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训营Pro 前端框架设计理念 - Vue3动机 - 手写实现mini-vue
Posted YK菌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青训营Pro 前端框架设计理念 - Vue3动机 - 手写实现mini-vue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目录
青训营实战班的课程也结束了,今天先来撸一遍周五杨村长带来的mini-vue课程。错过课程的小伙伴一定不要错过这篇超级详细且稍微拓展的笔记哟~
相关代码可以看我的gitee仓库
关于Vue3的一些内容,可以看我之前博文 带你快速上手Vue3
一、前端框架设计理念
1. 用Vue来举例
-
简单、易上手
-
数据驱动
- 减少DOM操作
- data-driven
- 数据响应式(reactive、effect)
- 声明式渲染、render
- vdom
- patch
-
渐进式progressive(min、vuex、router、element3)
2. Vue3的动机
- (类型支持)为什么用函数的方式?
-
函数:vue3,react
-
class: Angular, vue2(decorator)
函数签名比较明确,这样输入输出的内容就比较明确
- Composition API 的优势
- 消灭
this
- 声明响应式数据
- 复用性、可读性、可维护性
<div id="app">title</div>
<script src="http://unpkg.com/vue@next"></script>
<script>
const app = Vue.createApp(
data()
return
title: 'vue3, YK菌, data'
,
setup()
// Composition API 的优势
// 消灭this
// 声明响应式数据
// 复用性、可读性、可维护性
const state = Vue.reactive(
title: 'vue3, YK菌, setup'
)
return state
)
app.mount('#app')
</script>
结果可以看到 setup
的优先级更高
3. 小结
- 类型支持
- 实例方法和属性 tree-shaking
- 复用性
hook
- 维护性
Composition API
- API简化
- 一致性(指令中的生命周期 和 组件的生命周期 不同)
- 删除相同功能的API(
v-model
、.sync
(Vue3弃))
<comp v-model="foo"></comp> <comp :foo.sync="foo"></comp> <comp :value="foo" @update:value="foo = $event"></comp>
- render
// Vue2 写法 render(h) return h('div', attrs: title: this.title , 'xxx') // Vue3 写法 render() return Vue.h('div', title: this.title , 'xxx')
- 拓展性:自定义渲染器
Vue.createRenderer()
- 性能优化——响应式基于
Proxy
- 递归效率问题
- 数组问题(单独一套实现)
- API影响(动态属性新增删除
Vue.delete
/set
) - 不支持 class collection 数据结构
- 兼容性(vue2.7)
二、实现 mini-vue
直接读源码还是一件很难下手的事情,新手经常分不清重点,容易在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遇到阻碍,浪费很多时间,所以今天我们来写的mini-vue只关注最核心的部分
1. 初始化
<div id="app">title</div>
<script>
// 待填充代码
</script>
<script>
const app = Vue.createApp(
data()
return
title: 'hello, vue3 YK菌'
)
app.mount('#app')
</script>
① 基本结构
const Vue =
createApp(options)
// 返回app对象
return
mount(selector)
// 待填充代码 [如何挂载]
② 如何挂载元素
我们应该想的是 Vue 的 mount
做了哪些事情?
- 找到宿主元素
- 渲染页面
- 处理
template
:使用compile
编译 - 用户直接编写
render
- 处理
- 追加到宿主
根据上面的思路,我们来编写代码
// 1. 基本结构
const Vue =
createApp(options)
// 返回app对象
return
mount(selector)
// 1. 找到宿主元素
const parent = document.querySelector(selector)
// 2. 渲染页面
if (!options.render)
// 2.1 处理template: 编译
options.render = this.compile(parent.innerhtml)
// 2.2 用户直接编写render
// 执行render函数(这里指定render函数中的this的上下文,是配置项中data函数的返回值)
const el = options.render.call(options.data())
// 3. 追加到宿主
parent.innerHTML = ''
parent.appendChild(el)
,
compile(template)
// 返回一个render函数
// parse -> ast
// generate: ast -> render
return function render()
const h3 = document.createElement('h3')
h3.textContent = this.title
return h3
如下图所示,展示 data
中的数据这一步,我们就已经完成了
③ 兼容性处理
如果用户同时编写 data
和 setup
时,Vue3是会优先使用 setup
中的数据
const app = Vue.createApp(
data()
return
title: 'hello, vue3 YK菌 data'
,
setup()
return
title: 'hello, vue3 YK菌 setup'
)
app.mount('#app')
所以我们在渲染之前,要处理 setup
和其他选项的兼容问题
首先,我们收集 setup
和其他选项
if(options.setup)
this.setupState = options.setup()
if(options.data)
this.data = options.data()
我们创建一个代理,在 getter
和 setter
中规定优先级
