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面试题
Posted sunsfan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TCP/IP面试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OSI与TCP/IP各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哪些协议。
(1)OSI七层模型
OSI中的层 功能 TCP/IP协议族
应用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文件服务,虚拟终端 TFTP,HTTP,SNMP,FTP,SMTP,DNS,Telnet
表示层数据格式化,代码转换,数据加密没有协议
会话层解除或建立与别的接点的联系没有协议
传输层提供端对端的接口 TCP,UDP
网络层为数据包选择路由 IP,ICMP,RIP,OSPF,BGP,IGMP
数据链路层传输有地址的帧以及错误检测功能 SLIP,CSLIP,PPP,ARP,RARP,MTU
物理层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 ISO2110,IEEE802,IEEE802.2
(2)TCP/IP五层模型的协议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中继器、集线器、还有我们通常说的双绞线也工作在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网桥(现已很少使用)、以太网交换机(二层交换机)、网卡(其实网卡是一半工作在物理层、一半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传输层:四层交换机、也有工作在四层的路由器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Datagram Protocol)协议属于传输层协议。其中TCP提供IP环境下的数据可靠传输,它提供的服务包括数据流传送、可靠性、有效流控、全双工操作和多路复用。通过面向连接、端到端和可靠的数据包发送。通俗说,它是事先为所发送的数据开辟出连接好的通道,然后再进行数据发送;而UDP则不为IP提供可靠性、流控或差错恢复功能。一般来说,TCP对应的是可靠性要求高的应用,而UDP对应的则是可靠性要求低、传输经济的应用。TCP支持的应用协议主要有:Telnet、FTP、SMTP等;UDP支持的应用层协议主要有:NFS(网络文件系统)、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DNS(主域名称系统)、TFTP(通用文件传输协议)等.
TCP/IP协议与低层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无关,这也是TCP/IP的重要特点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
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是,DTE和DCE双放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三层是网络层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如果你在谈论一个IP地址,那么你是在处理第3层的问题,这是“数据包”问题,而不是第2层的“帧”。IP是第3层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路由协议和地址解析协议(ARP)。有关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这第3层处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层的重要目的。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层是处理信息的传输层
第4层的数据单元也称作数据包(packets)。但是,当你谈论TCP等具体的协议时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数据单元称为段(segments)而UD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datagrams)”。这个层负责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第4层为上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所为透明的传输是指在通信过程中传输层对上层屏蔽了通信传输系统的具体细节。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层是会话层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而是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第六层是表示层
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第七层应用层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2. TCP与UDP的区别。
小结TCP与UDP的区别:
1.基于连接与无连接;
2.对系统资源的要求(TCP较多,UDP少);
3.UDP程序结构较简单;
4.流模式与数据报模式 ;
5.TCP保证数据正确性,UDP可能丢包,TCP保证数据顺序,UDP不保证。
3. TCP报文结构。
TCP的包头结构:
源端口 16位
目标端口 16位
序列号 32位
回应序号 32位
TCP头长度 4位
reserved 6位
控制代码 6位
窗口大小 16位
偏移量 16位
校验和 16位
选项 32位(可选)
这样我们得出了TCP包头的最小长度,为20字节。
后面是数据。
4. TCP的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过程,各个状态名称与含义,TIMEWAIT的作用。
【注意】在TIME_WAIT状态中,如果TCP client端最后一次发送的ACK丢失了,它将重新发送。TIME_WAIT状态中所需要的时间是依赖于实现方法的。典型的值为30秒、1分钟和2分钟。等待之后连接正式关闭,并且所有的资源(包括端口号)都被释放。
【问题1】为什么连接的时候是三次握手,关闭的时候却是四次握手?
答:因为当Server端收到Client端的SYN连接请求报文后,可以直接发送SYN+ACK报文。其中ACK报文是用来应答的,SYN报文是用来同步的。但是关闭连接时,当Server端收到FIN报文时,很可能并不会立即关闭SOCKET,所以只能先回复一个ACK报文,告诉Client端,"你发的FIN报文我收到了"。只有等到我Server端所有的报文都发送完了,我才能发送FIN报文,因此不能一起发送。故需要四步握手。
【问题2】为什么TIME_WAIT状态需要经过2MSL(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才能返回到CLOSE状态?
答:虽然按道理,四个报文都发送完毕,我们可以直接进入CLOSE状态了,但是我们必须假象网络是不可靠的,有可以最后一个ACK丢失。所以TIME_WAIT状态就是用来重发可能丢失的ACK报文。
5. TCP拥塞控制。
TCP的拥塞控制由4个核心算法组成:“慢启动”(Slow Start)、“拥塞避免”(Congestion voidance)、“快速重传”(Fast Retransmit)、“快速恢复”(Fast Recovery)。具体的流程图可以参见:http://www.eventhelix.com/RealtimeMantra/Networking/,这里我会把自己的理解尽可能详细的列出来。为了方便起见,把发送端叫做client,接收端为server,每个segment长度为512字节,阻塞窗口长度为cwnd(简化起见,下面以segment为单位),sequence number为seq_num,acknowledges number为ack_num。通常情况下,TCP每接收到两个segment,发送一个ack。
--慢启动
早期开发的TCP应用在启动一个连接时会向网络中发送大量的数据包,这样很容易导致路由器缓存空间耗尽,网络发生拥塞,使得TCP连接的吞吐量急剧下降。由于TCP源端一开始并不知道网络资源当前的利用状况,因此新建立的TCP连接不能一开始就发送大量数据,而只能逐步增加每次发送的数据量,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这里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假设client要发送5120字节到server,慢启动过程如下:
1.初始状态,cwnd=1,seq_num=1;client发送第一个segment;
2.server接收到512字节(一个segment),回应ack_num=513;
3.client接收ack(513),cwnd=1+1=2;现在可以一次发送2个数据段而不必等待ack
4.server接收到2个segment,回应ack_num=513+512*2=1537
5.client接收ack(1537),cwnd=2+1;一次发送3个数据段
6.server接收到3个segment,回应2个ack,分别为ack_num=1537+1024=2561和ack_num=2561+512=3073
7.client接收ack(2561)和ack(3073),cwnd=3+2=5;一次可以发送5个数据段,但是只用4个就满足要求了
8.server接收到4个segment,回应2个ack,分别为4097,5121
9.已经发送5120字节,任务完成!
