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成功发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1
Posted
tags:
篇首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航成功发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1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技术A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1(APSCO-SSS-1)在我国山西太原发射场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遥53成功发射。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1是中国首颗采用中国航天项目管理流程和规范,国内外大学生联合研制、北航师生负责系统设计和研发的30kg级微小卫星,也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开展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中(简称APSCO-SSS)的主星。
该卫星体积为350 350 700mm,重36kg,运行于517km的太阳同步轨道,此次发射任务将对盘绕式伸展臂机构在轨展开技术、ADS-B空管接收机在轨技术进行验证,并进行遥感成像。卫星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大学开展国际合作研发小卫星的空白。
共赢——一颗国际合作星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APSCO-SSS Project)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的第一个重大国际项目,由北航作为建议单位,于2015年被APSCO理事会正式批准,2016年举行项目启动仪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任命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Leading University)。项目旨在推进APSCO成员国大学小卫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力、培养航天技术和应用人才,促进APSCO成员国在空间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项目写入《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2016年12月,项目启动会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总部举行。北航副校长黄海军代表项目的牵头单位(Leading University)与APSCO秘书长签约
项目内容包括由APSCO成员国大学联合研制三颗小卫星(包括1颗微小卫星APSCO-SSS-1、2颗纳星APSCO-SSS-2A/2B),三星编队飞行共同完成在轨技术验证、星间通信、空间科学探测及空间遥感应用任务。其中APSCO-SSS-1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责,为该项目的主星。
2017年1月,北航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署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
项目启动,各成员国代表即围绕建立多边国际空间技术合作机制、APSCO大学生小卫星技术方案、国际化空间技术教育与培训等内容进行讨论,明确分工和责任义务。项目推进过程中,各成员国共计进行十余次技术交流会议,进行关键节点评审、形成多项技术文件,开展多次国际会议。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责的APSCO-SSS-1研制中,巴基斯坦、秘鲁等多个国家参与了小卫星多个分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工程样机研制、集成测试、样机联调等工作。
据悉,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APSCO)于2008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北京,是由中国发起、具有完全国际法律地位的政府间非营利性国际组织,也是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的永久观察员。APSCO教育培训中国中心于2013年设置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挂靠在北航国际学院运行,旨在通过能力建设、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等形式,促进中心成员国空间 科技 教育培训水平和空间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担当——一颗自主创新星
9月16日上午,SSS-1小卫星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出征仪式,北航校长徐惠彬院士、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副秘书长Ferhat出席。Ferhat在致辞中表示:“APSCO-SSS项目是国际间大学生航天交流的重要合作,期望APSCO在未来能与北航继续扩大合作领域,推动深化建立更加深厚的合作关系。”