// 渲染之前,处理setup和其他选项的兼容
const proxy = new Proxy(this,
get(target, key)
// 先从setup中取,如果取不到再从data中取
// 如果setup存在,且key在setup中定义过
if (target.setupState && key in target.setupState)
// return target.setupState[key]
return Reflect.get(target.setupState, key)
else
// return target.data[key]
return Reflect.get(target.data, key)
,
set(target, key, val)
if (target.setupState && key in target.setupState)
return Reflect.set(target.setupState, key, val)
else
return Reflect.set(target.data, key, val)
)
挂载元素之前,将 render
的上下文设置成 proxy
const el = options.render.call(proxy)
④ 扩展性处理(自定义渲染器)
我们上面写的代码中,返回的 app
实例,是和web平台强耦合的,因为操作都使用了document
,要提高可拓展性,我们应该采用高阶组件的方式,将与平台相关的操作通过参数传入进来,达到解耦的效果,让我们的框架做到与平台无关~
// 1. 找到宿主元素
const parent = document.querySelector(selector)
// 3. 追加到宿主
parent.innerHTML = ''
parent.appendChild(el)
改成
// 1. 找到宿主元素
const parent = querySelector(selector)
// 3. 追加到宿主
insert(el, parent)
如何做到呢? 我们需要提供一个新的API供用户去选择
const Vue =
// 拓展性
createRenderer(
querySelector,
insert
)
// 返回渲染器
return
createApp(options)
// 返回app对象
return
mount(selector)
// 1. 找到宿主元素
const parent = querySelector(selector)
// 2. 渲染页面
// ......
// 3. 追加到宿主
insert(el, parent)
,
,
createApp(options)
// 创建一个web平台特有的渲染器
const renderer = Vue.createRenderer(
querySelector(sel)
return document.querySelector(sel)
,
insert(el, parent)
parent.innerHTML = ''
parent.appendChild(el)
)
return renderer.createApp(options)
初始化后,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实现响应式的数据
2. 响应式
相信很多没接触过Vue3的小伙伴都听说过,Vue3的响应式是基于 Proxy
的
而,Vue2是基于 Object.defineProperty
实现数据响应式的,它有很多缺点:(这方面的内容可以看我之前的博文【Vue源码】数据响应式原理)
- 递归效率问题
- 数组问题(单独一套实现)
- API影响(动态属性新增删除
Vue.delete
/set
) - 不支持 class collection 数据结构
① reactive
下面我们来探索探索,首先使用 reactive
创建一个响应式的对象,然后在两秒后, title
的值会变,而页面也会跟着变。
const app = Vue.createApp(
setup()
const state = reactive(
title: 'hello, vue3 YK菌'
)
setTimeout(() =>
state.title = '2秒后见到新的YK菌'
, 2000)
return state
)
app.mount('#app')
我们创建一个 reactive
函数,用来拦截用户对代理对象的访问,从而在值发生变化的时候做出响应。
// 内容拦截用户对代理对象的访问,从而在值发生变化的时候做出响应
function reactive(obj)
// 返回代理的对象
return new Proxy(obj,
get(target, key)
console.log('get key:', key)
return Reflect.get(target, key)
,
set(target, key, val)
console.log('set key:', key)
const result =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
// 通知更新
app.update()
return result
)
我们在返回的app对象中加入一个更新函数,将之前渲染页面的代码写进去,然后调用一次
// 2.2 用户直接编写render
this.update = function ()
// 执行render函数(这里指定render函数中的this的上下文,是配置项中data函数的返回值)
const el = options.render.call(proxy)
// 3. 追加到宿主
insert(el, parent)
// 调用一次
this.update()
可以看到,我们的页面就是响应式的了~ 两秒后内容会变
休息一下,村长老师给大家唱首歌拉~~~~
② 依赖收集
上面编写的 reactive
函数中有一行app.update()
,这里调用了 app
的方法,这和我们 app
是强耦合的,我们需要一种机制(发布订阅)来解耦这样的行为:将那些响应式数据和它们相关联的更新函数之间建立依赖关系
建立映射关系:依赖dep -> 组件更新函数
Vue2 使用watcher,具体实现可以看我之前的博文 【Vue源码】数据响应式原理
Vue3 创建一个Map这样的数据结构来建立依赖关系 target, key: [update1, update2]
,后面要做的事情就是 在get中建立依赖关系,在set中获取依赖关系
下面我们来实现一下: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副作用函数,接收一个函数作为参数 fn
,第一步就是要去执行这个 fn
函数
function effect(fn)
// 1. 执行一次fn
fn()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执行 fn
的时候函数报错了,怎么办,所以我们写成高阶函数,包裹一下我们的 fn
首先创建一个栈 effectStack
,用来临时存储副作用函数