总结一下:
当建立新的TCP连接时,拥塞窗口(congestion window,cwnd)初始化为一个数据包大小。源端按cwnd大小发送数据,每收到一个ACK确认,cwnd就增加一个数据包发送量。
--拥塞避免
可以想象,如果按上述慢启动的逻辑继续下去而不加任何控制的话,必然会发生拥塞,引入一个慢启动阈值ssthresh的概念,当cwnd<ssthresh的时候,tcp处于慢启动状态,否则,进入拥塞避免阶段。通常,ssthresh初始化为
64 Kbytes。
当cwnd = 64947+ 512 = 65459,进入拥塞避免阶段,假设此时seq_num = _101024:
1.client一次发送cwnd,但是先考虑头两个segment
2.server回应ack_num = 102048
3.client接收到ack(102048),cwnd = 65459 + [(512 * 512) /65459] = 65459 + 4 = 65463,也就是说,每接到一个ack,cwnd只增加4个字节。
4.client发送一个segment,并开启ack timer,等待server对这个segment的ack,如果超时,则认为网络已经处于拥塞状态,则重设慢启动阀值ssthresh=当前cwnd/2=65463/2=32731,并且,立刻把cwnd设为1,很极端的处理!
5.此时,cwnd<ssthresh,所以,恢复到慢启动状态。
总结一下:
如果当前cwnd达到慢启动阀值,则试探性的发送一个segment,如果server超时未响应,TCP认为网络能力下降,必须降低慢启动阀值,同时,为了避免形势恶化,干脆采取极端措施,把发送窗口降为1,个人感觉应该有更好的方法。
--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
前面讲过标准的重传,client会等待RTO时间再重传,但有时候,不必等这么久也可以判断需要重传,例如:client一次发送8个segment,seq_num起始值为100000,但是由于网络原因,100512丢失,其他的正常,则server会响应4个ack(100512)(为什么呢,tcp会把接收到的其他segment缓存起来,ack_num必须是连续的),这时候,client接收到四个重复的ack,它完全有理由判断100512丢失,进而重传,而不必傻等RTO时间了。这就是快速重传。
那么,什么是快速恢复呢?我们通常认为client接收到3个重复的ack后,就会开始快速重传,但是,如果还有更多的重复ack呢,如何处理?这就是快速恢复要做的,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快速恢复看作是快速重传的后续处理,它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形态。
以下是具体的流程:
假设此时cwnd=70000,client发送4096字节到server,也就是8个segment,起始seq_num =_100000:
1.client发送seq_num = _100000
2.seq_num =100512的segment丢失
3.client发送seq_num = _101024
4.server接收到两个segment,它意识到100512丢失,先把收到的这两个segment缓存起来
5.server回应一个ack(100512),表示它还期待这个segment
6.client发送seq_num = _101536
7.server接收到一个segment,它判断不是100512,依旧把收到的这个segment缓存起来,并回应ack(100512)
。
。
。
8.以下同6、7,直到client收到3个ack(100512),进入快速重发阶段:
9.重设慢启动阀值ssthresh=当前cwnd/2=70000/2=35000
10.client发送seq_num = 100512
以下,进入快速恢复阶段:
11.重设cwnd =ssthresh + 3 segments =35000 + 3*512 = 36536,之所以要加3,是因为我们已经接收到3个ack(100512)了,根据前面说的,每接收到一个ack,cwnd加1
12.client接收到第四个、第五个ack(100512),cwnd=36536+2*512=37560
13.server接收到100512,响应ack_num = _104096
14.此时,cwnd>ssthresh,进入拥塞避免阶段。
6. TCP滑动窗口与回退N针协议。
滑动窗口协议:
1.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设定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
2.三次握手的时候,客户端把自己的缓冲区大小也就是窗口大小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回应是也将窗口大小发送给客户端,服务器客户端都知道了彼此的窗口大小。
3.比如主机A的发送窗口大小为5,主机A可以向主机B发送5个单元,如果B缓冲区满了,A就要等待B确认才能继续发送数据。
4.如果缓冲区中有1个报文被进程读取,主机B就会回复ACK给主机A,接收窗口向前滑动,报文中窗口大小为1,就说明A还可以发送1个单元的数据,发送窗口向前滑动,之后等待主机B的确认报文。
只有接收窗口向前滑动并发送了确认时,发送窗口才能向前滑动。
后退N帧协议:
在发送完一个帧后,不用停下来等待确认,而是可以连续发送多个数据帧。收到确认帧时,任可发送数据,这样就减少了等待时间,整个通信的通吞吐量提高。
如果前一个帧在超时时间内未得到确认,就认为丢失或被破坏,需要重发出错帧及其后面的所有数据帧。这样有可能有把正确的数据帧重传一遍,降低了传送效率。
线路很差时,使用退后N帧的协议会浪费大量的带宽重传帧。
还有停止等待协议和选择重传协议。
7. Http的报文结构。
8. Http的状态码含义。
每一个请求报文发出后,都能收到一个响应报文,响应报文的第一行就是状态行。
状态行包含三项内容:HTTP的版本,状态码,以及解释状态码的简单语句。
状态码都是三位数字的,分为5大类共33种。例如:
1xx 表示通知信息的,如请求收到了或正在进行处理。
2xx 表示成功,如接受或是知道了。
3xx 表示重定向,如要完成请求还必须采取下一步的行动。
4xx 表示客户的差错,如请求中有错误的语法或不能完成。
5xx 表示服务器的差错,如服务器失效无法完成请求。
100 (Continue/继续)
如果服务器收到头信息中带有100-continue的请求,这是指客户端询问是否可以在后续的请求中发送附件。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器用100(SC_CONTINUE)允许客户端继续或用417 (Expectation Failed)告诉客户端不同意接受附件。这个状态码是HTTP 1.1中新加入的。
101 (Switching Protocols/转换协议)
101 (SC_SWITCHING_PROTOCOLS)状态码是指服务器将按照其上的头信息变为一个不同的协议。这是 HTTP 1.1中新加入的。
200 (OK/正常)