项目自2016年立项以来,北航始终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建设了相应配套设施,设立了“两总”系统开展工作。宇航学院、国际学院为主,计算机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参与,多个单位全力保障小卫星的研制与人才培养协同推进。
APSCO-SSS-1项目7个分系统组成指导教师、中外学生共同参加的研发攻关团队,先后有10余名教师、1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项目还选拔骨干学生直接担任总师,承担卫星研制全流程各项任务。
小卫星团队部分成员
项目立项研制5年来,历经重重困难,数千封国际邮件、近百次视频交流、数十家协调部门……疫情期间,面对实验室被封、项目进展受阻,为追赶进度,部分学生自疫情爆发以来一直未回家。项目团队克服了语言沟通障碍,不断协同各分系统接口,使中国航天项目管理流程和规范从被了解到被认可。
APSCO-SSS-1的核心载荷盘绕式伸展臂和离轨装置电推进器完全由北航学生团队自主设计研发。其中,盘绕式伸展臂具有大柔性、高展开收拢比的特点,是国内首个在轨验证的被动式盘绕展开机构;电推进装置具有高比冲、变推力和集成化的特点,是国际上首个容性储电单台自中和电喷雾推力器的在轨应用。
融合——一颗人才培养星
APSCO-SSS-1不仅是一颗技术试验卫星,更是一颗面向教育教学的卫星,从任务规划到系统设计,从单机研制到总装总测,小卫星的每一个研制环节都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平台。学生总师赵旭瑞表示:“回首过往的5年,学生研制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各司其职、同心协力,为卫星研制工作倾尽所有。我为在这样的团队学习与工作而感到自豪!” 来自巴基斯坦的2019级硕士生Zeenat Rajar表示:“能够有机会参与小卫星研制工作,不仅满足了我通过卫星子系统 探索 空间技术的愿望,还帮助我实现了学习和职业目标。我在这个项目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知识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开辟了新的前景,激发了我对空间教育的热情。”
依托该项目的开展,北航建设了2 个系列12 个专业实验和3门本科生课程,自主开发了可视化教学课件,编写出版了10余本配套中英文教材和讲义,项目参与学生先后在高水平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2篇,项目培养国内研究生49名,毕业生80%进入航天部门。
据悉,长期以来,北航 探索 多层次国际航天人才的融合培养,以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为牵引,创新打造了中外融合小卫星技术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下自设二级“空间技术应用”学科,开设了小卫星技术专业培养方向,涵盖小卫星“任务分析-总体设计-分系统设计-硬件实现-软件开发-集成总装测试”全过程,多渠道汇聚航天院所、企业各种教学和实践资源,形成了“四个一”成果:建设了一套小卫星技术课程教学与实验实践体系;形成了一套定向招生、定制培养的方案;打造了一支国际化、跨专业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小卫星技术国际人才。
留学生线上交流
2014年,北航创立小卫星技术国际研究生项目,至今共为13个国家培养了6届78名小卫星技术专业国际研究生,大部分国际毕业生成为了所在国小卫星相关部门的技术骨干或行业主管。
未来——一颗前景光明星
在卫星发射的同时,北航校园里也有一群人紧张地盯着面前的屏幕,密切关注着卫星发射的进程,他们将在这里实时观测卫星动态,接受卫星数据,向卫星发送指令……他们所在的位置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地面测控和指挥中心”。该中心2018年在北航建成,具备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进行联网的能力。
APSCO大学生小卫星地面测控和指挥中心
后续,各成员国将根据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项目的通信体制和星地协议,建设相应的地面站,对卫星信号进行接收解调解码,使用统一的TCP协议,将卫星遥测数据和载荷数据经互联网传输到北航卫星测控中心服务器。各国地面站在北航的协助下将加入到现有的卫星地面站网络中来,构建大学地面站测控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增加卫星测控时长。地面组网,互联互通,也持续为教育教学服务。
重磅!武大学生造卫星发射成功!
点上方人工智能算法与Python大数据获取更多干货
在右上方 ··· 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资源
仅做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于 :新智元
2月27日11时06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一箭22星」的方式成功发射。
殊不知,22星当中有一星还是由武汉大学中国学生团队研发。这颗星叫「启明星」。
14时11分收到「启明星」卫星遥测信号,卫星信号稳定,工作正常。
在武大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启明星」发射及测控第二现场,参与研制的老师和学生一同分享喜悦。
「学生造」卫星
当天,武汉大学公号也公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事情。这颗卫星随着长征八号升空,真正启明了学生们的航天梦想。
历时2年,50多名本硕博学生参与设计、研发和测试,其中本科生就有20多名。
研制卫星这一想法从何而来?