const effectStack = []
这里为什么要使用栈来存储呢? 因为调用副作用函数 effect
的时候可能发生嵌套关系,此时使用栈这样的数据结构就可以很好的收集 eff
将我们的 effect
函数进行升级改造
function effect(fn)
// 1. 执行一次fn
// fn()
const eff = function ()
try
effectStack.push(eff)
fn()
finally
effectStack.pop()
// 立即调用一次
eff()
// 将这个函数返回出去
return eff
我们还需要构建这样的依赖关系数据结构
const targetMap =
// 应该往里面存这样的数据,依赖关系
// state:
// 'title': [update]
//
然后定义一个 tarck
函数,用来建立 target
, key
和 effectStack
中存储的副作用函数之间的关系
// 建立 target,key 和 effectStack 中存储的副作用函数之间的关系
function track(target, key)
// 拿出存储副作用函数的最后一个元素
const effect = effectStack[effectStack.length - 1]
// 写死的话是这样的,但是不能这样写,要不然每次都新创建一个对象
// targetMap[target] =
// targetMap[target][key] = [effect]
// 所以应该先判断target为key的对象存不存在
let map = targetMap[target]
if (!map)
// 首次get这个target【不存在就给map初始化一下】
map = targetMap[target] =
let deps = map[key]
if (!deps)
deps = map[key] = []
// 映射关系建立
if (deps.indexOf(effect) === -1)
deps.push(effect)
再定义一个 trigger
函数,用来触发更新
function trigger(target, key)
const map = targetMap[target]
if (map)
const deps = map[key]
if (deps)
deps.forEach(dep => dep())
我们要在 getter
中添加依赖,在 setter
中触发更新,所以在 proxy
中这样设置
function reactive(obj)
return new Proxy(obj,
get(target, key)
console.log('get key:', key)
// 建立依赖关系
track(target, key)
return Reflect.get(target, key)
,
set(target, key, val)
console.log('set key:', key)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
// 触发更新
trigger(target, key)
)
最后我们来使用测试用例来测试一下
// 创建响应式数据obj
const obj = reactive(
foo: 'foo'
)
// 创建一个副作用函数,内部触发响应式数据
effect(() =>
// 触发响应式数据
console.log(obj.foo)
)
// 改变obj中的foo属性
obj.foo = 'foo改变了~~~'
我们来理理其中的关系
最后,我们要完善我们的代码了,我们要将我们之前写的 update
函数,建立副作用,使得数据在变化的时候,再次执行这个 update
函数
所以我们只需要将之前写的函数包一层 effect
高阶函数
// 2.2 用户直接编写render
this.update = effect(() =>
// 执行render函数(这里指定render函数中的this的上下文,是配置项中data函数的返回值)
const el = options.render.call(proxy)
// 3. 追加到宿主
insert(el, parent)
)
// this.update()
此时我们删去我们的测试用例,看实际在 setup
中使用的效果:
实际上,在源码中,targetMap 采用的数据结构不是一个对象,而是一个Map,而且是WeakMap
const targetMap = new WeakMap()
一些操作改成对应的Map的get和set操作即可
// let map = targetMap[target]
let map = targetMap.get(target)
// map = targetMap[target] =
map = targetMap.set(target, )
在存储依赖时,应该使用Set这样的数据结构,可以自动去重
// deps = map[key] = []
deps = map[key] = new Set()
// 映射关系建立
// if (deps.indexOf(effect) === -1)
// deps.push(effect)
//
deps.add(effect)
上面的响应式已经完成了,但是它有一个严重的效率问题,就是我们采用的是全量更新的方式更新我们的DOM,这样肯定是不好的,所以这就引出了我们下面要说的虚拟DOM和diff算法
3. 虚拟DOM
虚拟DOM(vnode)是什么?
- vnode就是一个js对象,用来描述视图
为什么要引入vnode?
- 减少DOM操作
- 高效更新
- 跨平台、兼容性
下面我们来定义我们的虚拟DOM——vnode
我们要将compile函数中返回的render函数中的真实DOM变成虚拟DOM
return function render()
// const h3 = document.createElement('h3')
// h3.textContent = this.title
// return h3
// 应该产生虚拟DOM
return h('h3', null, this.title)
// return h('h3', null, [
// h('p', null, this.title),
// h('p', null, this.title),
// h('p', null, this.title),
// ])
定义一个h函数功能是用js对象表示一个DOM
// 传入信息,返回vnode,描述视图
function h以上是关于青训营Pro 前端框架设计理念 - Vue3动机 - 手写实现mini-vue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青训营Pro️从0到1实现一个自己的前端约定路由项目脚手架️ 工具~
青训营Pro️从0到1实现一个自己的前端约定路由项目脚手架️ 工具~
青训营Pro自定义脚手架从1到∞ - 自动化思维搭建koa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