200 (SC_OK)的意思是一切正常。一般用于相应GET和POST请求。这个状态码对servlet是缺省的;如果没有调用setStatus方法的话,就会得到200。
201 (Created/已创建)
201 (SC_CREATED)表示服务器在请求的响应中建立了新文档;应在定位头信息中给出它的URL。
202 (Accepted/接受)
202 (SC_ACCEPTED)告诉客户端请求正在被执行,但还没有处理完。
203 (Non-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非官方信息)
状态码203 (SC_NON_AUTHORITATIVE_INFORMATION)是表示文档被正常的返回,但是由于正在使用的是文档副本所以某些响应头信息可能不正确。这是 HTTP 1.1中新加入的。
204 (No Content/无内容)
在并没有新文档的情况下,204 (SC_NO_CONTENT)确保浏览器继续显示先前的文档。这各状态码对于用户周期性的重载某一页非常有用,并且你可以确定先前的页面是否已经更新。例如,某个servlet可能作如下操作:
int pageVersion=Integer.parseInt(request.getParameter("pageVersion"));
if (pageVersion >;= currentVersion)
response.setStatus(response.SC_NO_CONTENT);
else
// Create regular page
但是,这种方法对通过刷新响应头信息或等价的html标记自动重载的页面起作用,因为它会返回一个204状态码停止以后的重载。但基于javascript脚本的自动重载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需要能够起作用。可以阅读本书7.2 ( HTTP 1.1 Response Headers and Their Meaning/HTTP 1.1响应头信息以及他们的意义)部分的详细讨论。
205 (Reset Content/重置内容)
重置内容205 (SC_RESET_CONTENT)的意思是虽然没有新文档但浏览器要重置文档显示。这个状态码用于强迫浏览器清除表单域。这是 HTTP 1.1中新加入的。
206 (Partial Content/局部内容)
206 (SC_PARTIAL_CONTENT)是在服务器完成了一个包含Range头信息的局部请求时被发送的。这是 HTTP 1.1中新加入的。
300 (Multiple Choices/多重选择)
300 (SC_MULTIPLE_CHOICES)表示被请求的文档可以在多个地方找到,并将在返回的文档中列出来。如果服务器有首选设置,首选项将会被列于定位响应头信息中。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SC_MOVED_PERMANENTLY)状态是指所请求的文档在别的地方;文档新的URL会在定位响应头信息中给出。浏览器会自动连接到新的URL。
302 (Found/找到)
与301有些类似,只是定位头信息中所给的URL应被理解为临时交换地址而不是永久的。注意:在 HTTP 1.0中,消息是临时移动(Moved Temporarily)的而不是被找到,因此HttpServletResponse中的常量是SC_MOVED_TEMPORARILY不是我们以为的SC_FOUND。
注意
代表状态码302的常量是SC_MOVED_TEMPORARILY而不是SC_FOUND。
状态码302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浏览器自动连接在定为响应头信息中给出的新URL。这非常有用,而且为此有一个专门的方法——sendRedirect。使用response.sendRedirect(url)比调用response.setStatus(response.SC_MOVED_TEMPORARILY)和response.setHeader("Location",url)多几个好处。首先,response.sendRedirect(url)方法明显要简单和容易。第二,servlet自动建立一页保存这一连接以提供给那些不能自动转向的浏览器显示。最后,在servlet 2.2版本(J2EE中的版本)中,sendRedirect能够处理相对路径,自动转换为绝对路径。但是你只能在2.1版本中使用绝对路径。
如果你将用户转向到站点的另一页中,你要用HttpServletResponse 中的 encodeURL 方法传送URL。这么做可预防不断使用基于URL重写的会话跟踪的情况。URL重写是一种在你的网站跟踪不使用 cookies 的用户的方法。这是通过在每一个URL尾部附加路径信息实现的,但是 servlet 会话跟踪API会自动的注意这些细节。会话跟踪在第九章讨论,并且养成使用 encodeURL 的习惯会使以后添加会话跟踪的功能更容易很多。
核心技巧
如果你将用户转向到你的站点的其他页面,用 response.sendRedirect(response.encodeURL(url)) 的方式事先计划好会话跟踪(sessiontracking)要比只是调用 response.sendRedirect(url) 好的多。
这个状态码有时可以与301交换使用。例如,如果你错误的访问了http://www.talentdigger.cn/home/link.php?url=aG9zdC9%2BdXNlcg%3D%3D(路径信息不完整),有些服务器就会回复301状态码而有些则回复302。从技术上说,如果最初的请求是GET浏览器只是被假定自动转向。如果想了解更多细节,请看状态码307的讨论。
303 (See Other/参见其他信息)
这个状态码和 301、302 相似,只是如果最初的请求是 POST,那么新文档(在定位头信息中给出)药用 GET 找回。这个状态码是新加入 HTTP 1.1中的。
304 (Not Modified/为修正)
当客户端有一个缓存的文档,通过提供一个 If-Modified-Since 头信息可指出客户端只希望文档在指定日期之后有所修改时才会重载此文档,用这种方式可以进行有条件的请求。304 (SC_NOT_MODIFIED)是指缓冲的版本已经被更新并且客户端应刷新文档。另外,服务器将返回请求的文档及状态码 200。servlet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设置这个状态码。它们会实现getLastModified方法并根据修正日期让默认服务方法处理有条件的请求。这个方法的例程已在2.8部分(An Example Using Servlet Initialization and Page ModificationDates/一个使用servlet初始化和页面修正日期的例子)给出。
305 (Use Proxy/使用代理)
305 (SC_USE_PROXY)表示所请求的文档要通过定位头信息中的代理服务器获得。这个状态码是新加入 HTTP 1.1中的。
307 (Temporary Redirect/临时重定向)