2019年9月,在武大一次论文答辩会上,有学生提出很多新的想法,但是五大得到想要的数据来进行验证。
当时,武大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金光教授与巫兆聪教授便商量,「武大遥感学科以往研究很依赖国外数据,为何不研制自己设计的卫星,按自己需求获取遥感数据?」
自此,启明星研究应用而生。
「启明星」是一颗40×30×40厘米的微纳卫星,重量仅有19.2千克。
它是我国首颗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多模式在轨可编程卫星,能做到24小时不眠不休、各种遥感手段样样精通。
在白天,「启明星」能够获取32个波段的高光谱遥感。
比如,高光谱地球表面地物影像,能够分析水体主要污染物,为水体环境监测提供预警。
在晚上,它能够获取8个波段的多光谱遥感(夜间的彩色图像灯光、霓虹灯都看得见)和红外光遥感。
比如,夜光地球表面影像,更准确分析灯光与经济关系,研究光污染对健康影响。
小小的启明星其中一个最牛的地方就是:8波段的夜光遥感。
截至目前,国外卫星的夜光遥感很少,一般只有一个波段,分辨率也只达到500—1000米。「启明星」上的夜光遥感达到了8个波段,分辨率为21米,比国外的同类卫星提高了将近40倍。
白天、晚上的可见光谱遥感能达到107公里的幅宽、21米的分辨率,红外遥感能达到100公里幅宽、100米分辨率。
这颗卫星运行后将由武汉大学位于江夏的遥感卫星地面站负责地面测控和数据接收。
未来,这颗「启明星」能够预测量全球城市光污染。要知道,光污染与癌症、帕金森症等疾病相关,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一种污染源。
如果有了这些光谱数据,我们可以把不同地区发病率与光谱色彩数据结合分析,或许会找到一些相关性。
小小的「启明星」,能够发挥大作用。
22星「拼车」成功
一颗火箭能运送几颗卫星到太空中去?
中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2个。
此前在2015年,中国长征六号新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那一次,中国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一次性送入太空。
这在当时不仅打破了国内单次发射的数量之最,还打破了亚洲纪录——印度在2008年的「一箭10星」。
而在今天,2022年2月7日,我国国内一箭多星的纪录再一次被打破。
这一次,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泰景三号01卫星、泰景四号01卫星、海南一号01/02星、文昌一号01/02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0-18星(共9颗)、吉林一号MF02A01星、巢湖一号卫星、创星雷神号卫星、天启星座19星、星时代-17卫星、启明星一号卫星、西电一号卫星共22颗卫星发射升空。
要将这么多卫星一次性发射上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22颗卫星在整流罩内如何布局,是研制人员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认真梳理过卫星的结构形式、任务需求之后,经过反复推敲、大胆设想,最终创新设计了一种三层的多星分配器。这样就可以让22颗卫星在整流罩有限的空间内达到位置排布的优化。并且在向各个方向分离时可以保证绝对的安全。
而分离就是这支火箭要过的第二大关。22颗卫星的分离需要成功完成12次分离动作,这同样打破了中国航天的纪录。
最终,22颗卫星成功从各个方向分离,在太空中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段保成表示,「星箭分离中长八火箭宛如跳了一出‘芭蕾’,最终22颗星的释放就如天女散花一般。」
另外,研制团队在上述的多星分配器设计完成后,还开展了星箭联合操作实验,对卫星的安装操作顺序、布局位置不断进行调整优化,确保最终的点火、分离万无一失。
本次发射的22颗火箭涉及7家用户和单位(当然包括武大师生研制的「启明星」),协调工作繁重。但是,这种新的共享发射模式却是一种进步。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指挥肖耘指出,「简单地说就是拼车方案,为用户提供经济实惠的发射服务,门槛大大降低了。」
最后,不得不提到长征八号运载火箭的来历。其在2020年12月首次亮相,是我国新一代主力中型运载火箭,承担80%以上的中低轨发射任务。
并且本次发射采用新构型,首次尝试不带两个助推器发射,从两级半构型变为两级串联构型。
参考资料: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2_02_27_627915.shtml
https://mp.weixin.qq.com/s/1fERK4vfmdZvVYsUuxlE-w
http://news.cnhubei.com/content/2022-02/28/content_14535089.html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tech/1241179.htm
https://www.sohu.com/a/525868383_121107000
---------♥---------
声明:本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图片来源网络,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I博士私人微信,还有少量空位
点个在看支持一下吧
以上是关于北航成功发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1的主要内容,如果未能解决你的问题,请参考以下文章
武大50名学生造卫星,南航“00后”学生造火箭,后浪制造未来可期