes
key: string | number | void;
componentOptions: VNodeComponentOptions | void;
componentInstance: Component | void; // component instance
parent: VNode | void; // component placeholder node
raw: boolean; // contains raw HTML? (server only)
isStatic: boolean; // hoisted static node
isRootInsert: boolean; // necessary for enter transition check
isComment: boolean; // empty comment placeholder?
isCloned: boolean; // is a cloned node?
isOnce: boolean; // is a v-once node?
constructor (
tag?: string,
data?: VNodeData,
children?: ?Array<VNode>,
text?: string,
elm?: Node,
context?: Component,
componentOptions?: VNodeComponentOptions
) {
/*当前节点的标签名*/
this.tag = tag
/*当前节点对应的对象,包含了具体的一些数据信息,是一个VNodeData类型,可以参考VNodeData类型中的数据信息*/
this.data = data
/*当前节点的子节点,是一个数组*/
this.children = children
/*当前节点的文本*/
this.text = text
/*当前虚拟节点对应的真实dom节点*/
this.elm = elm
/*当前节点的名字空间*/
this.ns = undefined
/*编译作用域*/
this.context = context
/*函数化组件作用域*/
this.functionalContext = undefined
/*节点的key属性,被当作节点的标志,用以优化*/
this.key = data && data.key
/*组件的option选项*/
this.componentOptions = componentOptions
/*当前节点对应的组件的实例*/
this.componentInstance = undefined
/*当前节点的父节点*/
this.parent = undefined
/*简而言之就是是否为原生HTML或只是普通文本,innerHTML的时候为true,textContent的时候为false*/
this.raw = false
/*静态节点标志*/
this.isStatic = false
/*是否作为跟节点插入*/
this.isRootInsert = true
/*是否为注释节点*/
this.isComment = false
/*是否为克隆节点*/
this.isCloned = false
/*是否有v-once指令*/
this.isOnce = false
}
// DEPRECATED: alias for componentInstance for backwards compat.
/* istanbul ignore next */
get child (): Component | void {
return this.componentInstance
}
}
这是一个最基础的VNode节点,作为其他派生VNode类的基类,里面定义了下面这些数据。
tag: 当前节点的标签名
data: 当前节点对应的对象,包含了具体的一些数据信息,是一个VNodeData类型,可以参考VNodeData类型中的数据信息
children: 当前节点的子节点,是一个数组
text: 当前节点的文本
elm: 当前虚拟节点对应的真实dom节点
ns: 当前节点的名字空间
context: 当前节点的编译作用域
functionalContext: 函数化组件作用域
key: 节点的key属性,被当作节点的标志,用以优化
componentOptions: 组件的option选项
componentInstance: 当前节点对应的组件的实例
parent: 当前节点的父节点
raw: 简而言之就是是否为原生HTML或只是普通文本,innerHTML的时候为true,textContent的时候为false
isStatic: 是否为静态节点
isRootInsert: 是否作为跟节点插入
isComment: 是否为注释节点
isCloned: 是否为克隆节点
isOnce: 是否有v-once指令
打个比方,比如说我现在有这么一个VNode树
{
tag: \'div\'
data: {
class: \'test\'
},
children: [
{
tag: \'span\',
data: {
class: \'demo\'
}
text: \'hello,VNode\'
}
]
}
渲染之后的结果就是这样的
<div class="test">
<span class="demo">hello,VNode</span>
</div>
更多操作VNode的方法,请参考《VNode节点》。
patch
最后_update会将新旧两个VNode进行一次patch的过程,得出两个VNode最小的差异,然后将这些差异渲染到视图上。
首先说一下patch的核心diff算法,diff算法是通过同层的树节点进行比较而非对树进行逐层搜索遍历的方式,所以时间复杂度只有O(n),是一种相当高效的算法。
这两张图代表旧的VNode与新VNode进行patch的过程,他们只是在同层级的VNode之间进行比较得到变化(第二张图中相同颜色的方块代表互相进行比较的VNode节点),然后修改变化的视图,所以十分高效。
在patch的过程中,如果两个VNode被认为是同一个VNode(sameVnode),则会进行深度的比较,得出最小差异,否则直接删除旧有DOM节点,创建新的DOM节点。
什么是sameVnode?
我们来看一下sameVnode的实现。
/*
判断两个VNode节点是否是同一个节点,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key相同
tag(当前节点的标签名)相同
isComment(是否为注释节点)相同
是否data(当前节点对应的对象,包含了具体的一些数据信息,是一个VNodeData类型,可以参考VNodeData类型中的数据信息)都有定义
当标签是<input>的时候,type必须相同
*/
function sameVnode (a, b) {
return (
a.key === b.key &&
a.tag === b.tag &&
a.isComment === b.isComment &&
isDef(a.data) === isDef(b.data) &&
sameInputType(a, b)
)
}
// Some browsers do not support dynamically changing type for <input>
// so they need to be treated as different nodes
/*
判断当标签是<input>的时候,type是否相同
某些浏览器不支持动态修改<input>类型,所以他们被视为不同类型
*/
function sameInputType (a, b) {
if (a.tag !== \'input\') return true
let i
const typeA = isDef(i = a.data) && isDef(i = i.attrs) && i.type
const typeB = isDef(i = b.data) && isDef(i = i.attrs) && i.type
return typeA === typeB
}
当两个VNode的tag、key、isComment都相同,并且同时定义或未定义data的时候,且如果标签为input则type必须相同。这时候这两个VNode则算sameVnode,可以直接进行patchVnode操作。
patchVnode的规则是这样的:
1.如果新旧VNode都是静态的,同时它们的key相同(代表同一节点),并且新的VNode是clone或者是标记了once(标记v-once属性,只渲染一次),那么只需要替换elm以及componentInstance即可。
2.新老节点均有children子节点,则对子节点进行diff操作,调用updateChildren,这个updateChildren也是diff的核心。
3.如果老节点没有子节点而新节点存在子节点,先清空老节点DOM的文本内容,然后为当前DOM节点加入子节点。
4.当新节点没有子节点而老节点有子节点的时候,则移除该DOM节点的所有子节点。
5.当新老节点都无子节点的时候,只是文本的替换。
updateChildren
function updateChildren (parentElm, oldCh, newCh, insertedVnodeQueue, removeOnly) {
let oldStartIdx = 0
let newStartIdx = 0
let oldEndIdx = oldCh.length - 1
let oldStartVnode = oldCh[0]
let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let newEndIdx = newCh.length - 1
let newStartVnode = newCh[0]
let newEndVnode = newCh[newEndIdx]
let oldKeyToIdx, idxInOld, elmToMove, refElm
// removeOnly is a special flag used only by <transition-group>
// to ensure removed elements stay in correct relative positions
// during leaving transitions
const canMove = !removeOnly
while (oldStartIdx <= oldEndIdx && newStartIdx <= newEndIdx) {
if (isUndef(oldStartVnode)) {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 Vnode has been moved left
} else if (isUndef(oldEndVnode)) {
oldEndVnode = oldCh[--oldEndIdx]
} else if (sameVnode(oldStartVnode, newStartVnode)) {
/*前四种情况其实是指定key的时候,判定为同一个VNode,则直接patchVnode即可,分别比较oldCh以及newCh的两头节点2*2=4种情况*/
patchVnode(oldStartVnode, newStart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oldStartVnode = oldCh[++oldStartIdx]
newStartVnode = newCh[++newStartIdx]
} e以上是关于Vue内部运行机制解析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从template到DOM(Vue.js源码角度看内部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