浏览器处理307状态的规则与302相同。307状态被加入到 HTTP 1.1中是由于许多浏览器在收到302响应时即使是原始消息为POST的情况下仍然执行了错误的转向。只有在收到303响应时才假定浏览器会在POST请求时重定向。添加这个新的状态码的目的很明确:在响应为303时按照GET和POST请求转向;而在307响应时则按照GET请求转向而不是POST请求。注意:由于某些原因在HttpServletResponse中还没有与这个状态对应的常量。该状态码是新加入HTTP 1.1中的。
注意
在 HttpServletResponse 中没有 SC_TEMPORARY_REDIRECT 常量,所以你只能显示的使用307状态码。
400 (Bad Request/错误请求)
400 (SC_BAD_REQUEST)指出客户端请求中的语法错误。
401 (Unauthorized/未授权)
401 (SC_UNAUTHORIZED)表示客户端在授权头信息中没有有效的身份信息时访问受到密码保护的页面。这个响应必须包含一个WWW-Authenticate的授权信息头。例如,在本书4.5部分中的“Restricting Access to Web Pages./限制访问Web页。”
403 (Forbidden/禁止)
403 (SC_FORBIDDEN)的意思是除非拥有授权否则服务器拒绝提供所请求的资源。这个状态经常会由于服务器上的损坏文件或目录许可而引起。
404 (Not Found/未找到)
404 (SC_NOT_FOUND)状态每个网络程序员可能都遇到过,他告诉客户端所给的地址无法找到任何资源。它是表示“没有所访问页面”的标准方式。这个状态码是常用的响应并且在HttpServletResponse类中有专门的方法实现它:sendError("message")。相对于setStatus使用sendError得好处是:服务器会自动生成一个错误页来显示错误信息。但是,Internet Explorer 5浏览器却默认忽略你发挥的错误页面并显示其自定义的错误提示页面,虽然微软这么做违反了 HTTP 规范。要关闭此功能,在工具菜单里,选择Internet选项,进入高级标签页,并确认“显示友好的 HTTP 错误信息”选项(在我的浏览器中是倒数第8各选项)没有被选。但是很少有用户知道此选项,因此这个特性被IE5隐藏了起来使用户无法看到你所返回给用户的信息。而其他主流浏览器及IE4都完全的显示服务器生成的错误提示页面。可以参考图6-3及6-4中的例子。
核心警告
默认情况下,IE5忽略服务端生成的错误提示页面。
405 (Method Not Allowed/方法未允许)
405 (SC_METHOD_NOT_ALLOWED)指出请求方法(GET,POST, HEAD, PUT, DELETE, 等)对某些特定的资源不允许使用。该状态码是新加入 HTTP 1.1中的。
406 (Not Acceptable/无法访问)
406 (SC_NOT_ACCEPTABLE)表示请求资源的MIME类型与客户端中Accept头信息中指定的类型不一致。见本书7.2部分中的表7.1(HTTP 1.1 Response Headers and Their Meaning/HTTP 1.1响应头信息以及他们的意义)中对MIME类型的介绍。406是新加入 HTTP 1.1中的。
407 (Proxy Authentication Required/代理服务器认证要求)
407 (SC_PROXY_AUTHENTICATION_REQUIRED)与401状态有些相似,只是这个状态用于代理服务器。该状态指出客户端必须通过代理服务器的认证。代理服务器返回一个Proxy-Authenticate响应头信息给客户端,这会引起客户端使用带有Proxy-Authorization请求的头信息重新连接。该状态码是新加入 HTTP 1.1中的。
408 (Request Timeout/请求超时)
408 (SC_REQUEST_TIMEOUT)是指服务端等待客户端发送请求的时间过长。该状态码是新加入 HTTP 1.1中的。
409 (Conflict/冲突)
该状态通常与PUT请求一同使用,409 (SC_CONFLICT)状态常被用于试图上传版本不正确的文件时。该状态码是新加入 HTTP 1.1中的。
410 (Gone/已经不存在)
410 (SC_GONE)告诉客户端所请求的文档已经不存在并且没有更新的地址。410状态不同于404,410是在指导文档已被移走的情况下使用,而404则用于未知原因的无法访问。该状态码是新加入 HTTP 1.1中的。
411 (Length Required/需要数据长度)
411 (SC_LENGTH_REQUIRED)表示服务器不能处理请求(假设为带有附件的POST请求),除非客户端发送Content-Length头信息指出发送给服务器的数据的大小。该状态是新加入 HTTP 1.1的。
412 (Precondition Failed/先决条件错误)
412 (SC_PRECONDITION_FAILED)状态指出请求头信息中的某些先决条件是错误的。该状态是新加入 HTTP 1.1的。
413 (Request Entity Too Large/请求实体过大)
413 (SC_REQUEST_ENTITY_TOO_LARGE)告诉客户端现在所请求的文档比服务器现在想要处理的要大。如果服务器认为能够过一段时间处理,则会包含一个Retry-After的响应头信息。该状态是新加入 HTTP 1.1的。
414 (Request URI Too Long/请求URI过长)
414 (SC_REQUEST_URI_TOO_LONG)状态用于在URI过长的情况时。这里所指的“URI”是指URL中主机、域名及端口号之后的内容。例如:在URL--http://www.y2k-disaster.com:8080/we/look/silly/now/中URI是指/we/look/silly/now/。该状态是新加入 HTTP1.1的。
415 (Unsupported Media Type/不支持的媒体格式)
415 (SC_UNSUPPORTED_MEDIA_TYPE)意味着请求所带的附件的格式类型服务器不知道如何处理。该状态是新加入 HTTP 1.1的。
416 (Requested Range Not Satisfiable/请求范围无法满足)
416表示客户端包含了一个服务器无法满足的Range头信息的请求。该状态是新加入 HTTP 1.1的。奇怪的是,在servlet 2.1版本API的HttpServletResponse中并没有相应的常量代表该状态。
注意
在servlet 2.1的规范中,类HttpServletResponse并没有SC_REQUESTED_RANGE_NOT_SATISFIABLE 这样的常量,所以你只能直接使用416。在servlet 2.2版本之后都包含了此常量。
417 (Expectation Failed/期望失败)
如果服务器得到一个带有100-continue值的Expect请求头信息,这是指客户端正在询问是否可以在后面的请求中发送附件。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器也会用该状态(417)告诉浏览器服务器不接收该附件或用100 (SC_CONTINUE)状态告诉客户端可以继续发送附件。该状态是新加入 HTTP 1.1的。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内部服务器错误)
500 (SC_INTERNAL_SERVER_ERROR) 是常用的“服务器错误”状态。该状态经常由CGI程序引起也可能(但愿不会如此!)由无法正常运行的或返回头信息格式不正确的servlet引起。
501 (Not Implemented/未实现)
501 (SC_NOT_IMPLEMENTED)状态告诉客户端服务器不支持请求中要求的功能。例如,客户端执行了如PUT这样的服务器并不支持的命令。
502 (Bad Gateway/错误的网关)
502 (SC_BAD_GATEWAY)被用于充当代理或网关的服务器;该状态指出接收服务器接收到远端服务器的错误响应。
503 (Service Unavailable/服务无法获得)
状态码503 (SC_SERVICE_UNAVAILABLE)表示服务器由于在维护或已经超载而无法响应。例如,如果某些线程或数据库连接池已经没有空闲则servlet会返回这个头信息。服务器可提供一个Retry-After头信息告诉客户端什么时候可以在试一次。
504 (Gateway Timeout/网关超时)
该状态也用于充当代理或网关的服务器;它指出接收服务器没有从远端服务器得到及时的响应。该状态是新加入 HTTP 1.1的。
505 (HTTP Version Not Supported/不支持的 HTTP 版本)
505 (SC_HTTP_VERSION_NOT_SUPPORTED)状态码是说服务器并不支持在请求中所标明 HTTP 版本。该状态是新加入 HTTP 1.1的。
9. Http request的几种类型。
OPTIONS、GET、HEAD、POST、PUT、DELETE、TRACE、CONNECT
10. Http1.1和Http1.0的区别
1,HTTP/1.0协议使用非持久连接,即在非持久连接下,一个tcp连接只传输一个Web对象,;
2,HTTP/1.1默认使用持久连接(然而,HTTP/1.1协议的客户机和服务器可以配置成使用非持久连接)。
11. Http怎么处理长连接。
HTTP是无状态的
也就是说,浏览器和服务器每进行一次HTTP操作,就建立一次连接,但任务结束就中断连接。如果客户端浏览器访问的某个HTML或其他类型的Web页中包含有其他的Web资源,如JavaScript文件、图像文件、CSS文件等;当浏览器每遇到这样一个Web资源,就会建立一个HTTP会话
HTTP1.1和HTTP1.0相比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持久连接支持(貌似最新的 http1.0 可以显示的指定 keep-alive),但还是无状态的,或者说是不可以信任的。
如果浏览器或者服务器在其头信息加入了这行代码
Connection:keep-alive
TCP连接在发送后将仍然保持打开状态,于是,浏览器可以继续通过相同的连接发送请求。保持连接节省了为每个请求建立新连接所需的时间,还节约了带宽。
实现长连接要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支持长连接。
如果web服务器端看到这里的值为“Keep-Alive”,或者看到请求使用的是HTTP 1.1(HTTP 1.1默认进行持久连接),它就可以利用持久连接的优点,当页面包含多个元素时(例如Applet,图片),显著地减少下载所需要的时间。要实现这一点, web服务器需要在返回给客户端HTTP头信息中发送一个Content-Length(返回信息正文的长度)头,最简单的实现方法是:先把内容写入ByteArrayOutputStream,然后在正式写出内容之前计算它的大小
无论客户端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r) 还是 Web 服务器具有较低的 KeepAlive 值,它都将是限制因素。例如,如果客户端的超时值是两分钟,而 Web 服务器的超时值是一分钟,则最大超时值是一分钟。客户端或服务器都可以是限制因素
在header中加入 --Connection:keep-alive
在HTTp协议请求和响应中加入这条就能维持长连接。
再封装HTTP消息数据体的消息应用就显的非常简单易用。
12. Cookie与Session的作用与原理。
session的工作原理
术语session
在我的经验里,session这个词被滥用的程度大概仅次于transaction,更加有趣的是transaction与session在某些语境下的含义是相同的。
session,中文经常翻译为会话,其本来的含义是指有始有终的一系列动作/消息,比如打电话时从拿起电话拨号到挂断电话这中间的一系列过程可以称之为一个session。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在一个浏览器会话期间,...”,这里的会话一词用的就是其本义,是指从一个浏览器窗口打开到关闭这个期间。最混乱的是“用户(客户端)在一次会话期间”这样一句话,它可能指用户的一系列动作(一般情况下是同某个具体目的相关的一系列动作,比如从登录到选购商品到结账登出这样一个网上购物的过程,有时候也被称为一个transaction),然而有时候也可能仅仅是指一次连接,也有可能是指含义,其中的差别只能靠上下文来推断。
然而当session一词与网络协议相关联时,它又往往隐含了“面向连接”和/或“保持状态”这样两个含义,“面向连接”指的是在通信双方在通信之前要先建立一个通信的渠道,比如打电话,直到对方接了电话通信才能开始,与此相对的是写信,在你把信发出去的时候你并不能确认对方的地址是否正确,通信渠道不一定能建立,但对发信人来说,通信已经开始了。“保持状态”则是指通信的一方能够把一系列的消息关联起来,使得消息之间可以互相依赖,比如一个服务员能够认出再次光临的老顾客并且记得上次这个顾客还欠店里一块钱。这一类的例子有“一个TCP session”或者“一个POP3 session”。
而到了web服务器蓬勃发展的时代,session在web开发语境下的语义又有了新的扩展,它的含义是指一类用来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保持状态的解决方案。有时候session也用来指这种解决方案的存储结构,如“把xxx保存在session里”。由于各种用于web开发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都提供了对这种解决方案的支持,所以在某种特定语言的语境下,session也被用来指代该语言的解决方案,比如经常把Java里提供的javax.servlet.http.HttpSession简称为session。
鉴于这种混乱已不可改变,本文中session一词的运用也会根据上下文有不同的含义,请大家注意分辨。
在本文中,使用中文“浏览器会话期间”来表达含义,使用“session机制”来表达含义,使用“session”表达含义,使用具体的“HttpSession”来表达含义
HTTP协议与状态保持
HTTP协议本身是无状态的,这与HTTP协议本来的目的是相符的,客户端只需要简单的向服务器请求下载某些文件,无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器都没有必要纪录彼此过去的行为,每一次请求之间都是独立的,好比一个顾客和一个自动售货机或者一个普通的(非会员制)大卖场之间的关系一样。
然而聪明(或者贪心?)的人们很快发现如果能够提供一些按需生成的动态信息会使web变得更加有用,就像给有线电视加上点播功能一样。这种需求一方面迫使HTML逐步添加了表单、脚本、DOM等客户端行为,另一方面在服务器端则出现了CGI规范以响应客户端的动态请求,作为传输载体的HTTP协议也添加了文件上载、cookie这些特性。其中cookie的作用就是为了解决HTTP协议无状态的缺陷所作出的努力。至于后来出现的session机制则是又一种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保持状态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用几个例子来描述一下cookie和session机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笔者曾经常去的一家咖啡店有喝5杯咖啡免费赠一杯咖啡的优惠,然而一次性消费5杯咖啡的机会微乎其微,这时就需要某种方式来纪录某位顾客的消费数量。想象一下其实也无外乎下面的几种方案:
1、该店的店员很厉害,能记住每位顾客的消费数量,只要顾客一走进咖啡店,店员就知道该怎么对待了。这种做法就是协议本身支持状态。
2、发给顾客一张卡片,上面记录着消费的数量,一般还有个有效期限。每次消费时,如果顾客出示这张卡片,则此次消费就会与以前或以后的消费相联系起来。这种做法就是在客户端保持状态。
3、发给顾客一张会员卡,除了卡号之外什么信息也不纪录,每次消费时,如果顾客出示该卡片,则店员在店里的纪录本上找到这个卡号对应的纪录添加一些消费信息。这种做法就是在服务器端保持状态。
由于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而出于种种考虑也不希望使之成为有状态的,因此,后面两种方案就成为现实的选择。具体来说cookie机制采用的是在客户端保持状态的方案,而session机制采用的是在服务器端保持状态的方案。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采用服务器端保持状态的方案在客户端也需要保存一个标识,所以session机制可能需要借助于cookie机制来达到保存标识的目的,但实际上它还有其他选择。
理解cookie机制
cookie机制的基本原理就如上面的例子一样简单,但是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会员卡”如何分发;“会员卡”的内容;以及客户如何使用“会员卡”。
正统的cookie分发是通过扩展HTTP协议来实现的,服务器通过在HTTP的响应头中加上一行特殊的指示以提示浏览器按照指示生成相应的cookie。然而纯粹的客户端脚本如JavaScript或者VBScript也可以生成cookie。
而cookie的使用是由浏览器按照一定的原则在后台自动发送给服务器的。浏览器检查所有存储的cookie,如果某个cookie所声明的作用范围大于等于将要请求的资源所在的位置,则把该cookie附在请求资源的HTTP请求头上发送给服务器。意思是麦当劳的会员卡只能在麦当劳的店里出示,如果某家分店还发行了自己的会员卡,那么进这家店的时候除了要出示麦当劳的会员卡,还要出示这家店的会员卡。
cookie的内容主要包括:名字,值,过期时间,路径和域。
其中域可以指定某一个域比如.google.com,相当于总店招牌,比如宝洁公司,也可以指定一个域下的具体某台机器比如www.google.com或者froogle.google.com,可以用飘柔来做比。
路径就是跟在域名后面的URL路径,比如/或者/foo等等,可以用某飘柔专柜做比。
路径与域合在一起就构成了cookie的作用范围。
如果不设置过期时间,则表示这个cookie的生命期为浏览器会话期间,只要关闭浏览器窗口,cookie就消失了。这种生命期为浏览器会话期的cookie被称为会话cookie。会话cookie一般不存储在硬盘上而是保存在内存里,当然这种行为并不是规范规定的。如果设置了过期时间,浏览器就会把cookie保存到硬盘上,关闭后再次打开浏览器,这些cookie仍然有效直到超过设定的过期时间。
存储在硬盘上的cookie可以在不同的浏览器进程间共享,比如两个IE窗口。而对于保存在内存里的cookie,不同的浏览器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IE,在一个打开的窗口上按Ctrl-N(或者从文件菜单)打开的窗口可以与原窗口共享,而使用其他方式新开的IE进程则不能共享已经打开的窗口的内存cookie;对于Mozilla Firefox0.8,所有的进程和标签页都可以共享同样的cookie。一般来说是用javascript的window.open打开的窗口会与原窗口共享内存cookie。浏览器对于会话cookie的这种只认cookie不认人的处理方式经常给采用session机制的web应用程序开发者造成很大的困扰。
13. 电脑上访问一个网页,整个过程是怎么样的:DNS、HTTP、TCP、OSPF、IP、ARP。
我们来看当我们在浏览器输入http://www.mytest.com:81/mytest/index.html,幕后所发生的一切。
首先http是一个应用层的协议,在这个层的协议,只是一种通讯规范,也就是因为双方要进行通讯,大家要事先约定一个规范。
1.连接 当我们输入这样一个请求时,首先要建立一个socket连接,因为socket是通过ip和端口建立的,所以之前还有一个DNS解析过程,把http://www.mytest.com/变成ip,如果url里不包含端口号,则会使用该协议的默认端口号。
DNS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们知道我们本地的机器上在配置网络时都会填写DNS,这样本机就会把这个url发给这个配置的DNS服务器,如果能够找到相应的url则返回其ip,否则该DNS将继续将该解析请求发送给上级DNS,整个DNS可以看做是一个树状结构,该请求将一直发送到根直到得到结果。现在已经拥有了目标ip和端口号,这样我们就可以打开socket连接了。
2.请求 连接成功建立后,开始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这个请求一般是GET或POST命令(POST用于FORM参数的传递)。GET命令的格式为: GET 路径/文件名 HTTP/1.0
文件名指出所访问的文件,HTTP/1.0指出Web浏览器使用的HTTP版本。现在可以发送GET命令:
GET /mytest/index.html HTTP/1.0,
3.应答 web服务器收到这个请求,进行处理。从它的文档空间中搜索子目录mytest的文件index.html。如果找到该文件,Web服务器把该文件内容传送给相应的Web浏览器。
为了告知浏览器,,Web服务器首先传送一些HTTP头信息,然后传送具体内容(即HTTP体信息),HTTP头信息和HTTP体信息之间用一个空行分开。
常用的HTTP头信息有:
① HTTP 1.0 200 OK 这是Web服务器应答的第一行,列出服务器正在运行的HTTP版本号和应答代码。代码"200 OK"表示请求完成。
② MIME_Version:1.0 它指示MIME类型的版本。
③ content_type:类型 这个头信息非常重要,它指示HTTP体信息的MIME类型。如:content_type:text/html指示传送的数据是HTML文档。
④ content_length:长度值 它指示HTTP体信息的长度(字节)。
4.关闭连接:当应答结束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必须断开,以保证其它Web浏览器能够与Web服务器建立连接。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其中的数据包在网络中漫游的经历
在网络分层结构中,各层之间是严格单向依赖的。“服务”是描述各层之间关系的抽象概念,即网络中各层向紧邻上层提供的一组操作。下层是服务提供者,上层是请求服务的用户。服务的表现形式是原语(primitive),如系统调用或库函数。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内核向网络应用程序或高层协议提供的服务原语。网络中的n层总要向n+1层提供比n-1层更完备的服务,否则n层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传输层实现的是“端到端”通信,引进网间进程通信概念,同时也要解决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数据排序(报文排序),连接管理等问题,为此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通常传输层的服务通过系统调用的方式提供,以socket的方式。对于客户端,要想建立一个socket连接,需要调用这样一些函数socket() bind() connect(),然后就可以通过send()进行数据发送。
现在看数据包在网络中的穿行过程:
应用层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应用层,根据当前的需求和动作,结合应用层的协议,有我们确定发送的数据内容,我们把这些数据放到一个缓冲区内,然后形成了应用层的报文data。
传输层
这些数据通过传输层发送,比如tcp协议。所以它们会被送到传输层处理,在这里报文打上了传输头的包头,主要包含端口号,以及tcp的各种制信息,这些信息是直接得到的,因为接口中需要指定端口。这样就组成了tcp的数据传送单位segment。tcp是一种端到端的协议,利用这些信息,比如tcp首部中的序号确认序号,根据这些数字,发送的一方不断的进行发送等待确认,发送一个数据段后,会开启一个计数器,只有当收到确认后才会发送下一个,如果超过计数时间仍未收到确认则进行重发,在接受端如果收到错误数据,则将其丢弃,这将导致发送端超时重发。通过tcp协议,控制了数据包的发送序列的产生,不断的调整发送序列,实现流控和数据完整。
网络层
然后待发送的数据段送到网络层,在网络层被打包,这样封装上了网络层的包头,包头内部含有源及目的的ip地址,该层数据发送单位被称为packet。网络层开始负责将这样的数据包在网络上传输,如何穿过路由器,最终到达目的地址。在这里,根据目的ip地址,就需要查找下一跳路由的地址。首先在本机,要查找本机的路由表,在windows上运行route print就可以看到当前路由表内容,有如下几项:
Active Routes Default Route PersistentRoute.
整个查找过程是这样的:
(1)根据目的地址,得到目的网络号,如果处在同一个内网,则可以直接发送。
(2)如果不是,则查询路由表,找到一个路由。
(3)如果找不到明确的路由,此时在路由表中还会有默认网关,也可称为缺省网关,IP用缺省的网关地址将一个数据传送给下一个指定的路由器,所以网关也可能是路由器,也可能只是内网向特定路由器传输数据的网关。
(4)路由器收到数据后,它再次为远程主机或网络查询路由,若还未找到路由,该数据包将发送到该路由器的缺省网关地址。而数据包中包含一个最大路由跳数,如果超过这个跳数,就会丢弃数据包,这样可以防止无限传递。路由器收到数据包后,只会查看网络层的包裹数据,目的ip。所以说它是工作在网络层,传输层的数据对它来说则是透明的。
如果上面这些步骤都没有成功,那么该数据报就不能被传送。如果不能传送的数据报来自本机,那么一般会向生成数据报的应用程序返回一个“主机不可达”或“网络不可达”的错误。
以windows下主机的路由表为例,看路由的查找过程
======================================================================
Active Routes:
Network Destination Netmask Gateway Interface Metric
0.0.0.0 0.0.0.0 192.168.1.2 192.168.1.101 10
127.0.0.0 255.0.0.0 127.0.0.1 127.0.0.1 1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1.101 192.168.1.101 10
192.168.1.101 255.255.255.255 127.0.0.1 127.0.0.1 10
192.168.1.255 255.255.255.255 192.168.1.101 192.168.1.101 10
224.0.0.0 240.0.0.0 192.168.1.101 192.168.1.101 10
255.255.255.255 255.255.255.255 192.168.1.101 192.168.1.101 1
Default Gateway: 192.168.1.2
Network Destination 目的网段
Netmask 子网掩码
Gateway 下一跳路由器入口的ip,路由器通过interface和gateway定义一调到下一个路由器的链路,通常情况下,interface和gateway是同一网段的。
Interface 到达该目的地的本路由器的出口ip(对于我们的个人pc来说,通常由机算机A的网卡,用该网卡的IP地址标识,当然一个pc也可以有多个网卡)。
网关这个概念,主要用于不同子网间的交互,当两个子网内主机A,B要进行通讯时,首先A要将数据发送到它的本地网关,然后网关再将数据发送给B所在的网关,然后网关再发送给B。
默认网关,当一个数据包的目的网段不在你的路由记录中,那么,你的路由器该把那个数据包发送到哪里!缺省路由的网关是由你的连接上的default gateway决定的,也就是我们通常在网络连接里配置的那个值。
通常interface和gateway处在一个子网内,对于路由器来说,因为可能具有不同的interface,当数据包到达时,根据Network Destination寻找匹配的条目,如果找到,interface则指明了应当从该路由器的那个接口出去,gateway则代表了那个子网的网关地址。
第一条 0.0.0.0 0.0.0.0 192.168.1.2 192.168.1.101 10
0.0.0.0代表了缺省路由。该路由记录的意思是:当我接收到一个数据包的目的网段不在我的路由记录中,我会将该数据包通过192.168.1.101这个接口发送到192.168.1.2这个地址,这个地址是下一个路由器的一个接口,这样这个数据包就可以交付给下一个路由器处理,与我无关。该路由记录的线路质量 10。当有多个条目匹配时,会选择具有较小Metric值的那个。
第三条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1.101 192.168.1.101 10
直联网段的路由记录:当路由器收到发往直联网段的数据包时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路由记录的interface和gateway是同一个。当我接收到一个数据包的目的网段是192.168.1.0时,我会将该数据包通过192.168.1.101这个接口直接发送出去,因为这个端口直接连接着192.168.1.0这个网段,该路由记录的线路质量 10 (因interface和gateway是同一个,表示数据包直接传送给目的地址,不需要再转给路由器)。
一般就分这两种情况,目的地址与当前路由器接口是否在同一子网。如果是则直接发送,不需再转给路由器,否则还需要转发给下一个路由器继续进行处理。
查找到下一跳ip地址后,还需要知道它的mac地址,这个地址要作为链路层数据装进链路层头部。这时需要arp协议,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查找arp缓冲,windows下运行arp -a可以查看当前arp缓冲内容。如果里面含有对应ip的mac地址,则直接返回。否则需要发生arp请求,该请求包含源的ip和mac地址,还有目的地的ip地址,在网内进行广播,所有的主机会检查自己的ip与该请求中的目的ip是否一样,如果刚好对应则返回自己的mac地址,同时将请求者的ip mac保存。这样就得到了目标ip的mac地址。
链路层
将mac地址及链路层控制信息加到数据包里,形成Frame,Frame在链路层协议下,完成了相邻的节点间的数据传输,完成连接建立,控制传输速度,数据完整。
物理层
物理线路则只负责该数据以bit为单位从主机传输到下一个目的地。
下一个目的地接受到数据后,从物理层得到数据然后经过逐层的解包到 链路层 到 网络层,然后开始上述的处理,在经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将数据封装好继续传往下一个地址。
在上面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有一个路由表查询过程,而这个路由表的建立则依赖于路由算法。也就是说路由算法实际上只是用来路由器之间更新维护路由表,真正的数据传输过程并不执行这个算法,只查看路由表。这个概念也很重要,需要理解常用的路由算法。而整个tcp协议比较复杂,跟链路层的协议有些相似,其中有很重要的一些机制或者概念需要认真理解,比如编号与确认,流量控制,重发机制,发送接受窗口。
tcp/ip基本模型及概念
物理层
设备,中继器(repeater),集线器(hub)。对于这一层来说,从一个端口收到数据,会转发到所有端口。
链路层
协议:SDLC(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HDLC(High-levelData Link Control) ppp协议独立的链路设备中最常见的当属网卡,网桥也是链路产品。集线器MODEM的某些功能有人认为属于链路层,对此还有些争议认为属于物理层设备。除此之外,所有的交换机都需要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但仅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仅是二层交换机。其他像三层交换机、四层交换机和七层交换机虽然可对应工作在OSI的三层、四层和七层,但二层功能仍是它们基本的功能。
因为有了MAC地址表,所以才充分避免了冲突,因为交换机通过目的MAC地址知道应该把这个数据转发到哪个端口。而不会像HUB一样,会转发到所有滴端口。所以,交换机是可以划分冲突域滴。
网络层
四个主要的协议:
网际协议IP:负责在主机和网络之间寻址和路由数据包。
地址解析协议ARP:获得同一物理网络中的硬件主机地址。
网际控制消息协议ICMP:发送消息,并报告有关数据包的传送错误。
互联组管理协议IGMP:被IP主机拿来向本地多路广播路由器报告主机组成员。
该层设备有三层交换机,路由器。
传输层
两个重要协议 TCP 和 UDP 。
端口概念:TCP/UDP 使用 IP 地址标识网上主机,使用端口号来标识应用进程,即 TCP/UDP 用主机 IP 地址和为应用进程分配的端口号来标识应用进程。端口号是 16 位的无符号整数, TCP 的端口号和 UDP 的端口号是两个独立的序列。尽管相互独立,如果 TCP 和 UDP 同时提供某种知名服务,两个协议通常选择相同的端口号。这纯粹是为了使用方便,而不是协议本身的要求。利用端口号,一台主机上多个进程可以同时使用 TCP/UDP 提供的传输服务,并且这种通信是端到端的,它的数据由 IP 传递,但与 IP 数据报的传递路径无关。网络通信中用一个三元组可以在全局唯一标志一个应用进程:(协议,本地地址,本地端口号)。
也就是说tcp和udp可以使用相同的端口。
可以看到通过(协议,源端口,源ip,目的端口,目的ip)就可以用来完全标识一组网络连接。
应用层
基于tcp:Telnet FTP SMTP DNS HTTP
基于udp:RIP NTP(网落时间协议)和DNS (DNS也使用TCP)SNMP TFTP。
14. Ping的整个过程。ICMP报文是什么。
“Ping”的幕后过程
我们以下面一个网络为例:有A、B、C、D四台机子,一台路由RA,子网掩码均为255.255.255.0,默认路由为192.168.0.1
1.在同一网段内
在主机A上运行“Ping 192.168.0.5”后,都发生了些什么呢? 首先,Ping命令会构建一个固定格式的ICMP请求数据包,然后由ICMP协议将这个数据包连同地址“192.168.0.5”一起交给IP层协议(和 ICMP一样,实际上是一组后台运行的进程),IP层协议将以地址“192.168.0.5”作为目的地址,本机IP地址作为源地址,加上一些其他的控制信息,构建一个IP数据包,并想办法得到192.168.0.5的MAC地址(物理地址,这是数据链路层协议构建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元——帧所必需的),以便交给数据链路层构建一个数据帧。关键就在这里,IP层协议通过机器B的IP地址和自己的子网掩码,发现它跟自己属同一网络,就直接在本网络内查找这台机器的MAC,如果以前两机有过通信,在A机的ARP缓存表应该有B机IP与其MAC的映射关系,如果没有,就发一个ARP请求广播,得到B机的MAC, 一并交给数据链路层。后者构建一个数据帧,目的地址是IP层传过来的物理地址,源地址则是本机的物理地址,还要附加上一些控制信息,依据以太网的介质访问规则,将它们传送出去。
主机B收到这个数据帧后,先检查它的目的地址,并和本机的物理地址对比,如符合,则接收;否则丢弃。接收后检查该数据帧,将IP数据包从帧中提
以上是关于TCP/IP面试题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